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学案) 第8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学案) 第8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2:36:36

文档简介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一〉
杨振宁(1922— ),安徽省合肥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其在1954年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统合与了解基本粒子强、弱、电磁等三种相互作用力的基础;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一)求学经历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1938年
他才16岁,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
1942年
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1944年
在西南联大研究院毕业
1945年
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
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
(二)喜获诺奖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心系祖国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6年来,他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先后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授予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四)主要成就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
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耳斯(R.L.Mills)提出了“杨振宁—米耳斯规范场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二〉
吴学东,女,副教授。1982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1988年获讲师职称。1991年调任桂林文化研究中心任研究人员,1996年调到广西大学社会科学部任“中国革命史”的公共政治课教师。1999年在广西大学就读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生班,2001年获研究生学历。1999年底获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迄今在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教师。
梁国钊,1940年11月出生,广西容县人。1963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物理专业,1978年起从事科学技术哲学教学与研究,1986年至今任硕士生导师,1990年晋升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 1999年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现任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科技哲学(科技史)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梁国钊教授神往漫步于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精神世界之中。发表在十多种核心刊物和其他学术杂志上的论文有七十篇之多。已出版著作《科研与道德》《失败的科学》《教子有方——诺贝尔奖获得者家教故事》《预约成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学生涯》《诺贝尔奖获得者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足见他关注和研究的领域,涉及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整个人生。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历程中去研究他们,揭示生命的价值,这是梁国钊教授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的最大贡献和成功。本文是他与吴学东合作完成的。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负笈(jí) 纨绔(wán kù)
造诣(yì) 夯实(hānɡ)
吴大猷(yóu) 不啻(chì)
跻身(jī) 谬误(miù)
热忱(chén) 潜在(qián)
步骤(zhòu) 契机(qì)
租赁(lìn) 麾下(huī)
剔除(tī) 逃遁(dùn)
窘相(jiǒnɡ) 憎恶(zēnɡ)
惊愕(è)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隽 折
强 胖
(2)语境辨析法
①重庆的冷某一脸沮丧(sànɡ),不知所措。前几天, 为家中老人办丧(sānɡ)礼时,狂风袭来,酿成2死21伤的惨剧。
②拜谒中山陵时,他拾(shè)级而上,看到有人不断拾(shí)起路边的落叶。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踪迹·踪影
“踪迹”指行动所留的痕迹。
“踪影”指踪迹形影(指寻找的对象,多用于否定式)。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拍摄这张照片的网友说,目前他也不知道“深邃哥”的踪迹(踪迹/踪影)。而我们之前也在南窑火车站找过“深邃哥”,但毫无踪影(踪迹/踪影)。
2.以致·以至
“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以至”,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也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谁要想学习理论物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借阅王竹溪先生的笔记,以至(以致/以至)他的各门课的笔记,都为他的历代弟子所“必读”。
(2)华能国际电力燃料成本上涨,以致(以致/以至)该公司利润受压。
3.云集·聚集
两者都有共同的语素“集”,都有“集合”的意思。
“云集”是偏正式结构,指像天空的云一样从各处聚集在一起。
“聚集”是并列式结构,指集合,凑在一起。
前者表明的人数比“聚集”多,且有强调来自四面八方的意思。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两会是人民关注的盛会,也是媒体竞技的“战场”。人民大会堂前云集(云集/聚集)了各路记者,大家通过镜头、文字和网络沟通会场内外,让更多的人第一时间了解两会现场。
4.不止·不只
“不止”指继续不停,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不只”指不但,不仅。
前者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副词;后者是连词,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他恐怕不止(不止/不只)六十岁了。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NBA常规赛湖人客场挑战太阳时遭到继往开来的快攻,最终没有顶住压力,输掉了比赛。(×)
请说明理由:句中强调连续不断的进攻,应用“前赴后继”。
(2)刘思伟表示:“能够被老百姓喜欢就是好的,不论是我的表现爱情无奈的《找个好人就嫁了吧》,还是表现爱情痴情与负心的《爱情买卖》,都是讲述很纠结的事情,但和没有歌词、更加纠结的《忐忑》相比,我五体投地。”(×)
请说明理由:本句表达的意思是自愧不如,在此语境下改为“甘拜下风”较合适。因为“甘拜下风”除去“佩服”外,更强调的是“自认不如”。
(3)作为一名立志钻研语言学的人,地震的时候我不如地质系的孩子分析得头头是道,核泄漏的时候我不如核工业系的孩子分析得井井有条,但灾后谣言四起之时,我却兴奋地发现自己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请说明理由:“井井有条”强调说话办事的条理性。用在此句中符合语境。
(4)1937年日寇大举入侵中国,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他们浴血奋战,继往开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请说明理由:“继往开来”和“前赴后继”都有继承前人事业的意思,但词义的侧重点不同。“继往开来”指继承前人的事业,并为将来开辟道路;“前赴后继”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从语境看,“国共两党”在抗战中与日寇浴血奋战,题目强调的是不怕牺牲,“踊跃前进”,与“为将来开辟道路”无关,应该用“前赴后继”。
(5)外交艺术似乎高深莫测,但邓小平的对外谈话总是通俗易懂,让一般老百姓也能对国家的外交方略心领神会,他常常会在机智中不乏幽默,一语中的、举重若轻,甚至令人捧腹大笑。(×)
请说明理由:“一语中的”和“一针见血”都可指很容易地说出问题的实质,但词义范围不同、程度不同。“一语中的”程度较轻,指用于说话。“一针见血”程度较重,不仅指说话,也可指写文章。语境讲邓小平的对外谈话的艺术,且与“举重若轻”连用,程度较重,应该用“一针见血”。
(6)3月8日,一场另辟蹊径的庆“三八”妇女巧手编织展在本市妇女手工艺编织基地举行,栩栩如生的“鲤鱼跃龙门”“孔雀开屏”“雄鸡报晓”“金龙腾飞”等自创作品令人赞不绝口。(×)
请说明理由:“别开生面”和“另辟蹊径”都可指另创一种新风格,但“别开生面”还可指另外创造新的形式;“另辟蹊径”还可指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从语境看,庆“三八”妇女巧手编织展应属于形式方面的创新,应该用“别开生面”。
(7)某市将对地理位置相邻的学校,实施“一校多区”的实质性兼并,实施强校对弱校兼并管理。统一管理后,学校之间扬长避短,互相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就多了。(×)
请说明理由:“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都涉及长处和短处,结构相同,经常会误用。“扬长避短”指吸取长处来弥补短处。前者重在“避”,后者重在“补”。从语境看,学校之间互相借鉴和学习,应该用“取长补短”。
(8)安全生产无止境,安全生产无最好。若企业都能够将既有的隐患、问题触类旁通,那么企业一定会再上一个新台阶,一个地区乃至全国逐年好转的安全生产形势才会得到保持。(×)
请说明理由:“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可指由一推知多的意思,但词义侧重点不同。“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强调效果。“触类旁通”指掌握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强调行为。语境强调的是总结、借鉴有关“既有的隐患、问题”的经验和教训后的效果,应该用“举一反三”。
[整体·感知]
本文以传主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文化,取得事业成功为主线,主要讲述了家庭对其的熏陶。西南联大及美国求学的经历,展示了杨振宁深厚的文化底蕴、过人的胆识及执着、坚定的人生追求,颂扬了杨振宁献身科学的精神,体现了作为炎黄子孙的杨振宁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奠定基业的西南联大”部分,回答问题。
1.引用华罗庚的回忆表现了什么?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文字,形象逼真地描绘了西南联大师生艰苦的学习条件,道出了大家坚忍不拔的毅力;也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2.第9段“挖出了几本压歪了的但仍可用的书本,欣喜若狂”表明了什么?
[对应考点:分析传主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明了当时的杨振宁对书籍的珍爱,从侧面赞扬了他的好学精神。
3.本部分倒数第1段“参天的大树,离不开根本。杨振宁物理学的茁壮根系,在西南联大这片沃土往深里钻,往广处长,为大树的繁茂,汲取着丰富的营养”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对应考点: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比喻句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杨振宁与西南联大的关系,就像一棵大树永远不能离开根一样,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这片沃土,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万里寻名师”部分,回答问题。
4.阅读第8段,请简析泰勒的考试方式。
[对应考点:概括内容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泰勒这种唠家常式的别开生面的口试,独特新颖,足见名家之风采。而杨振宁则如愿以偿,成为泰勒的研究生。
5.文章为什么详细写投名师的具体过程?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杨振宁想进行实验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弥补在西南联大的缺陷;(2)突出杨振宁取得成功的艰苦过程;(3)交代杨振宁如何从实验物理学转向了理论物理学的研究;(4)显示三位大师各自对杨振宁的影响。
6.费米是如何评价杨振宁的?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人不求闻达;(2)悟性高,能举一反三;(3)不怕困难;(4)解决问题时态度持重、沉静。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文章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
[对应考点:概括内容要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家庭的熏陶,既有优秀传统文化,又有父亲的现代数学启蒙;(2)当时在西南联大的优良教育;(3)到美国学习,师从费米和泰勒等名师。
8.作者为什么从杨振宁获诺贝尔奖及其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讲写起?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上来就抓住读者要急于了解杨振宁何以会获此大奖的心理;(2)通过演讲的内容透出杨振宁的自豪,点出了杨振宁获奖的原因;(3)紧紧扣住题目“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写法·借鉴]
小标题
选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为我们描述了杨振宁的家庭状况及他在西南联大、芝加哥大学时求学研究的经历,总结了他成功的经验,表明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基础、大胆的质疑和敏锐的洞察力是成功的关键。对于如何正确把握自己、扬长避短,如何看待、运用中西文化等方面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同时也赞扬了他勤奋执着、严谨治学的品质和爱国的精神。
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
写法指点:拟写小标题常用的方法有:
(1)时间串联法,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
(2)空间排列法,即按不同的空间安排材料。
(3)层层递进法,即按事情或由轻到重、或由深入浅地安排材料。
(4)并列组接法,即把材料用分镜头的方式组接起来。
(5)情感串联法,即以“喜、怒、哀、乐”等组接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请为以“寝室三色”为题的文章拟三个小标题,要用三种颜色来体现你不同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红色——兴奋不眠夜 灰色——时时心无奈 黑色——夜深人静
[佳作·领悟]
父亲与我(节选)
杨振宁
1922年我在安徽合肥出生的时候,父亲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安庆当时也叫怀宁。父亲给我取名“振宁”,其中的“振”字是杨家的辈名,“宁”字就是怀宁的意思。我不满周岁的时候父亲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出国前我们一家三口在合肥老宅院子的一角照了一张相片。父亲穿着长袍马褂,站得笔挺。我想那以前他恐怕还从来没有穿过西服。两年以后他自美国寄给母亲的一张照片是在芝加哥大学照的,衣着、神情都已进入了20世纪。父亲相貌十分英俊,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在这张相片中清楚地显示出来。
父亲1923年秋入斯坦福大学,1942年得学士学位后转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院。1928年夏父亲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后乘船回国,母亲和我到上海去接他。我这次看见他,事实上等于看见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几天以后我们三人和一位自合肥来的佣人王姐乘船去厦门,因为父亲将就任为厦门大学数学系教授。
厦门那一年的生活我记得是很幸福的。也是我自父亲那里学到很多东西的一年。那一年以前,在合肥母亲曾教我认识了大约3000个汉字,我又曾在私塾里学过背《龙文鞭影》,可是没有机会接触新式教育。在厦门父亲用大球、小球讲解太阳、地球与月球的运行情形;教了我英文字母“abcde……”当然也教我一些算术和鸡兔同笼一类的问题。不过他并没有忽略中国文化知识,也教我读了不少首唐诗,恐怕有三四十首;教我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干支顺序、八卦;等等。
父亲的围棋下得很好。那一年他教我下围棋。记得开始时他让我十六子,多年以后渐渐退为九子,可是我始终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一直到1962年在日内瓦我们重聚时下围棋,他还是要让我七子。
在厦大任教了一年以后,父亲改任北平清华大学教授。我们一家三口于1929年秋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那是西院东北角上的一所四合院。西院于1930年向南方扩建后,我们家的门牌改为11号。那时西北起今天的校医院、近春楼、伟伦中心,南至今天的游泳池和供应科,东至今天的静斋,北到今天的蒙民伟楼旁的河以南的建筑,都还没有兴建,整块都是一大片荒地,只有一些树丛、土山、荷塘、小农田和几户农家,变成我们游玩的好地方。
父亲常常和我自家门口东行,去古月堂或去科学馆。这条小路特别幽静,穿过树丛以后,有一大段路左边是农田与荷塘,右边是小土山。路上很少遇见行人,春夏秋冬的景色虽不同,幽静的气氛却一样。童年的我当时未能体会到,在小径上父亲和我一起走路的时刻是我们单独相处最亲近的时刻。
我九至十岁的时候,父亲已经知道我学数学的能力很强。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显示出来。回想起来,他当时如果教我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我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我初中一年级与初中二年级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我《孟子》,还给我讲了许多上古历史知识,这是我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学的年代我可以背诵《孟子》全文。父亲书架上还有许多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籍,我常常翻看。
1937年,我们一家先搬回合肥老家,后来在日军进入南京以后,我们经汉口、香港、海防、河内,于1938年3月到达昆明。我在昆明昆华中学读了半年高中二年级,没有念高三,于1938年秋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到1939年这一年间,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他和我讨论set theory、不同的无限大等观念。这些都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父亲虽然给我介绍了数学的精神,却不赞成我念数学。他认为数学不够实用。1938年我报名考大学时很喜欢化学,就报了化学系。后来为准备入学考试,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合我的口味,这样我就进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抗战期间是艰苦困难的日子,也是我一生学习新知识最快的一段日子。我还记得1945年8月28日那天我离家即将飞往印度转去美国的细节:清早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记得她没有流泪。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很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十七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
【范文赏析】 父亲是我们生命中一座伟岸的大山。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父亲的陪伴、教育与引导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杨振宁在这篇文章中,用质朴的文字和真挚的情感,回忆了他的成长,让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杨振宁,其中与父亲相处与互动的片段描写,感人至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庄子道,“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__________。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人们一方面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__________。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它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__________。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   )。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是__________,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啧啧称奇 叹为观止 不计其数 井井有条
B.交口称誉 叹为观止 不胜枚举 顺理成章
C.啧啧称奇 望洋兴叹 不胜枚举 井井有条
D.交口称誉 望洋兴叹 不计其数 顺理成章
【解析】 啧啧称奇:表示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交口称誉,异口同声地称赞。叹为观止:意为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望洋兴叹: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渺小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不乱。说话办事有条有理。顺理成章:写文章、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
【答案】 A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物质结构尽管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B.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控制
C.物质结构虽然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D.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解析】 A、C两项前半部分的关联词位置不当,A、B两项结尾的词语“控制”不如“调控”恰当,“虽然”不如“尽管”恰当。
【答案】 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奇景瀚如星海,会令你慨叹它的壮阔。
B.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一定会令你慨叹。
C.你一定会慨叹这奇景如此壮阔,瀚如星海。
D.你一定会慨叹如此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
【解析】 前面的句子“化身”的主语蒙后省,故排除A、B项。C项“这”指代上文的内容,使上下文紧密关联。
【答案】 C
4.(2018·全国卷Ⅱ)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报社一则启事片段,明确题目中“五处词语使用不当”的提示,注意从书面语的使用以及词语的搭配、得体、感彩等方面考虑。本则启事中,“参加者”与“重大事件”搭配不当,应将“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参与者”;“打探者”用语不庄重,应改为“知情者”;“关爱者”与“社会热点”搭配不当,应将“关爱者”改为“关注者”;“征询”与“线索”搭配不当,应将“征询”改为“征集”;“等着”用语口语化,应改为“期待”或“等待”。
【答案】 示例:①“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
②“打探者”改为“知情者”;
③“关爱者”改为“关注者”;
④“征询”改为“征集”;
⑤“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开发海洋油气资源,首先要寻找何处有油,________①________,而物探船就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先锋。它使用的方法,就是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因为石油聚集在储油构造里,而储油构造深埋在地层深处,看不见,摸不着,________②________。20世纪80年代,我国相继建造改装过4缆和6缆的物探船,不过这些都只是二维物探船。随着油气开发向深海迈进,海上物探装备需要向高端方向发展,________③________,国家需要研制新一代的三维物探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处,根据“首先要寻找何处有油”及“而物探船就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先锋”,可以推知①处应填“为此必须要有先进的装备”。②处,根据“它使用的方法……而储油构造深埋在地层深处,看不见,摸不着”及横线后面的例子可知,②处应该填“所以只有通过‘物探’方法才能找到”。③处,根据“海上物探装备需要向高端方向发展”及“国家需要研制新一代的三维物探船”,可知③处应填“落后的二维物探船将被淘汰”。
【答案】 ①为此必须要有先进的装备 ②所以只有通过“物探”方法才能找到 ③落后的二维物探船将被淘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971年夏天,邓稼先的老朋友、享誉世界的美籍华人杨振宁先生,自1945年离开祖国20多年后首次回国。在杨振宁先生开出的会见人名单中,第一个要见的就是邓稼先。
邓稼先和杨振宁两人的父亲都曾经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而两人先后考进崇德中学,成为了好朋友。杨振宁早两年进校,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邓稼先也很聪明,但性格较为沉稳,待人忠实厚道,真诚可靠。这两个朋友在一起,互相珍视对方身上的优点,并看作自己性格的补充。
卢沟桥事变后,杨振宁随家南下迁往昆明,邓稼先于1940年随大姐邓仲先也到了昆明。杨振宁于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本科学习结束后又进修了两年硕士研究生课程。邓稼先于1941年也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在校学习4年。他俩共有3年在同校同系学习。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振宁报考公费留学生被录取,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邓稼先在西南联大毕业后北上,在北京大学任物理助教。后来,邓稼先也考取了留美研究生。
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后,邓稼先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他冲破重重阻挠,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于8月29日踏上了归国的路程。从那时起,邓稼先就与杨振宁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回到祖国后,邓稼先参与了正在进行的创建中国近代物理所的工作。留在美国继续从事理论物理科学研究的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8年,邓稼先被选为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从此隐姓埋名。
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当杨振宁听到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后激动不已。他从不同新闻机构的报道中,感到他思念的老朋友邓稼先参与了中国的核试验工作。他看到有美国的报刊报道说,中国人的原子弹是由美国科学家参与做成的。1971年他回到国内时很想问邓稼先,但是一直没有说出来。
那天,杨振宁离开北京去上海,返回美国,邓稼先去机场送行,当他把老朋友送入停机坪时,杨振宁回转身,看着邓稼先沉默了一会儿,终于问:“稼先,我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搞的,他叫寒春,这是真的吗?”听到杨振宁这样的问话,邓稼先吃惊地张了张嘴,好一会儿,他才说:“你先上飞机吧。”
送走了杨振宁先生,邓稼先马上向上级报告并请示了他遇到的提问。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激动万分的邓稼先就在自己家里多次做过“粗估”计算的“一头沉”写字台上给杨振宁写了封信,并立即交专人乘民航班机赶往上海。杨振宁是在上海市“革委会”为他饯行的宴会上接到这份信件的。当他拆开信封,一眼看到熟悉的邓稼先的笔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顿时泪水夺眶而出,他泪流满面地起身到洗手间去了。
从1971年杨振宁第一次回国之后,他就多次到中国讲学和访问,每次来华,只要条件允许,他就要会见邓稼先,畅叙友情。杨振宁逐渐了解到邓稼先的功绩,对他更加敬重和爱护。
1983年杨振宁来北京时,有一次,他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振宁忽然问:“稼先,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人用了7年,苏联人用了3年多,英国人用了4年,法国人用了8年,为什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
邓稼先没有说话,他沉默着。他知道这是杨振宁很想知道的一个答案。但是,邓稼先又确实无法回答,因为这是秘密。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远在美国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发来唁电:“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许鹿希在给杨振宁的信中写道:“如果人生能有轮回,稼先还会选择这条路的。”
杨振宁先生在1986年9月23日的信中说:“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两位著名科学家的友情不仅在科学界,在民间也被传为佳话。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理想、骨气、学识、为人等优秀知识分子的品德无不令人动容。
(选自《英雄大爱》)
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相交,虽然有家庭世交的影响,但更多是由于青少年时期轨迹相近的求学经历以及两人在科学领域上相似的追求。
B.新中国建立后,邓稼先完成学业并取得博士学位,踏上了归国的路程,而杨振宁留在美国。文章写两个人的分离意在表现这两人的不同选择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两种不同人生的缩影。
C.杨振宁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8年邓稼先被选为研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从此隐姓埋名。作者在此处一抑一扬,更突出邓稼先的可贵品质。
D.本文主要以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式,描写了邓稼先为中国原子弹事业呕心沥血的动人事迹,表达了对老一代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解析】 B项,“新中国建立后”叙述不准确,应为“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后”。C项,“一抑一扬”说法错误。D项,“描写了……的动人事迹”说法不对,文中没有描写这方面的内容。
【答案】 A
7.下列对传记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杨振宁问中国原子弹研制是否有美国帮助,是出于对新中国原子弹研制的担心和不信任。因为他远在美国,对新中国科技发展了解不多,与邓稼先等科学家交流不深而产生的一些疑问。
B.杨振宁眼泪夺眶而出,心情很复杂,既有为民族自豪,也有作为老朋友为邓稼先而感到骄傲。
C.80年代杨振宁又问“为什么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包含了对邓稼先等科学家取得的成绩的赞叹。
D.文中引用许鹿希给杨振宁的信“如果人生能有轮回,稼先还会选择这条路的”,是以邓稼先生活着的伴侣和事业上坚定的支持者的话语表现邓稼先矢志不渝的精神。
【解析】 杨振宁问中国原子弹研制是否有美国帮助,是出于对新中国原子弹研制的关注。
【答案】 A
8.有一位大学校长说,杨振宁得诺贝尔奖给我们争了气,我们中国人都感谢他;邓稼先回国为了中国制造出原子弹、氢弹,中国人也都感激他。这篇文章结尾也说:“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理想、骨气、学识、为人等优秀知识分子的品德无不令人动容。”请你就对“学识与为人对人生的重要作用”的理解,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从邓稼先与杨振宁的求学经历看:(1)青少年时期是求知与培养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2)二人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为人处世风格及在科学领域的兴趣为他们的一生奠定了基础;(3)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应该注重学识上的积累和人品上的养成。
观点二:从二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上看:(1)不同的为人导致两人的选择不同,人生道路不同;(2)但两人对科学的热爱、事业的追求是一致的;(3)两人互相珍视对方身上的优点,并看作自己性格的补充,不仅两人的成就举世瞩目,而且两人的友谊成为科学界的佳话。
观点三:从二人取得的成就看:(1)邓稼先研究原子弹,改变中国科技落后的局面,给中国人以民族自信心;(2)杨振宁通过获得诺贝尔奖帮助中国人克服了不如别人的心理障碍;(3)他们成就的取得都是其为人与学识共同作用于人生追求的结果。
课件87张PPT。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 √ × × × × ×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