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学案) 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课件+学案) 第2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2:41:12

文档简介

第二课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一〉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一)早年求学
年份
经历
1892年
鲁迅就读于家乡绍兴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8年
鲁迅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并改名周树人
1899年
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1年毕业
鲁迅深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译的小说。
(二)留学日本
1902年2月,鲁迅赴日深造,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现代医学。
一年后,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他曾提及此事,称自己是因为受到一部电影中中国人围观日军杀害中国人情节的刺激而转学文学。
1905-1907年,鲁迅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回国任教
年份
经历
1909年
鲁迅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
1926年8月
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
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
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四)病逝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五)文学成就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作品曾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读者。
其主要作品有:
类别
代表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杂文集
《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
外秀内慧的女作家——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品大都取材于东北故乡,怀着对失去的土地的眷恋,对人民苦难的同情,描绘出一幅“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力透纸背”的图画(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1939年10月的
事情。那为什么不在鲁迅先生去世后写文章纪念鲁迅先生呢?
1934年10月初,萧军、萧红给远在上海的鲁迅写信,请教写作的事情。鲁迅先生10月9日就回了信,并且表示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为萧红审阅小说《生死场》。1936年4月到7月,是萧红和鲁迅先生频繁交往的一段时间。1936年7月,萧红去日本生活,10月,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万分悲痛。1936年10月19日以后,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非常多,仅日本友人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字就达60万字。而萧红却一个字也写不下去——她不能接受鲁迅先生去世的现实。直到1939年10月,在重庆,萧红才以其真实亲切细腻的笔触,写出了两万余字的《回忆鲁迅先生》。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1.单音字
调羹(ɡēnɡ)  舀水(yǎo)    解剖(pōu)
遭殃(yānɡ) 阖眼(hé) 烟缕(lǚ)
祈祷(dǎo) 虔诚(qián) 水门汀(tīnɡ)
砚台(yàn) 荸荠(bí) 门闩(shuān)
唧唧喳喳(jī)(zhā)
2.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闷  混
济 鲜
(2)语境辨析法
①办事草率(shuài)就不会出效率(lǜ)。
②在辽阔的塞(sài)外永远也不会出现像城里那样塞(sāi)车的现象。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检查·检察
“检查”指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如检查工作、检查身体等。也常用于翻检查考(书籍、文件等)。
“检察”多用于检举核查,特指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院)依法定程序进行的法律监督活动。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最近某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对省教育厅相关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检察)。
2.变换·变幻
“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变幻”是指不规则地改变,令人捉摸不定。
两个词语都有改变的意思,但如果变换的内容、方式很不固定则用“变幻”。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当地时间2019年2月4日,土耳其尚勒乌尔法,无人机航拍当地牧羊群,队形变幻(变换/变幻)莫测,画面壮观。
3.作客·做客
“作客”指寄居在别处。
“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
从目的来看,“作客”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
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现实功利性比较强;“做客”则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目的是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等。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4号晚,在结束春晚表演后李易峰与搭档朱一龙做客(作客/做客)春晚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节目中李易峰表示表演过程中最担心的就是球掉了以及跟不上节奏。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台独”政客,最担心最害怕的,莫过于中国历史文化,所以,他们呕心沥血地要把这些内容,用“台独”基本教义的内容取代。(×)
请说明理由:“呕心沥血”多含褒义,此处犯了褒贬误用的错误,可改为“处心积虑”。
(2)很多读者如今对小说敬而远之的原因在于当代小说创作的整体滑坡,但其实更在于我们的阅读经验乃至阅读理论的匮乏。(√)
请说明理由:“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做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用在此处与语境相符。
(3)不少党员干部对不良酒风的祸害缺乏必要的警惕,甚至极个别人颇不以为然。殊不知,酒风连着作风,作风连着党风,党风连着民风。(×)
请说明理由:“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都含有轻视的意味,易混淆。“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据语境该用“不以为意”。
[整体·感知]
本文描写的就是鲁迅先生回国任教、病逝上海这段时期的事情。
作者以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内容涉及鲁迅先生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阅读写作、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以及许广平先生的操劳,海婴的顽皮,甚至描绘了两位年老保姆与日本医生的面影,她还细致地描绘了客厅、卧室的陈设,一草一木的姿态,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表现了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从“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到“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回答问题。
1.概括说明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这些事情的共同点是什么?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鲁迅先生笑的神态,鲁迅先生走路的特征;鲁迅先生对“我”穿着的议论,鲁迅先生对“我”头饰的否定及“我”对鲁迅先生关于“女人穿衣裳”问题的提问。(2)为我们展现了鲁迅先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面,有生活情趣。
2.对“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鲁迅为什么没有回答?
[对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鲁迅先生阅读兴趣广泛,什么书都看,没有任何功利性,所以不宜作答。
3.“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全智者的催逼”一段运用了怎样的叙事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鉴赏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插叙;(2)这段插叙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使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丰满。
二、从“鲁迅先生的休息”到“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回答问题。
4.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你能体会出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对应考点:分析传主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热情、和蔼、有耐心。
5.作者强调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你有什么新的理解?
[对应考点:鉴赏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强调环境的特点,更好地突出鲁迅先生的高大形象。
6.这一部分结尾两段文字的描写有什么含意?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白描的手法,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三、阅读从“在楼下的客厅里许先生哭了”至文章结束,回答问题。
7.描写阳光跳跃、麻雀飞去、小孩子唧喳,其作用是什么?
[对应考点:鉴赏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鲁迅先生病中求好的良好愿望的象征;(2)反衬鲁迅先生病后的寂寞;(3)用夏天的到来衬托时光的流逝。
8.“病压服着鲁迅先生又躺下了”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意义和感彩?
[对应考点:鉴赏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病魔的无情及鲁迅先生生命的顽强,表达了惋惜之情。
9.文章最后为什么突出了具体的时间?
[对应考点:理解文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出了鲁迅先生生命的最后时刻的状态;(2)表达了对鲁迅先生去世的悲痛心情。
四、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0.本文的传主是鲁迅先生,却用很多笔墨写了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先生,这是为什么?
[对应考点:鉴赏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本文采用了直接(或“正面”)描写与间接(或“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双线结构。因为许先生与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鲁迅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段,令人信服。
11.作者在本文里展示了生活中的。和她眼中的鲁迅先生的不同形象。请加以分析,完成下面的表格。
[对应考点:分析传主形象]
生活中的鲁迅
萧红眼中的鲁迅

一个听母亲话的儿子
人之夫的鲁迅

人之友的鲁迅


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一个和蔼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平等待人的老人
生活之中的鲁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之子的鲁迅 ②一家之主的鲁迅 ③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④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慈祥宽厚的长者;一个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战士;一个不卑不亢的学者 ⑤潇洒、轻松、极富生活化、幽默、风趣、好玩
[写法·借鉴]
细节描写
本文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记叙了鲁迅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基本上概括了鲁迅生活的方方面面,场所如饭桌、卧室、客厅、门口、路上、公园、茶馆、影院等,相关的人物如妻子、儿子、亲人、仆人、朋友、青年学生、医生等,相关生活如衣着、烟酒、交友待客、闲居谈笑、深夜工作、夫妻情深、父子天伦等。作者非常善于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充分地展现了作者细腻、清新的笔调,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
写法指点:
1.选用典型细节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这样才更具有代表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比如,鲁迅在《祝福》里几次写到鲁四老爷“皱一皱眉”,这种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便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绅士厌恶寡妇、维护旧礼教的反动立场和丑恶灵魂。
2.细致观察事物
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做非常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地去观察,然后把它积累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写人是这样,细节描写用于写景、状物时,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
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鲁迅在他的小说《孔乙己》中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在买酒时他“排出九文大钱”,这一细节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4.细节描写必须典型真实
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和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我”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的表达。
5.精心锤炼词语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6.巧妙运用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以“童年往事”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孩提时,迷恋西瓜,现在长大啦,有时还真怀念那种透心凉的感觉。见到街头小摊上摆放的滚圆滚圆的西瓜,童年吃瓜的那一刻又浮现在眼前……
夏日里,余日的光辉隐入天边,燥热也渐渐消逝。在晚风的吹拂下,人们的感觉格外舒畅。这时西瓜的清香气息便弥漫在街道里,时强时弱,若有若无。我那时大概五六岁,双手合抱膝盖,如猫逮耗子似的,蹲坐在小板凳上,乌黑的小眼睛瞟着西瓜在水中上下打转儿。脸上的汗珠早已风干,一道一道的,像瀑布一样遥挂于“前川”。尽管蚊子在耳边“周游”,心里也丝毫不在意。一张灿烂的笑脸下,有一颗期待的心在等待着那瓜瓤入口时的丝丝甜蜜。
待到西瓜被切成一块块的时候,只见西瓜子如黑珍珠般的镶嵌在红彤彤的瓜肉中,瓜肉透着些许凉意。瓜汁顺着明镜似的瓜面一滴一滴地流下来,瓜面的纹理就像彩瓷表面工笔细描的线条……
最最幸福的时刻是:冰镇的西瓜捧在手里,全身似乎有一股凉爽来回飘荡。
[佳作·领悟]
中国需要鲁迅
王富仁
越是在一个躁动混乱的时代。
越需要一个沉静倔强的灵魂。
关于鲁迅,我已经说过太多的话,至今仍然有许多话想说。我现在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呢?我现在最想说的话就是:中国需要鲁迅,中国仍然需要鲁迅,中国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
鲁迅那个时代,是中国积贫、积弱,随时都有可能沦为外国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的时代。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提出了许多政治主张,影响最大的有两大类:其一是晚清洋务派官僚的富国强兵的主张,其二是改良派和革命派革新政治制度的主张。唯独青年鲁迅,对这两派的政治主张都表示了异议,另外提出了“立人”的主张,并且用“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两句话概括了它的含义。现在,鲁迅的立人思想已经少有人提,即使讲鲁迅“立人”思想的,也鲜有人重视鲁迅概括其含义的这两句话。实际上,不论是晚清洋务派的富国强兵的主张,还是改良派、革命派革新政治制度的主张,着眼点都在国家物质整体形式的变化,并且完全取决于政府官僚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但是,当时中国是四亿五千万人的大国,政府官僚和精英知识分子最多也只有几万、几十万,那么,剩下的那四亿四千多万的民众就与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发展无关了吗?就只能消极地跟着这些政府官僚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跑了吗?这些政府官僚和少数精英知识分子就一定能够将他们带到幸福光明的地方去吗?万一没有将他们带到那样的地方去,怎么办呢?当然,我们对当时那些先进知识分子的主观动机是不怀疑的,但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谁能保证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百分之百地为了救国救民,而不会将国家的权力和财富据为己有呢?我认为,只要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青年鲁迅并不满足于当时洋务派富国强兵的计划和改良派、革命派革新政治制度的政治主张,而另外强调“立人”的重要性了。
从国家整体的角度,一是要富强,一是要民主,除此之外好像什么都不重要了,但从个人的角度就不同了。一个人要活着,当然也得有物质的条件,但只有物质的条件,还是远远不够的,《红楼梦》荣、宁两大家人,仅就物质的生活,可谓已极尽豪华奢侈之能事,但到头来,反倒是刘姥姥比他们过得更有些滋味,因为她到底还是靠着自己的那点聪明才智撑持着自己一家的生活,也理所当然地得到自己女儿和女婿一份真诚的爱心。我们当代的中国人,当然不能满足当一个刘姥姥了。但其中的道理还是相通的:幸福是心灵内部的,而不是心灵外部的;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并且是个人对个人生命的体验,得有点主见,得有点个人的意识和个人做人的尊严,光随大流是不行的,光人云亦云是不行的,更莫提巧取豪夺、趋炎附势、吹牛拍马、骄奢淫逸了。人,还是有人性的,有无人性,是只有自己最清楚的。在表面上,只有物质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真金白银和个人权势才是最真实的,但在人的精神感受中,真实的却不是那些东西,而是爱和自由,物质的东西只有成为爱和自由的保障的时候,对于人才是有真实的价值的。一句话,要立人。要人成为一个人,成为有个性、有人性的人,就不能痴迷物质的东西,就要重视精神的东西;就不要受别人、受多数人的束缚,就要重视个人体验中的东西,重视个人与其他多数人不同的东西,发挥其他人无法发挥的作用。在这个愈来愈密集的现当代社会中,如果全国人都抢一样东西,就把这个世界抢乱了,抢翻了,抢到最后,还不是人吃人?
我之所以说我们现在仍然需要鲁迅、我们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是因为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我们中国似乎确实已经成了一个“崛起的大国”,晚清官僚提出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目标基本实现,虽然在政治上还要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但自然已经有了这么多从英美留学归国的精英知识分子都在关心着这件事,按理说,也应该不是一个多么高不可攀的事情。但中国现实社会的人的精神面貌却依然不是那么令人惬意的。我们富了、强了,政治民主的意识加强了,但我们的“幸福的指数”反倒降低了。
这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我们20岁以上的中国人,在读完《论语》之后,不妨再抽上一个月的时间读一遍《鲁迅全集》,或许不是一点益处也没有的。
【范文赏析】 文章以“中国需要鲁迅,中国仍然需要鲁迅,中国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为总纲,首先回顾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鲁迅不满足于当时洋务派富国强兵的计划和改良派、革命派革新政治制度的政治主张,而强调“立人”的重要性,体现了他作为一代先进青年的觉醒。接着作者又着重指出人活着不能只痴迷物质的东西,还要重视精神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人,一个有个性、有人性的人。最后指出在躁动混乱的时代,需要沉静倔强的灵魂。要改变这种只重物质、忽视精神的状况就要读一读鲁迅。全文高瞻远瞩,意义深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凭阑观潮起,逐浪扬风帆。
黄海之滨,浮山湾畔。(  );海纳百川,见证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襟怀。
应约而至,__________。一架架飞机降落在青岛机场。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齐鲁大地、孔孟之乡,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和而不同、世界大同,是“和合”思想的时代思辨,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的__________;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会场内的亭台楼阁元素、地方特色的节目表演……一个个细节更凸显出中华文化底蕴。而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9日晚,青岛国际会议中心宴会厅在灯光的映照下,__________,犹如海浪中的风帆,蓄势待发;背景墙上的巨幅工笔画《花开盛世》__________,恰若辉煌锦绣,尽显雍容华贵;宴会厅内,灯火通明,各方嘉宾静静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讲话。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东方大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B.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心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C.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了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心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仪态。
D.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折射出了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仪态、从容自信的心态。
【解析】 本题中,“外交礼宾细节之变,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这是一个单句,首先采取压缩的方式,提炼句子的主干,发现这个句子缺少谓语,应该把“折射出的”改为“折射出了”;“日益折射出的东方大国走向”语序不当,“日益”是修饰“走向”,不是“日益折射出”,而是“日益走向”;“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搭配不当,诚挚友好是姿态,沉稳大气是仪态,从容自信是心态。所以综合看来,D项正确。B项,“折射出的……”成分残缺,句中缺少谓语动词,可以把“的”改为“了”,即“折射出了……”;A项,“折射出了东方大国日益走向”语序不当,“世界舞台中央的诚挚友好的仪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心态”搭配不当;C项,“日益折射出了……”语序不当,应为“折射出了日益走向……”,且“诚挚友好的心态、沉稳大气的姿态、从容自信的仪态”搭配不当,可以改为“诚挚友好的姿态,沉稳大气的仪态、从容自信的心态”。故选D项。
【答案】 D
2.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  )
A.风送千帆,奔涌着合作共赢的澎湃力量
B.心存一处,演绎着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C.乐奏万方,响彻在寥廓丰饶的齐鲁大地
D.文承一脉,彰显着融通相生的文明之邦
【解析】 本题中,后面说“海纳百川,见证着开放包容的广阔襟怀”,从句式的对称性角度来看,括号中的内容应与后面的内容构成对仗,这就要求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和短语的结构要一致,故从形式上看,B项,“美美与共”与括号后面句子中的“开放包容”结构不对称,故排除;C项,“乐奏万方”是动补短语,而“海纳百川”是主谓结构,故不对称;D项,“文明之邦”与“广阔胸襟”不对称;从内容上看,C、D两项的内容不太符合会议的宗旨。故选A项。
【答案】 A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云变幻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赏心悦目
B.风云变幻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叹为观止
C.风云际会 相得益彰 美轮美奂 赏心悦目
D.风云际会 肝胆相照 巧夺天工 叹为观止
【解析】 根据语境,第一处是说“应约而至”“一架架飞机降落在青岛机场。上合组织领导人齐聚岛城,共商合作发展大计”,可见是说有才华有作为的人的聚合,故应填“风云际会”,这样就排除A、B两项。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肝胆相照:比喻真心诚意、以真心相见、互相坦诚交往共事。不能形容精神和理念。第二处,“……是中国理念同‘上海精神’”的相合配合映衬,故应使用“相得益彰”,所以排除A、D两项。巧夺天工:专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美轮美奂: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或装饰华美。第三处,根据语境这里强调的不是技艺,而是富丽堂皇,故应使用“美轮美奂”。所以排除A、D两项。叹为观止:指赞美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赏心悦目:指因看到美好的情景而心情欢畅。但是“叹为观止”在使用时如果句子主语是观赏的对象(人或事物),要在“叹为观止”的前面加上“令人”“使人”“让人”。所以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答案】 C
4.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上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文学家的鲁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叫声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2)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魑魅魍魉。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微信的优势。每条不超过8个字。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聊天软件,相比其他聊天工具,主要有以下优势: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信不仅支持文字、图片、表情符号的传达,还支持语音发送。如果你疲惫于打字发信息,那么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发个语音信息,十分方便、快捷。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在新浪微博中,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
第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比其他短邮,类似“米聊”的附近热点、握手、广播、校园PK等功能,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以及扫描二维码等功能更加实用。
【解析】 依据横线后面的解说文字概括微信的三点优势,概括时抓住解说文字中的解说角度和解说内容中的关键词,第一点中的解说角度是“语音发送”,内容关键词是“快捷”;第二点中的解说角度是“用户”,内容关键词是“真实”;第三点中的解说角度是“功能”,内容关键词是“实用”。
【答案】 (第一,)语音的快捷性
(第二,)用户的真实性
(第三,)功能的实用性
6.下面是某教师给高三学生列出的学习流程图,请把这个学习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流程图转换文字题,要注重把握流程图的内容。这是高三学习的流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开始时要通过自学发现问题,根据具体问题展开讨论或者听课,发现规律,在练习中使用这些规律,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再通过之前的流程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答案】 高三的学习过程,首先应通过自学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引导,展开讨论或听课学习,由此发现规律,并在练习中加以运用,然后再次发现问题,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还是一个破落户”
鲁迅毕竟是“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性情又和郭沫若那一类人很不相同,不习惯在精神上迅速地脱胎换骨,因此,在整个三十年代上半叶,他只要谈到民众,多半都还是重复以前的看法。他屡次打比喻,说现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几个人轮番变戏法,老百姓呆头呆脑地围着看。回忆往事,他记起家乡旧时的“堕民”,不禁感慨他们“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愈到晚年,他对民众的揭发还愈深刻。
既然给社会诊病的时候,他常常还是照着老思路,他接着提治疗意见,就难免还是要抄旧方。事实上,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地重复这种中国人必得向外国学习的“五四”式的启蒙主张。他说中国人的“哑”,是因为精神上的“聋”,倘再不输入精神的食粮,中国人便要成为尼采所说的“未人”。于是他提倡“拿来主义”,再三强调,说这是当务之急:“启蒙工作在现在是最需要的。”
也就从三十年代初开始,他一面说“唯无产者才有将来”,一面又读起了中国的史书,尤其是宋、明两代的野史。他会在这个时候去读这些书,本身就说明了他对现实的绝望,正像他自己说的:“一个人处在沉闷的时代,是容易喜欢看古书的。”他向来有一种从今天看出昨天的锐利的眼光,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恰似大厦将倾,一派末世景象,他越是细读宋、明野史,就越觉得自己也正活在那样的时代。心里这样想,笔下就不免也要这样写,于是他三十年代的私人通信和公开文章中,不断出现了以古比今的文字。直到一九三六年,他还不断以明末的事情,来比附现实中文学家的“逸民气”和老百姓的怯懦性,那种自己正是活在宋季和明末的强烈感觉,始终没有消散。
心中存着这样一面古代的镜子,脑中又时时闪过历史循环的念头,鲁迅对现实中的人事,看法就自然会和周围的人很不一样。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在上海的《人间世》杂志上发表一首打油诗,编者又加上“五十自寿”的标题,引来蔡元培、钱玄同等人的一连串和诗,一时间颇为热闹。这引起上海等地的左翼青年作家的不满,纷纷撰文批评,有的措辞还相当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左联”的许多年轻人都在那里愤愤地声讨周作人,鲁迅却回过身来看透了他们的心肠,而这是连他们自己也未必能看清的,鲁迅与他们的精神距离,实在是太大了。
一九三○年秋天,上海文化界的共产党组织通过美国记者斯沫特莱,租了一家荷兰人开设的西餐馆,给鲁迅庆祝五十岁的寿辰。到了那一天,上海的几乎所有左翼文化团体都派代表来参加,把那家餐馆挤得满满的,气氛相当热烈,鲁迅也很高兴。可是,当他站起来致辞时,却说出这样一番扫兴的话:我现在被人请求出来领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我的几位年轻的朋友还坚持要我做一个无产阶级作家。我要是真装作一个无产阶级作家,那就幼稚可笑了,我的根子是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我也不相信中国的知识分子的青年,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就能创作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这整篇讲话,简直好像是故意在强调他和那些给他祝寿的人的精神差别,后面那几句,更是明显夹着刺了。他对那些明明和他一样——或者还不如他,却摇身一变,以无产阶级自居,大骂他落伍的人,一直耿耿于怀。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指责他们的善变。他这样去指责别人,自己就更会警惕,即使真是非常欣赏那激进的左翼浪潮,他理智上也会不断地提醒自己站稳双脚,不要使自己整个陷进那潮水中去。所以,连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他往往也很注意分寸,只是说“呐喊助威,则从不辞让”,并不自居为中军。直到一九三五年,他还对一位亲近的朋友这样描述自己:“使我自己说,大概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依旧是沿用十年前那个“中间物”的说法。看起来,一直到最后,他都还保持着这份清醒的自觉,他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节选自王晓明《鲁迅传》)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始终保持着清醒,即使在向激进的青年表示奋斗的决心时,也是很注意分寸的,采取中间立场。
B.鲁迅认为左翼作家激进但缺乏清醒,没有对工人、农民的生活、希望和痛苦的体验。
C.鲁迅始终能够将根子植在农村中、农民中以及学者的生活中,保持对现状以及前景的清醒认识。
D.三十年代的鲁迅,虽经历过“五四”启蒙思想的洗礼,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常常还是保留有深深的旧时代印痕,按老思路揭发社会的弊端。
【解析】 B项,“没有……痛苦的体验”错,曲解文意。
【答案】 B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鲁迅说自己是一个思想较新的破落户,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在思想上迅速地脱胎换骨。
B.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不敢发声在于精神上的失聪,故他提倡“拿来主义”,主张立即进行启蒙工作。
C.鲁迅对于中国老百姓身上的奴性与怯懦、对现实是绝望的,于是他在晚年,对民众的揭发更加深刻。
D.一九三四年,周作人发表了一首五十自寿的打油诗,一批名人争相和诗。对此,鲁迅进行严厉批判。
【解析】 A项,“没有像郭沫若等人那样脱胎换骨”是本文作者的观点;C项,鲁迅对现实感到绝望,对民众没有绝望,否则他就不会提出启蒙主张;D项,对名人和诗进行严厉批判的是左翼作家,而非鲁迅。
【答案】 B
9.国人对鲁迅大都充满了崇拜之情。本文对待鲁迅的态度如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首先概括出作者对鲁迅的态度,然后阐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 鲁迅一度被神化,高高地耸立在云端。在本文中,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没有用膜拜神灵的眼光来仰视鲁迅,而是站在鲁迅的角度,直视鲁迅的痛苦、矛盾、悲凉,把鲁迅还原成一个“人”。同时,在字里行间,又能分明地感受到作者对鲁迅炽热而深沉的感情,对鲁迅的深刻理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