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6 08:1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变迁的背景
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
“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古代服饰的变化
商周服装
秦代女装
春秋服装
汉代服装。左边为贵族服装,其特点是饶襟
左边上衣衣领带有民族融合的特点;右边则体现大唐王朝开放的风格。
唐代女装
左图为苏东坡画像,由此看出
宋代男子服装特点
右图为宋代女子服装一般款式。
元是我国蒙古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其服饰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融合的风格。
明代男女服装
清代男女服饰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古代服饰的变化
2、近代服饰的变化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旗袍的改良
清代旗袍
改良的现代旗袍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3、新中国的服饰的变化
20世纪 50年代——70年代:男子以中山装为主;
女子以列宁装、连衣裙为时尚;
改革开放后,新式新款层出不穷。
1、古代服饰的变化
2、近代服饰的变化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旗袍的改良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毛泽东的中山装
文革时期的服装
现代人穿的上装从建国以来则先后流行列宁装、两用衫、军便服、茄克衫、西装、大衣等等。此外还有针织衫、编织衫、内衣、泳衣、邋遢装、吊带衫等等。 而裤子类型多样,有喇叭裤、牛仔裤、紧身裤、背带裤(又称工装裤)、灯笼裤(又称武术裤或练功裤)、棉裤、鸭绒裤等等。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能因为这点,香港大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做……我很传统,不希望忘记自己的文化。”——国际影星成龙
课本“材料阅读与思考”:
(1)清朝入关以来,中国服饰演变出现了怎样的趋势?分析其原因。



(2)概括分析20世纪末世界时装舞台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汉民族服饰向游牧民族服饰演变。原因是清军入关后强制推行;西化的趋势;近代工业的发展;政治变革的影响;发展军事的需要。
科技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渴望和自然接近;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国饮食文化十分发达
四大菜系影响最大
鲁菜总的特点在于注重突出菜肴的原味,
内地以咸鲜为主,沿海以鲜咸为特色。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 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 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3)清淡爽口。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 ,广东菜的烹调
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川菜自古讲究“五味调和”,“以味为本”。川菜的味型之多,居各大菜系之首。当今川菜计有24种味型,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为麻辣类味型。
????第二类为辛香类味型。
????第三类为咸鲜酸甜类味型。
淮扬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春有刀鲸夏有
鳃,秋有肥鸭冬有蔬”,一年四季,水产禽蔬联潮上
空,这些富饶的物产为淮扬菜系的形成提供了优越
的物质条件。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国饮食文化十分发达
四大菜系影响最大
2、19世纪40年代西餐传入中国
西餐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1)西餐中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2)专门生产西式糕点糖果的食品厂出现
满汉全席:是我国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巨型宴席。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 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坐的一种全席,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西餐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匙。
天津起士林西餐厅(1901年创建)
西式蛋糕
西餐炸牛排

一、饮料(果汁)、水果或冷盆,又称开胃菜,目
的是增进食欲。
二、汤类(也即头菜)。需用汤匙,此时一般上有
黄 油、面包。
三、蔬菜、冷菜或鱼(也称副菜)。可使用垫盘两
侧相应的刀叉。
四、主菜(肉食或熟菜)。肉食一般配有熟蔬菜。
五、餐后食物。一般为甜点心、水果、冰淇淋等。
六、最后为咖啡。

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所以简单方便, 如沙拉之类。
中餐:追求美味,色、香、味俱全,所以要蒸、煮、煎、炸多种烧菜技巧。
十大经典垃圾食品排行榜

一、油炸食品 二、罐头类食品(包括可乐——2012年3月5日,美国一研究机构声称在可乐中发现了致癌物质。可乐之所以呈现出如此诱人的焦糖色,正是因为添加了一种‘化妆品’染色剂。) 三、腌制食品 四、加工的肉类食品 (如火腿肠) 五、肥肉和动物内脏 六、奶油制品 七、方便面 八、烧烤类食品 九、冷冻甜点 十、话梅和蜜饯类食物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北方典型民居——四合院
2、外国人来华后,西式住房开始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出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3、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完全欧化的住宅。
北京四合院平面图
为什么称之为“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其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北京大型的四合院(如王府)可多达七进、九进院落,可谓“深宅大院”。
四合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建造非常讲究风水,其装修、雕饰也处处体现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
近代上海民居带有典型的欧式风格,又不失中国南方民居特点。
花园洋房
中西合璧的集美大学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社会巨变的影响
2、婚姻礼俗的变化
3、丧礼的简化与改革
4、其他风俗的巨大变化
如 剪辫易服、放足、点头握手、女子接受教育等。
1、 变化原因: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土葬。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
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
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
水葬,是中国古代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丧葬形式。它是将死者置于水中任其漂流,最终为鱼类所食。水葬起源于鱼崇拜。海兵和水兵也实行海(水)葬,这主要是怕传染疾病所至。水葬尤其陆地水葬对水资源污染极大,在历朝政府屡禁之下已消声匿迹。
丧葬恶习
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这种恶习今天仍然存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丧葬竞相攀比奢华的现象。比谁家送葬的车队长、比谁家的墓地占地多装修豪华等等。2011年,厦门有一处250平方米的墓地,卖出了800多万元的天价。
记者在河北省部分农村采访时了解到,农村人情消费的膨胀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一家死人,全村举丧的现象,致使一个普通农民的葬礼就能消费掉农户一年的收入,人情债成了农民生活中的一个沉重负担。
清末留美幼童不仅穿起西装,而且剪掉辫子,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
缠足现象始于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宫嫔
用布帛缠脚,使其呈“新月”状,穿着素袜,在黄金
做成的莲花上跳舞,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
云之态。这种风气先兴起于宫帷之中,后进入民间,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就广为流传了,并把缠脚当成了妇女的美德 。妇女缠过的畸形小脚被美化为“三寸金莲”,缠足的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历时一千余年,蔓延极广。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倡导妇女“废止缠足”。
国际影星杨紫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