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之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计算方法,认识竖式,掌握竖式的写法。
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在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够理解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计算方法,认识竖式,掌握竖式的写法。
德育渗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小棒,《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学习单》。
课前学习活动:
前面,我们解决过“将10个苹果放到两个盘子中,有几种放法?”这样的问题,我们用列举法解决的,想一想怎样放,才能使放法既不重复也不遗漏?有序列举,还记得怎样记录的吗?现在我们把24号、12号、10号和2号球,从中随便选2个放到一个箱子中,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呢?
教学活动:
常规积累,开放导入
师:边摆边写,你能也用这样的记录方式记录下来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师讲解,固定一个数,另一个数在变化,引导学生找出6个加法算式。
自主探索,核心推进
这些算式都会算吗?
预设一:找出没学过的“26+12=?”;预设二:都会算。
选择学过的,让学生说说如何口算?如:“26+10=?”、“12+2=?”
出示“26+12=?”,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忆计算方法“数、摆、拨、算”。先让学生说一说,说说想法,数数多,麻烦。再让学生摆、拨进行计算,但是没让学生准备小棒和计数器,看来只能算了。
让学生尝试计算。
预设一:20+10=30,6+2=8,30+8=38。
预设二:26+10=36,36+2=38。
预设三:26+2=28,28+10=38。
你能画小棒或计数器给同桌讲讲自己的方法吗?
学生展示,紧抓学生难点。
预设:学生小棒图排成一行,学生很自然想到分类,引导学生能不能在这一张图中既能看到加数,又能看到得数(和)呢?在交流中,生成新的小棒图。
引导学生从小棒图中抽象出竖式计算,注意引导。
引导:你能把小棒图画简单点吗?巡视学生进行点拨,“我觉着写数还是比较简单的。”引导学生抽象出竖式计算。
这样算有道理吗?在竖式计算上方写上数位。教师阐述算理。
巩固练习,应用所学
竖式计算
11+23= 52+24= 17+72=
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想一想,用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
26+12还有其他方法吗?凑整十。
呈现26+12,26+10,26+2,12+10,12+2,10+2,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呢?出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见到这个题目,你想说点什么?
26+2你会列竖式计算吗?尝试一下,说明理由。
26+12能解决什么问题呢,谁来编一个数学故事。
回顾本课,小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借助课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从探索过程、知识内容、情感培养等角度谈谈自己的收获,从而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提升。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
26+12=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