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二、非 攻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国家进行无休止的兼并战争,大量杀戮敌国的人民,尽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但也不是义战。
“非攻”是墨家针对当时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提出的反战理论。墨子认为,战争是天下的“巨害”,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会造成巨大损害,因之既不合于“圣王之道”,也不合于“国家百姓之利”。节选的这段文字用比喻说理的方法,通过论述窃人桃李,窃人鸡犬猪马牛,杀无辜之人,罪行层层加重的事实,点明攻人之国罪为至大,从而阐明了“非攻”“兼爱”的思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明句式
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省略句,宾语前置句
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省略句
今有人于此 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文: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的国家,(天下君子)却不知道反对,反而跟着称赞它,说它是义。
点评:“非攻”大概是除“兼爱”之外最为人所熟知的墨子的主张。“非攻”直接源于“兼爱”这一理想,墨子竭力用“非攻”思想劝说各国君王止战息争,就是为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的困苦中。这些话是墨子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上说给统治者听的,反映了平民的呼声。但热衷于兼并的各国君主根本听不进“非攻”的说教,墨子的努力收效甚微。墨子实际上还是在做一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然而他在奋斗中焕发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却是难能可贵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译文假如这里有一个人,见了少一点的黑色说是黑色,见了多一些的黑色却说是白色,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假如一个人尝了少一点的苦味说是苦的,尝了多一些的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分别。现在有人做了小的违背义的事情,天下所谓君子知道后去指责他;可是有人做了大的违背义的事情,也就是攻打别的国家,天下所谓君子却不知道去谴责他,反倒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那么这些君子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点评这段话用类比的方式,进一步论证天下的君子分辨不清义和不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作者认为最大的不义是攻国,可为什么要从窃人桃李、鸡鸣狗盗、取人马牛和杀人越货说起?这不是多余之词吗?
提示:偷窃者从偷窃桃李到偷窃犬豕鸡豚,以至马牛,其罪孽随着损人利己的程度加重而加重,人们也能辨其不义。抢劫者从抢劫衣裘、戈剑以至把别人杀死,损人利己的程度越来越重,罪孽也越来越重,人们也同声谴责其不义。然而,现在有人做着最大的不义之事——侵略别国,大规模地杀人和掠夺,天下的君子非但不谴责,反而称誉它合于义。这能说他们懂得义与不义本质上的区别吗?作者用这种层层剥茧的办法,彻底剥去了侵略者的伪装,戳穿了他们欺瞒天下人耳目的借口。原来标榜征讨别国为天经地义者,实与偷窃抢劫如出一辙,而且是它们恶性发展到顶点的产物。文章就此揭示了侵略的实质,表现出对侵略者蔑视、冷嘲和贬斥的态度。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于此并不进行义正词严的正面谴责,而致力于用幽默诙谐的事例进行类比。类比告终,境界全出,原来用以类比的事例的字字句句,无不落实在对侵略行径的揭露与谴责上,比之正面谴责,显得含蓄、辛辣、有力。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就近取譬,对照鲜明
墨子极善论辩,他的论辩逻辑严密,善于用具体事例进行说理,在说理散文史上,墨子散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墨子曾专门阐述了论辩方法:“辟”,指譬喻,通过逻辑思维而提出;“侔”,指类比,将同一性质或同一道理的内容列在一起,由浅入深进行推论;“援”,指援例,举例证明自己的论点;“推”,指推论,从已知推未知。这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墨子》散文较强的逻辑性。《墨子·非攻上》就充分体现了墨子文章这种善辩而富于逻辑性的特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全篇论证攻伐别国的行径大为不义,以及对这种不义行径的赞誉之荒谬。这样一个大问题,墨子论证起来轻松自如。他就近取譬,层层类推,一环紧扣一环,先举日常生活中是非显而易见的一些事例,以引出一个判断标准,然后再根据这个标准论证攻国为什么不义,赞誉攻国为什么荒谬。作者以“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攘人犬豕鸡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以至于“杀不辜人”等“不义”之事为例,再三论证如果一个人损人越多,他的不仁也就越突出,其罪过也就加重的道理。进而论断,现在有人大规模地去攻打别国,而对此“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这样显然是十分荒谬的,是混淆黑白、颠倒是非,这样就有力地突出了“非攻”的主旨。这里用类推手法,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从显而易见的事情说起,由浅入深,逻辑严密。接下来的一段进一步以类推的手法论证攻国之大不义。以杀人为例,从杀一个人到杀十个人、百个人,便是十倍、百倍的不合道义。天下的君子都要惩罚杀人的行为。再将笔锋转到攻伐别的国家的更大罪行。最后以不辨黑白、不辨甘苦为喻,驳斥赞成攻伐他国者,归结到“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整个论证,观点明确,推理严密,条理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共17张PPT)
三、尚 贤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本篇主要探讨尚贤与政治的关系,墨子提出尚贤为“政之本”,主张统治者打破血统界限,从各阶层中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给他们地位和权力,同时将那些尸位素餐的贵族统统撤免。这对当时广大平民阶级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无疑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分古今
7.明句式
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判断句
始我所恃者富贵也 判断句
任之以事 介词结构后置句
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 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译文: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
点评:崇尚和重用人才是治国的根本。墨子把国家中人才的多少与统治的安危联系在一起,从而告诫统治者,要想国泰民安,就得广泛招纳人才。这一尚贤思想为后来人才概念内涵的演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
译文:不义就不让他富有,不义就不让他尊贵,不义就不让他亲密,不义就不让他接近。
点评: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墨子认为就是一个“义”字。他告诉执政者,应当做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一旦贯彻了这个原则,天下人就知道了天子推举贤人的标准是“义”。于是全国上下都争先恐后行善为义、积极向上,这样天下便人才济济,贤士辈出,国家大业就可治理了。在墨子心目中,“尚贤”不仅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和办法,而且它还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这种机制关系到全国各层人士的价值取向,对全国各层人士都具有垂范和教育的作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墨子“尚贤”的思想有何进步意义?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说说你的理解。
提示:在春秋以前,基本上依据“世卿世禄”制度进行任官和封赏,所谓“殷道亲亲”“立嫡以长不以贤”。春秋中后期,政治、军事斗争日趋激烈,贤能人才的作用日益突出,各国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如晋文公虽仍“昭旧族,爱亲戚”,但更重视“明贤良”“赏功劳”,以至“左右皆卿才”。吴公子季札甚至说:“君子务在择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但真正系统地提出“尚贤”思想的是孔子。孔子不仅论述了尚贤的重要作用、贤能的标准,而且也提出了识贤的原则和用贤的策略。而孔子的“尚贤”还局限在贵族阶层内部,与一般平民无涉。墨子在继承孔子尚贤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又发展了这种尚贤思想,在选贤、用贤等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点和具体方案,含有平等选拔人才的民主因素和合理使用人才的思想,这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体现了其思想的进步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平民哲学家的论辩艺术
墨子的论辩艺术在课本所选的《兼爱》《非攻》《尚贤》三篇中有很好的体现。
《兼爱》首段即指出自己的观点:“天下之害”在于不相爱。接下来分别从反正两方面按照国、家、人的顺序进行分析,指出:不相爱,则天下祸篡怨恨起,仁者非之;而相爱,则天下祸篡怨恨毋起,仁者誉之。最后一段则进一步结合现实形势“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列举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例子,指出“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的道理。而现今自上而下不能“兼相爱、交相利”,只是由于“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求统治者“兼爱”。在上位者实行“兼爱”了,天下百姓自然也会兼相爱。文章的结构,大致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反正两方面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即解决问题)。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如果说《兼爱》体现的是墨子的治世之道,那么《非攻》则集中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非攻”,即反对攻伐掠夺的不义之战。墨子认为当时进行的战争都是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正是战争导致了人民的灾难,而那些君子们却认为战争是“义”的。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步步设喻,层层推进,由窃人桃李到攘人犬豕鸡豚到取人马牛再到杀人越货,情节益重,不义的程度也益深,“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然而到“攻国”,这些君子们却“不知非”,且“从而誉之,谓之义”。足见君子们的逻辑是多么荒谬!墨子的说理技巧非常巧妙:一是这种归谬推理的方式逻辑性强,易于让人在对比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二是比喻、类比的论证方式使说理形象生动,更易于下层民众接受;三是语言质朴,却道出了民众的反战心声。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尚贤》同样体现了其精彩的论辩艺术。墨子仍是先从现实的国情“失其所欲,得其所恶”入手,指出其症结所在是国君“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接着借古代圣王为政的例子指出具体的尚贤之法:“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在总结尧舜禹汤文王因尚贤而成就千古功绩之后,自然得出全文的结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共16张PPT)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一、兼 爱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灾难的时代。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残酷的社会现实呢?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除这一社会危机呢?这些问题是春秋战国时期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并试图解决的根本问题。
墨子的主张既不同于孔子,也不同于老子。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危机是由于人们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只爱自己的家庭,而不爱他人的家庭;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造成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危机,只能实行“兼爱”。一旦实现了人人“兼相爱、交相利”,不仅能结束社会的混乱状态,而且能实现天下太平、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分古今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兼相爱、交相利。
译文: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使彼此有利。
点评: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是故,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爱他;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伤害他。
点评:作者在这里运用排比句式,从爱人者、利人者、恶人者和害人者四个方面阐述了爱与恨等都是相互的,意在启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以己之心去度他人之心,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只顾一己之利。唯有学会爱人,才会得到他人的爱。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有人认为文章反复说明要“兼相爱”“交相利”,观点已非常清楚了,而文章又引用了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纯属多余,你同意此观点吗?
提示:不是多余。文章反反复复地说明要“兼相爱”“交相利”,观点确实非常清楚。但作者引用晋文公、楚灵王、越王的事例是为了从正面进一步阐明现在君王不相爱是因为“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的现实。由此可见,墨子为了将一个问题说得清楚明白,不避繁复,体现了逻辑的严谨;引用这三个事例,也充实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加丰富。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尚实重质话墨子
墨家注重实践,不尚空谈,因此其文章也是注重实用性、不重文采。尚实重质是其文章的最突出的特点。这一鲜明的特点,有别于《庄子》,不同于《孟子》,从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也可以看出。
选文部分从仁人的事业说起:“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指出对于天下而言其利为何,其害为何:“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接着作者分析了“害”产生的原因是“不相爱”,并且采用对比,列举了“兼爱”与“不相爱”的不同结果,论证了以“兼爱”代替“不相爱”的重要性、必要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我们如果对作者陈述的论点、展开论证的语言细细分析,便不难看出,作者使用的语言几乎明白如话。这些语句虽然历经千年,带有较重的文言色彩,可是本身并没有因讲求文采、辞藻而导致艰深晦涩。文中虽然也有对比,也有排比,个别语句也较为整齐,如“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但通过比较便不难发现,这些语句完全是针对现实,有感而发。从内容上讲,丝毫不见庄子想象的汪洋恣肆;从形式上讲,和孟子、荀子的大量使用排偶句式、充满华彩的文章也不可相提并论。
墨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节用。他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清廉俭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