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假性解释。昼夜交替成因的模拟实验,探究有关昼夜交替成因。
2.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迷信权威。
二、教学重点:
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昼夜现象假性解释。通过组织学生完成三个模拟实验,探究有关昼夜交替成因。
三、教学难点:
完成昼夜交替成因的三个模拟实验,真实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数据找到昼夜交替的真正成因。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
利用视频,导入教学:
出示课件 “白天和黑夜”的视频。
谈话:从视频当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地球上会出现白天和黑夜--------板书:白天 黑夜
白天过了是黑夜,黑夜过了是白天
白天黑夜交替进行。。。。。。。。。。。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引出白天和黑夜的问题,为后面的教学服务。 】
二、利用前测,引出问题
1.讲话:通过前测题中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昼夜变化和太阳有关系。
2.实验: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用蜡烛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点燃
蜡烛,你能发现什么?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向着太阳那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一面是黑夜。
出示课件:正是太阳的照射,地球上才有了白天和黑夜。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那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一面是黑夜。白天又可以称为“昼”;夜晚又可以称为“夜”。(板书:昼夜)大家知道白天过去是夜晚,夜晚过去又是白天;白天和夜晚总是周而复始地交替着。(板书:交替)
你知道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大约是多长吗?24小时。板书:24小时
什么原因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呢?
之前老师在同学们当中做了调查,出现了三种猜测:板贴:太阳 地球
A太阳绕着地球转动---------4人
B地球绕着太阳转动------18人
C地球自己转动----------- -10人
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到底是哪种猜测更科学呢需要我们做模拟实验来验证一下。
三、借助实验,探究成因
(一)实验操作:
1.出示实验记录单
方法:把蜡烛和地球仪的位置距离调整好,点燃蜡烛。用地球仪和蜡烛验证你的猜想,把实验方法画下来或写下来,并记录你的发现。
2.注意事项:
(1)蜡烛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适当,以蜡烛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2)注意安全
(3)实验过程中,记录下你们的发现。
(4)小组中4位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实验。
3.学生实验探究,并填写记录单。
围绕记录单,汇报交流
1.指名学生汇报。
A太阳绕着地球转动----形成了昼夜交替
B地球绕着太阳转动----形成了昼夜交替
C地球自己转动----------形成了昼夜交替
2.教师引发思考:三个实验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哪个呢?不急,我们先了解一下太阳、地球运动的速度就能知道答案了。
四、借助数据,得出结论
1.课件演示:太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请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哪个因素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为什么?
(太阳距离地球1.5亿千米,太阳在宇宙中的运动速度是每秒250千米左右,如果太阳围绕地球转动,转动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047个小时。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是每秒29.79千米左右,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圈的时间大约是365天左右。
地球赤道上的自转速度为每秒465米,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左右。)
2.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是昼夜交替的成因。
3.出示课件,让学生说一说:
地球是个( )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 ),向着太阳的那面是( ),背着太阳的那面( )。
由于地球不停地( ),人们就会看到每天( )东升西落,白天和黑夜( )出现。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集体说)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不能完全解决昼夜交替的成因,在学生的认知中再次产生冲突,通过数据的分析解决这种冲突,实际上就是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 】
五、利用结论,巩固应用
1.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生活有什么影响?
有的动物在白天活动觅食,有的动物在夜晚活动觅食。
有的花在白天开放,有的花在夜晚开放。
2.昼夜交替对我们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动和休息集合起来
儿童每天的睡眠应保证9-10小时,国际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睡眠日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利用课堂检测题评价结论的把握情况
地球是个( )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 ),向着太阳的那面是( ),背着太阳的那面( )。
由于地球不停地( ),人们就会看到每天( )东升西落,白天和黑夜( )出现。
利用实验记录单评价学习探究过程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的猜想:
A太阳绕着地球转动( )
B地球绕着太阳转动( )
C地球自己转动( )
实验方法
地球 太阳
太阳 地球
地球 太阳
实验现象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的设计与以往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觉得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充分利用前测,设计本课教学。前测反映出学生在教学前的认知水平,利用好前测可以有效的指导教学,对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也有很大的帮助。如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觉得昼夜交替的成因就是太阳在围绕着地球运转,前测中反映出的这些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提供依据。
第二个特点:尊重学生,培养相信科学、认真实验的的态度。因为以往我在教学此课时,通常是让学生做一组模拟实验,如书上所示,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但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个别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不是地球围绕太阳转,为什么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呢?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往届学生们提出来的问题,所以这节课我把这些问题整理整理,利用在了本课的前测题中,学生的想法基本都在前测题中了。课上利用模拟实验把学生的这些想法统统验证一遍,发现都有可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于是产生矛盾冲突,这是教师在不适时宜地出示数据,学生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