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课件(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5 23:07:24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韩非散文的特点是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这种风格来源于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表现了他对社会的冷峻思考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无情拷问。子圉因一己之私使孔子见弃,边候贪生畏罪使伍子胥施巧计远逃吴地,庆封为乱于齐难以容身而不自知……在此,处世的艰难、人性的弱点、生存的智慧,无不毕现。精准剖析的背后,展示的是韩非的大智慧。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明句式
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判断句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判断句
焉往而不美 宾语前置句
讼者奚说 宾语前置句
若又奚患 宾语前置句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介词结构后置句
失火而取水于海 介词结构后置句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 被动句
陈轸贵于魏王 被动句
6.积名句
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译文:伍子胥从楚国逃出去时,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抓到了。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可是我现在已经把它弄丢了。(如果你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就说宝珠已经被你拿去吞了。”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把伍子胥放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点评韩非在其著述中为我们塑造了许多智者的形象。口齿伶俐,才智敏捷,善于随机应变,是这些智者共同的特征。伍子胥为边候所缚,急中生智,巧言以对,从而使自己顺利出逃。智者在危难之中总是能够化险为夷,凭借的是其对社会的洞察,是其对人心的准确把握。边候捉住伍子胥原本可以得到奖赏,可是听了伍子胥的话后由于畏罪、惧死又不得不放了他。在此,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智者的智慧,还有人性之中普遍存在的趋利避害。这或许才是韩非真正要告诉我们的真谛。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译文: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点评韩非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政论散文向骈文过渡。排偶句在其著作诸篇中约占全部句子的百分之八十,即便以叙事为主的《说林》,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点。排偶的形式有句内对、句与句对、句群与句群对、段落与段落相对。譬如“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在此,作者借助于对偶,层层递进,将“象箸”的变化将要导致的危害一点点类比推出,让人一目了然。这就是排偶的力量,即使单纯地从语言形式上看,言辞也给人以盛气凌人之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逻辑推理不够严密的缺陷,这也是韩文具有劲急特色的一个原因。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三虱食彘”一则寓言有怎样的深刻含意和现实意义?
提示:“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做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
“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而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每个个体和谐共处,才能维护整体的利益,只有整体的兴盛,才有个体的繁荣。“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见微知著真性情
寓言的魅力在于对人性良知的呼唤。
韩非的寓言一般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在冷峻的外表下透出人类智慧的光芒,或讴歌,或鞭策,或讽刺。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与犀玉之杯才般配,象牙筷子夹的必定是奇珍异宝,玉杯装的必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的是山珍,穿的是锦衣,住的是高台。正是这种匹配意识,让箕子能准确预测未来。讲究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树立精英阶层,就会在社会上大搞特权行为,社会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管理,社会就不可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会完全走上一条形式主义的道路。韩非借箕子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门阀之风。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教条主义者,他都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同时对那种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子胥的机智,守护边界的官吏的愚蠢,在韩非眼中好恶是非泾渭分明。子胥被守护边界的官吏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竟骗过了愚钝的守护边界的官吏。守护边界的官吏竟相信子胥的话,乖乖放走了他。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荒诞之处在于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诚信只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而已,而在守护边界的官吏的心中,诚信是最高的信仰。在世人眼中,守护边界的官吏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韩非在赞赏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在这里韩非给我们出了一个道德难题。
韩非性本木讷,文才却在口齿伶俐的李斯之上,声名远播,致使秦王专为一个韩非发动了一场争夺韩非的战争。韩非心如明镜,容不下半点杂尘,后被李斯囚禁,又死于李斯之手,足见韩非有才不设防,人格为上。韩非真是:见微知著,说尽天下不平事,性情中人。
(共18张PPT)
第七单元 《韩非子》选读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寓言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以达到说理生动、通俗易懂的效果。韩非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韩非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不仅多而且精彩。“守株待兔”的故事,照应了前面的类比推理,形象地批判了只知效法先王,企图“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愚蠢做法;“卜子之妻为裤”“郑人买履”的故事揭示了因循守旧、不知变通者的迂腐可笑;“郢书燕说”的故事说明了先王之法的不可效法;“乐羊有功见疑”“秦西巴有罪益信”“卫人嫁其子”的故事肯定了拙诚,嘲笑了弄巧成拙的做法,对“今人臣之处官者”进行了批判;“郑武公伐胡”“邻人之父”的故事表现了“说”之难。这些寓言故事有的取自历史故事,有的来自民间传说,有的则为韩非自创(如《韩非子》中的许多动物寓言),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韩非的历史观、社会观。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识通假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明句式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判断句
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判断句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 宾语前置句
今裤何如 宾语前置句
宁信度,无自信也 宾语前置句
宋人有耕田者 定语后置句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 定语后置句
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定语后置句、判断句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 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
乐羊以有功见疑 被动句
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被动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现在想拿古代帝王治理国家时施行的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都是守株待兔之类的笑话。
点评:借用寓言来说理立论,是韩非文章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但是韩非的寓言说理,并不是纯粹地讲述故事,由读者自己对所寓之“言”加以体悟,而是将寓言故事置于文章的论述中,在寓言之后直接点明所寓之“言”,道出寓言所指。这些话语,用字不多,却往往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对前面叙述的寓言故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文中的“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郑人有且买履者……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一个要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他的脚,而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到了去集市的时候,却忘记了拿那尺码。已经找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拿尺码。”于是就返回家中去拿尺码。等到回到集市,集市已经散了,到底还是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道:“为什么不用你的脚来试鞋子呢?”他回答说:“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点评:“郑人买履”的故事告诉我们,办事要根据实际情况,不能只相信教条。时移世变,世间万象日新月异,岂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治国者如果罔顾国情,一味效法先王,也一定会像郑人一样,“遂不得履”。这则寓言语言浅显通俗,寓讽刺于诙谐幽默之中,便于人理解,也便于人接受。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在本文中体现出怎样的先进性?
提示: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要比以前的法家人物商鞅等人的思想更为全面和先进,总结出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在“法”这一方面,从本文可以看出,韩非反对儒家的“法先王”,以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当时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具有先进的指导意义,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第一个片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精巧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守株待兔”赏析
《韩非子》中寓言荟萃,“守株待兔”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本则寓言虽然短小,但包含的寓意深刻。“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为第一层次,交代了背景,有地点,有人物,有场景,有活动,为情节展开搭建了舞台。“宋人”是正在耕田的农夫。士农工商作为古代四民,农人的地位本来不贱,理应受人尊敬。那么“宋人”缘何会转变成被耻笑的对象呢?这句已暗中埋下伏笔。很简约的十字,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涵,这正是韩非行文的特色。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兔走触株……冀复得兔”为第二层,“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写飞奔的兔子不慎撞上树桩,折断脖颈而死,倒在田间。寥寥八个字将故事起因叙说得清清楚楚。兔子的悲剧,连用“走”“触”“折”“死”四个动词,如电影中的长镜头,神完气足。“株”是造成兔子悲剧的根源;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又成了宋人悲剧的根源。接着即写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宋人没费力气就捡到了死兔,得意忘形,于是有了以下利令智昏的三部曲:释耒——守株——冀兔。种田手足胼胝,日晒雨淋,太艰辛,远不如拾兔子捡便宜轻松。“释”不仅写他丢弃农具,其实也写他丢弃了庄稼汉勤劳的本色。“守”字特别生动,既传形,也传神。他苦苦地、死死地守着“株”,痴心妄想有接二连三的兔子来触株,内心是焦灼的。“守”字集中体现了宋人的愚、贪、妄。“冀”则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垂涎欲滴。可见他的形体虽然安逸,内心却似翻江倒海地在受煎熬,真是心劳日拙,妄想成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末句议论是第三层,宋人由“耕田者”转变为“守株”者的愚行遭到国人的嘲笑,隐隐与篇首相照应。兔走触株而死,实属偶然,死得冤枉;宋人守株而绝望,实属必然,可谓活该。故事的寓意相当深刻。
“株”有有形的,有无形的,如旧的思想意识、政策法令都是无形的“株”。如果像宋人那样“守株待兔”,其结果是可笑的、可悲的。后人常用“守株待兔”“守株”等词语形容那些思想凝固僵化、不知变通的抱残守缺者。
(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改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