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二、当仁,不让于师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无法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和教师的学识、德行密不可分。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平等待人,尊重弟子,鼓励弟子畅所欲言,勇于在弟子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关爱饱受痛苦折磨的弟子,得知心爱的弟子早丧甚至痛不欲生……他以渊博的学识、美好的德行赢得了弟子们的爱戴和敬仰。在弟子的心中,他永远如高山般挺拔傲立,如大海般宽阔包容,以至当有人诋毁他时,他的弟子总会挺身而出为他辩护,捍卫他的崇高形象。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析成语
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
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7.明句式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判断
偃之言是也 判断
贤哉,回也 主谓倒装句
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
求,尔何如 宾语前置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宾语前置
其何伤于日月乎 介词结构后置
仲尼岂贤于子乎 介词结构后置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介词结构后置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8.积名句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2)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他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超越;仲尼的才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无从超越。虽然有人要自行断绝与日月的关系,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知道高低轻重,不自量而已!
点评面对有些人对孔子的诋毁,子贡做了这样的答复。子贡对孔子十分敬重,认为他的才德如同日月,高不可及。这种评价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是一位智者对先贤至圣的评价,所流露出的敬重也远远超过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表现出对孔子这位历史巨人的赞颂。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点评: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而在仁德面前,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孔子说:“吾与点也!”曾皙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到孔子的赞同呢?
提示:当曾皙谈到自己的理想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种和谐社会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表现出曾皙仁爱的思想和他治理国家的一种远大理想。而孔子是主张“仁”“恕”的,曾皙的这番描述正好合乎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自然就得到其赞同,所以才有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作为老师,孔子的师德体现在什么地方?
提示: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平等——平等对待学生。这种平等又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不以“圣者”和“仁者”自居,而是把自己放在和弟子平等的位置上。其二,尊重学生人格,主张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其三,与学生相处,坦诚相待,毫不隐瞒,知错必改,包容学生的误解和不满,并进行耐心委婉的讲解。其四,招收学生不问出身,唯重才德。无门第观念,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其五,与学生交流,不论高下贤愚,从不阻止任何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而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其六,对学生充满关爱,视徒如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简短生动,形象鲜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是《论语》中较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章,通过对孔子与其弟子坐而言志的描写,展现了四位弟子不同的性格以及师生对话时融洽的气氛。
文章一开始,交代了谈话的人物和方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位弟子环坐于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这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率尔而对”,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这种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豁达的态度。冉有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态度,说起话来便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国家,先是说六七十平方里或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诸君子,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度。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他们的回答符合孔子的道德规范,思路相同,但个性迥异。在四位弟子中,曾皙的回答最为出色,他的出场就不同于别的弟子。子路等人出场坦陈志趣,而曾皙一边聆听孔子与他们的对话,一边悠然自得地鼓瑟。这一举动恰好反映了当时和谐对话的气氛。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这些似乎很平常的动作描写,生动地显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曾皙的答辞不同一般,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图景。在他那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这一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深深地打动了孔子,因而孔子喟然而叹。这喟叹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勾画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的言志而展开,最后又以孔子的评价而结束,结构完整,对话简短生动,人物富有个性,在先秦散文中算得上佳作。
(共19张PPT)
六、有教无类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子骞、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子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当时的政治,尤其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播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解多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5.析成语
有教无类: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切磋琢磨: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
不愤不启: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而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6.明句式
其斯之谓与 宾语前置句
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省略句
7.积名句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资质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和道理;资质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点评:在孔子看来,每一个学生由于智力、志向和后天的勤奋刻苦程度不同,学习基础也不相同,教育者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施教,不论是教育的过程还是教育的内容都不能完全不变。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思想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也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光学而不动脑子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危险。
点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作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这就是所谓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真知。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从本文看,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探索和实践了哪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方法?
提示:主要有下列几种:
(1)因材施教法。教学中善于根据弟子不同的个性,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活动,有时即便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弟子,他也会做出不同的回答。
(2)形象教育法。孔子很少抽象地谈论社会人生道理,而是常常采用评论历史(或“现实”)人物、事件的方式阐明思想观点,启发大家思考并做出抉择,使道理的阐述深入浅出,明白有趣。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启发式教学法。孔子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原则,非常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自觉要求与教师的合理启发相辅相成的作用。
(4)学思结合法。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著名论断,既注重向弟子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特别强调学思结合。
(5)教学互动法。在教育过程中,孔子特别重视跟弟子相互切磋,教学相长,使教与学形成良性互动。他从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有教无类”是孔子从事教育活动的根本宗旨,它对于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发呢?
提示:在孔子建立私学以前,学校大多是为少数贵族设立的,就一般的老百姓而言,受教育只是一场“可望而不可即”的梦。孔子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率先创办了规模庞大的私人学校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思想,为后来的人们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有教无类”使得孔子的生源非常广泛。孔门中出现了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物。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有教无类”思想中积极有用的部分并没能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扬。虽然现在也有许多学校打着“有教无类”的旗帜,但并没有理解“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依然有一部分人的受教育权被漠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论语》中孔子形象的塑造
《论语》塑造的是群像:好学深思的颜回、率真勇敢的子路、尊师练达的子贡、从容超逸的曾皙……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大都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即使是性格特点不清楚,只是被孔子骂过一回的宰予、樊迟,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经久不忘。其中,塑造最为成功、最能感动人的是孔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孔子首先是一位文化名人,但他又不是一个学究式的文化名人。他因为出身低微,做过许多事情,所以“多能鄙事”,吹拉弹唱,无所不通;他虽然宣扬礼义,极力反对暴力,但他本人是武士之后,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做过官,为了兜售自己的政治学理论,他两度领着一帮学生周游列国,一走就是几年、十几年;他早年就开始创办私人学校,广收弟子,“三盈三虚”,也有过波折;他研究古代文献,领域涉及政治制度、历史、文学、音乐等。这么一位涉猎广泛、阅历丰富的文化名人,若是用常见的文学作品形式去刻画,去描写,一定会是洋洋洒洒的一部大著作。但是,孔门弟子毕竟与众不同,他们竟然只用一两万字的篇幅,以记录孔子片言只语的轻巧无比的方式,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如此丰富、如此生动的孔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春秋时期是一个在刀剑之下谋生存的军事时期,诸侯国的君王们关心的都是怎么尽快地富国强民,战胜敌国,争霸天下。孔子这个时候却在那里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宣讲根本不能很快见到实效的礼乐制度。他的政治学说,一点都不切合时代的需要。这就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迂阔”的一生。《论语》是孔门视角,当然不会描写这些。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同时代人对他的议论、评价,来窥得一二。石门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身边,孔子下车想跟他说话,他却扬长而去;隐士长沮、桀溺规劝去向他们问路的子路不如跟他们一起避世(《论语·微子》)。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都不认同孔子的理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孔子绝不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哲人,绝不是一个一团和气的好好先生。相反,该高兴时,他会大笑,该悲伤时,他会大哭;生气的时候,他不是和风细雨,而往往是雷霆万钧。“学而时习之”,孔子是在那里微笑;“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会在那里开怀大笑。在得意弟子颜回、子路死的时候,孔子都曾经号啕大哭,喊着:“老天这是要我的老命啊!”颜回死的那次痛哭,是有弟子在跟前的。大概是看着老师一直在哭泣,弟子就劝他,说老师已经表示过伤心了,不需要一直伤心下去。孔子就说:“我真的太伤心了吗?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读《论语》,看孔子发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具体情形已经不得而知,现在所能知道的就是其语言的精辟、有力。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学生偷懒,大白天睡觉,他破口而出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身为君子,咒骂小人——词儿一套一套的,“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恶”“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骂人,如大侠用刀,刀刀见血。
《论语》塑造孔子形象,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写出了这样一个跟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却又比普通人高明的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堪称空前绝后。孔子的形象能够流芳百世、屹立千古,与《论语》一书的塑造之功密不可分。
(共15张PPT)
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孔子一向以博学著称,然而孔子的博学是以他的好学为前提的,故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丘之好学也”。我们应该看到,孔子所讲的学习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仅是一般的书本知识,更不仅仅是坐而悟道,而是从社会人生的大背景出发,在社会实践中,去理解去学习。读书是学习,参加社会实践乃至日常的行为规范,也是学习——学习是人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孔子看来,一切学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应用:“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甚至认为,一个人如果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即使这个人没有学习也已经如同学习了:“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分古今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明句式
生而知之者,上也 判断句
君子笃于亲 介词结构后置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 介词结构后置句
6.积名句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3)不学《诗》,无以言。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译文: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一味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梗直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点评:仁、知、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喜好而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不通权达变地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六种美好的品德)变成“六蔽”。
推而广之,“六言六蔽”实际上就是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理论脱离实际,而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权达变,掌握精髓和实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君上,能够贡献自己的身家性命;跟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有信用:这种人即使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了。
点评: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孔子把人分为四等,根据全文来看,他把自己归为哪一等?
提示:在孔子所分的四等中,孔子把自己归为第二等,即“学而知之者”,因为他说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的这种自我认知,既体现了他为人谦恭的修养,也体现了他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真诚而自信的可贵品格。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孔子所说的“学”与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学”含义是否一样?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提示:不一样。今天通常理解为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孔子所说的“学”有其特殊的含义,它不只是指学习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指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把知识的学习放在其后,主张先成人再成才,赋予学习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
与现代教育观念相比,孔子关于学的观念既有它明显的不足,但是也有其不可抹杀的长处,特别是他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观念,对于矫正我们今天重知识的学习而轻道德修养的流弊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可敬的人,有趣的书
——由“陈亢问于伯鱼”一章谈开去
著名翻译家杨绛先生在其《<论语>趣》一文中,曾称赞孔子为“可敬的人”,《论语》为“有趣的书”。对于孔子其人和《论语》其书来说,这一赞语真可谓一语中的,再恰当不过了。下面我们就以“陈亢问于伯鱼”一章为例来谈一谈孔子其人和《论语》其书的特点。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陈亢问于伯鱼”一章记叙的是孔门弟子陈亢怀疑老师给自己的儿子伯鱼“开小灶”并向伯鱼打探底细的事。伯鱼在不经意中使陈亢了解了学习《诗》《礼》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君子如何处理与子女的关系,所以陈亢喜不自禁,仿佛捡了大便宜,“问一得三”的自白尽显他得意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论语》没写陈亢当面欢喜,而是写他“退而喜”,这就将其热衷于背后打探人隐私并在达到目的后“得意窃喜”的性格和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趣的是,伯鱼的回答也极为奇妙:他在否认了对方的怀疑之后,忽然又说出关于学《诗》、学《礼》的两件趣事。这两件事,看似出于家常,却又似乎泄露了他颇为自得的秘密。细微的心思,表现得精妙而自然。而且,伯鱼又何曾料到陈亢听了自己的回答,竟又如获至宝呢?更是有趣。正因记人叙事如此鲜明生动,妙趣横生,所以《论语》被杨绛先生誉为一本“有趣的书”。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另外,全文由对话组成,条理清晰,开头与结尾是陈亢的“问”与“得”;中间部分是孔鲤的答话,孔子并未出场,但孔鲤的叙述从侧面刻画了这位教育家循循善诱、公正无私的形象,所以杨绛先生称孔子为“可敬的人”。
(共13张PPT)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论语》给后人的启迪是说不尽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孔子及其学说的魅力会更加真实地展示出来。《论语》广泛地涉及治学、做人、为政、交友等内容。这些闪烁着至圣先贤人生智慧的话语,不仅进入了我们的语言,成为成语熟语、格言警句,作为经典语言被人们广泛引用,而且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析成语
欲速则不达: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7.明句式
其何以行之哉 宾语前置句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介词结构后置句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8.积名句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9.记常识
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点评:关于治学,孔子认为不仅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而且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谦虚诚实,实事求是。因为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不知、不足,才能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治学也是做人,是否诚实也是我们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点评:在孔子看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有无“仁德”,而不在于“无过”“有过”。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君子闻过则喜,过而能改;小人闻过则怒则惧,千方百计地去掩饰自己的错误与过失。有了过错而不去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假如人民不信任政府,那么政府就不可能站得住脚。
点评:在此,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时连续提出的问题。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这体现了儒家的仁学思想。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长久地存在下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文中节选了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哪几方面折射出孔子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从中我们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提示:本文节选了孔子与三位弟子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处世、从政等方面给予我们深远的启示。求知方面,要实事求是,正视自己的无知,知错能改。因为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错了,不加改正。为人处世方面,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因为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做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过错,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从政方面,要切记“欲速则不达”,勿贪求小利。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急功近利,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真理本朴素,咏叹亦华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语言特色浅探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文所录都是孔子及其弟子有关人生的格言。该文在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中透露着练达,咏叹中彰显着智慧。具体表现为:
其一,多用判断,旗帜鲜明。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既简练明快,又旗帜鲜明,极具张力。
其二,鞭辟入里,一语中的。课文中的语句多数不加藻饰,仅凭数语,就切中问题的本质,显示出洞悉万物事理的睿智与深刻。如“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既宽容明智,又坚持原则,毫不姑息;“小人之过也必文”,一语点破千古小人情状,既慧眼识人,又警诫意味十足,凝练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其三,取譬设喻,雅俗互现。文中不少句子善在说理中随手嵌入形象通俗的比喻,使事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如“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或先喻后理,或先理后喻,亦俗亦雅,灵活多变。
其四,善于捕捉寻常物象,稍做指点咏叹,着墨不多,而情思自现。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只就酷寒之中松柏的坚毅形象、情状做一指点,一种对高洁志行的赞扬和无限感慨之意便袒露无遗。
朴素是真理的常态,精练是语言的生命。《论语》中所体现出的这种卓越的语言艺术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共15张PPT)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重礼有序、融洽和谐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一理想,一方面,整个社会的人(特别是“士”)都要能够以礼来约束自己,宽待他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作为社会的统治者要能够实行“德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就是本课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析成语
克己复礼: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奋斗终生。
杀身成仁: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舍弃生命,后泛指为正义或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
7.明句式
富哉言乎 主谓倒装句
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舜有天下,选于众 介词结构后置句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8.积名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文: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
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点评: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认为,“仁”的本质在于一切要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克制自己的私欲,用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一切行为,使自己的一切都符合礼。反过来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克己复礼,视、听、言、行都符合了礼,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仁爱,达到了和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点评:孔子的“仁”,包含着“忠”“孝”“信”“恕”“敏”“勇”等诸多道德观念。关于“恕”,《论语》中多有阐述,如“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一种推己及人、人我统一的德行,虽然在现实社会中未必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但它作为一种待人接物、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对于人的良好道德修养的建立,对于一个和谐融洽社会的建立,无疑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孔子“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对我们有何启示?
提示:孔子“仁”的学说的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对句精辟,气势磅礴
孔子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明白如何利用独特的语言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思想。
对偶句式可以精确地揭示事物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奥秘。而孔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对其加以利用,创造出一系列或精警动人或鞭辟入里的格言。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其精彩、深刻,何须再置一词!这一类警句,孔子说得最多的还是关于君子小人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无不可以让一切怀才不遇者在自比君子时引用,从而得到一种蔑视群小、傲世挺立、回肠荡气的快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另外,孔子立志高远,守道正直,见识通达,自然出语,气质刚毅,气象凌云,气势磅礴。例如本课第一则中,他的弟子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马上回答说:“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复到礼,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尽管面对的是他最为欣赏的弟子,但是由于涉及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问题,孔子还是回答得极为斩截,气势凌厉,不容置辩。孔子的语言气势,有时是通过设问、反问达到的,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有的是通过排比句式造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四个“非……勿……”语言整齐而连绵,明确地界定了仁者待人接物的准则,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量。
(共16张PPT)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仁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当贫穷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义。孔子也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分古今
5.析成语
乐在其中: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
见利忘义:见有利可图就不顾违背道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明句式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判断句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判断句
君子义以为上 宾语前置句
德之不修 宾语前置句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介词结构后置句
文之以礼乐 介词结构后置句
7.积名句
(1)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3)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如果富贵合乎道义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义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顺从我喜欢的(道义)。
点评后世一直对孔子有些误解,因为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据此认为孔子鄙视富贵、从不言利。其实,孔子只是“罕言利”,并非完全不言利,也并不鄙视富贵,更没有将“义”“利”完全对立。他懂得一个人要生存、生活,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也知道追求富贵、富足的生活是人无法回避的欲望,因此只要合乎“义”,而能够得到“富”,即便是做卑微的差役也是可以的,他反对的是为了富贵与利而不惜损害大义的行为。这些话语不仅无损孔子的伟大,反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深刻、人格的高贵。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点评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仁德,有了仁德就是君子,否则就是小人。有了仁德,便能克己复礼,见义勇为;没有仁德,则会沉浸于功利而无所不为。因此,在孔子看来,义与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本质上是为人间大义而生存,虽然“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如果需要用牺牲义的手段取得,那么这样的富贵便不值得追求。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孔子是否鄙视富贵财利而崇尚贫穷微贱?孔子对待富贵财利和贫穷微贱的基本态度和总的原则是什么?
提示:孔子并不鄙视富贵财利,也不反对人们追求富贵和财利,只是反对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富贵和财利。人对富贵财利的追求如果合乎道义,自可坦然求取,即便是做手拿鞭子的下等差役也不妨去求取;若不合道义,宁可安守贫贱也不改其乐。
孔子也并非崇尚贫贱,而是崇尚在贫贱的生活中依然坚守道义、践行道义,不以贫贱移操守。“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在孔子的眼中,贫贱和富贵都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贫贱而不能践行道义,谋求富贵而不择手段。在富贵财利面前,孔子执着于道义,主张“见利思义”;在贫贱、富贵和道义之间,孔子首选道义。道义是君子一切行为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背离这一原则,都必须按照义的原则去做。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孔子认为什么是完善的人格?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什么要求?
提示: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清心寡欲、勇敢、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修养;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时,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尤其是“见利思义”这一主张,即使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也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一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子对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是“义之与比”“义以为上”,言行要合仁、礼要求,要有勇且慎勇。处世严肃灵活,不厚此薄彼。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精练形象,韵味深长
《论语》的语言,虽说基本风格朴素简洁,却也文采富赡,既精练含蓄,又韵味深长,处处流金溢彩,时时掷地有声,其表现的内在的深度和视野的广阔无与伦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这不仅是对松柏的礼赞,更概括了丰富的生活内蕴和社会现象,象征了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赋予了后世人许多的诗情画意。从东汉刘桢《赠从弟》中的“松柏有本性”,到左思《咏史》诗中的“郁郁涧底松”,到杜诗中的“新松恨不高千尺”,再到当代的“本性能耐寒,风霜奈其何”(《陈毅诗选》)以及数千百计的咏松诗词、松柏图、松鹤图,无不从孔子这里得到最初的启迪。又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令人向往之至,在今天弥显珍贵。文学语言力求用最经济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读者感到严谨而又丰满,精练而韵味无穷。正如古人所言:“文贵精,不贵多。”强调“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论语》中很多语言就是这一类型的典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形象化是艺术语言的主要特点。艺术性很高的语言,要求细腻地描绘客观事物的情状,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获得具体的审美感受。《论语》对人物刻画、环境绘制、气氛渲染、细节描写,都十分生动真切。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轻轻几笔,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游春图,把春回大地之时,一群生气勃发的青少年,于丽日和风之中,到沂河洗澡,舞雩台吹凉风,自由自在游玩歌唱的欢快情景再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欣羡极了,真是文情并茂,生趣盎然。
(共18张PPT)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面对“天下无道”的形势,一些人开始失望而悲观,悲观而厌世,最后带着几分无奈走向了田园山林,成为崇尚清静无为的“隐者”。
孔子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提出恢复“礼治”的政治主张,以变革社会、匡扶天下为人生目标。他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困厄而不屈,遭讥讽而不辍,“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本课五则选文,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途中的独特经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析成语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参加劳动,分不清稻、麦等谷物。四体,指人的四肢。五谷,指稻、黍、稷、麦、菽。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以往的不能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补救。
7.明句式
隐者也 判断
而谁以易之 宾语前置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宾语前置
子路宿于石门 介词结构后置
至,则行矣 省略句
8.积名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点评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他生活在社会动乱、天下无道的年代,他与自己的弟子不辞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文: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行为准则。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或主张啊。
点评: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君臣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除孔子及其弟子子路外,本课五则选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可分为哪几类?他们对孔子各持什么态度?
提示:选文涉及的人物可分为两大类,即尊孔派和隐士派。前者以仪封人和晨门为代表,他们对孔子充满理解和敬重,言辞间充满深深的敬仰与赞美之情,算得上孔子屈指可数的知己;后者以长沮、桀溺、接舆和荷蓧丈人为代表,他们对孔子及其主张充满不解、不满,甚至是不屑,与孔子的勇于担当相反,他们面对天下无道的现实主张避世,选择归隐,过着一种自食其力、自给自足、潇洒自由的生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选文中间三则表现孔子师徒与众隐士接触交往的材料中,众隐士往往都言辞犀利,咄咄逼人,而孔子师徒则似乎总是被动应付,显得狼狈落魄,处于下风。这是否表现了隐士的高明和孔子师徒的迂腐,从而有损于孔子师徒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光辉形象?
提示:与众隐士言辞犀利、咄咄逼人的表现相比,无论是子路问津、子路问人还是孔子被讽,孔子师徒确实颇显被动尴尬、狼狈落魄,屡处下风。但从每则材料后面孔子师徒的言行来看,他们非但不落下风,反而在境界上要比众隐士高出许多。因为面对天下无道的黑暗现实,众隐士是因绝望而决绝,以置身事外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其实质是一种退却和逃避;而孔子师徒则是以改革社会、舍我其谁的勇气,投身到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去,他们不回避,敢承担,考虑的是天下众生,因而处境越是艰难,越能看出他们的执着和坚毅,这不仅无损于他们的形象,反而更能表现出他们思想境界的高远。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高手过招”,数语风流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艺术特色赏析
《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除了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光照千秋的传世名句,还有不少篇章以漫画笔法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就是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珍品。
文中所记,大部分是孔子周游列国,路遇隐者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文中对孔子、子路及几位隐士形象的刻画颇为精彩、传神。真可谓“高手过招”,数语风流;境界高下,片言立判。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文章的精彩之处,首先表现在人物的相映成趣上。例如“子路问津”和“子路从而后”两则中,直接出现在前台的是子路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但实际上孔子才是跟长沮等人对立的核心。长沮等人的特立独行、超然避世以及对子路的挖苦调侃,显示了隐士阶层愤世嫉俗的性格及对孔子师徒的不解与不屑;子路在每次碰壁之后的“行以告”,显示了传统儒生的恭谨与内敛;而孔子每次的开解与应对,看似尴尬与无奈,实则又处处显示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诚。而这种情怀与境界又是众隐士所难以理解和企及的。正是在这种妙趣横生、情态各异的人物的映衬下,孔子的形象才变得更加鲜明,人物的境界也显得更加崇高。其次表现在人物语言的各具声色情态上。文章可谓本色当行,一语见机。如长沮的明知故问,语带讥诮;桀溺的快人快语,直言不讳;接舆的佯狂恣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意味深长;荷蓧丈人的尖酸刻薄,咄咄逼人;子路的谦恭顺从,彬彬有礼;孔子的隐忍执着,百折不挠。无不蕴含着他们对人事的深刻认识,显示了对不同信念追求的强烈碰撞。
此外,穿插其间的为数不多的对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如桀溺的“耰而不辍”,荷蓧丈人的“植其杖而芸”,孔子的“下,欲与之言”,子路的“拱而立”,既简练传神,又为人物增色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