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子生训练营】周末培优集训3: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综合

文档属性

名称 【尖子生训练营】周末培优集训3: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 综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25 14:28:06

文档简介

培优集训3:第一章综合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为水循环示意图。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①的影响
B.人工降雨会改变③的时空分布
C.对亚马逊雨林的破坏会造成⑤的增加
D.植树造林会造成⑥的增加
2. 图甲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乙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丙所示关系的是(  )
X
Y
Z
A
结晶
蒸馏
沉淀
B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C
溶质
溶剂
溶液
D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3. 某大桥施工时,要向江中沉放大量的施工构件,假设一正方体构件被缓缓吊入江水中(如图甲),在沉入过程中,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逐渐增大,随着h的增大,正方体构件所受浮力F1、钢绳拉力F2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浮力F1随h变化的图线是图乙中的①图线
B.构件的边长为4m
C.构件所受的最大浮力为1.2×105N
D.构件的密度为2.5×103kg/m3
4. 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
水的质量/g
所加硝酸钾的质量/g
所得溶液的质量/g

28
10
4
14

28
10
6
14

60
10
8
18
A.28℃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g B.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5. 20℃时,在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
C.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丙>乙
D.升高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6. 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并做出判断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某溶液达到饱和,该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某硝酸钾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液质量不变,则溶液组成不变
C.恒温蒸发某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过滤后的滤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不相同
D.固体的溶解性跟溶剂和溶质的性质有关,固体溶解度大小也只与这些因素有关
7. 如图,在木块上放置一个铁块m1时,木块M刚好浸没于水中(如图甲);当在木块下吊一个铁块m2时,木块也刚好浸没(如图乙),则的值为(ρ铁=7.9×103kg/m3)(  )
A.59∶69 B.69∶79
C.79∶89 D.89∶99
8. 70 ℃时的M 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 ℃并保持温度不变。下列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x%)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  )
9. 30 ℃时将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到20 ℃,另一份加入少量生石灰,温度仍保持在30 ℃。则两种情况下均不改变的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质的溶解度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③在溶液中化学反应通常进行得比较快;④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⑤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⑥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⑦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⑧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⑤⑥⑧ B.②⑤⑥⑧ C.③⑥⑦ D.全正确
11.甲、乙、丙三个体积都为V的实心体浸在同一液体中,甲浸没1/3V,乙浸没1/2V,丙露出1/3V,则三个物体的密度之比是(  )
A.2:3:4 B.1:1:2 C.1:5:2 D.3:2:3
12.体积相同的铜、铁、铝和木四个小球,放入水中静止时情况如图所示,已知这四个小球的密度关系是ρ铜>ρ铁>ρ铝>ρ水>ρ木头,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四个小球的重力关系是:G铝>G铁>G木头>G铜
B.四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关系是:F铜>F木头>F铁=F铝
C.铝球、木球一定是实心的,铜球和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D.四个小球的质量关系是:m铝>m铁>m铜>m木头
13.一块0℃的冰块(密度为0.9g/cm3)浮在0℃的水中,它露出水面的体积是200dm3.则它在水下的体积是(  )
A.200dm3 B.220dm3 C.1800dm3 D.条件不足,难以判断
14.质量相同的实心铝块C为正方形,D为圆球体,B为梯形,A为长方体,如图所示,且C的表面很光滑与容器底密闭接触,在这四种情况下: (  )
A.A所受的浮力最大
B.B所受的浮力一定比A小
C.A所受的浮力最小,B,C,D浮力是一样大的
D.A,C,所受的浮力都小于B,C所受的浮力为零
15.如图是一木块漂浮在水面MN上,要使木块下沉一点应(  )
A.沿ab切除上面部分
B.沿cd切除下面部分
C.沿ef切除左面部分
D.都可以
二、非选择题
16.小明在完成“动手动脑学科学”时,认识了密度计,将其放入液体中,当它竖立静止时,与液面相交的示数即为待测液体的密度。
(1)如图甲、乙,让同一支密度计分别静止在水和酒精中,密度计受到的浮力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明将一支铅笔的下端缠绕了适量铜丝,初步做成了一支密度计(如图丙);为了给密度计标上刻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a.将其放入水中,竖立静止后,在密度计上与水面相平处标上水的密度值1.0g/cm3;
b.将其放入植物油中,用同样的方法在密度计上标上植物油的密度值0.9g/cm3;
c.像标示弹簧测力计刻度的方法一样,他以两刻度线间的长度表示0.1g/cm3把整个铅笔均匀标上刻度;
d.他将做好的密度计放入酒精中进行检验,发现液面明显不在0.8g/cm3刻度处。
①如图丙所示,小明制作的密度计,你认为刻度0.9应该在_______(选填“p”或“q”)点。
②在实验步骤c中,小明这样均匀标示刻度对不对?_______。若被测液体的密度为ρ液,密度计浸入被测液体的深度为h(如图丁)、自制密度计的质量为m,铅笔的横截面积为S,请你推导出h与ρ液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用给定的字母表示推导结果)。
17.如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显示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5)开始电解后,A管收集到_______气,B管收集到_______气体.A管和B管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是_______.
(6)在D处,将使用燃烧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某校同学在学习“探究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这节课后,小组反复讨论,改进了老师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B是弹簧测力计,C为重物,D为薄塑料袋(质量不计),E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带孔橡皮塞以及弯曲玻璃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可升降平台,G为铁架台。
(1)实验前,在选择A、B两个弹簧测力计时,很多同学认为选择任何规格的弹簧测力计都可以,而小军同学认为应选择__________的弹簧测力计。
(2)实验中,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______,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________(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变化量ΔFA和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变化量ΔFB,它们的大小关系是ΔFA________ΔFB(选填“>”“<”或“=”)。
(3)通过分析,你认为改进后的装置优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19.如图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每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试回答:
(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________。
(2)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________。
(3)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前原有氢气________mL。
20.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小敏同学从家中带来了一些物品,其中有①小铁钉;②软木塞;③蜡烛;④苹果;⑤塑料块;⑥小石块。
(1)请你猜想:以上物体浸没在水中后可能会下沉的是________(填序号),你的猜想主要是依据物体的________(选填“体积”“质量”和“密度”)。
(2)设计的实验方案之一:如图所示,取一带盖的玻璃瓶装满水重G1,放入水中松手后玻璃瓶沉入水底,如图甲;将玻璃瓶内水倒去一部分,当玻璃瓶和水重为G2时,放入水中松手后它悬浮于水中,如图乙;再将玻璃瓶中水倒空,玻璃瓶重为G3,放入水中松手后,玻璃瓶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如图丙,则:
①图甲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玻璃瓶沉入水底;
②图乙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玻璃瓶悬浮在水中;
③图丙中,因为玻璃瓶浸没在水中时________________,所以玻璃瓶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
(3)对比图乙和图丙,不同点是它们排开水的体积不相等,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溶解度曲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当溶液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示溶液状态的点的位置(坐标)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某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处于A、B点状态的该溶液分别发生下列变化(其他条件不变)时,试描述A、B点的变动过程.
A点的变动
B点的变动
①升高温度
_________
_________
②蒸发溶剂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该溶液从状态A改变为B有多种途径.试设计并简述一操作最简单、结果最准确的实验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t℃时,把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分成甲、乙两份,甲份的质量占,乙份的质量占.在甲份中蒸发m克水或在乙份中加入m克溶质都会成为饱和溶液.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23.根据如表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100g水)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40℃时,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是_________g。
(2)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固体,充分溶解后所形成的溶液是_________溶液(“饱和”或“不饱和”)。
(3)将上述(2)中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_________g。
(4)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己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_________;
②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只含氯化钠,不含硝酸钾,且氯化钠达到饱和
B.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氯化钠达到饱和
C.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D.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硝酸钾达到饱和
(5)20℃时,将20克氯化钠溶解在80克水中,应至少蒸发_________克(精确到0.1g)水才能配成饱和溶液。蒸发时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测得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的阳、阴两极上产生的气体的实验数据如下:
时间(分钟)
1
2
3
4
5
6
7
8
9
10
阴极生成气体体积(cm3)
6
12
20
29
39
49
55
65
75
85
阳极生成气体体积(cm3)
2
4
7
11
16
21
26
31
36
41
(1)仔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1~6分钟内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2: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第7分钟开始,每分钟内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2:1,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质量分数为5%氢氧化钠溶液100g进行电解,当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改变了1%时,停止电解,则被电解的水的质量约为_________.
25.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学生发现为了治理河水污染,常在河道中种植一种湿地植物——菖蒲。为探究菖蒲对不同种类污水的净化作用,该学生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从4个不同的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号)、工业污水(2号)、混合污水(3号)、对照组(4号)。
②分别测定4种水样的BOD(即水中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气量,BOD越高说明水质越差)。
③取等量的上述4种水样,分别加入4个相同的透明玻璃容器中,再将4份菖蒲分别放入4个容器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水培15天,定期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菖蒲在各种水样中生长良好。
④取经过菖蒲处理的4种水样,再次测定其BOD(单位:mg/L),数据整理后如图所示。
(1)4号对照组中应采集的水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BOD的变化,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
(3)从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这样一段故事:红军派了十来岁的儿童团员潘冬子和一位老大爷下山买食盐.买到食盐后,冬子便把食盐装进了一个竹筒做的茶壶中,扮作上山砍柴人来到了关卡前,不料敌人加强了检查力度,冬子一看,知道提着竹筒是过不了关卡的;只见冬子眼珠一转,飞快地向河边跑去,不一会儿冬子又回来了,并顺利地通过了关卡.过了山坳,老大爷问冬子,你刚才去河边干什么?只见冬子解开棉袄,大爷用手一摸,湿润润的,一尝,咸的.大爷高兴的大叫起来:“冬子,你真聪明!”请问:
(1)潘冬子把食盐“藏”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回到山上潘冬子应进行怎样的一些操作才能取回固体食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 。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2)配制一大杯盐水;
(3)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
马铃薯的编号
质量/g
体积/cm3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A
44.8
39.2
40
33
B
56.1
48.8
50
41
C
77.3
67.9
69
57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2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 。
28.如图甲所示,一个体积是0.8 dm3的立方体木块,下面用一段细线与木块相连,细线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容器高比细线与木块边长之和大得多)。现向容器中慢慢加水,直到细线拉直,如图乙所示。若细线的拉力用F表示,倒入容器中水的深度用h表示(g=10 N/kg)。21*cnjy*com
(1)图丙中的A点对应木块在水中的位置是处于 状态。
(2)该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多少牛顿?
(3)该木块的密度为多少?
(4)请在丁图中作此过程中木块所受浮力F浮随水的深度h变化的大致图象。
培优集训3:第一章综合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为水循环示意图。关于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①的影响
B.人工降雨会改变③的时空分布
C.对亚马逊雨林的破坏会造成⑤的增加
D.植树造林会造成⑥的增加
解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对③的影响,A错误;人工降雨会改变②的时空分布,B错误;对亚马逊雨林的破坏会造成⑤的减少,C错误;植树造林会造成⑥的增加,D正确。
答案:D
2. 图甲可表示“M与N的并列关系”,图乙可表示“M属于N的从属关系”。下列概念间的关系符合图丙所示关系的是(  )
X
Y
Z
A
结晶
蒸馏
沉淀
B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C
溶质
溶剂
溶液
D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答案:C
3. 某大桥施工时,要向江中沉放大量的施工构件,假设一正方体构件被缓缓吊入江水中(如图甲),在沉入过程中,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逐渐增大,随着h的增大,正方体构件所受浮力F1、钢绳拉力F2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浮力F1随h变化的图线是图乙中的①图线
B.构件的边长为4m
C.构件所受的最大浮力为1.2×105N
D.构件的密度为2.5×103kg/m3
解析:构件完全淹没时,V排=2m×2m×2m=8m3,拉力F2=1.2×105N;则F浮=G-F2,即ρ水gV排=ρgV-F2,1×103kg/m3×10N/kg×8m3=ρ×10N/kg×8m3-1.2×105N,ρ=2.5×103kg/m3。
答案:D
4. 配制硝酸钾溶液时得到下表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不正确的是(  )
序号
温度/ ℃
水的质量/g
所加硝酸钾的质量/g
所得溶液的质量/g

28
10
4
14

28
10
6
14

60
10
8
18
A.28℃时10g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g
B.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
C.①②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③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解析:A、对比①②可以看出,28℃时10克水中溶解了硝酸钾4克时,再向其中加入硝酸钾不再溶解,因此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故说法正确;B、28℃时1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4克,60℃时10克水中能溶解硝酸钾8克,因此60℃时等质量水中能溶解的硝酸钾比28℃时多,故说法正确;C、①②中水的质量相同,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相同,因此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说法正确;D、根据表中数据可知,60℃时10克水中溶解了8克硝酸钾,是否还能在溶解无法得知,因此不能判断③所得溶液是否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D错误;
答案:D
5. 20℃时,在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10g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充分溶解后,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小
C.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甲>丙>乙
D.升高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解析:A、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甲和丙一定饱和,乙可能恰好饱和;A正确;
B、20℃时,乙溶液的溶质质量最大,最小错误;B误;
C、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甲>丙>乙;C错误;
D、升高温度,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变大错误,因为甲、乙、丙不知道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D错误。
答案:A
6. 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并做出判断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某溶液达到饱和,该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某硝酸钾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时,若溶液质量不变,则溶液组成不变
C.恒温蒸发某饱和溶液,有晶体析出,过滤后的滤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不相同
D.固体的溶解性跟溶剂和溶质的性质有关,固体溶解度大小也只与这些因素有关
答案:B
7. 如图,在木块上放置一个铁块m1时,木块M刚好浸没于水中(如图甲);当在木块下吊一个铁块m2时,木块也刚好浸没(如图乙),则的值为(ρ铁=7.9×103kg/m3)(  )
A.59∶69
B.69∶79
C.79∶89
D.89∶99
解析:由图甲可得,G1+G木=F浮甲,即m1g+G木=ρ水gV木;由图乙可得,G2+G木=F浮乙,即m2g+G木=ρ水g(V木+V2);则V2=,而V2=,所以=,即===。
答案:B
8. 70 ℃时的M 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然后冷却至30 ℃并保持温度不变。下列能正确表示此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x%)与时间(t)的关系的示意图是(  )
解析:70℃时的m g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恒温下蒸发水分至有较多的晶体析出这一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断变大当达到饱和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且不变,然后冷却至30℃并保持温度不变,这一过程硝酸钾溶解度不断变小,浓度不断变小,达到30℃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答案:C
9. 30 ℃时将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到20 ℃,另一份加入少量生石灰,温度仍保持在30 ℃。则两种情况下均不改变的是(  )
A.溶剂的质量 B.溶质的质量
C.溶质的溶解度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A、加入生石灰的溶液,因氧化钙与水反应而使溶剂的质量减少,故A选项不正确B、加入生石灰的溶液,因氧化钙与水反应而使溶剂的质量减少,因温度不变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部分溶质析出,溶质的质量减小,故此选项错误;C、不同温度的氢氧化钙溶解度不同,故此选项错误;D、由题意可知,30℃时将等质量的两份饱和石灰水,一份冷却到20℃,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大,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另一份加入少量生石灰,温度仍保持在30℃,因氧化钙与水反应而使溶剂的质量减少,部分溶质析出,因温度不变仍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正确故选:D
答案:D
10.下列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说法:①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溶液是纯净物,而浊液是混合物;③在溶液中化学反应通常进行得比较快;④浊液对生产有害无利;⑤浊液中分散的都是固体小颗粒;⑥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⑦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⑧由水和酒精构成的溶液中,酒精既可作溶质,也可作溶剂.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⑤⑥⑧ B.②⑤⑥⑧ C.③⑥⑦ D.全正确
解析: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例如硫酸铜溶液;②溶液、浊液都属于混合物;③物质之间接触面积越大,反应越剧烈;④浊液在工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⑤乳浊液中分散的是小液滴;⑥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⑦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⑧由水和其它物质形成的溶液中,水是溶剂.在溶液中化学反应通常进行得比较快;浊液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静置多久都不分层。故选:C。
答案:D
11.甲、乙、丙三个体积都为V的实心体浸在同一液体中,甲浸没1/3V,乙浸没1/2V,丙露出1/3V,则三个物体的密度之比是(  )
A.2:3:4 B.1:1:2 C.1:5:2 D.3:2:3
解析:由题知,甲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浸没1/3V,
∵F甲浮=G甲=G甲排,即:ρ甲vg=ρ液v甲排g=ρ液1/3vg,∴ρ甲=1/3ρ液,
乙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浸没1/2V,
∵F乙浮=G乙=G乙排,即:ρ乙vg=ρ液v乙排g=ρ液1/2vg,∴ρ乙=1/2ρ液,
丙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浸没2/3V,
∵F丙浮=G丙=G丙排,即:ρ丙vg=ρ液v丙排g=ρ液2/3vg,∴ρ丙=2/3ρ液,
∴ρ甲:ρ乙:ρ丙==2:3:4。故选:A。
答案:A
12.体积相同的铜、铁、铝和木四个小球,放入水中静止时情况如图所示,已知这四个小球的密度关系是ρ铜>ρ铁>ρ铝>ρ水>ρ木头,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四个小球的重力关系是:G铝>G铁>G木头>G铜
B.四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关系是:F铜>F木头>F铁=F铝
C.铝球、木球一定是实心的,铜球和铁球一定是空心的
D.四个小球的质量关系是:m铝>m铁>m铜>m木头
解析:由图可知铜球漂浮、铁球悬浮,二者一定是空心的;铝球下沉、木块漂浮,可能实心、也可能是空心,故选项C不正确;
∵F浮=ρ水gV排,且V排铜<V排木<V排铁=V排铝,
∴受到的浮力:F铜<F木<F铁=F铝,故选项B不正确;
∵铜球、木球漂浮,铁球悬浮,铝球沉底,
∴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知:F铜=G铜、F木=G木、F铁=G铁、F铝<G铝;
∴G铜<G木<G铁<G铝,故A选项正确;
∵G=mg,∴m铜<m木<m铁<m铝,故D选项不正确。故选:A
答案:A
13.一块0℃的冰块(密度为0.9g/cm3)浮在0℃的水中,它露出水面的体积是200dm3.则它在水下的体积是(  )
A.200dm3 B.220dm3
C.1800dm3 D.条件不足,难以判断
解析:因为冰漂浮在0℃的水中,所以重力G=F浮。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和G=mg=ρ物V物g,
所以ρ冰V冰g=ρ水gV排,
所以V排/V冰=ρ冰/ρ水=0.9g/cm3:1g/cm3=9/10,
因此V排:(V排+V露)=9:10,
则V排=9V露=9×200dm3=1800dm3。故选:C
答案:C
14.质量相同的实心铝块C为正方形,D为圆球体,B为梯形,A为长方体,如图所示,且C的表面很光滑与容器底密闭接触,在这四种情况下: (  )
A.A所受的浮力最大
B.B所受的浮力一定比A小
C.A所受的浮力最小,B,C,D浮力是一样大的
D.A,C,所受的浮力都小于B,C所受的浮力为零
解析:质量相同的四个实心铝块体积相同;BD都是全部浸没,所以BD受浮力相等,A部分浸没,所以A受到的浮力小于BD受到的浮力,C的表面很光滑与容器底密闭接触,则C不受浮力,其受浮力为零,综上分析可知,选项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答案:D
15.如图是一木块漂浮在水面MN上,要使木块下沉一点应(  )
A.沿ab切除上面部分
B.沿cd切除下面部分
C.沿ef切除左面部分
D.都可以
解析:将露出水面的部分截去后,木块的密度不变,仍然小于水的密度,所以没入水中的那部分木块将要上浮;故A错误;因为木块漂浮,所以浮力与重力相等,同时也说明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那么,截去部分所排开水的重力,也就是这部分受的浮力大于这部分木块自身的重力,因此,对整个木块来讲,同时去掉这部分的重力与浮力后,其新的重力大于浮力,所以剩下部分会下沉一些。故B正确;若沿ef切除上面部分,此时木块浸入水中的深度将不 变,故C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小明在完成“动手动脑学科学”时,认识了密度计,将其放入液体中,当它竖立静止时,与液面相交的示数即为待测液体的密度。
(1)如图甲、乙所示,让同一支密度计分别静止在水和酒精中,密度计受到的浮力__不变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明将一支铅笔的下端缠绕了适量铜丝,初步做成了一支密度计(如图丙);为了给密度计标上刻度,他进行了如下实验:
a.将其放入水中,竖立静止后,在密度计上与水面相平处标上水的密度值1.0g/cm3;
b.将其放入植物油中,用同样的方法在密度计上标上植物油的密度值0.9g/cm3;
c.像标示弹簧测力计刻度的方法一样,他以两刻度线间的长度表示0.1g/cm3把整个铅笔均匀标上刻度;
d.他将做好的密度计放入酒精中进行检验,发现液面明显不在0.8g/cm3刻度处。
①如图丙所示,小明制作的密度计,你认为刻度0.9应该在__p__(选填“p”或“q”)点。
②在实验步骤c中,小明这样均匀标示刻度对不对?__不对__。若被测液体的密度为ρ液,密度计浸入被测液体的深度为h(如图丁)、自制密度计的质量为m,铅笔的横截面积为S,请你推导出h与ρ液的关系式:__h=__(用给定的字母表示推导结果)。
17.如图,甲、乙两图都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操作简单 .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 便于气体的检验 .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增强水的导电性 .
(4)图中显示表明,实验是未开始,刚开始还是已进行一段时间了? 已进行一段时间了 .
(5)开始电解后,A管收集到 氧 气,B管收集到 氢 气体.A管和B管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是 1:2 .
(6)在D处,将使用燃烧着的木条还是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 燃烧的木条 
解析:(1)装置甲比装置乙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操作简单.
(2)装置乙比装置甲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便于气体的检验.
故填:便于气体的检验.
(3)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4)由实验的装置图可知,试管的上部已收集了一部分气体,表明了实验已进行一段时间了;
(5)开始电解后,A管收集到氧气,B管收集到氢气,A、B两管的气体体积之比是1:2.
(6)在D处,对气体检验需要用燃烧的木条.
18.某校同学在学习“探究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这节课后,小组反复讨论,改进了老师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B是弹簧测力计,C为重物,D为薄塑料袋(质量不计),E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带孔橡皮塞以及弯曲玻璃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可升降平台,G为铁架台。
(1)实验前,在选择A、B两个弹簧测力计时,很多同学认为选择任何规格的弹簧测力计都可以,而小军同学认为应选择__相同规格__的弹簧测力计。
(2)实验中,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__减小__,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__增大__(均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变化量ΔFA和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变化量ΔFB,它们的大小关系是ΔFA__=__ΔFB(选填“>”“<”或“=”)。
(3)通过分析,你认为改进后的装置优点是什么?
__调高平台F,可观察到物体受到的浮力随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增大而增大(或溢水杯中加红色的水,增加可见度;能同时显示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弹簧测力计上端有铁架台固定,弹簧测力计示数更加稳定;薄塑料袋质量不计,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直接反映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合理即可)__(写出一条即可)。
19.如图是一定体积的氢气和不同体积的氧气化合成水的实验数据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反应前氧气的体积,纵坐标表示反应后剩余气体的体积,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每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试回答:
(1)实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__氢气__。
(2)虚线部分表示剩余的气体是__氧气__。
(3)实线与虚线的交点表示的意义是__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__。
(4)反应前原有氢气__6__mL。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增加1ml的氧气,氢气则减少2ml,当氧气体积小于3ml时,氢气有剩余;当氧气体积为3ml时,两者完全反应;氧气大于3ml时,氢气被反应有氧气剩余。故实线部分表示有氢气剩余;实线与虚线的交点(坐标为3,0)为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虚线部分表示氧气剩余。据氢气和氧气反应时的体积比2:1,可推知原有氢气6mL。
20.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小敏同学从家中带来了一些物品,其中有①小铁钉;②软木塞;③蜡烛;④苹果;⑤塑料块;⑥小石块。
(1)请你猜想:以上物体浸没在水中后可能会下沉的是__①⑥__(填序号),你的猜想主要是依据物体的__密度__(选填“体积”“质量”和“密度”)。
(2)设计的实验方案之一:如图所示,取一带盖的玻璃瓶装满水重G1,放入水中松手后玻璃瓶沉入水底,如图甲;将玻璃瓶内水倒去一部分,当玻璃瓶和水重为G2时,放入水中松手后它悬浮于水中,如图乙;再将玻璃瓶中水倒空,玻璃瓶重为G3,放入水中松手后,玻璃瓶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如图丙,则:
①图甲中,因为__受的浮力小于其自身重力__,所以玻璃瓶沉入水底;
②图乙中,因为__受的浮力等于其自身重力__,所以玻璃瓶悬浮在水中;
③图丙中,因为玻璃瓶浸没在水中时__受的浮力大于其自身重力__,所以玻璃瓶上浮,最后漂浮在水面。
(3)对比图乙和图丙,不同点是它们排开水的体积不相等,相同点是__浮力都等于其自身重力__。
21.溶解度曲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当溶液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示溶液状态的点的位置(坐标)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某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处于A、B点状态的该溶液分别发生下列变化(其他条件不变)时,试描述A、B点的变动过程.
A点的变动
B点的变动
①升高温度
 向右平移 
 向右平移 
②蒸发溶剂
 不动 
 垂直上移至曲线,不再变动 
(2)将该溶液从状态A改变为B有多种途径.试设计并简述一操作最简单、结果最准确的实验途径: 降温至t1℃滤出晶体后升温至t3℃ .
解析:(1)①升高温度,A溶液的温度升高,但溶液的组成不变,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的组成及状态不变,仅是溶液温度升高,所以AB点平行向右移;
②蒸发溶剂,溶液A析出晶体,仍为饱和溶液,所以A点不动;B溶液随着溶剂蒸发慢慢变为饱和溶液,达饱和后开始析出晶体,所以B点会垂直上移至曲线上然后不再移动.
(2)从溶液状态分析,A溶液为低温时饱和溶液,B溶液为高温时的不饱和溶液,一般说来从A状态到B状态只需要升温.但根据前面的分析,如果只进行升温A点将平行右移,不能到达B点.所以,需要先通过降温至t1℃使A点移动到与B点平行的位置,滤出晶体后升高温度至t3℃,A点平行右移至B;
22.t℃时,把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分成甲、乙两份,甲份的质量占,乙份的质量占.在甲份中蒸发m克水或在乙份中加入m克溶质都会成为饱和溶液.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__150g__。
解析:乙份的质量占,加入m克溶质成为饱和溶液,则质量占3/5的溶液中达到饱和需要加入溶质,即在甲份中蒸发m克水或加入溶质,都达到饱和,即溶质放到mg水中正好达到饱和,设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S则:=,解得S=150g。
23.根据如表回答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
(g/100g水)
氯化钠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40℃时,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是 36.6 g/100g水。
(2)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固体,充分溶解后所形成的溶液是 不饱和  溶液(“饱和”或“不饱和”)。
(3)将上述(2)中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的晶体质量是 68.4 g。
(4)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己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
①析出的晶体中主要物质是 硝酸钾 ;
②关于剩余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填序号)
A.只含氯化钠,不含硝酸钾,且氯化钠达到饱和
B.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氯化钠达到饱和
C.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D.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只有硝酸钾达到饱和
(5)20℃时,将20克氯化钠溶解在80克水中,应至少蒸发 24.4 克(精确到0.1g)水才能配成饱和溶液。蒸发时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加快蒸发速度防止液体局部过热而使液滴飞溅 。
解析:(1)有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40℃时,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是36.6g;
(2)60℃硝酸钾的溶解度110g,即: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10g硝酸钾固体达到饱和,所以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固体,充分溶解后所形成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31.6g,所以将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溶液降温到20℃时,析出的晶体质量=100g﹣31.6g=68.4g;
(4)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所以工业上将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混合溶液(两者均己达到饱和)冷却至室温,析出晶体的主要物质是硝酸钾;剩余溶液含有氯化钠,又含有硝酸钾,且两者都达到饱和;
(5)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20℃时,将20克氯化钠溶解在80克水中,应至少蒸发24.4g.蒸发时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加快蒸发速度防止液体局部过热而使液滴飞溅.
24.在某次电解水的实验中加入了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测得分别与电源的正负极相连的阳、阴两极上产生的气体的实验数据如下:
时间(分钟)
1
2
3
4
5
6
7
8
9
10
阴极生成气体体积(cm3)
6
12
20
29
39
49
55
65
75
85
阳极生成气体体积(cm3)
2
4
7
11
16
21
26
31
36
41
(1)仔细分析以上实验数据,1~6分钟内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2:1,可能的原因是 氢气和氧气溶解度不同(后者溶解度大),致使气体的体积比大于2:1 ;从第7分钟开始,每分钟内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2:1,可能的原因是 氢气和氧气的溶解已达到饱和,不再继续溶解了 ;
(2)将质量分数为5%氢氧化钠溶液100g进行电解,当溶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改变了1%时,停止电解,则被电解的水的质量约为 16.7 .
解析:(1)氢气难溶于水,氧气不易溶于水,可见氧气与氢气相比,氧气更易溶于水;所以1~6分钟内氧气比氢气溶解的快而多,从而导致阴、阳两极生成的气体体积之比大于2:1.因此其可能的原因是氧气比氢气更易溶于水;第7分钟开始,由于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氢气已达到了饱和,不再继续溶解了,所以气体的体积比大致保持2:1;
(2)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反应前后其质量保持不变,随着电解水实验的进行,水的质量不断减少,则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现在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改变了1%,说明变为6%,设现在溶液的质量为X,则有100g×5%=X×6%,解得X≈83.3g,则电解水的质量是100g﹣83.3g=16.7g。
25.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学生发现为了治理河水污染,常在河道中种植一种湿地植物——菖蒲。为探究菖蒲对不同种类污水的净化作用,该学生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从4个不同的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号)、工业污水(2号)、混合污水(3号)、对照组(4号)。
②分别测定4种水样的BOD(即水中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气量,BOD越高说明水质越差)。
③取等量的上述4种水样,分别加入4个相同的透明玻璃容器中,再将4份菖蒲分别放入4个容器中,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水培15天,定期观察、记录,结果表明菖蒲在各种水样中生长良好。
④取经过菖蒲处理的4种水样,再次测定其BOD(单位:mg/L),数据整理后如图所示。
(1)4号对照组中应采集的水样是__未受污染的池塘水__。
(2)分析BOD的变化,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_1号__。
(3)从实验结果分析,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不同的污水中有机物污染浓度不同,菖蒲对不同种类的污水均有净化作用__。
26.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这样一段故事:红军派了十来岁的儿童团员潘冬子和一位老大爷下山买食盐.买到食盐后,冬子便把食盐装进了一个竹筒做的茶壶中,扮作上山砍柴人来到了关卡前,不料敌人加强了检查力度,冬子一看,知道提着竹筒是过不了关卡的;只见冬子眼珠一转,飞快地向河边跑去,不一会儿冬子又回来了,并顺利地通过了关卡.过了山坳,老大爷问冬子,你刚才去河边干什么?只见冬子解开棉袄,大爷用手一摸,湿润润的,一尝,咸的.大爷高兴的大叫起来:“冬子,你真聪明!”请问:
(1)潘冬子把食盐“藏”在哪里 他把食盐用水溶解后浸到棉袄中了 ;
(2)回到山上潘冬子应进行怎样的一些操作才能取回固体食盐. 把棉袄放在水中充分浸泡(漂洗)后得到食盐水,对食盐水进行蒸发结晶 .
解析:(1)由于食盐溶于水,所以潘冬子把食盐溶于水形成食盐水,再用棉袄用食盐水浸泡,将其穿在身上即可;(2)把棉袄放在水中充分浸泡(漂洗)后得到食盐水,对食盐水进行蒸发结晶,就可得到氯化钠晶体了。
27.某兴趣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他们来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又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对此现象,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的理由是: 。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1)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2)配制一大杯盐水;
(3)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实验数据如下表:
马铃薯的编号
质量/g
体积/cm3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放入盐水前
在盐水中下沉后
A
44.8
39.2
40
33
B
56.1
48.8
50
41
C
77.3
67.9
69
57
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猜想2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 。
答案:盐水密度大,马铃薯会上浮而不会下沉,与现象不符;
(3)错误; 由表中数据分析马铃薯的密度增大,大于盐水的密度,导致马铃薯下沉
27.如图甲所示,一个体积是0.8 dm3的立方体木块,下面用一段细线与木块相连,细线另一端固定在容器底(容器高比细线与木块边长之和大得多)。现向容器中慢慢加水,直到细线拉直,如图乙所示。若细线的拉力用F表示,倒入容器中水的深度用h表示(g=10 N/kg)。21*cnjy*com
(1)图丙中的A点对应木块在水中的位置是处于 状态。
(2)该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为多少牛顿?
(3)该木块的密度为多少?
(4)请在丁图中作此过程中木块所受浮力F浮随水的深度h变化的大致图象。
解析:(1)漂浮
(2)木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F浮=ρgV排=1.0×103 kg/m3×10 N/kg×0.8×10-3 m3=8 N,【出处:21教育名师】
(3)由图象可知,拉力为4 N,则木块的重力G=F浮-F=8 N-4 N=4 N, 则木块的质量m==0.4 kg,木块的密度ρ==0.5×103 kg/m3。
(4)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