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曲折的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理解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一(问题导入):同学们, 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吗?能告诉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导入二(情境导入):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
(播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 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1.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漂亮朋友》,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等。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2.交流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一八八三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表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3.知识链接
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法国,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
欧?亨利,美国,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藤叶》。
契诃夫,俄国,代表作《变色龙》。
4.积累字词
(1)注音
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别墅shù
牡蛎lì 褴褛lán lǚ 撬开qiào
煞白shà 嘟囔dū nang 糟蹋tà
无赖lài 阔绰chuò 诧异chà
(2)解释词语
①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②褴褛:(衣服)破烂。
③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④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⑤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⑥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⑦狼狈不堪: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一)整体感知
1.小说故事情节可分为哪四部分?
【交流点拨】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2.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交流点拨】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来源:Zxxk.Com]
贫:小子、贼、讨饭的、流氓。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为下面分析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做铺垫。
(二)深层探究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来源:学*科*网Z*X*X*K]
【交流点拨】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总结本课学习划分情节的方法和小说设置悬念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关作者的文化常识。
2.本文的生字词。
(一)深层探究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纳于勒的“简历”。
【交流点拨】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交流点拨】 菲利普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来源:Z§xx§k.Com]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交流点拨】 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
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
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
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语言、神情、动作等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在小说中,研究人物的语言、神情、动作等往往能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能正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请从文中找出对菲利普夫妇、于勒、若瑟夫的描写,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来源:学。科。网]
【交流点拨】 菲利普夫妇: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
“我”: 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
(二)品析语言
1.找出文中的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①第20自然段中,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初次出外旅游的欢快心情。
②第48自然段中,用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失望、沮丧的心情。
2.请同学们品析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交流点拨】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显露无遗。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假如卖牡蛎的于勒叔叔认出了正准备逃避的菲利普一家,走上前去,惊喜地叫道:“喂!菲利普!我可见到你们了!”此时,菲利普夫妇、“我”、二姐及二姐夫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会说些什么。请任选一个人物,描写出他当时的神情、动作、语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人物。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勒:穷——富——穷
(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来
菲利普夫妇:赶于勒——盼于勒——躲于勒
(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示例: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应当留下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设置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质疑和释疑,在参与讨论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