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单元【导学案】
专题概述(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
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春秋战争时期的历史,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综合概括,内容多,线索纷杂,所以要对教材进行剖析,理清线索,归纳知识,从时空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段历史。
【学情分析】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高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的经验与技巧,并形成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三维目标●学科素养】
知识与能力:(1)知道列国纷争、华夏认同、变法改革、百家争鸣、孔孟;(2)理解变法改革、百家争鸣;(3)分析变法改革、百家争鸣的形成原因,总结变法改革、百家争鸣的形成过程,探寻变法改革、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采用 “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2)本节课教学过程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引导为辅助手段,关注课堂启发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3)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对诸子百家学习,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3)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华夏民族发展,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变法改革、百家争鸣;
难点:变法改革、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第一步:夯实基础(自主学习、突破重点、形成体系)
注:1、请同学们阅读人教版必修上册(9-14页);2、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思考;3、自主完成导学案夯实基础部分(填空)。
列国纷争:1、东周( )分为春秋( )、战国( )两个阶段。2、春秋五霸:周天子“ ”地位丧失后, 纷争,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古书中有不同说法:一说为 、 、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一说为 、宋襄公、 、秦穆公、 );3、战国七雄:(1)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 掌握了实权;(2)晋国的 、 、 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 也取代了原来的 国君;(3)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 、 、 、 、 、 、 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4)周朝传统的 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 , 也在公元前256年被 国吞并。
华夏认同:(1)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 先进而自称为 ,但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 认同观念。(2)进入战国之后,内迁 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3)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经济发展:(1) 技术出现, 广泛使用, 也得到推广;(2)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 、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3)农业进步推动 ,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4)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 。
政治文明:1、战国 战争日益剧烈,为了 ,各国努力提高统治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建立了代表 利益的 郡县官僚制国家其中,秦国的 变法效果最为显著。2、商鞅变法:(1)时间: 年;(2)主要内容有:① , ;② , ;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 ,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④在民间实行 ,互相纠察告发;⑤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 。(3)结果:后来 被杀,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4)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 、 、 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化:1、百家争鸣:(1)原因: , , , , (从奴隶社会转向 ); 崛起, 重用; ,私学兴起,形成了诸子百家(九流十家);(2)时间: (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3)表现:诸子百家提出自己的主张,相互 、形成百家争鸣;(4)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逐步形成了中国 文化体系。
儒家(先秦):(1)孔子:①生平: 时期 国人;②地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 人;③著作:整理《 》、《 》、《 》、《 》、《 》、《 》;他的言行记录于《 》;④思想: ;政治方面主张“ ”“ ”;教育方面主张“ ”, ;(2)孟子:①生平: 时期 国人;②地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③著作:《 》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④思想:发展了 ,主张 ”,提出“ ”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方面主张“ ”;(3)荀子:①生平: 末期 国人;②地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③著作:《 》;④思想:政治方面提出“ 、 ”,“ ”;在伦理方面提出“化性起伪”的 ;在哲学方面提出“ ”“ ”“ ”“ ”;
3、道家:(1)老子:①生平:姓李,名耳,字伯阳; 时期人;②地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 人;③著作:《 》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④思想:政治方面主张“ ”“ ”;哲学方面“ ”“ ”;自然是 的;社会方面主张“ ”“ ”“ ”;(2)庄子:①生平: 时期 国人;②地位: 时期道家代表;③著作:《 》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④思想:发展了 ,政治社会方面“ ”;哲学方面“ ”;
4、法家:韩非子:(1)生平: 时期 国人;(2)地位: 思想的集大成者;(3)著作:著有《 》一书;(4)思想:主张“ ”“利用 ”“利用觉得的 ”;主张 ,实行 ,建立 ;
5、墨家:墨子:(1)生平: 末期 初期 国人;(2)地位:墨家学派的 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3)著作: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 》一书传世;(4)思想:提出了“ ”、“ ”、“ ”、“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第二步: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提升素养、深化知识)
注:1、小组合作讨论(2人小组);2、相互合作,讨论探究(结合课本、导学案、资料);3、小组总结(请同学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导学案上,推选发言人)。
合作探究一:变法改革、百家争鸣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合作探究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那些?
合作探究三:先秦儒学核心内容有那些?
第三步:知识迁移(限时训练、学以致用、知识升华)
注:1、请同学们独立自主完成训练试题;2、请同学们思考做题方法;3、展示做题方法(抽查)。
【基础达标】
1.“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
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 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里换得1 300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C.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3.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能力提升】
4.“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A.集权制度的形成 B.自然经济的形成 C.家国观念的形成 D.“封邦建国”的形成
参考答案
第一步:夯实基础(自主学习、突破重点、形成体系)
一、1、(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2、“天下共主”,诸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3、(1)卿大夫;(2)韩、赵、魏,田氏、姜姓;(3)齐、楚、燕、韩、赵、魏、秦;(4)政治,王,周王室、秦国。二、(1)戎狄蛮夷、华夏,华夏。(2)迁戎狄蛮夷。三、(1)冶铁,铁制农具,牛耕;(2)都江堰、郑国渠;(3)社会分工;(4)城市。
四、1、兼并,富国强兵,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商鞅。2、(1)公元前356年;(2)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③个体小家庭;④什伍连坐;⑤县制,任免。(3)商鞅。(4)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为秦统一中国。五、(1)生产力的发展(标志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社会);士阶层,受到统治者;学在官府被打破;(2)战国时期;(3)相互批驳、诘难;(4)思想解放;基础;传统。2、(1)春秋;鲁国;创始人;《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论语》;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兴办私学;(2)战国;邹国;战国;《孟子》孔子的“仁”的思想,实行“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本善”;(3)战国;赵;《荀子》;“礼法并举、王霸并用”,“君舟民水”;“化性起伪”的性恶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3、(1)春秋;创始;《道德经》;“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道法自然”“福祸相依”;自然是运动的;“顺其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战国;宋;战国;《庄子》;老子的学说;“逍遥处世”、“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4、战国;韩;法家;“以法治国”“权术驾驭大臣”“权威来震慑臣民”;改革,中央集权,君主专制;5、春秋;战国;创始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第二步: 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提升素养、深化知识)
合作探究一:变法改革:废除奴隶土地制度,建立封建土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百家争鸣:出现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提出自己主张、并相互诘难、融合;诸子百家向统治者推销自己的主张。
合作探究二: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关系形成,新兴地主阶段的壮大;顺应了历史潮流;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个人雄才大略。
合作探究三: 仁(仁政)、义、礼。
第三步: 知识迁移(限时训练、学以致用、知识升华)
1、D;2、B;3、D;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