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测平均速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测平均速度》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9-25 11:4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测平均速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尊重实验证据和事实,对认识科学现象充满兴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的实验,知道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三、教学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秒表、刻度尺。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龟兔赛跑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行动缓慢的乌龟应该不是行动敏捷的兔子的对手,那乌龟又是如何赢得比赛的呢?
新课讲解:
观察与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停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
2、分组实验
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制作计划能力、设计实验步骤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明确实验的注意事项,为实验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验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学生之间互相协调的能力,收集数据和计算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分析论证: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而得出变速直线运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的关系。)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