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单元【导学案】
专题概述(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展现出自身道路的特点与风格。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
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按照时间的顺序,讲述了汉朝时期的历史,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对这段历史进行综合概括,内容多,线索纷杂,所以要对教材进行剖析,理清线索,归纳知识,从时空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段历史。
【学情分析】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对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高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分析,知觉、兴趣、情感等方面理性不多,多为感性体验,所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和年龄阶段特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环境中掌握学习的经验与技巧,并形成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
【三维目标●学科素养】
知识与能力:(1)知道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2)理解“文景之治”;(3)分析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的形成原因,总结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的形成过程,探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采用 “回顾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思路展开教学,通过对“昨天”的回顾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好历史知识点,以“今天”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以“明天”的思辩延伸展望历史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脉搏。 (2)本节课教学过程以探究、体验和发现为核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引导为辅助手段,关注课堂启发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探手可得结论和全面思考和探究的机会。(3)体现课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汉朝历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对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3)认识汉朝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华夏民族发展,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难点: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教学设计】
第一步:夯实基础(自主学习、突破重点、形成体系)
注:1、请同学们阅读人教版必修上册(22-27页);2、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思考;3、自主完成导学案夯实基础部分(填空)。
西汉的建立(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王莽9-25,东汉25-220):1、楚汉战争中获胜的 登上了皇帝之位;2、 年, 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 就是 ;3、汉承秦制:①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代,史称“汉承秦制”;②郡国制: 制和 制相结合;③察举制:【原因】:为了维护统治;【时间】:汉武帝时期到东汉;【内容】:【 】;【察举】: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 、 (秀才)、 (廉吏)、 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 ”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 ”为最重要。【特点】:“ ”(选拔人才)与“ ”(提拔官吏)没有分开;“选举”与“考课”没有区分;考试(考课)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汉代对选才、任职官吏的考核还未制度化、严格化;④刺史制:【原因】为监察地方;【时间】 时期设置,东汉末年刺史改称州牧,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内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特点】 ; 。
文景之治: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 的教训,政治上尊奉 思想,采取“ ”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 ,减少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1、王国问题:汉武帝即位后,颁布“ ”,要求诸侯王将 再行分封给子弟。这一措施成功分解了 的势力; 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中央形成威胁;2、加强中央集权措施:①政治上,加强 ,削弱 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 ;建立以 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 、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②经济上,改革 ,将 权收归中央;实行 ,由政府垄断 、 的生产和销售;推行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 ,颁布 、 ,向他们征收财产税;③思想上,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 ;儒学 地位确立。此后, 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3、边疆政策:汉初, 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用 、 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募遣 两次出使 ,开辟了 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汉对东南沿海和 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经过汉武帝的经营, 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东汉的兴衰:1、西汉后期,政治日趋 , 兼并剧烈, 沉重,破产农民沦为 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 年,外戚 夺取皇位,改国号 ,西汉灭亡。2、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 、 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 军攻入长安, 政权被推翻。3 、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 。 即汉光武帝。4、光武中兴:政治上,他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加强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机构,裁减地方 ,节省政府 ,提倡 ;整顿 ,惩处 。经济上,他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思想上,他提倡 ,重视 ;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5、党锢之祸:东汉 以后,诸帝大多 继位, 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 手中。皇帝长大后不满 干政,便依靠 铲除 势力, 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 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通过品评人物而抨击时政,称为“ ”。他们的反抗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 ”,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6、农民起义: 势力在东汉发展迅速, 严重, 日益尖锐。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 ”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 ,称“ ”。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 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1、史学:两汉史学的代表性成就是《 》与《 》。西汉中期 撰写的《 》,以 、 、 、 、 的形式,叙述了上起 、下至 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 。《 》文字精练,人物刻画与叙事生动,不虚美、不隐恶,是一部兼具 学和 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东汉中期 撰写的《 》,是我国第一部 体断代史。2、汉赋:是一种介于 和 之间的文体,特点是讲究 。3、乐府诗是 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 修改而成的 ,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 。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3、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4、数学:《 》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5、造纸术: 年,东汉宦官 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步: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提升素养、深化知识)
注:1、小组合作讨论(2人小组);2、相互合作,讨论探究(结合课本、导学案、资料);3、小组总结(请同学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导学案上,推选发言人)。
合作探究一:文景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合作探究二: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表现有那些?
合作探究三:怎样全面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步:知识迁移(限时训练、学以致用、知识升华)
注:1、请同学们独立自主完成训练试题;2、请同学们思考做题方法;3、展示做题方法(抽查)。
【基础达标】
1.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品行和才学 B.家庭背景C.个人声望 D.考试成绩
2.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总趋势是:
A.由重才学到重品德B.由不公平到公平C.由重血缘到重才学D.由封闭到开放
3.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
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能力提升】
(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历史14)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
(圣人)
上中
(仁人)
上下
(智人)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恒公
吕不韦
荆轲
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第一步:夯实基础(自主学习、突破重点、形成体系)
一、1、刘邦;2、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刘邦、汉高祖;3、②封国制和郡县制;③【时间】:汉武帝;【内容】:【皇帝征召】;【察举】: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孝廉”“贤良方正”。【特点】:“举士”“举官”;④刺史制:【时间】汉武帝;【特点】位卑而权重;以小驭大。
速亡,黄老无为,“与民休息”,节俭,财政支出。
三、1、“推恩令”,封地。诸侯王;诸侯王势力;2、①皇权,丞相,中朝;察举制;豪强;②改革币制,铸币;盐铁官营,盐、铁;均输平准;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③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儒学;3、匈奴。卫青、霍去病、张骞,中西。西南。大一统。
四、1、黑暗,土地兼并,赋税徭役,奴婢或流亡。公元9年,王莽,新。2、绿林、赤眉。绿林王莽。3、25年,刘秀,东汉。刘秀。4、中央集权;官吏,开支,吏治,贪污腐败。文教,儒学。5、年幼,太后,外戚。外戚,宦官、外戚,宦官,外戚宦官。“清议”。“党人”。6、豪强地主,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太平道”。黄巾,“黄巾军”。军阀割据。
五、1、《史记》与《汉书》。司马迁《史记》,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纪传体通史体裁。史学和文学。班固、《汉书》纪传体。2、韵文和散文,铺陈排比辞藻华丽。3、国家民歌修、诗,真实情况。3、《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4、《九章算术》。5、105年,蔡伦。
第二步: 难点突破(合作探究、提升素养、深化知识)
合作探究一: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政治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合作探究二:①政治上,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中朝;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②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③思想上,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④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3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募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经过汉武帝的经营,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
合作探究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三步: 知识迁移(限时训练、学以致用、知识升华)
解析:选A 据“孝”“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可以判断出主要标准是品行和才学。
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体现了道德、门第、才学的选官标准,故A项错误;三种选官制度,依据不同的选拔标准,都不能全面选拔人才,存在一定局限性,故B项错误;世官制才体现重视血缘,材料不体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扩大了国家的统治基础,为不具有士人身份的学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的过程,故D项正确。
答案 B解析 帝王将相害怕史官不是以史为鉴,而是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故A项错误;据材料“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可知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儒家伦理,故C项错误;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4.【答案】略点睛:本题是全国卷历史命题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求新求变的思路。本题契合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找出自己的看法,该看法一定要明确;其次说明时要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