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7 08:3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互动案】
【学习目标】
理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解释重大历史事件;
结合史料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结合史料分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意义;2.民族融合的原因及表现
重点:士族专权、民族融合与江南区域开发
难点:民族融合
【概念解读】
1. 八王之乱: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五胡趁虚而入。
2.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3.永嘉之乱: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晋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国号汉。永嘉五年 (311年),刘渊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图)(时空观念)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二、东晋的士族专权
材料一: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朝政,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标志着士族制度的形成。
材料二:东晋王朝在立国的过程中,琅琊王氏贡献最大。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晋时期士族专权的原因?
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
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土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材料三:继琅琊王氏之后,其他几个士族如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相继把持东晋朝政。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族制度衰落的原因?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三、“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一:P28学思之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地广野丰);②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兵车勿用”);③北民大量南迁;④赋役负担较轻(“役宽务简”);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民勤本业”)。
材料二: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六朝时南方经济开发的历史影响。
影响:①南方经济开发为六朝割据东南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形成江南经济区,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③促进了南方科技(如数学)和文学艺术(如田园诗、书法)的发展;④在南方经济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⑤山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定环境问题。
四、少数民族内迁与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材料:历史地理学家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居住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量降水线重合,这也是我国古长城沿线。当气候出现显著变化时,就会影响到长城南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状态。中国历史上几次农牧民族军事对峙,比如北方十六国与南方东晋政权的对峙,北朝与南朝的对峙,辽、西夏和金与两宋的对峙等,都是伴随着寒冷期的到来而形成的。每当寒冷期到来,就会造成北方游牧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
——摘自高中《历史》岳麓书社出版
⑴根据材料,导致东汉以降,西、北边陲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原因:①北方气候进入寒冷期;②寒冷期到来,造成游牧民族生存困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原因
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⑴根据材料一、二,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①北魏风俗、文化和制度落后,迫切需要改革;②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民族关系上的重大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问题);③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2.改革内容
经济上:
均田制:
① 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 受田农民纳租、纳调
③ 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政治上:
① 迁都洛阳
② 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
③ 整顿吏治
文化上:
汉化政策:
① 采用汉姓② 改穿汉服
③ 学说汉话④ 提倡与汉族通婚
3.改革的评价
材料六:北魏政府……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七:北魏改革的结果,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改革也引起鲜卑上层贵族相当大的敌意,他们对皇帝偏爱汉人士族有所反感,对削弱鲜卑贵族势力有所不满,宫廷政变与阴谋绵延了三十年。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延续十六年,西魏延续二十一年,演化为北齐、北周。其后,北周吞并了北齐,隋又代周,继而灭了南朝的最后王朝——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统一局面形成于隋,基础却奠定于魏。
——樊树志《国史概要》
⑹根据材料六、七并结合所学,简析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积极作用(影响):①缓和北方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②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③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和出现盛世奠定基础。(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消极作用(影响):①迁都洛阳后,北魏贵族生活奢靡,导致鲜卑族的衰败;②汉化过急过快,遭到鲜卑上层贵族强烈反对,导致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内斗与混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