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五篇课文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本单元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第二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
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提示,本专题以问题探讨和鉴赏为主,让学生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让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同学、老师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想北平》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这是老舍对故乡北平的眷恋与担忧。
《我心归去》
“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这是韩少功先生旅居法国时对家中亲人的牵挂。
《肖邦故园》
“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是肖邦故园的景色与肖邦音乐的共同写照。漂泊的旅人,就像漂泊的风筝一样,线儿永远牵在故乡的那头。
《前方》
前方,有诗意;前方,有梦幻般的色彩;前方,有绚丽多彩的世界!于是我们离开家园,奋然前行;于是我们渴望回家,寻找希望与温暖。我们一直在路上!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
《今生今世的证据》
对于家、家园、故乡,我们曾经不懂怜惜拥有的一切,我们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你今生今世的证据呢?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乡关何处,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想北平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黏合( ) 浸在( ) 辜负( )
僻静( ) 菜圃( ) 积凑( )
[答案] nián jìn ɡū pì pǔ còu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刹 (2)调
(3)什 (4)扁
[答案] (1)chà/shā (2)tiáo/diào (3)shén/shí
(4)biǎn/piān
2.语境辨析法
(5)有些人贪图便( )宜,不到正规的超市去买东西,而去一些小的便( )利店,有时候难免会上当受骗。
(6)有些老年人因为想省( )钱,而让骗子的骗术屡屡得逞,这样的事情值得他们反省( )。
[答案] (5)pián/biàn (6)shěnɡ/xǐnɡ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答案] (1)旷/犷 (2)苇/纬 (3)稗/裨/捭 (4)俊/竣/浚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僻静·安静
“僻静”含有“偏僻”的意思,强调人迹罕至。“安静”形容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强调没有声音。
(2)安适·安闲
“安适”指安静而舒适,重在“适”。“安闲”指安静清闲,重在“闲”。
2.明确词义
枝枝节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常常用来比喻小事情,次要方面。
[语言运用]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zhān)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shà)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辏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________,只是说不出而已。
(1)判断语段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成语的正误,并改正。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入语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是( )
A.有个北平在我的每一思念中
B.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答案] (1)黏nián,刹chà。辏—凑。
(2)B [根据前后结构一致,所填的句子要与“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结构一致,故选B。]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________等于牛的一毛。
②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________,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③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________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④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________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A.大概 安适 况且 未免
B.大致 安适 何况 未免
C.大致 安逸 况且 不免
D.大概 安逸 何况 不免
A [大概:①形容词,不十分精确的或不十分详尽的;②名词,大致的内容或情况;③副词,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大致:①大体上,基本上;②大概,大约。根据语境,应用“大概”,表示不十分准确的估计。安适:安静而舒适。安逸:安闲舒适。从语境看,应强调“安静”,故用“安适”。况且:表示更进一层,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未免:①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②不免:免不了。]
[资料链接]
人民艺术家——老舍
老舍(1899—1966),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1926年7月,老舍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第7号17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至这篇小说全部载完。
老舍一生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大多取自城市下层市民生活,善于运用精练流畅的北京口语,行文幽默风趣,用语机智俏皮。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今北京)危急。老舍先生当时正在山东,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的爱国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的形势,他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于是,他写下了《想北平》一文。
散文的文体特征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文艺性文体。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题材广泛,山川流水、日月星辰、人生百态、历史风云等无一不可写;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样,叙事、写景、状物等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是指散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主题),必须明确、集中。无论内容有多么广泛,表现手法怎样灵活多变,它都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对北平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属于自己的北平,表达了对故乡的喜爱、眷恋和思念之情,体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深沉而热烈的乡土之恋。
[答案] ①爱北平 ②动中有静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如何理解文章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引出描写的对象,并点出北平的事情太多,自己知道的太少,写出来的“大概等于牛的一毛”,突出北平的吸引人之处,为后文颂北平蓄势。
2.作者反复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为什么?他是怎样表达这种“说不出”的爱的?有何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际上,并不是作者真的说不出,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3.第2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对母亲的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其目的是运用类比的手法来说明作者对北平的爱无法言传。语言通俗质朴,独辟蹊径,看似平常实则奇崛,不仅道出了爱的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
二、阅读课文第4~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作者为什么要写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作者写“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就是将北平与它们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北平之美。因为作者对北平的爱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理的、有认识的。
5.通过和其他大都市的比较,你能概括出作者笔下北平的城市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北平的城市特点有:①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②热闹处动中有静;③布置匀调;④接近自然。
6.第7段中化用陶渊明的诗句,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有田园风味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接近自然的北平的极度喜爱、眷恋之情。
三、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7.文章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收笔,这一笔好在哪里?并说说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前文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点明了文章主旨,把“想北平”的情感推向高潮。(2)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念家乡之情,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8.有人认为在《想北平》一文中增添一些人物描写效果更好,有人认为保持原貌好,你认为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保持原貌好。本文虽然主要是写景状物,但情感真挚热烈,利用比喻、对比等手法写出了北平的特点,很好地抒发出了作者想要抒发的对北平的喜爱、眷恋和思念之情。
(观点二)增添人物描写效果更好。俗话说山美水美人更美,添上人物描写,就能使景物活起来,犹如画龙点睛。若有一两位身着长袍马褂的平民,更能体现北平的风俗特点,也能在宁静自然之中增添一些灵动的色彩。突出作者对北平的喜爱、眷恋和思念之情。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对比,突出特征
《想北平》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把北平与欧洲四大“历史的都城”(主要是巴黎)作了多处比较,以突出北平具有作者喜爱的特征。例如“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平宁静的特征,鲜明地表现了老舍对北平的喜爱与眷恋。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霜儿的玉李作对比。相比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读者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态。
2.写法指导
巧用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
对比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可以有效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和表达效果。那么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呢?
运用: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句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注意:用来做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必须确有相互对立的关系。
3.迁移运用
运用对比手法写两段文字,说明悲观者和乐观者不同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面。
悲观者说,风是海浪的帮凶,能把人埋葬在大海深处;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老舍对北平的爱是炽热而真诚的,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但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还是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中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应用角度】 “故乡”“精神归宿”“牵挂”等。
2.素材应用
人类的情感,有的可以诉说,有的却只能深藏心底。即便是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的柳永,在与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乡愁更是如此,有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有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为了排遣那浓浓的乡思,郁达夫写下了《故都的秋》,老舍写下了《想北平》。在每个游子的心中,精神与心灵的归宿都永远指向生你、养你的那片故土。
[群文阅读]
导读:有多少时候,听到乡音会放慢脚步,想找到对故乡的那一份亲近,想找到深埋心底的思乡之情。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故乡,是灵魂里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虽然它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渐行渐远,但在心底的深处,它还是童年的模样,从未曾改变。乡愁,已经是一个化不开,解不掉的情结,这种浓烈的乡愁往往都把故乡变成巨大的情感磁场,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岁在何时,永远都有一个故乡在那里等着我们回家,永远都有一种乡愁紧紧地跟随着我们。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我不知道。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椹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湖,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觉得自己也是否应该从此留在这里。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漂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留住乡愁
⊙陆邵明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建议阅读篇目:
《超越故乡》(莫言)
《故乡》(鲁迅)
《梦萦故乡》(利益平)
《梦里寻你千百度》(叶文玲)
[诵国学经典]
1.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明理知义] 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成长启示] 为人做事要稳重,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而不顾事理的规律,世界上没有速成的事业,为眼前利益丢掉原则,为志远者不取。
2.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明理知义] 日常生活实践之外,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和礼乐知识。
[成长启示] 学习要做到知行合一,而“行”是首要的,知识的获取要以笃行实践为前提。
课件67张PPT。第三单元 月是故乡明单元导读想北平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七)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老舍的《想北平》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在短短的篇幅里对北平的爱真是一言九鼎。
②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更不能存有见好就收的想法。
③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④做任何工作不能把眼睛盯在枝枝节节的小事上,而要在大处落墨,首先解决主要的问题。
⑤作为全球第五大钚储备国,日本将向美国和英国退回330公斤钚。不过外媒指出,日本的姿态只是作秀,因为与其庞大的储量和年产量相比,这些返还的核材料只是九牛一毛。
⑥在南宁去柳州的高铁餐厅里,我不期而遇了十年未见面的江华同学,没想到当年其貌不扬的他如今已是满腹经纶的学者。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A [①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使用错误。②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常用于形容一次把事情做好,以后就不用再做。使用正确。③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此处形容“舞者形体”不恰当。④枝枝节节:常常用来比喻小事情,次要方面。使用正确。⑤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句中强调日本退回的核燃料只是其储量和产量的很少一部分,使用正确。⑥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该成语是不及物动词,此处语法失当。]
2.语句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屈指可数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南辕北辙的路上!
A.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本句语病有两处:一是句式杂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或“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可排除A项。二是成分赘余,“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可排除D项;“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少了介词“以”,可排除C项。故选B。]
3.根据语境,选出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________,以便刺激;在北平,________。
A.大蒜与辣椒是必要的 有白白的大葱片就够了
B.咖啡与酒是必要的 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C.摇滚与爵士是必要的 有柔曼的圆舞曲就够了
D.潮水与瀑布是必要的 有潺潺的小溪水就够了
B [B项,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前者应选择与“刺激”相关的内容,后者应选择与“刺激”相反的内容。]
4.下列各项中有关祝贺词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蓬荜生辉(贺人乔迁) ②鱼跃龙门(贺人事业有成)
③南山献颂(贺人结婚) ④龙凤呈祥(贺新春)
⑤宴尔之喜(贺寿辞) ⑥蟾宫折桂(贺升学)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B [①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而使自己非常光荣。此处不合适。③南山献颂:用于贺寿。⑤宴尔之喜:用于贺人结婚。]
5.《想北平》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相似的句子。
例句:我是一条漂泊他乡的船,家是我宁静的港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写句子前要先研究透例句的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仿句时要注意的内在要求。所给例句从修辞手法上看使用了比喻,从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上看,分句间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即“我”和“家”的关系是“船”和“港湾”的关系。
[答案] (示例)我是一只离巢的燕子,家是我温馨的乐园。我是一只飘荡的风筝,家是那根无形的丝线。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化是多样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正因其多样性才有了交流互鉴的价值。任何一种文化要获得持续长远的发展,____①____。中华文化虽植根于中华大地,____②____,而是一个充满了活力、海纳百川的开放系统。中国历史上的唐朝之所以能吸引异国人士纷至沓来,汇聚长安,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____③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如第①空根据前文的“交流互鉴的价值”,应该填写与“交流”相关的语句;第②空根据后文的“而是一个充满了活力、海纳百川的开放系统”,应该填写与之相反的内容,如“但不是封闭、僵化的系统”;第③空根据前文的“之所以”和“海纳百川的开放系统”,填写“就是因为其包容的文化心态”等语句。
[答案] ①都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 ②但不是封闭、僵化的系统 ③就是因为其包容的文化心态
7.依照下面画横线的语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材料:
眼力足 笔力足 脑力足
深入浅出 深谋远虑 高瞻远瞩
武装头脑 宣传政策 体察民情
聚民心 抓本质 长见识 出成果 下功夫 筑同心
党的宣传干部,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足,行稳致远、深入基层,经风雨、见世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眼力足,高瞻远瞩、体察民情,长见识、抓本质
脑力足,深谋远虑,武装头脑,下功夫、出成果
笔力足,深入浅出、宣传政策,筑同心、聚民心
8.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这幅漫画反映了当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不超过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种社会现象,对“你们”提出什么建议?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反映了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人们在聚会场合总是低着头玩手机,而对外部世界漠不关心。(2)抬起你的头,放下你的手机,别被手机“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淡漠了亲情。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1题。
大明湖之春①
老 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
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②——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画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
【注】 ①本文创作于1937年3月,老舍先生此时客居济南。②《大明湖》:小说,揭露了1928年“五三惨案”中日军侵华暴行。
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舍先生的大明湖之春,行文腾挪有致,景致诗情画意,语言生动幽默,多用长句,长短句相间,清新自然。
B.文章描写大明湖秋天景色时,穿插了桑子中先生的油画以作对比,相得益彰,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C.作者在对北国之春进行了一番“抱怨”之后,巧妙地增补了一个起过渡作用的第二段,由宏观渲染转向了微观描写。
D.作者写景注重细节。如“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浓墨重彩,境界立现。
C [A项,“多用长句”表述不准确;B项,“穿插了桑子中先生的油画以作对比”说法不恰当;D项,“浓墨重彩”表述不恰当。]
10.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请就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进行赏析。
(1)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煮过”形象地描写出了紫丁香花在狂风肆虐中被摧残而枯黄、残破的景象,其中透着作者的伤感。
(2)“阔气”是很幽默的说法,本指豪华奢侈,这里表现了大明湖的大白莲花的名贵和丰富,其中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和骄傲之情。
11.老舍先生为了写大明湖之春,用了大量篇幅描绘大明湖的秋景,有人说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蕴含了他深沉的感情。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全文,联系时代背景,谈一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意。①作者写大明湖“明朗”的秋景是为了与大明湖的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相比(或衬托、反衬等),从而更突出了“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之情。
②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写大明湖之春却“无春”,含蓄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