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
一、读准字音
壬戌( )( ) 属客( ) 窈窕( )( )
冯虚御风( ) 桂棹( ) 舳舻( )( )
倚歌而和( ) 愀然( ) 酾酒( )
山川相缪( ) 横槊( ) 渔樵( )
[答案] rén xū zhǔ yǎo tiǎo pínɡ zhào zhú lú hè qiǎo shī liáo shuò qiáo
二、辨识通假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
(2)山川相缪 ( )
(3)举匏尊以相属 ( )
[答案] (1)“冯”同“凭” (2)“缪”同“缭”,连结,盘绕 (3)“尊”同“樽”,酒杯
三、一词多义
(1)望
(2)歌
(3)如
(4)属
(5)绝
(6)于
(7)而
(8)之
(9)其
[答案] (1)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动词,眺望,向远处看/形容词,有名望的 (2)动词,唱/名词,歌词/名词,曲调 (3)动词,往/动词,如同/动词,及,比不上 (4)动词,音(zhǔ),致意,引申为劝酒/名词,音(shǔ),类/动词,通“嘱”,嘱托/名词,亲属/动词,管 (5)动词,断/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副词,极,非常/副词,达到极点 (6)介词,在/介词,从/介词,到/介词,被/介词,比 (7)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8)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语气助词,无意义/代词,代“歌”/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9)代词,它,指“一苇”/代词,它的,指洞箫/代词,指箫声/代词,他,指曹操
四、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________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________
(3)顺流而东也 ( )________
(4)扣舷而歌之 ( )________
(5)下江陵 ( )________
(6)渔樵于江渚之上 ( )________
(7)侣鱼虾而友麋鹿 ( )________
(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
(9)哀吾生之须臾 ( )________
(10)击空明兮溯流光 ( )________
(11)不知东方之既白 ( )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向西、向东 (2)名词作状语 向南 (3)名词作动词 向东进军 (4)名词作动词 唱歌 (5)名词作动词 攻下 (6)名词作动词 打渔、砍柴 (7)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伴侣,把……当作朋友 (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舞动,使……哭泣 (9)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哀叹 (10)形容词作名词 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11)形容词作动词 发白,发亮
五、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答案] (1)星宿名,天上的斗宿(南斗)、牛宿。 (2)白茫茫的水汽。 (3)浩荡渺远的样子。 (4)借指内心思慕、向往的人。
六、文言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固一世之雄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为其然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又何羡乎!(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凌万顷之茫然。(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客有吹洞箫者。(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渺渺兮予怀。(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曹操)本是一代盖世英雄。 (2)判断句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 (3)被动句 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击败的地方吗? (4)宾语前置句 为什么声音这样悲凉呢? (5)宾语前置句 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6)状语后置句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之下游览。 (7)状语后置句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8)定语后置句 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9)定语后置句 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10)省略句 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11)主谓倒装句 我的心中的情思十分悠远。
斗牛:星宿名,指斗宿(南斗)、牛宿。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横:笼罩。纵:任凭。一苇:喻指苇叶般的小舟。如:往。凌:越过。万顷:指广阔无边的江面。茫然:浩荡渺远的样子。冯(pínɡ)虚:凭空、凌空。冯,同“凭”。御:驾。遗世:遗弃
桂棹(zhào)兮兰桨:棹与桨都是划船的工具,前推的叫桨,后推的叫棹。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渺渺:悠远的样子。予怀:我的心。美人:比喻自己所思慕的人。常指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洞箫:即“箫”。箫管上下直通,故称“洞箫”。倚:循,依。和(hè):伴奏。袅袅(niǎo):婉转悠长。
舳(zhú)舻(lú):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这里指战船。酾(shī)酒:斟酒。槊(shuò):长矛。渔樵:打鱼砍柴,名词用作动词。渚:江边。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匏(páo)尊:用葫芦做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尊,同“樽”,酒杯。蜉蝣(fú yóu):昆虫名,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孔子。川,河。逝,往。斯,这里指水。盈虚:指月亮时圆时缺。盈,指月圆。虚,指月缺。卒:最终,到底。消长:消减和增长。盖:句首副词,表示假设。曾:简直,竟然。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何羡:倒装,即“羡何”,指上文的“羡长江之无穷”。且夫:发语词,表示另起一个话头。
[资料链接]
文坛全才——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他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置所。诗人在废黜黄州的困顿中,并没有真正心灰意冷。旷达的胸襟使他随缘自适,善于处变,并不忘时时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体物言志的古代文体——赋
赋,是中国古代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战国时期荀子始称其名,至汉代形成一种特定体裁。
特点:在内容上,大多借物言志;在艺术上,重铺排、辞采,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虽要求押韵,但可以隔三、四句,甚至五、六句相押。又要求换韵,大体与内容段落相一致。
体式: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文赋比较自由,兼具散文与赋体的格局。苏轼的《赤壁赋》就是文赋的代表作。
[文本鉴赏]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出的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答案] ①乐观旷达 ②悲 ③议论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写了哪些景物?展示了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第2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情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情感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跃起浪花。
二、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3段,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客之悲”?请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客之悲”。(1)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的对比;(2)人生(短暂)自然(无穷)的对比;(3)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的对比。
4.第4段从哪些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心情变化:乐—悲—乐。(2)心情乐的原因:①夜游赤壁之乐;②饮酒赋诗之乐;③入景之乐。景物的澄清之美、浑然之美、浩瀚之美让作者心旷神怡。
6.对于作者在文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他是消极的,有人说他是达观的,你是如何认为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苏轼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上受挫、生活上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这对一个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是很自然的。但是,月夜美景和大江泛舟给他带来了舒畅的心情,酒酣耳热后凄怆的洞箫声与扣舷而歌,使他从水的流逝、月的盈虚中领悟到物的变与不变。水在流逝,月有盈虚,是变;但是前浪虽去,后浪再来,流水仍在,月也始终没有盈亏,这又是不变。而随着水与月的长存无穷,每个曾经伴着长江与明月的生命也一样都会长存,都属无穷。从这儿,我们难道不觉得文章的意蕴是积极的,是达观的吗?
(观点二)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有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消极,也有“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虚盈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达观。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
《赤壁赋》这篇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例如文章第三自然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三者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情、景、理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从而深深地吸引了读者。
2.写法指导
写景、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三要”
(1)写景要典型,生动
如《赤壁赋》第一段写景,抓住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突出其静谧、辽阔,生动形象,为下文抒情做好了铺垫。
(2)情感抒发要真挚
《赤壁赋》中的饮酒放歌,抒发了作者悲凉、幽怨之情,客之悲慨抒发了作者悲哀、消极之情,变与不变的理论表现了作者的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的情怀,真挚而动人。
(3)议论要力求观点鲜明,道理深刻
《赤壁赋》第四段从哲学的角度阐释了自己的观点,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并从心理平衡的角度找到了自我解脱的合理解释,有着积极意义。
3.迁移运用
选取你生活中观赏景物的一个场景,写一个片段。注意运用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听 雨
朦胧的睡意里,淅淅沥沥的雨声犹如悠扬的琴音,穿透耳际。听,下雨了;是,下雨了。唯有空灵的雨音,才会有如此的吸引力,令世间生命俱寂、安静,全身心地聆听这天籁之音。
听雨了,安静了。唯有听雨,往日的浮华才会在淅沥中被细细的雨丝柔柔地洗净,洗净平常日子里的铅华,洗净生命的浮躁。唯有听雨,忙碌的日子才会如此的安静、休闲;唯有听雨,疲惫的心灵才会真正属于自己;唯有听雨,思绪才会飘飞,想起童年的朝花夕拾,少年的青葱岁月;唯有听雨,浮躁的心才会稍稍停止追求的脚步,在雨声里小憩。静静地听雨,一份清灵、一份温馨随之而来。
朋友,让我们打开窗子,静静地听雨吧,静静地聆听天际音符,安享心底的静谧!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艰难困苦及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仍能安之若素。谪居黄州期间,凄风冷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间,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的悲伤,捕捉到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彻悟了“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更会经历苦难,但我们只要拥有一颗如苏轼那样豁达的心,就没有转不过的弯、跨不过的坎。
【应用角度】 “心态”“困境与达观”“笑对人生”等。
2.素材应用
片段一
人生之路多坎坷。人生之舟在岁月的河流上漂荡,不可能永远风平浪静,须知“时运不齐,命运多舛”。泛舟而行,旅途中会有惊涛骇浪、暗礁狂风,面对这一切,我们需要平静的心态——豁达。豁达是人生宴席上的醅酒,越久越香浓,正如苏轼,被贬黄州,却仍微笑,于是酝酿了《赤壁赋》,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淡然中彰显洒脱。而贾谊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豁达的心,在人生得意时遭到挫折便一蹶不振,没有了丝毫的锐气,最终郁郁而终,成为千古憾事。所以说生活的风再大也不怕,命运的雨再大也不怕,只要微笑着豁达地去面对,总有一天会为自己赢得晴天丽日。
片段二
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的嬉戏,二十岁赴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都不吝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捉弄人?
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得超脱——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
[群文阅读]
导读:苏轼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在被贬黄州时,苏轼走入了灵魂的淡泊中,虽然逆水行舟,依然坚强,在江边的风月之间他寻找出了生命的本质,他将自己生命的精力转化为深刻的人生感悟,让自己真正做到了从容自如、心如止水。余秋雨先生称赞苏轼:“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在许多年后的今天,也许,我们只能以仰望的目光,来解读这个世间不可无一,却又难得其二的苏轼。
生子当如苏东坡
⊙张 恒
从图书馆借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从吃饭到上厕所,苏东坡的魔力令我手不释卷。苏东坡,这个人生路上风霜雨雪绵绵不断的眉山男儿,到底是怎样来烘焙自己的一生境遇,成为一位风光无限的旷世奇才的呢?
我最喜欢他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词写于“乌台诗案”之后,那是苏轼差点儿丢了性命,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他在黄州生活无着落,要靠在东坡种菜来维持生计;要把仅有的活命之钱,分成三十份放在屋梁上,每一天取一份来过一种“计划经济”的生活。却说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自欺欺人的“胡话”。
其实不是这人太矫情,也不是这人太虚伪,更不是官场的生活已让他麻木不仁,其实他的内心时常掀起滔天巨浪。
他常想起周公瑾,命运为什么独独青睐于他?年纪轻轻,就让小乔托付了终身;羽扇纶巾,谈笑之间,就让曹军灰飞烟灭。每想到这些,东坡就浑身大汗淋漓,一夜之间,满头飞雪。
敏感的心灵见不得风吹草动,他常常在夜中起来,在庭中独徘徊。月色如水,让他心中凉意顿生,一只孤鸿飞过,他独怜这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身影。
夜游赤壁,他又感叹自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是,今朝在世不得意,何必散发弄扁舟?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苟非吾所有就是非吾物,清风明月却不用一钱买,有了它们还不够受用一生吗?
他以赤子之心善待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有很多粉丝来黄州膜拜,他倾其家酿菊花酒;贬官惠州,他跟当地的农民相处亲密,竟然想终老于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当读到政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时,竟然击节赞赏:“此老乃野狐精也!”但是他始终不知道如何提防周围的“小人”:一个叫章惇的早年朋友,在他的诗词中寻章摘句,时常向上报告他在朝、在野的种种“不轨”……
他以虔诚的态度认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在杭州太守的任上,他留下了造福一方的苏堤;他也曾任职过徐州,为防黄河水患,他又一次率领军民挖石狗湖(现云龙湖)。
他的眼里独独不能容下害民的“沙子”。在从眉山到汴京的路上,他耳闻目睹“青苗法”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上书直言;看到司马光反对变法成功后对不同政见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他又站出来大喊一声:“不!”
一个被小人和命运无常的阴霾笼罩一生的人,心里装着一个太阳,乐观地面对一切,尽情地挥洒着他的才情和性情。他的厚道为人,他的精神能量,他的旷达胸怀和气度,展示了一种力量。在这样一个人的面前,人生中的一切风云,都被烘焙成了美不胜收的风景。
生子当如苏东坡!
苏轼诗文传家训
苏轼一生坎坷,却仍不忘对弟弟和侄子、侄孙的教育。作为一个文学家,苏轼的家训多为诗文、书信形式。在晚年所写的《并寄诸子侄》一诗中,苏轼勉励子侄们努力学习,勤读诗书,莫做腹中空空、不学无术的人。 同时,教育他们学习耕织,自食其力。苏轼还希望后代像他一样,以写出“昭世”文字为己任。
我似老牛鞭不动,雨滑泥深四蹄重。汝如黄犊走却来,海阔山高百程送。庶几门户有八慈,不恨居邻无二仲。他年汝曹笏满床,中夜起舞踏破瓮。会当洗眼看腾跃,莫指痴腹笑空洞。誉儿虽是两翁癖,积德已自三世种。 岂惟万一许生还,尚恐九十烦珍从。六子晨耕箪瓢出,众妇夜绩灯火共。春秋古史乃家法,诗笔离骚亦时用。但令文字还昭世,粪土腐余何足梦。
与他自己豪放刚直的性格相一致,风节的教育也是苏轼家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给侄子的信中,他说:“独立不惧者,惟司马君实与叔兄弟耳!万事委命,直道而行,纵以此窜逐,所获多矣。”在给侄孙元老的信中,谈到被贬海南,过着“饮食百物艰难”“药物酱酢等皆无”的“苦行僧”般的生活时,仍然表示“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苏轼的确如此,即使是屡次遭贬,仍然特立独行,宁折不弯,这就是苏轼的风格,他要求子孙们像他一样秉持信念,“不改其度”。
在许多诗文中,苏轼还注意向弟弟苏辙和晚辈们传授做学问的心得。他要他们多读史书,从中得到教益;他要他们为学不要“趋时”,不要将读书只作为取得功名的手段,“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实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
苏轼对家人的教育是持之以恒的。元祐四年八月,其弟苏辙(字子由)受朝廷委派出使辽国,苏轼写诗送行。诗中写道: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当时,弟弟苏辙已到知天命之年,苏轼仍然一再叮嘱他不辞辛劳,不辱使命,不忘家国,不要自傲,一定要通过外交活动维护朝廷声誉,可见其对家人教育的重视。
建议阅读篇目: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读苏轼、辛弃疾》(梁衡)
《喜欢苏东坡》(方方)
《苏东坡的秋天》(武志强)
[积文化常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还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死魄”或“旁死魄”,三日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为“恒”或“上弦”,十四日“即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后一天为“晦”或“即朔”。
此外,一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岁时节日,如夏历一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日”“元旦”“元辰”“端日”。正月初七为“人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故又称“上元日”,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清明节前一日为“寒食”。五月初五为“端五”“端午”“端阳”。七月初七晚叫“七夕”。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八月十五为“中秋日”。九月初九为“重阳日”“重九日”。十月十五为“下元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一年最后一天叫“岁除”,晚上叫“除夕”。
[诵国学经典]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成长启示] “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父母健在,多陪陪父母,多为父母做些事情,这也是儿女的福分。行孝道要趁早,不要等到没有了孝敬父母的机会才追悔莫及。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敬的话,这样的人与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成长启示] 精神赡养和物质赡养同等重要。多问候父母让父母舒心,多与父母沟通让父母放心。
课件83张PPT。第四单元 像山那样思考赤壁赋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渺渺兮予怀 渺渺:悠远的样子
B.正襟危坐 危坐:身体斜着坐
C.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水月交相辉映的江面
D.而卒莫消长也 卒:到底
B [危坐:端坐。]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举匏尊以相属
C.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D [A项,“冯”同“凭”。B项,“尊”同“樽”。C项,“缪”同“缭”。]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苏子愀然 ②何为其然也 ③郁乎苍苍 ④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的样子。②这样。③……的样子。④表反问语气。]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D [A项,“白露”古义为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许多人。B项,“美人”古义为内心所思慕的人;今义是美貌的女子。“交通”古义为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C项,“茫然”古义是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是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卑鄙”古义为地位低下;今义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D项,“狼籍”古今义均为乱七八糟、杂乱不堪。“无穷”古今义均为没有穷尽。]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麋鹿
A [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渔樵:打鱼,砍柴;东:向东流。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C项,舞:动词使动用法,使……舞动;D项,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月出于东山之上。
B.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D [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即“在安”,“何羡”即“羡何”。A项,状语后置句。B项,一般疑问句。C项,被动句。]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表面上,诗与散文的分别似乎很容易认出,但是如果仔细推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不是易事,但也不是研究诗学者所能避免的。
①说明诗是什么,散文是什么
②从历史经验看
③寻常所认出的分别都不免因有例外而生出问题
④要了解诗与散文的分别,是无异于要给诗和散文下定义
⑤从亚里士多德起,这问题曾引起许多辩论
A.③⑤②④① B.③②⑤①④
C.④①③⑤② D.④①②③⑤
A [从逻辑关系看,④句后应为①句,③句应在开头,因为“寻常所认出的”与前文“很容易认出”是对应的逻辑关系。]
8.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一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江中驾着一叶小船、饮着美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讨论“水”与“月”,写“月”的哲理意蕴丰富的诗句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赤壁赋》中,写作者在长江边,与客人像樵夫渔父一样生活闲适、心境宁静、别无所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在《赤壁赋》的结尾处写道,经一番劝慰,客喜而笑,于是主客畅饮,将盘中之物一扫而光,紧接着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尊以相属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4)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6)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没有波浪。
(2)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一望无际浩荡渺远的江面。
(3)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像一缕不断的细丝。
10.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捕进京,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
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战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苏东坡被他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涧青峰、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着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
①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
②但可爱、高贵、魅力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
③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④也构不成自我护卫力
⑤中国几千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
[解析] 在组合这5个句子时,关键应当选出首句,①中“真正”,②中转折连词“但”,③中的代词“它们”,④中的副词“也”表明这些句子均是由其他句领起,不能作首句,只有⑤可作首句,选出⑤为首句,其他句子根据上面提到的关键词和每个句子的意思,就很容易排列出答案。
[答案] ⑤②④①③
11.苏轼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曹操的一世之雄,请你通过想象对这两句话进行扩展描写。要求:①要描写出曹操的英雄气概。②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③不少于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长江如万马奔腾,滚滚东去。曹操面对大江,斟满美酒,屹立船头。前方,吴军水寨星火点点;身后,魏国战舰威然林立。江风狂卷,战袍翻动,曹操手持长矛,朗声高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 [这段话先说时间,再说孤鹤的情况,断句时要注意赋体的特点。]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用以指旧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
B.“幽宫”,实质指深宫。唐代王勃《春思赋》中写道:“春之所感深矣……岂徒幽宫狭路,陌上桑间而已哉?”
C.“道士”是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术的教徒的通称。这里是指前文所说的“客”。
D.“羽衣”,用鸟羽做的衣服;“蹁跹”,旋转的舞态。
C [梦中的“道士”并非指前文中所说的“客”。]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赋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两赋抒情写意,大体相同,而此篇表现作者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比前篇更为具体而深沉,末尾鹤化道士的幻觉幻境,更多具一层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B.全文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的变化,逐步推出新境,显现出作者文思奔涌,奇想联翩,幽情妙趣,随文毕现的艺术特色。
C.苏轼秋天刚写完《前赤壁赋》,由于情犹未尽,又在严冬写了这篇《后赤壁赋》。
D.《后赤壁赋》写的是月夜之游,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C [这篇赋是作者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时所作。]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的关键词语有“曾”“几何”“江山”,第(2)句中的关键词语有“反”“听”“休”。
[答案] (1)山显得高了,月显得小了,江水退落,石头显露出来。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2)回转身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将要回到临皋亭去。两位客人跟着我,经过黄泥坂。(这时候,)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人影映在地上,抬头望见银白色的月亮。看看这四周景色很是愉快,于是边走边唱,互相应和。一会儿,我叹息说:“有了客人没有酒,有了酒没有菜肴;月光皎洁,微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客人说:“今天傍晚,撒网捕到一条鱼,大大的嘴巴,细细的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但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回去跟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很久了,为了应付你突然的需要。”
于是带着酒和鱼,再次在赤壁下面游览。江里的流水发出声响,两岸陡峭的崖壁高达千尺。山显得高了,月显得小了,江水退落,石头显露出来。才过了多久呀,以前的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稠密的野草,蹲在宛如虎豹的山石上,行走在盘曲、古老的树林中间,爬上鹘鸟建造高巢的崖壁,俯身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不能跟着我上来。我高声长啸,草木震荡;山谷回响,风起浪涌。我也感到凄凉悲伤,阴森恐怖,害怕得不能停留了。回转身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四周望去,寂寞空虚。恰好有一只孤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面飞来,翅膀有如车轮,黑色的裙子,白色的上衣,戛然长叫一声,擦过我的小船,一直向西面飞去。过了一会儿,客人辞去,我也睡觉。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衣,飘然轻快地经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明白了。昨天晚上,叫着从我船上飞过去的,不就是您么?”道士只是笑了笑,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