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一滴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蓊郁( ) 虚掷( ) 徜徉( )( )
黑魆魆( ) 涟漪( )( ) 一瞥( )
深邃( ) 水漉漉( ) 引擎( )
[答案] wěng zhì cháng yáng xū lián yī piē suì lù qíng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混 (2)创
[答案] (1)hún/hùn (2)chuānɡ/chuànɡ
2.语境辨析法
(3)手拿缪( )斯女神的精致塑像,缪( )东伟要求全体员工运用智慧,未雨绸缪( ),确保这次发布会圆满结束。
(4)随着消费者对白燕窝需求量的增加,商家也开始挖空心思去漂( )白、染色、黏胶使燕窝变白来迎合消费者。所以那些外表看起来非常漂( )亮的燕窝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燕窝。买来炖制一两个小时后,水面会有油状漂( )浮物或黏液。
[答案] (3)miù/Miào/móu (4)piǎo/piào/piāo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答案] (1)姿/恣/咨 (2)氅/徜/敞 (3)厮/撕/嘶
(4)睫/捷/婕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装饰·妆饰
“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装饰品,名词。
“妆饰”①打扮,动词;②打扮出来的样子,名词。都指“有所修饰”之意。
(2)徜徉·徘徊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心情比较悠闲。“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心情比较沉重、苦闷。
(3)震耳欲聋·振聋发聩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被震聋了。“振聋发聩”原指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现多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2.明确词义
(1)情有可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光山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2)湖和山相映衬的秀丽景色。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聋发聩的机器渲嚣(xiào)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shì)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振聋发聩”改为“震耳欲聋”,渲—喧,嚣xiāo。
2.依次在下列各句中横线上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宁愿把一天中最________的光阴这样虚掷……
②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________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地度过了许多个上午。
③火车从来不停下来________湖光山色,然而我想,那些司机和那些买了月票的旅客,常看到它,他们多少是会________这些风景的。
A.宝贵 诱惑 欣赏 留心
B.宝贵 引诱 欣赏 关心
C.珍贵 诱惑 鉴赏 关心
D.珍贵 引诱 鉴赏 留心
A [宝贵:①极有价值,非常难得,珍贵;②当作珍宝看待,重视。珍贵:价值大;意义深刻;宝贵。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②吸引、招引。引诱:①诱导,今多指引人做坏事;②诱惑。欣赏:①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②认为好,喜欢。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留心:注意。关心:(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虽然它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联词位置不当,“虽然”移到“它”之后。
[资料链接]
与孤独结伴的作家——梭罗
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1845年,他只身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如今《瓦尔登湖》与《圣经》诸书一同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在当代美国,它是拥有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梭罗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代表作品有《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郊游》《缅因森林》《瓦尔登湖》。
1845年3月,梭罗向《小妇人》的作者奥尔科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间小木屋,并在小木屋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梦想着。他不是在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瓦尔登湖》一书便是他这段时期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
[文本鉴赏]
本文以真切细致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瓦尔登湖风光,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远离尘嚣后心灵获得自由的愉悦;同时表达了对工业文明侵害自然造成的破坏的痛惜之情。它告诉人们:人生的真谛在于不应将时间用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方面,而应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净化心灵、固守家园的神圣使命上。
[答案] ①遭遇破坏的湖 ②洗净污浊和油腻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湖与人的天性的关系的独特体验。他认为,大自然的美也在塑造着人类审美的眼光,并映衬着人类的心灵世界。
2.第2段中写作者对瓦尔登湖美的感受。作者使用了哪些感彩强烈的词语?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慵懒”“偷闲”“虚掷”“挥霍”。(2)通过贬义褒用,实际表达的是作者尽情地享受这种美、感受这种美的愉悦之情。在这里作者体味到了这种与金钱无关的富有,这种富有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可以挥霍但不会觉得空虚的富有。
二、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文中插写的一首小诗,它表达了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短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表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思考。(2)引用这首小诗,在结构形式上,可以使文章呈现出一种变化的美、参差的美;在内容上,可以进一步突出和深化文章的主旨。
4.文章最后:“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繁华大街”和“引擎”暗指繁忙的现实生活和现代工业。“洗净”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污浊”和“油腻”更表现了作者的好恶,表达略显含蓄而富有深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热爱,对现代化的喧嚣生活的厌弃。从而表明瓦尔登湖对被工业文明污染了的人类的灵魂有洗涤和修复作用。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如何理解本文“神的一滴”这一标题的含义?
标 题
标题含义
神的一滴
[答案]
标 题
标题含义
神的一滴
第一,紧扣描写对象瓦尔登湖“庄严、纯洁”的特点,能很好地表现瓦尔登湖淳朴、自然的原生态美
第二,是对瓦尔登湖的歌颂,抒发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赞美之情,表现出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地位的崇高,是作者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创作激情产生的源泉
第三,从结构上看,以此为标题,能使首尾相互照应
6.梭罗单身只影,跑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隐居,以他的亲身实践启发人们简化生活,回归自然,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值工业崛起阶段,市场经济的强大势头导致拜物教的盛行,在这个时候,梭罗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自觉选择简朴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自然万物的精心观察,启发人们摆脱物欲的枷锁,探索内心世界,体验生命本身作为奇迹的激情,过一种更为返璞归真的生活,这无疑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壮举。
(观点二)我们也应看到,梭罗的举动虽然值得敬仰,但不能模仿,如果人人都过一种只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那全社会的经济怎么发展?从经济学角度讲,富有阶层的奢侈往往能创造许多就业的机会,况且,物质文明的发展毕竟也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发展。所以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梭罗的这一举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不可能在全民范围内推广。当然,我们虽然不能像梭罗一样过隐居生活,但我们可以像梭罗一样思考,梭罗无疑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启示。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善用形象细致的比喻写景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湖比作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说“它是大地的眼睛”。在第一段中,作者把湖边的树木比作“睫毛”,将四周森林蓊郁的“群山”“山崖”说成湖的“浓密突出的眉毛”。这些比喻形象细致地描摹出湖畔景物的生动情态。
2.写法指导
比喻写景“三注意”
写景不仅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将景物写“活”。“活”的景物才有生气,才能使人如临其境。运用比喻是达到这一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凡优美的写景文章,无不是精心写好比喻句的。写好比喻句,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形似,以实喻实。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来相比。
第二,要神似,以实喻虚。用实实在在的事物来喻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物。
第三,要异质,用两种性质不同的事物相比,切忌性质相同。
3.迁移运用
任选一种事物加以描摹,要求使用比喻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它的树干有点歪,像是个大写字母Y一样倾斜着。它的叶子呈条形椭圆状,碧绿碧绿的。它的小花和叶子均匀地分散在树枝上,远望好似一棵正在迎接远客的碧绿的迎客松;近看又如同一位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妙龄少女。几天后,桃花凋谢时,就像是在下花雨一样,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瓦尔登湖不仅是梭罗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栖所。瓦尔登湖是梭罗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这个地方不仅给他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给他提供了一种朴素淡泊的心境。其实,人生最大的幸福并不是拥有巨大的财富,重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自由。梭罗在劳作之余,面对瓦尔登湖的美景,陶醉其中,放飞心灵。他的生活和生命因此变得滋润和富有。梭罗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与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
【应用角度】 “个性”“寻找精神家园”“心态”“选择”等。
2.素材应用
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发现它确实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与映照。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应该开始反思:索取的是否早已足够,何时才能放下浮躁,与自然和谐相处?文明的琐屑与浮华将我们推至深渊,我们也将自然残存的美好逼入死角,当自然彻底走失的那天,也将是人类的终结。
[群文阅读]
导读:梭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瓦尔登湖的美好风光及其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的契合及对瓦尔登湖的深深喜爱之情。刘晓娟的《瓦尔登湖的遥想》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澄澈、宁静、优美,强调梭罗渴望远离尘嚣,勇于探索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而学群的《可可西里》则揭示了可可西里这块天地对于处在困境中的当今人类的哲学意义,高度赞美了这块神奇天地依然保持着大自然固有的纯洁、辽阔、宁静的美好特征,以及它给人类留下了高瞻远瞩、驰骋灵魂的最后场所。它启示我们要学会敬畏大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瓦尔登湖的遥想
⊙刘晓娟
这是一池清澈的湖水,水里的草木鱼石、天光云影尽收眼底;这是一方宁静的宝地,林中的鸟鸣嘤嘤、松风阵阵尽在耳畔。阳光的明媚和煦、世外的宁静淡然召唤着渴望远离尘嚣的梭罗,于是他借来一把斧头,来到了这里——瓦尔登湖畔。
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壮观宏伟,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标记。不常来游玩的人,不住在岸边的人,未必能被它吸引住,可是它深邃澄澈远离尘嚣。梭罗就在它的岸边用斧头伐木造自己的房子,独居林中,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就这样每天出去打水,然后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孤独了920天。温暖的黄昏,他常常坐在船里吹笛,看着鲈鱼在周围游来游去。月光映照在螺纹条状的湖底,湖底零星散落着林木碎片,深更半夜,月色皎洁,梭罗坐在船里,一连钓了好几个小时的鱼,成群的银色小鱼在月光下尾巴一扫一扫,给水面撩起阵阵涟漪。泛舟湖上,听着猫头鹰和狐狸的小夜曲及一些不知名的鸟儿的吟唱,这些对于梭罗来说弥足珍贵。他说所有的生物都生活在自然中,黎明来临,自然透过宽敞的窗户,凝视着室内,神态安详,心满意足。在这个湖光潋滟的湖畔,他细心观察体验,看到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存状态,亲自体会了一餐一饮的艰辛。他了解自然,领会自然,他倾听,他沉思,从中窥探人生,洞悉人生真谛。
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但并不能视为隐士生涯,更不能将其看成是逃避现实,相反,他是在探索人生,他的宁静不是一潭死水,不是独善其身。在《瓦尔登湖》结束语中他说:如果一个人按照梦中指引的方向勇往直前,过他想过的日子,那他就会获得平时意想不到的成功。生活越简单,宇宙法则就越不复杂,孤独不成其为孤独,贫困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不成其为软弱。可见他对人生有着异样而深刻的感悟。
不论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有多大,但它们在人生的探寻上似乎是血脉相通的。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描绘了一个具有清晰统治原则和丰富管理手段的理想之国;当然还有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写的一个在中国西南部深山中的乐园,一片充满和平、安宁与幸福的人间乐土——香格里拉。桃花源最终无迹可寻,理想之国也不过是幻想,乌托邦本身的含义就是乌有之邦,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如何看得见?而唯有梭罗勇敢地拿起斧头孤独地来到瓦尔登湖畔,亲自去探索人生,体会生活,他是我们未来的引路人,是寂寞的高歌者。
但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隐退,不是与世隔绝,寂寞是脱离复杂而廉价的人际关系的沉思,是心与心默契的对话。他以选择宁静的方式选择瓦尔登湖,选择那远离尘嚣的恬静,选择春日湖畔那份好心情。在湖边,在林中,在瓦尔登澄明的月光下,在游荡的小舟上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生活的教诲和真谛!
可可西里
⊙学 群
这是一种辽阔的宁静,一种深厚的安详。山川大地如此壮美,却又表现得如此平静。在这里,无论你朝哪个方向,无论你走多久,都是这样静美,这样安详,这样无穷无尽。
我注视着周围的宁静:山,一副静思默想的样子。草地、湖泊和天空全都带着静默的神情,我感到,这片土地上藏有某种只有沉默的山知道的东西,只有旷远的天知道的东西。我感觉到了,可我不知道那是什么。那些散布在草地上的牦牛和羊,每天看着这些,只是低着头,把大地的静默吃进肚里,然后反刍。仿佛它们从大地那里获得了什么,仿佛它们反刍的是一些伟大的思想。
是的,在这天空才有的高度上,在这天空般寥廓的宁静里,山水木石,在其间走动的动物,无不带上神性。一朵花、一片叶子就像一位先知。因此,羚羊的啃食,牦牛的反刍就有了修炼的意味。
真的羡慕那些在这里游走的生命:不用开会,不用呼吸污浊的空气,不用忍受噪音,不用在不想笑的时候做出一副笑的模样,不用去做那些你并不想做的事情,坚守简单而纯粹的生命。真想变成一头羚羊,一匹野驴,或者哪怕一只兔子,用博大的心脏从这里走过,走过自己的一生,饿了,就低下头,伸出舌头撩起一把草,用嘴唇捉住,一扯,把大地,把季节,把遍洒阳光和雪花的天空一齐扯动。
我试着像野兽一样行走,一直走到看不见公路看不见汽车的地方。在这里,寂静是可以吸入脏腑的。你响亮地听到自己的呼吸自己的脚步。满世界都是这种声音。
只要有足够的宁静,大地便显出它的神奇。沉静的大地离永恒这样近。在永恒的宁静里行走,那就是朝圣。人用他的脚步向着大地朝圣。我从大地上走过,大地从脚上走进我的血液走进我体内。我留下的脚印成为大地的一部分,走进我体内的大地成为我的灵魂。大地走进你以后,就装得下山川人物,就可以把自己的辽阔在原野上铺开。风在我的里面吹拂,河水在里面奔涌,连雪山也牵带着白云移来胸间。
第二天,一场大雪把一片安静纯美的童话铺在可可西里,从辽阔的草地到远处的山。雪山就像童话中的城堡,阳光给它披上了一层甜美的红云。野生动物纷纷出场:藏羚羊,牦牛,野驴,黄羊,白唇鹿,狼,还有许多鸟类。它们是童话的主角。连天上的白云也忍不住来到童话中,它们的影子在雪地上轻轻悄悄地游移。
雪其实是来到地面的天空,天空来到地面上,地面也就成了天空。走到雪地上,每一个脚印都印在天空的洁白上。
唯其高,我们这个星球上总算留住一块不事稼穑没有被耕耘过的地方,好让我们站在高处放眼遥望,灵魂有一个驰骋的地方。
庸常的市井生活,似乎不再缺少什么。它缺少的只是辽阔。人们抵达了许多地方,唯独不能在一片辽阔中静静地抵达自己。
梭罗说:野地里蕴含着这个世界的救赎。如此说来,青藏高原大概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救赎了。
(有改动)
建议阅读篇目:
《遥远的自然》(韩少功)
《珍珠鸟》(冯骥才)
《大河遗梦》(李存葆)
[诵国学经典]
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明理知义] 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
[成长启示] 我们要不断地修养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技能、增长自己的知识,把知识技能变成一种服务社会的能力。不要将学习的目的定位为追求名利、追求富贵。
2.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明理知义] 品德不培养,学问不研究,听到了正义的道理,却不能马上实行,身上的缺点也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成长启示] 青年人要重视修养道德和读书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进而使修养完善、知识丰富。
课件59张PPT。第四单元 像山那样思考*神的一滴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碧波荡漾的太湖、星罗棋布的古镇古村、郁郁葱葱的茶园、风景秀美的湖光山色,成就了“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的美誉。
②此等轻松风趣的好书,每天只读上几页,竟然不忍卒读,希望与此书的缘分尽量延续得久些才好,为此刻意地“慢读书”。
③竞赛中孩子们争先恐后、身手矫健,在振聋发聩的啦啦队鼓励下,表现出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④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的熏陶,呼唤生态道德;中国大自然文学热方兴未艾,必将迎来属于它的文艺复兴。
⑤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挥而就的,我省现在正在进行的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工作也同样如此,它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⑥野花也可能有毒,关键是不要是东西就往嘴里放,当然两岁以前的儿童是情有可原的。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
B [①湖光山色:湖和山相映衬的秀丽景色。使用正确。②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望文生义。③振聋发聩:指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侧重指言论,用在这里不合适,可改为“震耳欲聋”。④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使用正确。⑤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不符语境。这里应用“一蹴而就”。⑥情有可原: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使用正确。]
2.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由于身处灿若星辰的一众名家贤士之间,张充和的知交师友中有胡适之、沈尹默、章士钊、闻一多、沈从文、卞之琳、张大千等。抗战年月,这位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在一群“国粹”长者中间穿梭来去,( ),受到众星捧月般的疼爱和娇宠。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是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
B.汉学家傅汉思和才貌双全的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夫妇。
C.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才貌双全,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
D.苏州才貌双全的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张充和是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
C [注意表达歧义的问题。A、B、D三项对“才貌双全”修饰的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还是“四女张充和”表达不明确。]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恰如春兰秋菊绽放在烽火战场间
B.恰如春兰秋菊绽放在战场烽火间
C.恰如绽放的春兰秋菊在烽火战场间
D.恰如在烽火战场间绽放的春兰秋菊
D [本题重在考查上下句的相互照应。这个分句是一个比喻句的喻体,比喻句的本体是“正当韶年、俏皮聪慧的‘张家四小姐’”,喻体只能是名词,而D项的中心语是名词“春兰秋菊”,所以得当。]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B [本题主要考查“谦辞”“敬辞”的使用。A项,“失陪”是谦辞,表示不能陪伴对方。C项,“寒舍”是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D项,“千金”是敬辞,称别人的女儿。]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瓦尔登湖“波平如镜”,________,________,或许,一只燕子飞掠在水面上,低得碰到了湖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许,还会有一只鸭子在整理它自己的羽毛
②有时,只有一些掠水虫,隔开了同等的距离,分散在全部的湖面
③有时,全部的圆弧展露了,银色的圆弧
④在远处,有一条鱼在空中划出了一个大约三四英尺的圆弧来
⑤它跃起时一道闪光,降落入水,又一道闪光
A.④⑤③②① B.①②③⑤④
C.②①④⑤③ D.①②④③⑤
C [解答此题,可以从备选语句的语意间隙入手,很明显,③④⑤三句集中写鱼,对应后三空,以“鱼”为中心,顺序为④⑤③,是远景,①②两句为近景。应为②①④⑤③。]
5.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①美国国会图书馆把《瓦尔登湖》列入“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之中。
②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写作并出版了《瓦尔登湖》这本书。
③《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时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④这本书是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写的。
⑤《瓦尔登湖》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句式变换。重组成一个单句,要注意只保留一个主干句,提取材料的其他主要信息加以整合概括,化为主干句的定语、状语、补语等。
[答案] 美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写成了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之中的《瓦尔登湖》。(或:由美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梭罗于1854年在瓦尔登湖畔的一间小木屋里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写成的被誉为“美国人的《圣经》”的《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列入“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首选经典”之中。)(只要能整合成一个单句,语意通顺合理即可)
6.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有一个梭罗纪念馆,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假如你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你会有怎样的感想?请你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写下100字左右的留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感言是就某事或某个问题、某种思想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感悟。此处感言可着眼于梭罗的做法跟世俗观念的对立,可就世人的物欲和梭罗简朴的生活对比思考。
[答案] (示例)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意识中的物欲日益膨胀,人对自然的侵害变得越来越肆意,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贪婪,人成了物欲的奴隶。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那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简朴的隐居生活,对于沉溺于欲望生存之中而不可自拔的人们来说,则无疑是当头棒喝。梭罗以他的亲身实践告诉世人,人完全可以通过一种最简朴的生活方式来获取精神的最大快乐与满足。
7.请按照下面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一致,句式相同。
例句:梭罗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句要审清例句。例句格式是:……说,……是……,“是”是比喻词。
[答案] (示例)张洁说,自然是生命的四季;柯灵说,乡土是精神的家园。
8.看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答题。
(1)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先对漫画进行整体解读,将“环保资金”被“建楼”吞噬与“工厂”排放污水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寓意要结合漫画内容来考虑,写出讽刺的这种社会现象。
[答案] (1)内容:巨大的环保资金正在被标有建楼名目的房屋吞噬,而连接工厂的管道里正涌出大量的污水。
(2)寓意:讽刺了那些打着环保旗号却无视环境污染问题,侵吞环保资金为建楼所用,环保资金得不到保障的社会现象。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天 湖
海 桀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天湖的独特举世无双。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瑞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
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
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
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无须想起,不会忘记。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
(选自《经典美文》)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湖的独特,主要表现在她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等优美动人的意境。
B.“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
C.这篇散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
D.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让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D [D项,“比长江黄河还要宏伟瑰丽”说法欠妥,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有人喜欢长江黄河,这是为了说天湖具有另一种独特的美。]
10.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作用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希望梦到天湖,表达了作者对天湖的怀念;结构上,联系开头的“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可知,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密完整。
[答案] (1)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2)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点明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等句子是直接描写天湖的清澈、静谧;“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静默的仙女”“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词句则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天湖的特点;“……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等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突出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
[答案] (1)直接描写,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2)运用比喻、比拟手法,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静默的仙女”“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3)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繁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