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4单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4单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2:53:42

文档简介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读准字音
僇人(  ) 惴栗(  )(  )  衽席(  )
箕踞(  ) 攒蹙(  )(  ) 颢气(  )
颓然(  ) 培(  )(  ) 冥合(  )
[答案] lù zhuì lì rèn jī cuán cù hào tuí pǒu lǒu mínɡ
二、辨识通假
(1)自余为僇人 (    )
(2)梦亦同趣 (    )
[答案] (1)“僇”同“戮”,刑辱 (2)“趣”同“趋”,往,赴
三、一词多义
(1)穷
(2)始
(3)为
(4)是
(5)以
(6)之
(7)而
[答案] (1)动词,寻求到尽头,引申为走遍/动词,寻求到尽头/名词,穷尽 (2)副词,曾经/副词,才/动词,开始 (3)动词,成为/动词,做/动词,写作 (4)代词,这/表示肯定判断/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5)连词,表修饰/“以为”连用,认为/连词,来 (6)助词,的/代词,它,指西山/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指游西山这件事 (7)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关系
四、词类活用
(1)日与其徒上高山 (    )________
(2)箕踞而遨 (    )________
(3)卧而梦 (    )________
(4)穷回溪 (    )________
(5)始指异之 (    )________
(6)穷山之高而止 (    )________
(7)萦青缭白 (    )________
(8)自远而至 (    )________
(9)四望如一 (    )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 每天 (2)名词作状语 像簸箕一样 (3)名词作动词 做梦 (4)形容词作动词 走遍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异 (6)形容词作名词 最高点、顶点 (7)形容词作名词 青山、白水 (8)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9)数词作名词 一体
五、古今异义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2)攒蹙累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层层增加,聚集。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接着,表承接。
(4)颓然就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5)游于是乎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答案] (1)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指示代词,这。 (2)重叠、积压。 (3)这以后。 (4)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 (5)从此。
六、文言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是岁,元和四年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为之文以志。(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坐法华西亭。(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这年,是元和四年。 (2)定语后置句、被动句 因此认为只要是永州的有奇特景致的山水,都被我游览过了。 (3)省略句 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把(它)记下来。 (4)省略句 由于(我)坐在法华寺西边的亭子。
  
  
[资料链接]
古文运动的领袖——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他积极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但遭宦官等腐朽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诏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柳州刺史,病逝于柳州,世称柳柳州。
柳宗元在文学创作(寓言、论说、游记等)方面成就卓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世称“韩柳”。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805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其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
游 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

[文本鉴赏]
作者寄情山水,通过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惆怅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和傲世情怀。
[答案] ①望西山 ②心凝形释,天人合一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为何开篇从他处着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作者是怎样用比照映衬手法来写西山之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映衬之景
映衬的角度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衬西山异
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衬西山险
(1)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衬西山高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3.文章题目冠以“始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是全文的结构线索。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始得”二字是游览的线索。(2)是全文的精神线索。“始得”将作者的情绪与雄浑的自然景象结合起来,物象具有层次感,文章错落有致,情感也跌宕起伏。暗含初次知晓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之情。
4.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加上谤毁兼至,他满怀羞辱、忧惧与悲愤之情,借山水以排解。西山,化解了柳宗元久解不开的心结,抚慰了一代文士受伤的心灵。柳宗元精神上真正得以解脱,自西山之游始。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如何借助大自然完成人生理想的救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山与人契合。从西山的特立,柳宗元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寻到了理想的人格表征。作者不惜篇幅,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详写西山的“特立”,因为西山高峻怪特,与四周众山自是不同,而柳宗元本人也是洁身自好,不屑与世俗为伍,这与西山相似。西山长期不被人了解,却能永葆特立,柳宗元远贬永州,不为朝廷所用,却也不改初衷,这就是山与人的契合点,山即人,人即山,柳宗元与西山,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情。
(观点二)人与万物融合。柳宗元在西山上“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像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融为一体,又仿佛与天地同游,悠悠无际,漫漫无涯。这种融合,使柳宗元“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时间之流逝,直到暮色四合几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这与之前游众山的“觉而起,起而归”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形而上的西山,让柳宗元感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之前不安的、恐惧的、怨怼的心情消失了,有的是一颗平静、安宁的心,达到了物我两忘、与万物完全融合的境界。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借景抒怀
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感彩,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与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出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寄情于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
2.写法指导
借景抒怀两方法
借景抒怀是指让感情依附于一定的景物,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它是间接抒情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达到景与情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
借景抒怀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把情与景分开写。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也可以把景和情穿插起来写。
另一种是把景和情糅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写法,不必添加任何词语,我们就可以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看出人物(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3.迁移运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是陶渊明不经意间所见,请对诗中“南山”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诗人的“悠然”之情。(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抬眼望去,没有红叶谷的缤纷,没有盘龙山的造化,也没有巫山的迷幻,朴素简单。墨绿中交织着枯黄,黑灰里透露着淡彩。暮色渐临,南山只是隐隐地把轮廓显现,南山泰然叹出古朴,描摹出这悠然,毫无做作之态、违心之感的景象。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柳宗元获罪遭贬谪,心情极度郁闷压抑,痛苦不堪,又居于偏远的永州,只好寄情山水,抒发政治上的失意。以往在永州所见的幽泉怪石,没有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解脱,因此“觉而起,起而归”,心中的烦闷依然无法排遣。但他却从高峻的西山中感觉到了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从西山的阔大气势上获得启发,得到人生启迪,郁闷的心情也顿时超脱而旷达起来,忘却了烦忧,“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应用角度】 “面对挫折”“寄情山水”“人与自然”等。
2.素材应用
柳宗元游小石潭,亭中作乐,从高峻的西山中感觉到了卓尔不群的人格,寄情于山水之间者,古仁人也。
今人又何不应寄情于山水呢?在城市中一天的忙碌之后,便应该在自然中走走,暂时脱离世俗喧闹的困扰,让心灵平和,得到安抚与升华。
身处陋室而心怀天下寒士,身居高位而不忘天下黎民。古有儒、释、墨、道,而儒有民贵君轻,释有慈悲为怀,墨有仁道非攻,道有修身济民。孟子说过:“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就是古仁人,心怀他人,将别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思想,我们还拥有吗?
[群文阅读]
导读:柳州的山水接纳了柳宗元,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思想,面对时时袭来的各种苦难、忧郁、悲愤,柳宗元并未消沉,他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在永州大地的怀抱中,戴罪的文人,勤勉地耕耘、收获着心灵的洒脱和文字的美丽。而潇湘的永州这块被长安抛弃的大地,也因为柳宗元的到来具有了别样的风情。
潇湘水不言寂寞
⊙潘碧秀
永州的烟雨、永州的井……韵味深长地引领着游人的目光往里望,经久了绾成一个情结。
望见山的葱茏,永州大地的真实。
生为谁唱一支骊歌,永远的骊歌,低低昂昂的声音是生的热望和期盼。
幻美的文字堆砌成永州的苍茫,一扇窗里寻觅到诗人儒雅洒脱的痕迹:柳子街、柳子庙、柳……
——何人更识柳柳州,惦念着山水不舍归。
一介贫瘠地,一个固守者,两厢的平淡,因了一份偶然生发的怀想、一份坚持而熠熠生辉。
纸鸢牵着线可以无所顾忌地在蓝天里悠游,可断了线的纸鸢只能面朝大地一个劲地坠落。伤痕披满身,因了初来乍到和生的困顿。
潇湘水浑然地流,载着苍茫层复一层的忧郁往前,一介纯且执拗的灵魂如莲绽在水波之上。
黑夜给了诗人何样的启示?耽于沉沦?独对青山?抑或是捡拾起一份心的喜好,在人生画的边沿——几无可能留白处,挥抹出一片绚烂和缤纷。
纸页上的回望,是心酸,伴着无奈;分行的句子是“穷尽路”奋力而上的淋漓。
先生拥有着两份土地:永州真实的山水和他独守着的纸页上的土地。大山大水,融入了先生深邃的目光里成诗、成文,成著名的《溪居》……潇湘水肆意地流、简朴百姓拼力生存的是《永州八记》、《捕蛇者说》……
因为喜欢着,所以坚持,继而长久。一份心上的约,美丽的山水之约,一守就是十年。
生有一份忙碌,可称“闲”,执着一支笔清淡地走,走成生的灿烂如夏花开,心在分行的文字里快乐悠游、不知疲倦地穿梭——守着永州一地的风华,耽于沉醉。
远朝野,居陋室,十年孤寂唯有陌上黄花懂。且迎了一襟陌上的风而去,在纸页上支成篷,永州一日的所获。
山乡的寂寞在纸页上节节铺陈,是美的骈文、惊艳的赋……没有仪式,没有表演的场,陋室里寂寞的文字飘曳成经久的芳香。
永州的山水亦朦胧,或婉约,或简单,皆成先生笔中的点点,永州之甘味,谁细腻地品着了?心借着一支笔,可以飞翔,飞过小石潭,于是有了《小石潭记》,千年魅惑着无数人的眼眸。
一片土,寂静的土,没有唐长安的繁华、喧嚣,觥筹交错纷呈的气象只能在往昔里寻找。一个人、一支笔,执着地走着,些许的落寞相伴。别样风情的花独然地开在这被唐长安似乎抛弃了的土地上。
一份唯美的收藏要付出几多的热爱?先生捻着一支笔,异地他乡续一段文字的缘,山水罢、人文罢,皆成美文连连。
永州的山水承载了太多的馈赠,山青青、水潺潺……莺啼的百啭千回里诉不尽歌者仁爱的情怀。
曾经万般简陋的永州渐披上了盛装,掀起了惊世绝美的脸容,淳朴的影像依然是先生文字里一笔一画的描摹。
站在文字的边沿,看到潇湘水的汩汩流淌,山乡的简约附在其上,皆是先生万幻文字的源。
永州的天空,不改湛蓝,简约的美一如千年前先生的文章。
远山如眉黛悄卧在视野里,摇曳成另一首诗,依然是绝伦的美……
潇湘水不言寂寞。
神越关山哭柳侯
⊙毛 眉
在去柳侯祠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那柳侯柳宗元,官已做到了礼部员外郎,何曾想到会拐个弯最终贬到柳州,死在柳州?如果他“烟花三月下扬州”呢?如果他被贬杭州呢?岂不在“苏堤”“白堤”之外,又多一道“柳堤”?
我找到柳侯祠,进入园内。晨练的人们还未退去,满园里抡剑舞棍的老人个个精神饱满,这就是当年受惠柳侯风化的柳州子民。原来是来看柳侯祠,来看柳侯的衣冠冢,来看柳侯碑文的,却不想,一进园子,便看到了活得更长远的百姓。还有,柳树。这里每棵树都活着,还有每片叶子。
树,一棵棵地伫立。树木像那些能把世界史照亮的伟人,伟大而独立,尽管树叶沙沙,竟夕不绝,树根却从不迷失,那么自信、自尊,怡然自得。一切树木都有着香喷喷的叶片,像符号般喧哗。我驻足不前,隐隐感到柳宗元与这柳树有某种生命的联系。他是作为一片树叶融入了大自然,还是像树干一样,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呢?
小树,小路,散落的树荫中,沿着晨练老人们的指点,我来到衣冠冢前。据说,柳宗元的灵柩在其死后的第二年便运回了长安,这里仅余衣冠冢。柳侯留给柳州的绝不是一个空空的衣冠冢。在柳州,每一棵活着的柳树,都在遥祭着他。那柑香亭,不用近前便柑香扑面;那思柳轩,不用思柳便柳意盎然。
元和十四年冬,年仅四十七岁的柳宗元在柳州赍志以亡。临终前,柳宗元通过挚友刘禹锡把撰写《墓志铭》一事委托给了韩愈。韩愈在文中对柳宗元政治上的失败充满惋惜,他认为柳宗元的遭贬使朝廷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人才。
柳侯祠是新近重修的。大殿上,柳侯塑像端坐着,“芒寒色正”;旁边站着三个魁伟的武士塑像,胄甲整饬。我不解:柳宗元,人乃文人,官亦文官,被这武士一显衬,俨然一个红脸关公,是何道理?原来,当年柳宗元不惧触动既定阶层的既定利益,在这三位部将的辅佐之下,动了一些“真格”的,故而柳侯这位文弱书生能够“粲焉如繁星丽天,而芒寒色正,人望而敬”了。
刘禹锡的《祭柳员外文》动人至深:“忽承讣书,惊号大哭,如得狂病。良久问故,百哀攻中。涕洟迸落,魂魄震越。伸纸穷竟,得君遗书。绝弦之音,凄惨彻骨。”
读至此,我不觉神越关山,为古人落泪:或许因为他是失败者?或许他是因失败而不败?他给自己的时代留下了记录,也给后代留下了思想。
回过神来再找罗池。只因柳侯托梦“馆我于罗池”,柳州人在罗池边立庙纪念,罗池因此地以人传。
呵,柳侯,柳大人!旅居柳州的第三个夜晚,在月色里醒来,我有两滴泪滴落,一滴滴在你垂钓的冰河,一滴滴在你居住的罗池……
建议阅读篇目:
《柳宗元:“千万孤独”的山水永州》(奉荣梅)
《洞庭一角》(余秋雨)
《湘行二记》(汪曾祺)
[积文化常识]
古代纪年方法
是岁,元和四年也。
(1)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元和四年”。
(2)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3)干支纪年法。用天干和地支来纪年,如“辛亥三月二十九日”。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淳煕丙申”。
[诵国学经典]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一个人不讲信用或失去了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成长启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诚实守信,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否则就会寸步难行。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论语·子张》)
[明理知义] 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
[成长启示] 想成功就要做一个勤奋好学、有远大志向、敢问并善于思考的人。
课件70张PPT。第四单元 像山那样思考始得西山宴游记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余为僇人     B.梦亦同趣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D [A项,“僇”同“戮”;B项,“趣”同“趋”;C项,“知”同“智”。]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得西山宴游记 宴:举行宴会
B.穷回溪 穷:走到尽头
C.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极:至
D.攒蹙累积 攒:聚集
A [A项,宴:安逸,快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B [A项,助词,的/代词,指西山。B项,均为连词,就。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D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B.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C [A项,古义,未曾;今义,未尝。B项,古义,重叠、积压;今义,层层增加,聚集。C项,古今义均为“认为”。D项,古义,随意,任意;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萦青缭白
A.日与其徒上高山 B.四望如一
C.箕踞而遨 D.自远而至
D [A项,名词作状语;B项,数词作名词;C项,名词作状语;D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是岁,元和四年也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居是州
A [A项,定语后置句,与例句相同;B项,判断句;C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中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作者平时跟随从踏遍永州山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达作者喜爱西山景色而不愿意离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 (2)日与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 穷回溪 幽泉怪石 无远不到 (3)苍然暮色 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
(2)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3)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
(4)(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
9.2019年,毛坦厂中学将迎来80周年华诞,下面是高一年级李华同学拟写的校庆邀请函中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学校诚邀您来看一下校庆典礼,与贵校师生共襄盛典。您的惠顾就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如能参加,务必于5月10日前发回执告知,以便学校做好接待准备。如不能亲临,可将贺信呈送到校庆办公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来看一下”改为“出席”或“参加”;②“贵校”改为“我校”“全校”或“本校”;③“惠顾”改为“光临”或“莅临”; ④“务必”改为“希望”或“请”;⑤“呈送”改为“惠寄”“寄送”或“发送”。
10.下面是某中学应对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目提示读懂“构思框架”的意思,然后按合理顺序说明,比如,可以按先从“框架”最左端的“事故发生”开始,按照箭头指示的先后顺序说起。叙述中要注意箭头的指示方向,比如现场指挥是领到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赶赴事故发生现场进行现场指挥,而现场指挥一个是协助医疗救援,安排老师联系家长,还要协调力量,全面处理事故,最后做好善后处理和责任追究工作。表述时一定要看清箭头指示方向,同时还要注意条理清晰,注意涵盖框架图中的信息,且字数不能超过120个字。
[答案] 学校如有重大事故发生,值班人员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临时应急救治工作,同时迅速报告学校领导并请求医疗救援。学校领导立即向上级报告后赶赴现场指挥,协助医疗救援,安排老师联系家长,并协调力量,全面处理事故。最后做好善后处理和责任追究工作。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钴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1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石之突怒偃蹇……殆不可数   殆:大概、或许
B.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效:呈现
C.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或:有的人
D.余怜而售之 售:卖,出售
B [A项,殆:几乎。C项,或:或许,只怕,可能。D项,售:买。]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石之突怒偃蹇 ②丘之小不能一亩
③若牛马之饮于溪 ④若熊罴之登于山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A [四个“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述小丘胜景的一项是(  )
①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②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③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④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⑤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
⑥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B [②句交代的是小丘很小;③句是说友人得到小丘的惊喜;⑥句描写的是在小丘上的心旷神怡。]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写了一个具有胜景却沦为弃地的无名小丘,并叙述了独游小丘时所享有的佳趣,以及由之而兴起的感叹。
B.作者借助丰富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描摹了嘉木、美竹、奇石,赋予了万古如常的静物以鲜活的动态,增强了文章的美感。
C.作者反复描写小丘的美景,以及游览时的惬意,极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满足感,他那遭贬的失意也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D.作者在文中称“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遂为小丘撰文志贺。在欣喜与小丘的遇合中,多少隐喻着自我的感慨,可见文章意蕴的深广,更可见文章的深邃。
D [A项,错在“独游小丘”,当时有两个友人同游;B项,运用比喻描写的是奇石;C项,错在“彻底的解脱”。]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就又取来了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 (2)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
【参考译文】 
寻到西山以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潭。离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有一道拦水坝。坝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笼子里去一般。我向人打听小丘的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金。”我喜欢它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觉得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就又取来了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动,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回旋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在不满十天的时间里却得到了两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爱风景的人,只怕也未必能如此幸运啊!
唉!凭着这小丘的美景,如果放到长安附近沣、镐、鄠、杜等地,那么爱好游乐的贵族人士竞相争购,即使逐日增价一千金,也不一定能购得。现在弃置在这永州,连农人渔夫经过也看不起它,求价仅四百金,却多年卖不出去。而我与深源、克己偏偏喜爱并获得了它。这难道是确实有所谓遭际遇合吗?我将得丘经过书写在石碑上,用来庆贺与小丘的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