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嗥叫( ) 残羹( ) 聆听( )
毛骨悚然( ) 嘎啦( ) 嬉戏( )
迸发( ) 饿殍( ) 艾蒿( )( )
[答案] háo gēng líng sǒng gā xī bènɡ piǎo ài hā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晃 (2)弹
(3)迫 (4)冲
[答案] (1)huànɡ/huǎnɡ (2)dàn/tán (3)pò/pǎi
(4)chōnɡ/chònɡ
2.语境辨析法
(5)德国柏( )林的一些老城区没有柏( )油路。
(6)学子们在得到通知书的兴( )奋之余,兴( )致勃勃地向留学专家了解留学事宜。
[答案] (5)Bó/bǎi (6)xīnɡ/xìnɡ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答案] (1)嘶/厮/撕 (2)蜿/婉/惋 (3)湍/喘/惴惴 (4)蠕/孺/濡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聆听·倾听
①从内容看,“聆听”的是指导、教诲或音乐等。“倾听”的是意见、想法等。②从方式看,“聆听”表示恭敬地听。
“倾听”表示耐心地、细心地听。③从对象看,“聆听”多用于下对上、晚辈对长辈。“倾听”多用于上对下。
(2)启示·启发
①对象不同:“启示”的对象是人。“启发”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的认识。②方式不同:“启示”是给暗示或提示,使人明白。“启发”是通过事例或话语从旁诱导,引发联想,使人明白。③来源不同:“启示”来自某物。“启发”来自人,也可来自某种事物。
(3)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毛骨悚然”语气重,可用于害怕,也可形容非常冷。“胆战心惊”语气稍微轻一些,又表示内心害怕、恐惧。
2.明确词义
(1)无动于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2)指吃剩下的菜汤和饭食。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áo)叫,从一个山崖荡漾(yànɡ)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训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miè)视情感的迸(bìnɡ)发。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嗥háo,训—驯,迸bènɡ。
2.指出下列句子的语病,并改正。
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还是山,也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联词搭配不当,“也”改成“都”。
[资料链接]
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1887年生于美国依阿华州伯灵顿市。美国科学家、土地伦理学家、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19世纪后期,美国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却破坏了环境。人们过度地向大自然索取,使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
面对生态平衡被破坏、地球荒漠化的处境,奥尔多·利奥波德进行了深入的体验和研究,写成了《沙乡年鉴》,本文即选于此书。
[文本鉴赏]
本文从一声寻常的狼的嗥叫写起,联系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后留下的生态恶果,分析了狼的嗥叫声中所包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提倡人类应该像山那样思考,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答案] ①狼的嗥叫及其含义 ②被破坏的草原难恢复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面对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
山
[答案]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
恐惧或希望
山
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2.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而,在这些明显而迫近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声野性的狼嗥意味着自然以它的悲鸣对抗着人类的灭绝手段,蔑视着人类亲手“缔造”的灾难。
(2)“明显而迫近的”是人们所能看到的听到的眼前的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人们不知道“隐藏着”的整个生态之间的平衡将要被打破,以及这个“被打破”带给这座山和人们自己的灾难。
(3)把山当作人来写,它有冷静的思考能力,不会像人类那样失去理智地为了眼前利益而冲动地使“狼”之类的物种不断走向毁灭,而要从一只狼的嗥叫中思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问题。
二、阅读课文第4~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文章第4段对狼的描写有何特点和目的?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
描写特点
描写目的
作者的情感
作者的思考
[答案]
描写特点
描写目的
作者的情感
作者的思考
喜气洋洋、嬉戏、搅、蠕动、碰撞——活泼可爱
反衬人杀害
狼的残忍
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憎恶
“山对狼”的看法,即狼的存在对山的意义
4.文章第6段作者叙述了自己一次猎杀狼的经历和认识的转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现身说法,交代了自己曾经对狼有过的错误认识和从狼“令人难受”的目光中所获得的心灵的震动,认识到失去了狼就失去了天堂。这段叙述真实可信,具有说服力。
(2)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虽然消灭了狼,鹿得到暂时的繁衍,但最终鹿的数量超过了自然力的承载程度,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退化的严重恶果。
三、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10段中“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选票和美金”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揭示了人和动物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这里隐含着一层意思,即人类不能为了自身的目光短浅的“和平和发展”而牺牲与我们和谐共处的自然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6.第10段中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荒野寓指自然,自然界在无声地启示、教育着我们,需要我们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胸怀去感悟、理解自然的法则,并拿出实际行动改变自身存在给大自然带来的巨大危害。这里,作者含蓄而又深刻地向人类发出了警告。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在改造自然方面,我们人类有了许多成就:我们可以使河流改道,可以使飞船上天,可以深入海洋,也可以踏上月球,甚至君临火星。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受到自然的报复,在自然的伟力面前表现得非常无能。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人类应该认识到我们不过是自然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我们与其他物种都是自然的儿女,我们应该脱离人类中心论,承认自然母亲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和权利,人类对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回归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共处,否则只能自食苦果。
(观点二)人类是从大自然中脱颖而出的杰出代表,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智慧,人类在与自然的抗争中逐渐掌握了智慧的力量,并有所作为,才有了如今文明的进步。在当今环境遭受破坏的形势下,我们要做的不是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和谐中求得发展的空间。
(观点三)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我们用科学的头脑掌握规律,趋利避害,在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而不是蛮干,合理地利用自然给予我们的丰富资源,又不破坏自然,何乐而不为呢!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极富哲理性的语言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蕴含哲理,用“大山的思考”“狼叫的对抗”来回答生态环境问题,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如文章第8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一只被狼猎杀的公鹿在两三年内就可被替补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它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食草动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草原植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比其恢复快得多,也容易得多。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文中的不少语句包含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思考,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如“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再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作者以此告诉人们: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由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2.写作指导
怎样使语言蕴含哲理,富有意蕴
(1)用哲学观点阐述自己对历史或现实生活中某一现象的独到见解。
(2)由一则故事引发哲理的思考。
(3)引用名言。名言名句是历经岁月考验的恒星,如果能恰当运用,既能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意思,又能使文章有文采。
(4)藏而不露,意味隽永。有时候,有些话不必说得太直白,可以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体验、理解去补充和创造。
3.迁移运用
在现实生活中,当你再次面对一棵草、一株树、一窝蚂蚁、一群飞鸟的时候,是否也会这样提醒自己:像山那样思考。请你也以“像山那样思考”为题,运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写一篇400字左右的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像山那样思考
蓝天不语,却有苍鹰搏击蓝天留下的壮美弧线;高山不语,却有苍松翠柏扎根山崖的傲然挺立。陶醉自然,纵情山水,感悟生命,不妨像山那样思考。
时光如风,那份悠然的诗意与我们渐行渐远。驻足在城市中央,漠然凝视眼前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世界,空虚迷惘之情渐渐涌上心头……穿梭在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之间,匆匆的步履声、嘈杂的喧闹声在我耳畔幻化成了一股最冷的风,孤独、无助之情铺天盖地而来……
此时此刻,行走的人们,不妨像山那样思考,学着放慢脚步,感知身边的鸟语花香,莺啼燕喃,你会发现,生活似乎回归到了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生活似乎找回了那种“或命巾车,或棹孤舟”的闲适。像山那样思考,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徜徉于群山怀抱之中,像山那样思考,生活就多了一份睿智,多了一份稳重。面对街上行色匆匆的人群,不再漠然视之,凭借这一份睿智,我开始爱上这匆匆的行色;面对漫漫人生路上茫茫的尽头,不再迷惘失去方向,凭借这一份稳重,我看到洒满阳光和开满鲜花的花园正在前方不远处;而面对这个眼花缭乱、纸醉金迷的世界,不再无助,不再孤独。我试着像山那样思考,去收获一份睿智和稳重。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奥尔多·利奥波德从自然现象入手,由一声震撼心灵的狼嗥,指出狼的减少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写出了自己的哲思,指出我们“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而“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揭示了安全背后的潜在危险,警示人类,要着眼未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应用角度】 “人与自然”“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等。
2.素材应用
人一直把自己当成高于一切的自然主宰,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环境被污染,物种在灭绝……疯狂的掠夺,让地球变得伤痕累累。人们高举文明与发展的旗帜,一路高歌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利奥波德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借一声震撼人心的狼嗥,诗意地表达了一种对环境深深的忧患意识,告诫世人要站在与万物平等的角度上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群文阅读]
导读:《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从自然现象入手,由一声震撼心灵的狼嗥,引出狼的减少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一结论。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写出了自己的哲思。那么,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呢?请大家认真阅读闻小语的《倾听旷野》和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你会从中领悟到旷野的魅力和大雁的情怀。希望人们能够保护、珍爱像大雁一样的野生动物,让它们和人类和谐相处,成为人类真正的朋友。
倾听旷野
⊙闻小语
站在旷野,就像深入一个巨大的思想的旋涡,那么深邃却又那么孤独。
人的记忆常常是纷乱不堪的,难以整理,甚至会在某个寻常的日子里变得杳无踪迹。但是,当你站在旷野里的时候,一切突然都变得清晰起来了。旷野是如此广袤,没有边际,你永远站在中央,永远站在它的内心。所有的回忆,低回的乡音,山坡的青草,穿越峡谷的雄鹰,站在时光中的树,还有那条从古流到今的河流,都在它的目光里无穷地生动着、苍翠着。你不会遗忘也无法遗忘,生命中所有的细节都变得和你息息相关,你随随便便地站着,便站成了一种永恒。
旷野属于四季。春的花香,夏的葱郁,秋的苍凉,冬的凛冽,都是旷野永远的内容和方向。旷野属于生命。在草的枯荣里,在花的开谢中,在河的来去间,在鹰的翅膀上,无不涂抹着旷野的思绪和身影。草长莺飞,桑田变迁。岩石上长满了野草,山沟里开满了野菊,泥土里尽是芬芳,河流里注满了希望。旷野需要生命的充实,需要绿,需要很多很多的声音,需要很多很多的目光和渴望。
倾听旷野,其实就是倾听自然。没有什么会比旷野更接近自然,更接近真实。倾听旷野必须抛弃所有语言的粉饰。唐朝的吟咏,宋代的歌唱,那些美丽的衣裳里裹着的并不是你的旷野。你必须让自己的心灵彻底裸露,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旷野,接近自然。旷野是原始的,旷野是粗犷的,旷野是你来到人世里最初的注视,旷野是你离开世界时最后的风景。
旷野有它自己的语言。夏虫的鸣唱,荒草的挣扎,弯月的凄清,还有鹰击长空的长啸,那些都是旷野独有的语言,简单而深刻,直接却饱满。在旷野听风,听的就是来自旷野深处的声音。风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这是旷野生生世世不灭的追问。风从山谷深处吹来,风从思乡人的心中吹来,风从历史的荒漠里吹来。风吹过浅草,风吹过原野里孤独的树,风吹过寂寞独行人的眼睛,风吹过一大片又一大片的思念。疾风吹劲草,风过总留痕,风动着,草动着,河动着,心灵也跳动着。那是生命与生命的撞击和较量,那是最古老也是最华美的乐章。
倾听旷野,听一抹乡愁,听一道风景,听一个故事,听历史的声音穿过冰冷的时间入侵到你的心灵。也许你会哭,或者你会笑。这些悲喜总要混合在旷野无限的空旷和无穷的生机里,让你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深深的感动。花开花谢,草盛草衰,月圆月缺,雁去雁回,峰回路转,这些都是旷野,都是你无法遗忘的人生。
站在天地间,倾听旷野,其实不仅仅是为了倾听。你这样深入着,这样思索着,这样融入着,于是,在不经意间,你也变成了一片旷野。
(选自《文苑·经典选读》,有改动)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不消几天,沼泽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们。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1946年4月11日,我们记录下来的大雁是642只。
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从早到晚,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往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它们现在所吃的玉米粒在整个冬天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建议阅读篇目:
《遥远的自然》(韩少功)
《河上一周》(梭罗)
《缅因森林》(梭罗)
《夜宿松林》(斯蒂文森)
[诵国学经典]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明理知义]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成长启示] 要想让别人成为你真心的朋友、长久的朋友,最关键的是你要有宽广的胸怀。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别人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 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却以自己吃穿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成长启示] 一个人斤斤计较吃穿等生活琐事,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课件59张PPT。第四单元 像山那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黑夜里,一个人行走在荒凉的原野上,忽而传来什么动物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两腿直发抖。
②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③母亲很节俭,每次家人吃完饭后,都把残羹剩饭收拾起来,等明天热热再吃,唯恐浪费掉。
④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
⑤一些人眼中,容得下小聪明,却容不下大智慧,容得下阿谀奉承,却容不下危言危行。
⑥《南极的企鹅》一书配上充满诗情画意的插图,孩子们对这些海外奇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③④⑤
A [①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②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③残羹剩饭:吃剩下的菜汤和饭食。④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望文生义,应用“震耳欲聋”。⑤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不合语境。⑥海外奇谈:没有根据的、稀奇古怪的谈论或传说。此处望文生义。]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力量应该携手,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
A.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B.国家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C.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赋予了古丝绸之路新的时代内涵,这使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D.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D [A项,中途易辙,“国家”没有了陈述谓语部分。B项,结构混乱,“使……提供”不当。C项,成分残缺和结构混乱。]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着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________________——这些鹿是因其数目太多而死去的。
①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
②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
③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
④结果,那原来渴望着食物的鹿群的饿殍,和死去的艾蒿丛一起变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于鹿头的部分还留有叶子的刺柏下腐烂掉
⑤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好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叫他成天只修剪树木,不做其他事情
A.①③②⑤④ B.①④②③⑤
C.②④③①⑤ D.②④①③⑤
A [①句中的主语“我”领起后文,⑤句是对①③②几句的总括,④句中的“结果”起总结作用。]
4.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诗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 [A、C、D三项为拟人,B项为比喻。]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调整部分句子的语序,使之做到句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
对鹿来说,它警告着死亡;对松林来说,它预言着半夜里雪地上将有混战和流血;对郊狼来说,是即将分得一份残羹剩饭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账户透支的威胁;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把前两个分句改为: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
6.大量地捕杀狼,会使鹿等动物失去天敌,从而破坏生态平衡。请在下面文段的末尾加上一句总结性的话,来概括“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生态平衡又称“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分所组成。这些成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消费、分解之间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就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等机会,自驾车到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这本是利人利己的好事,但遗憾的是,有些人玩的内容却让人担忧——在树干上荡秋千,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到小河里抓青蛙。还有一些人甚至在“农家乐”里摆阔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
(1)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劝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请你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农家乐接待方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这一方美丽和谐的净土,需要您用心呵护。(语言得体即可)
(2)留下城市文明,带走农家快乐。
8.观察下面这幅题为“我想有个家”的漫画,简述漫画的内容并揭示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简述漫画内容时,要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用简单的语言来陈述;揭示漫画寓意时,一定要联系社会实际,看漫画讽刺或歌颂的对象。在这幅漫画中,窗内外的对比,还有旁边的木桩,都是我们答题时要注意的。
[答案] (示例)漫画的内容:人类在自己的家里享受着天伦之乐,小鸟却因人类肆意砍伐森林而失去自己的家园。漫画的寓意:地球是万物众生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如果人类再不好好保护环境的话,那么画中两只小鸟儿的今天就将是我们人类的明天。
9.下面一则通知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通 知
为更好地照顾到全校师生的就餐需要,学校后勤部打算在暑假期间对餐卡充值系统进行升级。请广大师生于6月23日前与后勤部联系,退出卡中剩余的钱,并拿走新的餐卡。请大家相互转告,抓紧时间办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照顾到”改为“满足”; (2)“打算”改为“计划”;(3)“剩余的钱”改为“余额”;(4)“拿走”改为“领取”; (5)“抓紧时间”改为“及时”。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失去的鸟巢
郝子奇
①一定是在一个傍晚,月初上,星已疏,繁华的都市华灯燃亮。你,衔着荒野上的一支枯草,枯草上尚未风干的荒野风情,抖落夕阳染红的疲惫,静静地落在都市,落在都市街道的高高的白杨枝头。
②第二天早晨,推开后窗,一声啁啾,破窗而来。
③望穿层层叠叠的绿,我终于望到你,精神抖擞地站在树梢,太阳的色泽正一点一点地把你镀红。
④惊诧之后,我忽然激动起来,站着,一任声声啁啾入窗飘落,飘落。走出故乡,再也不曾听到一二声真切的鸟啼,我常常感到失落了什么。在公园,或者鸟市,铁网里的小鸟之啼,纵然能使孩子们拍手,于我却是破碎的呐喊,痛苦的绝唱。多少次,站在阳台上远望,期待着什么,最终还是失落。常想如此繁茂的大树,不能招来一只纯情的小鸟。而故乡,无论是伟岸的古槐,还是石崖的歪脖树,甚至一棵荆棘,一片茅草,都有鸟的欢歌啊。那种自然天籁的声音,一直包容着我贫苦而寂寞的童年。多少年了,那声音一直回绕在我疲惫的梦乡。
⑤而你,默默而来,是安慰我这颗因都市的繁华而倍感孤寂的灵魂吗?
⑥每每下班,我都站在树下,洒上一点小米,或者其他什么食物,看你从浓重的绿色中飞下来,啄吃几口,或者静静地看我一眼。再后来,一切都很默契了。聆听着你的啁啾,我感知着一种久远的回归。
⑦不知哪一天,当我抬起头来,竟吃了一惊。高高的树杈上已不是两三根草,已成了一个完整的小巢。多少次,看到你衔着泥草在草丛中小憩,又坚定地飞起来,飞起来。要飞多远才能找到筑巢的泥草,要飞多少次才能筑成新巢啊。
⑧有过风雨交加的夜晚,蛇舞的闪电,掠过小楼,绕树而动,急风挟雨,注如倾盆。我可怜起你了,那么细弱的你,那么单薄的小巢,能经得住这不幸的摧残吗?雨过的拂晓,我急急推开窗子,你那么安静地站在巢之外,摇落着叶上的水珠,点点滴滴,而小小鸟巢正在枝头晃动着,成为最动人的风景。
⑨另外的一个黄昏,我站在阳台上,远远地,两个闪光的红点从高楼交错的空中飘来。楼下人们也很兴奋:可爱的小鸟,找到了自己的情人。你们双双落在鸟巢的南枝上,互相交颈,啄着,翻飞着,沉浸在美好的幸福中。等我出差一段时间,再回来的时候,只见一个鸟飞进飞出,总是衔一个蚂蚱,一个野果的。邻居告诉我,小鸟就要有自己的儿女了,那时,我们这里就更热闹了。
⑩外出一些日子,匆匆赶回,我想小鸟们应该会在巢里喊叫了。一进屋,孩子凄然对我说:该死的人。
?我有了预感,忙问:怎么了?
?孩子满眼泪花,告诉我,几个玩鸟的人,掠走了你羽毛未丰的孩子。
?这个夜晚显得分外漫长。独坐阳台,我抽着烟。你一声声泣血的啼叫从高高的树枝跌落下来。冷月如钩,你发疯地冲撞着夜,冲撞着浓密的树叶,一次又一次,整个小城都感知了痛苦。而我,一直到天明,终于滴下了男子汉的眼泪。
?我知道,你要走了。虽然,飞了很远,你又旋回来,往复几次,最终,你成为一个小小的星点,消逝于我模糊的眼睛,消逝于迷茫的云空了。
?高高的树梢,你的小巢仍在。繁叶飘尽,鸟巢成了标志——那是你失落在都市的眼睛。
(《散文世界》2011.02,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注重环境描写。开头描写月亮初上的都市夜景,为鸟儿到来渲染宁静的气氛;第?段中 “冷月如钩”则烘托鸟儿失子的痛苦。
B.文章在第②段中描写铁笼的小鸟破碎的叫声,是为了反衬故乡树上鸟儿自然天籁的叫声对我的影响——“安慰我孤寂的灵魂”。
C.文章⑦⑧两段叙述了鸟儿不辞辛劳地衔草筑巢,作者认为鸟巢是“动人的风景”,是因为鸟巢虽在树上晃动,但非常牢固。
D.第?段描写鸟儿离开的情景,既表达了鸟儿对鸟巢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同情、留恋和伤感。
C [C项,原因有误,“动人”的理由是鸟儿不辞辛劳、与风雨搏斗的精神。]
11.文章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第二人称称谓“鸟儿”,运用拟人手法。(2)作者直接与鸟儿对话,让读者有一种亲切之感。(3)便于直接抒情。有利于抒发对小鸟的赞美与同情。
12.文章的结尾写“高高的树梢,你的小巢仍在”,而标题却是“失去的鸟巢”,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意蕴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鸟巢是小鸟经过不懈的努力、风雨的摧残而建造的美好而幸福的家,这鸟巢,让身处都市、远离故乡的孤寂的我得到了安慰。但因人类的破坏,鸟巢虽在,小鸟却飞走,让这些都不再留存。(2)鸟儿在此安家筑巢,也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小鸟被掠走,鸟巢只剩空巢,批判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