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断章 错误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彷徨( ) 寂寥( ) 彳亍( )( )
颓圮( )( ) 跫音( ) 春帷( )
[答案] páng liáo chì chù tuí pǐ qióng wéi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巷 (2)散
(3)曲 (4)落
[答案] (1)xiàng/hàng (2)sàn/sǎn (3)qǔ/qū (4)luò/lào
2.语境辨析法
(5)尽( )管跑到中途,他已经很累了,但他还是用尽( )全力,坚持到了最后。
[答案] jǐn /jìn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答案] (1)漠/寞 (2)凄/萋萋 (3)扉/菲 (4)蹄/谛
三、积累词语
理解辨析
(1)寂寥·寂寞
两者都有“静”之意。从语意上看:“寂寥”指寂静、空旷。“寂寞”指孤单冷清;清静,寂静。从适用对象看:“寂寥”多指环境,“寂寞”多指人的感受。
(2)装饰·妆饰
两者都表示有所修饰,其不同点是:“装饰”①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②指装饰品,名词。“妆饰”①指打扮,动词。②指打扮出来的样子,名词。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xù)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响晚/跫(qiōng)音不响,三月的春纬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fēi)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响—向,跫qióng,纬—帷。
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黄河入海口________的荒原上,星星和野草见证了这些可爱可敬的石油工人们最美的身影和劳动的荣光。
②天安门是北京和新中国的象征,每年的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被________一新,喜迎国内外宾客。
③关于人才的划分标准,人们________,但有一点得到公认: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应该具备领导才能、全球思维等特点。
④毕加索的抽象画风格为何引人注目?人们一直对此________。即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时间去看毕加索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寂寥 妆饰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B.寂寞 装饰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C.寂寥 装饰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D.寂寞 妆饰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C [“寂寥”指寂静,空旷。多用来形容环境。“寂寞”指孤单冷清;清静,寂静。多用来形容心境。①句黄河入海口的荒原是环境,故选“寂寥”。“装饰”表示在身体或物体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妆饰”指打扮,使容貌、衣着好看。②句是对天安门加以美化,故选“装饰”。“各执一词”指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不肯相让。“莫衷一是”指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各抒己见”指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③句说“有一点得到公认”,“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强调的是不同,可见只有“各抒己见”符合。④句说“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莫衷一是”最合适。]
[资料链接]
“雨巷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誉为“雨巷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人在风景中——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中国的中国诗人——郑愁予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现代诗人。被称为“浪子诗人”“中国的中国诗人”,“愁予”是他的诗名。作为台湾“现代派”诗人的杰出代表,郑愁予一生的创作饱含了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和理性思考,动荡的年代给他的诗情打下了“沉郁顿挫”的精神烙印,西风古雨又使得他的诗风熔铸在变幻无穷的浑然天成中。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错误》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佳作。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在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
《断章》
本诗写于1935年10月。《断章》既是卞之琳灵感瞬息迸发的印记,又是精微而冷隽的诗风的一次不经意的显现。1933年,卞之琳爱上了苏州的张充和,两人的感觉都很好。1936年秋,卞之琳还和张充和同游了苏州的天平山,两人最终却没能走到一起,但这次短暂的幸福和痛苦留在了卞之琳的内心深处。卞之琳对已经飘逝的美好爱情深深地怀念,曾在同年的一首诗作里这样写道“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便由此而来。
《错误》
《错误》这首小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的心态是一种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够有个定位,他们在台湾岛上仅是一个过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然而,由于政治缘故,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失落惆怅之感。
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在内容上,现代派诗人力图充分展现诗人的内在情感而不是表现现实世界,诗歌的主题来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彷徨和失落。这个主题在戴望舒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在技巧上,其诗的核心是象征主义。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蛰存、何其芳、废名、林庚等。
[文本鉴赏]
《雨巷》
诗歌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塑造了悠长寂寥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及独行者的形象,以此表达出作者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这首诗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答案] ①彷徨 ②期盼丁香姑娘 ③现实
《断章》
诗人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答案] ①你 ②别人的梦 ③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错误》
本诗承袭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独守空闺的女子,夜以继日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女子盼望归来的情人。
[答案] ①编织着美丽的梦 ②感情执着、专一
[文本深读]
一、阅读《雨巷》,回答下面的问题。
1.怎样理解《雨巷》中“雨巷”“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三个主要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两边是静默的人家,偶尔有人匆匆走过,意境充满了朦胧美。凄清、幽寂、迷蒙是雨巷的特点。(2)油纸伞:古典、神秘、怀旧的代名词,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中,一伞风雨平添了氛围的冷漠、凄清,抒情主人公黯然销魂的形象跃然纸上。(3)“颓圮的篱墙”,更有一种破败、凄凉之感。(4)“雨巷”“油纸伞”“颓圮的篱墙”一起构成了一个凄清、破败、空寂的意境,是这个故事发生和主人公出现的一个大的背景。
2.《雨巷》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营造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迷离、缥缈、超然、朦胧的抒情意境。
3.对于《雨巷》一诗中“丁香姑娘”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实写,有人认为是虚写,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虚写。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
(观点二)实写。此诗就是一首爱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二、阅读《断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断章》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筑了什么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选取了人物(你、别人)、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营造了优美、温馨的意境。
5.有人说《断章》是一首爱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是怎样认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
(观点二)这是一首哲理诗。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也有可能变成主体,万物貌似彼此独立,实则互有关联。
三、阅读《错误》,回答下面的问题。
6.“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把“心”比作“寂寞的城”,形象地写出了等待恋人归来的女子的寂寞的情怀,极言等待之苦。
7.诗中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主要用了“东风”“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帷”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微微忧愁淡淡含蓄的意境。
8.诗中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你”是一个倦守春闺,苦苦等候出远门的情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样寂寞,又像紧掩的春帷和窗扉那样紧锁的江南女子形象。
9.《错误》的主旨可以有多重解读,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着的爱情。(2)写“我”对江南一位女子的执着追求,但对方的不理会使“我”感到无奈。(3)写一种无法归抵的离人情怀。有闺妇的落寞,即倦守春闺的女子内心的寂寞、期盼和失望;也有离人自己的落寞,即“过客”流浪无依的悲哀。(4)“我”知道女子在寂寞中等“我”,但“我”却只是“过客”,“我”让女子等待、盼望、误会、失望、伤心。“我”捉弄了她。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回环起伏气势足
《雨巷》一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诗句。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为“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
2.写法指导
运用反复“三注意”
反复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
运用反复的效果:(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3)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运用反复时要注意:
(1)必须适合表情达意的需要。反复不是“重复”,不必要的反复,会使文章语言啰唆、累赘;没有充实的内容、强烈的感情,一味采用反复的形式,会让人厌烦。
(2)必须抓住关键的词、句、段进行反复,不是随便重复某些语句。
(3)与排比区别开来。反复和排比类似,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反复着重于突出某种情感或强调某个意思,重点在重复的句子或词语上;而排比的重点是在不同的词语上。
3.迁移运用
仿照下面的表达形式,反复咏叹“社会需要爱心”,另写两组句子。
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示例)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存的希望;社会需要爱心,因为她(或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雨巷》一诗中狭窄阴沉的雨巷,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的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作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应用角度】 “追求”“诗意”“含蓄美”等。
2.素材应用
梦想如风,不停地吹拂着我们的心潮,激起阵阵涟漪。追梦的过程是艰辛的,我们前行一如默默彳亍于雨巷中的戴望舒,希望能寻到丁香一样的芬芳。在这风中,我们应当有司马迁的隐忍态度,有萧伯纳的追问精神,有史铁生的坚强决心。
梦想如风,拂过我的心房,引领着我不断向前追寻,追寻那丁香一样的芬芳。我不曾也不会停下脚步去猜忌,去疑惑,我只知道迈开双脚去追寻,做一个追风少年。
[群文阅读]
导读:戴望舒的诗歌《雨巷》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江南雨巷的幽雅恬静、古老淳朴,会使人心绪宁静,心境平和。走进江南雨巷,我们会领略到它的沧桑、落寞与默然,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
江南雨巷
⊙董滇宁
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
轻轻地走入小巷。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它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
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唯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空气中浸透着静谧。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混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铺内,几人横靠着账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
雨停了。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眼前的小巷变得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尤为澄净。
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
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
相约雨巷
撑一把油纸伞,相约雨巷。
纵然是红尘之外还有红尘,纵然是路的尽头已没有尽头。纵使我枯瘦如叶,我都要择路而来。只因半个世纪的情缘,我早已相思成疾。还是用当年的纸伞挡雨,却怕你的名字湿成深深浅浅的泪痕,以勾起我心灵的唯一伤痛。从此再也无法紧握你的身影取暖,甚至走尽这雨巷。
巷已成墟,亦如我破碎的心,有的只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对月独酌的凄清,还有一个结着淡淡愁怨的姑娘所勾勒的凄婉,凄婉又迷茫的故事,一段没有结尾的雨中曲。
不管你是否已化蝶而去,那刻骨铭心的回忆早已在心头择荒而憩,汲取我的血液。待到哪一天我猝然老去,入土而眠,你依然清纯如往昔,倚我灵魂轻盈而舞。
日月轮回,斗转星移,哪怕是千年之后的千年,而相遇之初的美丽,那颜色,那芬芳,那忧愁,甚至是那太息的目光仍会如约来袭。如诗、如词的音律在我的心头鸣起。
我相信在那人海茫茫中的邂逅和相遇,或许早已注定了我今生的牵挂与等待的维系。我要在生命终结前,了却未竟的心愿——撑一把油纸伞,相守于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你不来,我不走。
等待是一种痛苦的欢愉,我发觉我成为一棵枯干的树时,已能听到风吹树皮剥落的声音,仿佛遥远的绝响,那么悲壮那么凄凉。戛然而至时,我将轰然倒下,将痴情演奏为千古绝唱。待到来世,用我的残骸和灵魂化为一生只能梦你一次的花——丁香,仍在此处为你苦苦守候。
或许你终有一天姗姗来迟,或许会讶异,身旁竟有一花孑然而立。清纯如你,芬芳如你,甚至还带有你忧愁的回忆。那似曾相识的感觉,会否让久违的怦然心动濡湿于你,隐约忆起那“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你终究淡淡一笑之后,翩然离去,不再回首。身后的花在微笑过后,悄然枯萎、隐去,只留下几滴绝望成灰的眼泪和那个紫陌纤尘里不老的回忆在空气中慢慢回味。
建议阅读篇目:
《春天的雨巷》(贺丽琼)
《梦中的雨巷》(草雪)
《油纸伞》(温新街)
[诵国学经典]
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成长启示] 生活中原谅自己容易,原谅别人困难,因而使自己失去了反省的机会,也会引起别人的怨恨。加强自我修养,严格地要求自己,宽容地对待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真正的朋友。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
[成长启示] 成功的梦是被那些有准备的人实现的,所以奔向成功的路上需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积累工作经验,需要付出,需要时刻准备着。
课件65张PPT。第一单元 向青春举杯雨巷 断章 错误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三)
[基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青年似朝阳,热情火一样;离开爹和娘,咱们别________;璞玉需雕琢,未来等你闯,前方是一条金光道。
②年轻人都移居城镇,故乡的村庄早已萧条破败。行走在弯弯的山路上,我内心充满着无比________。
③置身繁华的大都市的广场,举目无亲。为什么要来这里生存,我满眼________,不知前路应该如何走。
A.惆怅 彷徨 茫然
B.彷徨 惆怅 茫然
C.茫然 彷徨 惆怅
D.彷徨 茫然 惆怅
B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惆怅:伤感,失意。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
2.语句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要唤起更多的社会主体长期关注自闭症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A.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B.帮助他们改善病痛和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进而融入社会。
D.帮助他们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提升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乃至融入社会。
C [本句语病有两处:一是搭配不当,“改善”与“病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生活质量”不搭配,应改为“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可排除A、B两项。二是语序不当,“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能力和自理能力”“提升生活质量”“融入社会”有先后逻辑顺序,不可颠倒,可排除D项。故选C。]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诗人戴望舒对当时刚刚过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那朝朝暮暮走过的江南的雨巷,________的雨巷,________,为他灵感的到来,意象的摄取,提供了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________,于是往昔在雨巷的足迹,________,成为他灵感的触发点。
①一条又一条,一程又一程
②也许他太熟悉雨巷了,太挂念雨巷了
③牵引着无数时光的故事
④便像梦一般飘来,涌来
A.②④③①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③①②④
D [注意上下语句的衔接与照应。第一个横线处句子的选择根据前面“记忆”“朝朝暮暮”等词语判断,应选句③“……无数时光……”;而第二个横线处的句子可根据后面“……多么厚实的生活基础”来分析,前面横线处的句子应当表达“多”之意,故选句①;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再根据最后一个横线后面的句子“成为他灵感的触发点”来看,句②显然与此不衔接,故最后一个横线处应选句④,因此答案为D项。]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B.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C.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D.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B [A、C、D三项均为比喻,B项为同类比较。]
5.以“希望”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可以添减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戴望舒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的伤感。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不得不从昔日的旧梦中寻找希望,而虚幻无力的希望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实际考查的是叙述角度的转换。“以‘希望’开头”,就暗含在叙述时以“希望”为主语。另外还应灵活运用代词“他”“这”及关联词语,使语句在叙述转换时变得简明流畅。
[答案] 希望是虚幻无力的,因为它是诗人在黑暗和残酷的现实面前从昔日的旧梦中寻找到的,因而它也就不可能给诗人以精神的拯救,这就使得戴望舒的诗情总是笼罩着一层不可排解的伤感。
6.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夜郎自大,井中之蛙,见树木不见森林,突显了自我封闭的危害。
材料:
团结 退步 失职
众人划桨开大船 前怕狼来后怕虎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孤掌难鸣 得过且过 裹足不前 独木难支 畏首畏尾 敷衍塞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孤掌难鸣,独木难支,众人划桨开大船,突显了团结的重要作用。裹足不前,畏首畏尾,前怕狼来后怕虎,突显了退步的阴暗心理。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突显了失职的具体行为。
7.阅读下面有关《朝花夕拾》的四点信息,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该书系鲁迅先生撰写的回忆录。
(2)该书乃研究鲁迅的重要文献。
(3)该书仅售6元。
(4)作者鲁迅,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小明的爷爷没读过书没上过学,小明该如何向爷爷转述《朝花夕拾》的上述四点内容?请你帮他设计一段文字。注意:通俗易懂,要点不得缺失,个别词语可以删改,语序可以调整,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7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明:“爷爷,《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写的一本回忆录,他是世界著名作家。这本书是一本研究鲁迅的很重要的书,每本只卖(只要)6元钱。”
[注:赋分点:(1)“系”变成“是”,“撰写”变成“写”。(2)“乃”变成“是”,“文献”变成“书”。(3)“该书仅售6元”中“仅售”转述合理即可。(4)“作者鲁迅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转述为“著名作家”、“伟大的作家”等均可。]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9题。
烦 忧
戴望舒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8.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借“秋”和“海”两个意象,烘托自己的“相思”和“清愁”像隔海相望般“辽远”,像身处肃杀的秋天一样“寂寞”。
B.我们可以将“你”理解为作者爱上的一个女子。作者不敢向她表白,从而生发了一种羞涩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苦苦追寻的理想。
C.第一节短短三十六个字,活画出了作者深刻的怀念,激烈的斗争,那种“欲说还休”的滋味,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既意味深长,又强烈迫切。
D.本诗的节奏感非常强烈,或一字一顿,或两字一顿或三字一顿,一句诗中最多的停顿竟高达五次,这样板滞不畅的停顿节奏也极其有助于烦忧感情的抒发。
B [B项,“羞涩”错,应为“矜持、矛盾、排遣不开的、缠绵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
9.这首诗由两节组成,第二节正好是第一节的回文。这种形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节和第二节内容相同但顺序相反,在这种颠倒的重复之下没有情感表达上的重复累赘之感,反而凸显了诗歌的主旨。第一节先运用两个比喻描绘“清愁”和“相思”,化形象为具体,然后剖析原因,得出“不敢说出你的名字”这个答案。第二节似是顶真的承接,先道出“不敢说出你的名字”,“不敢”体现这个人犹豫、怯懦的同时又倍加珍惜的复杂情感。直接点明“不敢”更突显了人的烦忧,于是“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只能再用那两个比喻来描摹“愁思”之状,也就是诗人的烦忧。
[答案] (1)这种巧妙的回环形式使诗的旋律循环往复,使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表现诗人不敢说的真实处境。(2)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偶 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10.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冻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其中道理,第二节再给出想象中的美好情境,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感染力。
D.不同于《雨巷》的创作明显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与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没有“丁香空结雨中愁”那般的低回徘徊和飘忽凄美,《偶成》的字里行间流露着欣喜、希望与坚定。
C [C项,应为“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
11.诗人通过抒写“梦”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可结合诗中“梦”“古旧的凝冰”“灿烂的微笑”“决不会消失”“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等词句理解“梦”表达作者对光明的呼唤和对抗日胜利的坚信。
[答案] 通过抒写灿烂的笑容、明朗的呼唤这些“梦”会像花一样重开,来表达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 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12.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念是无形的,诗人却把它说成是圆的,这样写形象而又意蕴丰厚,让人联想到中秋的月亮。
B.诗人说中秋的月亮“是最亮最圆的”两个“最”字隐含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之意。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与本诗感情最为接近。
D.诗文最后几句“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运用设问的句式,表达了对离乡背井的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内心的酸楚。
D [D项,应为“运用反问的句式”。]
13.诗题和诗文中反复提到“我的思念是圆的”,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将抽象的无形思念寄托于八月有形的中秋之月上,是诗人对幸福的期盼,对亲人团聚的希冀。因为只有此时此景在内心才会生发一种团圆之意,把思念化作一轮明月来传递。可说是见景生情、寄情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