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3单元《 今生今世的证据》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3单元《 今生今世的证据》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3:03:13

文档简介

今生今世的证据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炉灶(  ) 烟垢(  ) 骨骸(  )
瘸腿(  ) 捣地(  ) 渗浸(  )
[答案] zào ɡòu hái qué dǎo jì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横 (2)巷
(3)缝 (4)悄
[答案] (1)hénɡ/hènɡ (2)xiànɡ/hànɡ (3)fènɡ/fénɡ (4)qiāo/qiǎo
2.语境辨析法
(5)他在山坡南面圈(  )了一块地,搭了几间圈(  )棚,现在可以每天傍晚把羊群赶到棚里圈(  )起来过夜了。
(6)为防止疫病发生,社区畜(  )牧技术人员走家串户,对社区的牲畜(  )注射各类传染病疫苗。
[答案] (5)quān/juàn/juān (6)xù/chù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答案] (1)榆/瑜/渝/逾 (2)漫/蔓/曼/幔 (3)仓/苍/沧/怆 (4)缕/褛/偻/镂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熟悉·熟习
“熟悉”指了解,使知道得清楚。“熟习”指(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
(2)工夫·功夫
“工夫”一般指时间(指占用的时间);空闲时间,时候。“功夫”主要指本领、造诣;武术;(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3)面目全非·面目一新
“面目全非”,指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面目一新”指样子完全变新(指变好)。
2.明确词义
(1)一干二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悄无声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十分彻底,一点儿也不剩。(2)指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我真的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hé)和根需。我真的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苍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qué)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捯着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骸hái,需—须,苍—仓,捯—捣。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________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________的东西告别。
③他们要求自己在服务本领上,有一技之长;在服务态度上,一心一意;在对待不同企业上,一视同仁;在自我要求上,________。
A.冲刷 熟悉 一尘不染 B.冲洗 熟悉 一干二净
C.冲洗 熟知 一尘不染 D.冲刷 熟知 一干二净
A [冲刷:水流冲击,使土石等流失或剥蚀;冲洗:用水冲,使附着的东西去掉。前者是自然的水流,后者是人为的,从语境上看,应用“冲刷”。熟悉:了解,使知道得很清楚;熟知:清楚地知道。前者强调了解的状况,后者强调了解,从语境上看,应用“熟悉”。一尘不染:形容环境非常清洁;一干二净:形容十分彻底或一点也不剩,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思想洁净,应用“一尘不染”。]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1)我回到现在已成别人的曾经是我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子。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语序不当,应改为“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2)介词使用不当,“关于”改为“对于”。
[资料链接]
乡村哲学家——刘亮程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作品有《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虚土》等。
本文选自《风中的院门》,作者刘亮程生活在一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人和牲畜被太阳晒老,所有的一切都按自然的意志生长,这一切都让作者依恋,启发作者深思。在本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觉角度,描写家乡的点点滴滴,赋予这些事物感觉和思想,启人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文本鉴赏]
本文是一篇叙写故乡的散文,文章不仅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还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从而阐述了故乡对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深刻道理。
[答案] ①反衬故乡的可爱 ②家园废失时才意识到它的价值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连续使用两个“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连续使用两个“不知道”,意在强调对自己年轻时不懂得乡土之情的遗憾和懊悔,同时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2.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对“草”“土墙”“房子”等的叮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抽象感情的形象表达。把对家乡的思恋变成“草”“土墙”“房子”等一些过去所熟悉的东西,使抽象的乡恋变得具体、形象。
二、阅读课文第7~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7段最后“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这句话中,“土坑”等待的究竟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土从土坑里出来变成了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墙在慢慢地被磨蚀,终有一天它不再风光,还要回归到土坑里,土坑就这样默默地等待它的回归。这就像游子要离乡却最终又要归乡一样,我们的思想也终究要有皈依之处。
4.第8段中,“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又写了“公鸡”和“黑狗”,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写“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老死窝中的黑狗”实际上是写家。表达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意思,在故乡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作者在问:“家里的大公鸡和那条黑狗还在吗?”根本上还是写那难忘的乡愁。只是在这里,作者把乡愁变成了大公鸡和黑狗,更具体形象了而已。
5.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这句话有何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短短的一句话,含意非常深刻,它设想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路。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6.思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人认为家园不可避免地会丧失物质的存在,那么思念故乡就会失去依托;有人认为只要有对故乡的眷恋,故乡就会存在于你的心中。你怎么认识这一观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人之所以常常以曾经经历的物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人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分量。忽视或否定这些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而从客观的情形来看,当家园废失,“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观点二)外在的证据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人的内心,那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它决定着我们的情感、思想与性格。外在的证据重不重要,关键是我们是否将故乡作为我们的家园。
(观点三)家园,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所谓家园废失,固然有外在的消失与不可复得,但更在于我们自己,在于我们遗忘了它,丢失了它,甚至主观上故意遗弃和背叛了它。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细腻独特的场景描写
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对场景的描写非常细腻,而且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情的。一般来说,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必须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才能表现出来,而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个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作者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就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2.写法指导
场景描写“四要”
(1)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
场面描写重点并不在于周围的环境,而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2)要分清主次,理清头绪
场面不论大小,往往都是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因此,必须理清头绪,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层次、有条理地展开描写。
(3)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要求通过一定环境中人物活动的描写,表现出特定场合或喜或悲的气氛。写出场面的气氛,实际上就是写出场面中人的活动和感情。
(4)要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一个场面由许多人和事组成,叙述的时候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先对整个场面作概括的描述,然后再写几个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这样,既能给人完整的印象,又有具体的感受。
3.迁移运用
在作者笔下,那一岁一枯荣的野草,濒临倒塌的土墙,墙角的烟道和锅头,一只破瓦片,一小块泥皮,泥皮上的烟垢和灰,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等等都是他“今生今世的证据”。那么,你“今生今世的证据”又是什么?请以“我今生今世的证据”为话题,写一个片段。要求: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一些场景,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河两岸那广阔的田野,有我在明媚阳光里垂钓的身影;那通往老街的窄窄的悠长悠长的小巷里,有我拎着竹篮到街上买豆浆的轻松脚步;那原野中碧绿的水洼边,有我在明月高悬的夜空下,踏碎的一潭月影,银光荡漾;在那三株历经风雨越发苍遒的老樟树的浓荫里,浓浓夜色下升腾的火焰裹挟着欢笑,随风飘散。特别是那条匍匐在故乡原野上的河流——大青河,更是我存在的证据。河岸边那一串串数不清的脚印中分明还有我稚嫩的脚印。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沿着河岸步行上学。循着河岸,雀跃奔跑一阵,胡乱踢腾一番,顺手“拈花惹草”,捡石子打水漂。长长的河岸被我走得短短的。从春天走到秋天,从少年走进回忆。在这个容易迷失的世界里,你们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作者在文中写道:当拥有故乡时,并不懂得怜惜它;当要离开它时,不知道要留下一些什么证据;当家园废失,才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他用这些告诉我们:已经离去的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人们要在它尚完好存在的时候珍惜这一切。
【应用角度】 “思乡”“灵魂迷失”“珍惜”等。
2.素材应用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梵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才知道乡村是刘亮程笔下的“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是“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是“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远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执着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群文阅读]
导读:随着乡村社会的巨变,农民父母们的传统价值体系坍塌,农民走向陌生化,文化缺失及本体性价值的弱化所导致的新的发展困局似乎正在出现,而这正是作者的忧虑所在。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药,须得按时服用,方能平息城市喧嚣带来的烦躁心绪。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便在城里待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都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门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的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藉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信工具帮忙。可是,在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象,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般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但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的思念。
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
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
刘亮程:给正在
消逝的村庄立传
有一种作家,我不忍把他读完。过去是路遥,如今是刘亮程。我几乎收藏了他所有的作品,从最初的《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到后来的《正午的田野》《虚土》。我不会从第一页读起,也从来没有打算要把它们读完,但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方,无论翻开哪一页,无论目光落在哪一处,总能读得进去,并迅速被深深吸引。刘亮程的书就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大观园,从任何一处都可以进入:或小桥流水,或茂林修竹,或雕梁画栋,或曲径通幽,无处不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景点,任何一处既是入口又是出口。
刘亮程的歌唱或呐喊,是对濒于瓦解的家园意识的伤怀和修复。或者说,在光怪陆离、喧嚣浮华的尘世中,刘亮程为我们平静而执着地守护着一小块精神家园,使我们不至于在都市迷情中彷徨和沉沦,为我们实际上已经很贫瘠、焦渴的心田注入营养,洒下甘霖。
刘亮程像个乡村哲人,深情地拿起笔,小心地把他的村庄一笔一画地描在纸上,还没有完全忘却的我们,贪婪地吮吸他的记忆。我们需要彼此提醒,彼此感动。之所以把村庄绘在纸上,是因为我们都害怕遗忘。如果连这些只言片语都没有,谁还可以为我们指证曾经有过的家园呢?把村庄留在纸上,那些马和老鼠,就再也跑不掉了。当我们像父母一样渐渐老去的时候,还可以擦擦眼睛,跟我们的孙子讲讲很久很久以前的事:那时候天还是蓝的,水也还是绿的,庄稼是长在地里的。
刘亮程是用他独具灵性的笔,给一棵树、一场风和一条狗立传,给那些正在消逝的村庄留下最珍贵的史料,让生活在城市的我们,从那条狗的眼里,清晰地看到黄沙梁村民多年前的陈事旧影。刘亮程经由一个村庄的人、物,写出了对世界与人生的洞察,执着其小,不失其大。
建议阅读篇目:
《乡村》(屠格涅夫)
《一个正在消逝的村庄》(陈洪金)
《失语的村庄》(张中信)
[诵国学经典]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明理知义] 数百万军队的主帅可以被俘获,而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使他改变的。
[成长启示] 志是立身之本,只要你壮志在胸,理想在怀,纵然波浪滔天,也摧折不了你远航的樯帆!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明理知义] 理想的境界是不能忙着前进,要懂得适时停止、放下,志向才能更坚定,志向越坚定也就越安静,只有安静才可思虑周详。真正的成就是这样取得的。
[成长启示] 人要知道适时停止,有时候停下来是为了等待幸福。放下不等于放弃,执着不等于坚持。
课件57张PPT。第三单元 月是故乡明*今生今世的证据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基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________之势。
②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________,有留恋,有惋惜。
③________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________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A.浩渺 惆怅 如果/即使
B.浩渺 徘徊 因为/虽然
C.渺茫 惆怅 因为/虽然
D.渺茫 徘徊 如果/即使
A [浩渺:形容水面辽阔无边。渺茫:广阔无边。惆怅:伤感、失意。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或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第③句中,两处分别应填表示一般性假设的“如果”和表示让步、假设的“即使”。]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观赏名胜古迹时,人们常会沉浸于历史并发出种种感慨;阅读史传作品时,人们也会吟味体验,进入情境,身入化境。
②事情已经发展到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你再也不能悄无声息了。
③重庆市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平安社区建设村32至34栋小区综合整治完工,小区环境面目全非。
④赏景和读文的感受,往往各不相同,所谓见仁见智,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⑤人的一生会经历太多的起伏,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也不会永远风起云涌,每一片天空晴空万里,但我们要尽量保持心灵的一干二净。
⑥眼前这个城市的模型是省会城市的缩影,具体而微,这个现代化的省会城市的诸多亮点从模型上看一目了然,尽收眼底。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C [①身入化境:自身进入优雅清新的境地;自身进入极其高超的境界(多指艺术技巧等)。使用符合含义“自身进入优雅清新的境地”。②悄无声息:指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比喻没有名声,默默无闻。可改为“缄默不语”或“坐以待毙”。③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贬义词。此处应用“焕然一新”。④见仁见智: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⑤一干二净:形容十分彻底,一点儿也不剩。此处强调心灵的纯洁,应用“一尘不染”。⑥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________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________地自由飞翔着。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和清澈的溪流长年累月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碧波荡漾 不远千里 B.碧波荡漾 天马行空
C.烟波浩渺 天马行空 D.烟波浩渺 不远千里
D [碧波荡漾: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烟波浩渺:形容江湖水面十分辽阔。根据语境,应选“烟波浩渺”。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天马行空:①神马在空中奔腾飞驰,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②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根据语境,应选“不远千里”。]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莽莽苍苍的大森林有一大片,山下终年不断流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B.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流着一道清澈的溪流。
C.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有一片大森林莽莽苍苍,也有一道清澈的溪流长年累月在山下终年不断流着。
D.天台山被我称作第二故乡,大森林有一片莽莽苍苍,一道清澈的溪流山下终年不断流着。
B [A项,偷换主语,第一句话中的主语“天台山”还没被陈述完毕,下一句又换成另一主语“大森林”。C项,成分赘余,“长年累月”与“终年”语意重复。D项,“大森林有一片莽莽苍苍”不合逻辑。]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汩汩的水声好像响在别处。风过树林,树叶哗哗作响,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一汪清泉,________________,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
A.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溪流异常清冽
B.溪流异常清冽,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
C.溪流异常清冽,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
D.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
D [“一抹青黛”是写形,而“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是比喻泉的清亮。把“一汪清泉”比喻为“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不恰当。这样可排除A、C两项。“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是写溪流,应紧接“溪流”一句,故可排除B项。]
5.把下面这个长单句改写成五个短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组成句子。其次,用句子的附加成分分别组成句子。再次,要调整语序,适当添加关联词。
[答案] ①一只大红公鸡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②一条黑狗老死窝中。③那一缕夕阳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④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⑤但我却不知道它们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6.扩展下面一段话,使之情景更丰富,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家乡的小河,奔流在村头,我的乡情就融在那清清的河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每次勾起我悠悠乡情的是家乡的小河,那清澈的河水,月夜活泼地奔流在村头,像一条银色的玉带向远处飘去。想起它,梦见它,那温馨的河水就流进了我的心田,我的乡情就融在那清清的河水中。
7.请仿照例句,再写两个句子(注意句式和修辞方法)。
例句:儿时的故乡,就如悬在我头顶的一轮清澈明月,虽然清冷,却给予我无穷的梦想。
少年时的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年后的故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少年时的故乡,)就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虽然高远,却给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成年后的故乡,)就像一段悠扬的笛声,虽然伤感,却慰藉了我孤独的灵魂。
8.下面是某班长在一次班会上的结束语,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够规范得体,请找出并修改或删除。
为了让我们班有一个良好的学风、班风,我们坐在一起献计献策。刚才同学们的抛砖引玉,体现了对班级的爱心和责任心,我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表示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也表示会遵守纪律,迎头赶上。我殷切期望大家携起手,共同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班的班风从此有一个彻底的改观!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责无旁贷的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作答此题,考生应该先明白这是一则班会结束语,是班长主持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既要鼓励、肯定班集体,又要尊重同学。“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形容同学们的发言不妥,应改为“精彩的发言”。“给予高度评价”明显属于居高临下类型的总结,不符合人物身份和对象,应改为“感到十分高兴”。“学习成绩差”的表达不利于激励同学,且容易伤害这些同学的自尊,应改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殷切期望”指深厚而迫切地期望,多用于上对下、长辈对晚辈;此处指班长对同学们的期望,明显不妥,应改为“希望”。“责无旁贷”指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这个成语之后又出现了“的责任”,明显赘余,应删去。
[答案] 示例:①“抛砖引玉”改为“精彩的发言”;②“给予高度评价”改为“感到十分高兴”;③“学习成绩差”改为“学习成绩不太理想”;④“殷切期望”改为“希望”;⑤删去“的责任”。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柴 禾
刘亮程
①我们搬离黄沙梁时,那垛烧剩下一半的梭梭柴,也几乎一根不留地装上车,拉到了元兴宫村。元兴宫离煤矿很近,取暖做饭都烧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了下来。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头壮牲口、一辆好车、一根又粗又长的刹车绳,当然,还有几个能干的人,这些好东西凑巧对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可是,这些好东西又很难全对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头壮牛,车却破破烂烂,经常坏在远路上,满车的东西扔掉,让牛拉着空车逛荡回来。有的人家正好相反,置了辆新车,能装几千斤东西,牛却体弱得不行,拉半车干柴都打摆子。还有的人家,车、马都配地道了,刹车绳也是新的,人却不行了——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动活。
③我们刚到父亲的住处时,家里的牛、车还算齐备,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虽不高,柴禾底子却很厚大排场。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气气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先是父亲带我们进沙漠拉柴,接着大哥单独赶车进沙漠拉柴,接着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单独进沙漠拉柴时,我们已另买了头黑母牛,车轱辘也换成新的,柴垛更是没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码得跟房一样高,劈一根柴就能烧半天。
④现在,我们再不会烧这些柴禾了。我们把它们当没用的东西乱扔在院子,却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们想,或许哪一天没有煤了,没有暖气了,还要靠它烧饭取暖。只是到了那时我们已不懂得怎样烧它。劈柴的那把斧头几经搬家已扔得不见了,家里已没有可以烧柴禾的炉子。即便这样我们也没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还会带上它们,它们是家的一部分。那个墙根就应该码着柴禾,那个院角垛着草,中间停着车,柱子上拴着牛和驴。一个完整的家院就应该是这样的。许多个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尽管从没人去动它们。但我们知道那堆雪中埋着柴禾,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它让我们放心地度过一个个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这样在院墙根待了20年,没有谁去管过它们。有一年扩菜地,往墙角移过一次,比以前轻多了,扔过去便断成几截子,颜色也由原来的铁青变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芦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叶子几乎把柴禾全遮盖住,那该是它们最凉爽的一个夏季了,秋天我们为摘一棵大葫芦走到这个墙角,葫芦卡在横七竖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时我又一次感觉到它们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人动过。在那个墙角里它们独自过了许多年,静悄悄地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它们根部的茬头朽掉,像土一样脱落在地时我们看见了。深处的木质开始发黑时我们看见了,全都看见了。
⑦当我死的时候,人们一样可以坦然地说,他是自己死掉的。墙说,我们只为他挡风御寒,从没堵他的路。坑说,我没陷害他,每次他都绕过去。风说,他的背不是我刮弯的,他的脸不是我吹旧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说,我只淋湿他的头发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说,我们埋不住这个人,梦中他飞得比所有尘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会说。没谁听见一个死掉的人怎么说。
⑨我一样没听见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说了什么。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是(  )
A.“柴禾”在文中既指生活物质,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又指传统的生活方式,精神寄托。
B.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描写柴禾,表达了对现代文明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的不满。
C.“我”不仅是柴禾生命的见证者,更是柴禾生命的陪伴者与守候者。“我”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悲悯之情。
D.文中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其实就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
B [B项,“表达了对现代文明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的不满”,应是“表达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态度,对细微生命的关注”。]
10.第③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弄清第③段主要叙述了怎样的内容,然后再思考在全文中的作用。因为在文章中间,故考虑呼应、铺垫等方面的作用。
[答案] (1)内容:主要叙述了“我”家柴垛的积累过程。(2)作用:通过叙述父子兄弟辛勤积累柴垛的过程,赋予柴垛物质以外的意义,既承接上文“柴垛是家力的象征”,又与后文“我们在心里需要它们”呼应,并为柴禾在今后的生活中的巨大变化做铺垫。
11.第⑥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富情感的三个细节描写,层层渲染,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我”的感情变化和感受。
[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逐层再现柴禾被冷落忽视、逐渐朽去过程中的三个细节,层层渲染,画面生动,富有感染力;四个“看见了”突出柴禾朽去过程中“我”始终在场又始终旁观的态度,传达出深深的自责和无奈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