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3单元 《前 方》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3单元 《前 方》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3:03:56

文档简介

前 方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追捕(  ) 迁徙(  ) 按捺(  )
惶惑(  ) 抛锚(  ) 篇幅(  )
[答案] bǔ xǐ nà huánɡ máo fú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奔 (2)簸
(3)抹 (4)行
[答案] (1)bēn/bèn (2)bǒ/bò (3)mā/mǒ/mò (4)henɡ /hánɡ/hànɡ
2.语境辨析法
(5)宁(  )可少睡点觉也要多学点知识,以备将来为人们的幸福安宁(  )贡献自己的力量。
(6)孔明先生羽扇纶(  )巾,风度翩翩,舌战群儒,充分体现了他是一位满腹经纶(  )的人。
[答案] (5)nìnɡ /nínɡ (6)ɡuān/lún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答案] (1)悴/萃/粹 (2)躁/燥/噪 (3)馨/磬/罄
(4)召/沼/诏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度过·渡过
“度过”指经过(时间)。“渡过”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强调的是空间上的跨越(也用于渡过难关)。
(2)安宁·安谧·安静
“安宁”侧重强调因没有骚扰而使人安心。多用于社会秩序,也用于人的心情。“安谧”多用于具体环境,书面语。“安静”用于形容环境、心情或人的状态。
(3)索然无味·淡而无味
“索然无味”形容一点意味和兴趣也没有。侧重指主观感受。“淡而无味”指食物淡,没有滋味。比喻事物平淡,不能引起人的兴趣。侧重指客观情况。
2.明确词义
(1)如痴如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远走高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捺不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人神态失常,失去自制。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小说,欣赏戏曲、音乐等时忘我的精神状态。(2)远远地离开,到别的地方。多指逃亡远方。(3)心里急躁,克制不住。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状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nài)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状—壮,捺nà。
2.判断下面画线的句子是否有语病,并改正。
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而是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联词搭配不当,“而是”改为“也”。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________。
A.一路劳顿,一路风尘,一路憔悴的故事
B.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C.一路憔悴的故事,一路风尘,一路劳顿
D.一路憔悴的故事,一路劳顿,一路风尘
B [根据逻辑法关系的原则,“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具有先后逻辑关系,故选B。]
[资料链接]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曹文轩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学者,精擅儿童文学。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以优美、感人著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天瓢》《青铜葵花》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曹文轩文集》(9卷)等。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非常多。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一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曹文轩先生在观赏了以“远行”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后,由此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而写了此文。
摄影散文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它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

[文本鉴赏]
文章由摄影作品写起,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本文表面上虽然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仍然是对家的追寻。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②心灵家园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2~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为什么总是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而富有刺激性,它能够开阔视野,发展壮大自己,使自己“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第二,为了摆脱家的压迫与束缚,出于无奈而被迫离家。第三,为了追求理想,寻找精神的栖息地,人们总是受着不确定的前方、未来的呼唤与鼓舞,有一种克制不住的离家探索的欲望。
2.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在用动物大迁徙和人类的迁徙进行类比。目的是说明动物和人类迁徙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二、阅读课文第8~1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概括第9段中“无家可归的感觉”“漫无尽头的路上”“通往前方的路”中的“家”“路”“前方”各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家”是指人的精神家园、心灵归宿。“路”是指人生之路,人的奋斗过程。“前方”是指未经历的人生,心中的理想、希望。
4.第10段引用钱锺书先生和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类似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引用钱锺书先生和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类似的场景是为了证明作者观点的普遍意义,也点出了苦旅之苦在于精神之苦,即“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所以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5.第11段中作者说“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作者说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有理想和追求,但是不断地追求却始终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所以只能不断地往前走,始终都在向前走,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之中,想到达目的地,而不能完全到达目的地,苦就苦在这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始终都是在路上的。这里的“在路上”“流浪”都并非实指,而是说人处在离家与归家中间的求索、漂泊状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6.前文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后文却阐述了人的三重悲剧,在讲归家的问题,那么“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家是我们每个人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刻召唤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家进进出出。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漂泊的欲念和归家的思绪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让人一直在路上徘徊、流浪。在“离家”与“归家”的过程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精神家园。所以文章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文章最后写道:“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是家。因为在课文第11段的开头有“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几句,而且“归家”是中国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符合中国人的文化意识。
(观点二)是无边的旷野。因为在第11段中间作者说“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作者强调的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家”;如果没有充实温馨的“精神家园”,前方只能是“无边的旷野”。
(观点三)前方既不是家也不是无边的旷野。在本文中“前方”不仅是借以依托的摄影作品的内容,而且也被作者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指人们的追求和梦想。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立意新颖,反弹琵琶
本文是一篇含意隽永、意味深刻的哲理散文,作者一改前人“恋家”“归家”的思绪和呐喊,非常理性地分析了人类远行的原因和出走与乡愁的关系,使作品主旨多元化。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否定乡愁,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东方文化形态的一种形式,而且肯定了旅行者与乡愁那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但这种肯定又并非为具有“乡愁”情结的人助威呐喊,而是为了阐述“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一观点,这样使作品主旨更加深刻,内涵更加丰厚。
2.写法指导
如何运用“反弹琵琶”巧立意
用反弹琵琶法构思立意,应注意以下要求:
(1)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2)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3)“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当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
3.迁移运用
请运用“反弹琵琶”的手法,在下面的横线上用反问句来反向立意。
(1)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意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可反向立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滥竽充数:通常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可反向立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1)人类不就是因为不满足而不断攀登才进步的吗?(2)假如齐宣王不喜欢听三百人一起吹竽,南郭先生怎么能混得下去?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作者在《前方》中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样,不管你是坐在如摄影作品或《围城》里所描绘的破烂不堪的汽车上,还是坐在舒适的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场苦旅,并没有本质区别。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里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于宗教上的皈依感。
其实,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类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永远在不断地寻找着精神家园。
【应用角度】 “精神家园”“理想与现实”“乡土情结”等。
2.素材应用
当下流行的一句话,叫作“理想总是很丰满,但现实总是很骨感”,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无奈与心酸。理想与现实之间也许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我们的理想实现了,这是我们人生的一大幸事,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当我们告别亲人,踏上驶向理想的汽车后,我们甚至忘记了亲友们关切的目光,忘记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只向着自己的“目的地”不断前行,历尽千辛万苦,才发现理想依然离我们很远,理想依然成不了现实。这时你可以失望,可以难过,但你千万不要停下自己前进的脚步。因为这段路中你无论停留在哪里,这个“终点”都会成为下一个成功的“起点”,前方永远有一个“目的地”在等待着我们不断前行。
[群文阅读]
导读: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安居。”每个人,在天性中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美好生活存在于哪里?存在于不可知的前方!于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曹文轩从人类由古至今的迁徙写起,给我们展示了前方的魅力:有谁不希望自己去开拓一条路呢?鲁迅先生的名言犹在耳边,“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远 方
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
其实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远方的冰雪变成绿土。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地方。
山是纵的远方。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诱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登上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做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东方!中国!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洋人金碧辉煌的梦想。虽然它不是天堂,但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意大利青年仍兴奋地向我说:“我终于来到了这里,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东方!”
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长久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走进那远方。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关于它的传说令人恐惧。有人因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因怕进地狱而做好事。远方,常在冥冥中驱策着人们!
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司马迁曾漫游远方,为他的《史记》积淀了底蕴。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曾漫游远方,从而写出了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阔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写作。
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布满死亡,也充满生机。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不是人生。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抵达远方的奋斗的记录。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
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方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即便如此,也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
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不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
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有删改)
如你在远方
⊙许达然
此地阳光恹恹,此地氛围溷溷。你已疲惫,窒息于此地的世俗、喧嚣与愚昧。向往远方,你将去,悄然远离此地。
远方有海,有山与林;远方总是飘扬着你的梦。如你在远方,你独立在传统的影子外,阳光染你,山峦拱你,树林托你;你呼吸无羁,毛孔舒逸。
自故乡携忧郁来,你蛰隐在山麓与水溪间,那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镇。不再哭,甚至珍惜每一声叹息。你欣然活着。
第一朝醒来,你说:“早安,一切存在。”然后饮一杯清醒自己的露水,然后捶钟,捶醒山林里的鸟兽,捶醒人。然后他们醒来发现你的存在。笑问你从哪里来,你说你来自远方,那虚伪与贪婪统治的远方,那曾被你爱过,将来又会被你爱的故乡。然后告诉人们,你不需要名字,你是无名字的捶钟者。
日日,你听草与草的细语,拈花微笑。在沙滩上画自己,让自己被浪淹没,而浑然忘记自己。夜夜,你开窗迎接星子们温柔的造访。“你爱星吗?”你会突然想向一个人写信但写后又撕碎,将纸悄悄撒在风中,撒在海上,撒在你的遗忘里。以前你没问他,现在你再也不能问他了。以前你发现自己喜欢他,但你们总是那样沉默,那一天,他突然沉默地离去了——他已死去许多年了吧?
有雾。雾来时你不知道,但你曾送雾离去。行在雾里,你将满足于自己的孤独,骄傲于不被群众荒谬地迷惑,骄傲于拒绝人间的庸俗。再也不需礼节,不需权威,不需偶像,也不需圣贤;你只需清醒,只需良知。你苦恼,只因清醒,只因还有良知。有雨,雨会为你弹沉重的歌曲,使你更凄寂,你以你的凄寂冷漠人间的丑陋。踽行在雨里,让泥土沾你,泥土与你只差一个上帝而已,但是上帝啊!你在哪里?雨霁时,擦干身体,但愿自己是个浴后的婴孩。你欣赏自己,想起,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每个人都是块泥土!有鸟,安眠于巢,你不破坏他们的美梦。会有鸟飞过,你曾羡慕航海的水手,但那时你羡慕轻捷地飞过,以影子戏浪的燕子。看浮云悠闲飘过,山默然,如你,如你的默然伫立,敞开心门:“来吧!一切真善美。”
秋来时,去捡拾落叶与落花吊祭秋,在他们的墓冢上写句歌迎冬,让镜头去传秋的悲哀。春来时,在墓旁徘徊,倾想冬对大自然残酷的爱与恨,然后以一股悲哀拥抱春。啊,春,又是春时,世人为什么仍存冬意?
不再期待,期待一切曾被期待过的;不再赞美,赞美一切曾被赞美过的。以良知品评一切,你看很多书,燃烧很多热情,很多慈祥,很多冥思。你是真实存在的自己。
……
然后你告诉他们,每年秋天托鸟寄一片落叶回乡的人是你,那落叶是你的怀念;你说:“以前离开这里时,这里是养羊的草原,而今学生代替了羊。”然后,你将聪明故乡的愚昧,高贵故乡的世俗。无论人们怎样待你,你并不是那怕失望而鱼池钓鱼的绅士,你是那到大海钓鱼的渔夫。失望惧你。你还惧什么?
然后,你忘记你曾在远方。然后,你死在故乡。
建议阅读篇目:
《远方》(傅菲)
《永远的远方》(韩寒)
《有梦才有远方》(罗西)
[诵国学经典]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明理知义]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成长启示]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做好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这样我们各方面的能力会提升很快。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
[明理知义] 别人用一分的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
[成长启示] 尽管人的资质、体力是不一样的,有强有弱,但我们要有这种“己百己千”的精神,有了它我们离成功就不远了。
课件62张PPT。第三单元 月是故乡明前 方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种游山玩水的日子没有过多久,辛普森便觉索然无味,大有空耗余生、蹉跎岁月的感慨。
②今天老朋友相逢有很多知心话要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不一会儿他俩就已经如痴如醉,进入无话不说的境地。
③地铁五号线、八号线、城市轻轨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让很多建筑商都按捺不住投资的欲望。
④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他被眼前的景色陶醉。白云蓝天,山高水低,水面如镜,鸟语清风,让他流连忘返。
⑤这名运动员看上去一副弱不胜衣的样子,实际上,他身体健康,骨骼强健,耐力和速度非一般人可比。
⑥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A.①③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B [①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趣味也没有。②如痴如醉:形容人神态失常,失去自制。多用于形容阅读诗歌、小说,欣赏戏曲、音乐等时忘我的精神状态,用于此处不合语境。③按捺不住:心里急躁,克制不住。④山高水低: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⑤弱不胜衣: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都承受不起。⑥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用于此处褒贬不当。]
2.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作为国家鼓励的新业态,网约车从诞生以来市场上的各种资本就________。打车公司为了迅速抢滩市场,掀起了烧钱大战,导致网约车市场________。这种高额补贴低价竞争的方式,是牺牲乘客安全和服务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而不安全低质量的服务,最终还是由消费者买单。另外,打车平台的社交功能超过了车载功能,注册、互评、位置等暴露乘客个人隐私,(    ),给乘客带来了安全隐患,而车主事先可以通过平台掌握乘客信息并对乘客搭乘有选择权,更是消费者热评的焦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蜂拥而至 乱象丛生 B.趋之若鹜 良莠不齐
C.趋之若鹜 乱象丛生 D.蜂拥而至 良莠不齐
C [蜂拥而至:像成群的蜂一样拥来。形容来得多而乱。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根据语境,应选“趋之若鹜”。乱象丛生:纷乱的现象不断出现。良莠不齐: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根据语境,应选“乱象丛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高额补贴的低价竞争方式,是牺牲乘客安全和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B.这种高额补贴低价竞争的方式,是以牺牲乘客安全和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C.这种高额补贴的低价竞争方式,是以牺牲乘客安全和服务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D.这种高额补贴低价竞争的方式,是牺牲乘客安全和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B [“以……为代价”是固定结构,排除A、D两项;C项语序不当,“高额补贴”与“低价竞争”为并列结构,应改为“这种高额补贴低价竞争的方式”。搭配不当,“牺牲服务质量”动宾搭配不当。]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具有诱导性的标签和评价,不能屏蔽和删除
B.一些标签和评价具有的诱导性,不能屏蔽和删除
C.一些不能屏蔽和删除的标签和评价具有很强的诱导性
D.不能屏蔽和删除的一些标签和评价,具有很强的诱导性
A [联系上下文可知给乘客带来安全隐患的是这些标签“不能屏蔽和删除”,所以此分句应该紧接下文,排除C、D两项;根据选项两个小分句之间的关系,前一句的“标签和评价”是后一句的主语,据此排除B项。]
3.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月亮”为中心,分别扩写两段不少于30个字的话。
情景①:将离开家 我 月亮
情景②:回到家中 我 月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根据提供的信息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所构思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来。
[答案] (示例)情景①:明天我将离开家,望着窗外弯弯的月亮,我的心里莫名惆怅、忧伤,月亮无言以对,只把清辉洒在我身上。
情景②:离开了这么久,在今夜终于回到家中,我仰头望着月亮,希望它也能分享我的幸福时光。
4.阅读下面一段话,概括文段的主要信息,30个字以内。
有人说,曹文轩被这个时代淘汰了,人人都在追逐时尚和潮流的时候,他却原地不动,一如既往地写他的儿童文学,这注定了他的作品没有市场。而曹文轩却喜欢这种状态,他说自己就是一个“逆行者”,“在随风飘逝和逆风飞扬这两种风采之间”,他愿做后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当前儿童文学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曹文轩依旧坚持着他的理念,这很难得。不过,至少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智者,因为他的坚持是对的,这就像炒股一样,最后的大赢家都是那些意志坚定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于叙事类文段的压缩,一般采用“什么人(陈述对象)+干了什么事+取得了什么结果”的表述方式。在具体解答此题时,可采用先找关键词(曹文轩、儿童文学、理念等),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答案] 曹文轩坚持自己的理念,一如既往地写他的儿童文学。
5.把《前方》中的语句,由一长单句改为两个短句,可增删个别词语。
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
6.《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是通过一幅或者若干幅的摄影画面表现的、运用文字说明或描述,形象地创造世界、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综合艺术形式。下面这幅摄影作品展现的是中国运动员在自由体操比赛中的精彩瞬间。请从比喻、比拟、排比、对偶中任选两种修辞手法,对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不超过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中国选手凌空跃起,在空中自如舒展的瞬间,像轻盈的鱼儿游在水底,像振翅的海鸥翔在海面,像矫健的紫燕飞在蓝天。
7.下面是一则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组委会拟发给某校的邀请函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或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首届“中华泰山诗词大会”将于2018年11月22~29日隆重开幕。组委会向贵校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发出诚挚邀请。
届时,您将会看到师生们精彩的诵读表演和才艺展示。您也可以牛刀小试。一展诗词诵读方面的才华。同时也希望各位能对“中华泰山诗词大会”的后续举办提出一孔之见。
①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将“开幕”改为“举行”;②删去“各位”“们”;③将“看到”改为“欣赏到”;④将“牛刀小试”改为“登台表演”;⑤将“一孔之见”改为“宝贵意见”。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我们的家园
陆 梅
这一年半载,但有时间,总想着回故乡。“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我耳旁回响着鲁迅的叹息。这个我频频回望的故乡早被夷为平地,碎砖块水泥柱无序地裸呈,断裂处醒目的砖红惊心动魄,脚踩上去竟生出无由的慌乱感。
明明是自己的家啊,纵使家已成瓦砾,那也是熟稔的故土。细细想来,是因为静,止息的没有人烟的静。到处是瓦砾堆和疯长的野蒿草,间或窜出一只白猫,无声一晃,转眼不见。我的不安和心惊又添了几分,我是谁?我来这里干什么?父母已搬去小镇安顿,最牵念的那棵老桂树也已易主……
如果非要有个理由,就是寄养在表哥家的大狗阿黄。我确是为着大狗阿黄去的,捎带看一眼辛夷花树。每次去看阿黄,亲眼看着它急急吞下一根又一根香肠,想象它饱一餐饥一顿的日和夜,我都不忍直视,更不敢遥望它的未来。与其说我是对这只狗心存愧疚——父母家已不容许再养一只狗——不如讲我是无法直面我的失魂落魄。是啊,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
恰是在这般心绪下,我随友人去了一趟金华的古村落。村落名都很好听:寺平村、岭下坡阳古街、岭下釜章村、塘雅、琐园……很契合浙西徽派建筑的古雅美意,白墙黛瓦马头墙,门楣窗扇梁柱遍饰雕刻,砖雕木雕石雕各般讲究。尤其敞阔聚气的厅堂——“立本堂”“崇德堂”“崇厚堂”“敦睦堂”……端的是儒家“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敦本敬祖之风。
春阳早上,信步在窄长街巷里穿行,确有一种回乡的亲切。这个“乡”,是我们熟悉的远去年代的投影。曾经,我们的祖辈在这样的老房子里繁衍生息。一个大家族衍生出多个小家庭,外姓融入,儿女成家,子孙满堂,村落自然而成。久之,家训、族谱、人伦秩序、乡规民约与古老的建筑一起构成了一个信仰的空间。
繁体的“鄉”字,右半边是“郎”。郎在外行游求学、为官经商……都把“乡”带在身边,所谓“乡愁”就是这样一份对故乡的牵挂。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湖畔海河……乃至最初的生命记忆、性格情感早就融在你我的血液里,成为我们一辈子的基础和精神依托。
可是,从哪一天起,村落空寂郎不回——城市化进程在改变着社会结构,城市人口涌动,村落荒芜少人烟,这是近些年我们切身感受到的一个现实。一个村落如果没有了原住民,保护得再好也只是一具空洞的躯壳。村落的灵魂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的人。这是郎还可归的“鄉”。若是连村落也没有了呢?真就应了《周易》的象数之学,简化的“乡”字,从此乡无郎!
金华的古村落虽也显寂寥,却还有人——自然以老人和孩子居多。这是眼下中国乡村的一个普遍现象:青壮年背井离乡去遥远的城市求学打工,独独留下年纪尚幼的孩童和蹒跚老人相伴厮守。村落空壳化、乡村人口老龄化成了一段时间来频频被聚焦的话题。近年来,全国自然村在锐减、消失,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伴随村落消逝的,是村庄的凋敝以及村落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消逝。
当年李清照登上金华八咏楼,留下诗文:“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李清照前后沈约、崔颢、刘禹锡、赵孟、张志和……多少文人留下登八咏楼的诗文,八咏楼之于金华,好比枫桥、寒山寺之于苏州,黄鹤楼之于武汉,曲水流觞之于绍兴兰亭……“人已非,风依然”——那些使古迹建筑熠熠生辉的,原是“风”里绵延生长的文脉。
“风”是什么呢?是礼节习俗,是文采风格,是一地一时的风尚,是千古风流的气象、风骨……我确是在金华古村落里感受到了“风”,比如塘雅镇的木版年画、江东镇的古婺窑火、岭下坡阳古街上的老人之家。祈愿民间的“风”更多流传。唯其如此,方能“礼失求诸野”。
(有删改)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描写寄养在表哥家的大狗阿黄艰辛生活的境况,易于引起读者共鸣,从而体会到作者返乡时的哀伤与失落之情。
B.作者巧妙地用繁体的“鄉”字,并对其字形加以解说,借以表达对“村落荒芜少人烟”现状的担忧,使文章构思独具匠心。
C.文章提及金华八咏楼,意在表明“风”具有超越时空、千载传承的特性,“风”的缺失会直接导致村落有“乡”无“郎”的困境。
D.文章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情理兼具,既有对“家园”凋敝的痛心无奈,也有对守护、复兴“家园”的期盼与思考。
C [根据文中“人已非,风依然”的表述可知,八咏楼的“风”并未缺失;且从文中可以看出,应是城市化进程导致有“乡”无“郎”的困境,而非“风”的缺失直接导致的。]
9.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一要注重联系上下文,二要注重把握语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看指的是“我”还有故乡,但故乡的房屋已被夷为平地;从全文的意思看,“家”不仅指居住的房屋,还指能够让游子有精神归属的“家”。由此可以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物质意义上的“家”,一是精神意义上的“家”。
[答案] ①故乡的房屋被夷为平地,至亲已离乡,物质意义上的“家”已不在;②作为集体记忆的故乡没有了一个个“家”的支撑,精神意义上的“家”也已不存在。
10.作者期盼的“家园”是怎样的?针对现状,你认为应该如何挽救日益凋敝的“家园”?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问题,首先找出文中描写的有关“家园”的内容。比如第二段,“我”的家成为瓦砾、乡村没有人烟的“静”;第四、五段,写金华古村落的状态,古建筑保存完好,有家训、族谱、人伦秩序等与古老建筑构成的一个信仰的空间;第七、八段,写城市化进程中村落的没落以及村落没落带来的结果;第十段写民间的“风”的延续等。由此可以看出,回答第一个问题,应联系金华的古村落的特色谈作者期盼的“家园”;回答第二个问题,应联系作者的故乡以及其他村落出现的问题,比如村落无“郎”、“风”不能延续等谈怎样挽救日益凋敝的“家园”。
[答案] 作者期盼的“家园”:①既有传统民居建筑、公共活动场所这些留存集体记忆的物质文化场所,也有家训、族谱等非物质文化记忆;②村落还要有原住民。应该在以下方面挽救:①采取措施,鼓励村民回村生活,特别是年轻人;②修复古民居、呵护乡村原有风貌;③保护民间之“风”,使其更好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