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3单元 《我心归去》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3单元 《我心归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3:04:47

文档简介

我心归去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别墅(  )   逃遁(  ) 奇诡(  )
静谧(  ) 贫瘠(  ) 消遣(  )
熠熠闪光(  ) 悲怆(  ) 眷顾(  )
[答案] shù dùn ɡuǐ mì jí qiǎn yì chuànɡ juà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钥  (2)奔
(3)烙 (4)泊
[答案] (1)yào/yuè (2)bēn/bèn (3)lào/luò
(4)pō/bó
2.语境辨析法
(5)她在家乡弯弯曲曲(  )的小山路上唱起了家乡的小曲(  )。
(6)听说模(  )范街正在进行“打扮”,不知以后会成啥模(  )样呢。
(7)远远的,他看一幢(  )楼房前灯影幢幢(  )(  ),好奇不已,快速跑了过去。
[答案] (5)qū/qǔ (6)mó/mú (7)zhuànɡ/chuánɡ chuánɡ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答案] (1)盲/肓 (2)脏/赃 (3)谣/瑶 (4)矫/娇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偶尔·偶然
“偶尔”多用作副词,表示情况不是经常出现。着眼于数量,指次数少。“偶然”指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2)粉身碎骨·肝脑涂地
“粉身碎骨”指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肝脑涂地”原指在战乱中惨死,后指牺牲生命。
2.明确词义
(1)概莫能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熠熠闪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萍漂四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一概不能例外。 (2)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3)形容人四处漂泊,行踪不定。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sū)骨的都会,没有静密浸肌的湖泊(bō),没有悲剧般幽深奇瑰的城堡,没有绿得能溶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jǐ)而脏乱的。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密—谧,浸—侵,泊pō,瑰—诡,溶—融。
2.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有语病,并改正。
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过去,至少也有他的亲友。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联词位置不当,“无论”应放到“人们”之后;语序不当,“因为那里有他的过去,至少也有他的亲友”应改为“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________,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A.故乡的月夜,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
B.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故乡的月夜,一只小羊还未归家
C.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
D.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
C [根据结构一致和前后协调的原则,所填句子首句应与“故乡的小径”结构一致,可排除B、D两项;“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与“故乡的月夜”相照应,紧密相连,可排除A项,故选C。]
[资料链接]
思想者韩少功
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湖南长沙人。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散文《完美的假定》等,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长篇小说《马桥词典》2000年被推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同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韩少功在20世纪90年代曾随考察团赴法国访问考察,在异国的短短一个月里,他深深体验到从未有过的空虚与孤独,思乡之情异常浓烈,回国后他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组散文,总题为“访法散记”,本文即为其中的一篇。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作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代表作家有阿城、韩少功等。

[文本鉴赏]
本文抒写了作者在异国他乡的冷清和对亲人对故乡的惦念,流露出潜藏内心的寂寞,表达了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同时阐述了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哲理性思考:故乡,就是人的精神家园,就是人的心灵归宿。
[答案] ①客居法国的孤独寂寞 ②家园之思的根本原因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在开始部分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作者所客居圣·纳塞尔市的“家”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建筑的雅致、环境的优美衬托下文“我”对家乡的思念。自然环境和人文风光如此优美,仍然难以抑制“我”对家乡的思念,揭示了家乡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2.“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中“难耐的冷清”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语言的隔阂,文化的迥异,无法与人交流,使“我”如同被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中。②“我”感觉像置身于无底深渊的边缘,寂寞、虚空,没有回应。
3.文章第2、3两段文字的前后都以第一人称来写,那么,这两段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写?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第二人称,似乎在和读者面对面地交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二、阅读课文第5~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怎样理解第5段中“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既为前面所描写的极度孤寂作一小结,又点明内心孤寂的真正原因是对家乡的思念。作者前四段写了客居他国的寂寞,正是这寂寞使作者做出了“不想移民”的选择,而从这句话开始,作者正面写了思归的真正原因——他负责地爱着自己的家人和故乡,使文意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5.文章第8段末为什么说“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金麦穗”意味着丰收,“赶车谣”是“我”对故乡的歌颂。尽管现实中的故乡不美,尽管对现实中的故乡不满,因对故乡的现状不满而悲、而滴血,但“我”依然爱故乡,对故乡充满希望。
6.文中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作了哪些深刻思考?试分条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②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③只有为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④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作者在文中说道:“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这两句话颇有哲理,但有同学对此提出了怀疑,你是怎样认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认同作者的说法,作者强调的是“故乡”比其他旅游景区多了一些“血、泪,还有汗水”,而“故乡”在每一个游子的心目中都是美的,因为有悲的东西,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观点二)悲的固然是美的,但说“美的从来就是悲的”太绝对,比如鲜花、鸟语可以说是美的,但不能说是悲的。根据上下文,应该改为“悲的从来就是美的”。
(观点三)以上两种观点都较片面,都是只从语法角度去解读作者这句话,脱离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作者说这句话意在说明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血、泪、汗水,而这血、泪、汗水正是人们期盼家乡更美好而为之付出的,这种付出是悲壮的,因而作者说“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排比,气势贯通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从故乡没有的事物入手,多角度、多层面表明家乡的“贫瘠而脏乱”,从反面抒写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写法指导
运用排比的方法和作用
排比是一种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修辞手法。
方法:(1)描写构成排比,使描摹的事物具有联想美。除写景外,也有用排比描摹神情的。
(2)引用历史故事构成排比,使文章内容充实。
(3)引用古诗词构成排比,使自己的古文底蕴显现于文章中,增添文采。
(4)抒情构成排比,增强语势感染读者。
(5)叙述构成排比,丰富文章的内涵。
(6)说理论证构成排比,增强说服力,让人信服。
作用:(1)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得丰满细致,使人物内心丰富细腻。
(2)排比写景状物:有节奏鲜明、层次清楚、景象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传神之效。
(3)排比叙事:起铺陈、渲染的作用,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4)排比说理:使文章节奏鲜明,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5)排比抒情:使文章节奏鲜明,感情抒发酣畅淋漓,语势得到增强。
3.迁移运用
仿照课文原句写几个排比句,写出故乡的特点。
原句: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仿句:(但是,)我的故乡却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宁静安详的村庄 潺湲清澈的小河 田园诗般绿树掩映的瓦房 青得能引发你全部豪情的田野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人从出生开始,便一直处于不停歇的行走之中,可是哪怕行至海角天涯,总有一个月夜留给自己,留给远方魂牵梦萦的大地。一如韩少功在巴黎的大别墅里写下的文字: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在塞纳河畔万千的繁华里,他的心却归去了,归去在自己的南方小镇,归去在狭窄的街巷里,归去在家门口的老槐树下。或许对乡土的情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可称其为人的本能。它溶于一身畅通的血脉里,它根深蒂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这种本能,使每个人在陌生的地域里,遥望那个叫家的方向。
【应用角度】 “思乡”“温情”“足迹”等。
2.素材应用
谁不爱自己的家园,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著名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危急关头,以赤子之心向祖国深情表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状,悲愤地写下《死水》《发现》来抒发深沉的爱国之情;韩少功旅居法国,却情系家国故土,那“风雅富贵之邦”被他拒于心门之外,内心深处不停地呐喊“我心归去”。归去、归去,细细品味,你会发觉,这些爱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琐碎的言行中,已深入骨髓。
[群文阅读]
导读:对于久不回家的人来说,回家就是一种渴望。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但乡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在异国他乡,与孤独感相伴随的是思乡。思乡是生生不息从古至今涌动在我们血脉里的对故乡的惦念,是一种无法抛却的如同落叶归根的情愫,是这样一种淡淡的如水般的愁绪……
暮雨乡愁
⊙张清华
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回家(节选)
⊙章 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
虽然,我们早已属于他乡。在异乡人的眼里,我们早已属于这里。我们跟他们一样,操着同样的语音,追逐着同样的时尚。我们甚至比他们更像这里的主人,因为我们更关注这里的变化,小心翼翼地藏匿起外乡人的痕迹。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归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纤细的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尘封的窗户,却打开了遥远的记忆。
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找她感受她。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次回家的行程。……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建议阅读篇目:
《细雨梦回》(王充闾)
《我的乡愁》(李汉荣)
《我的乡愁》(徐君泽)
《故乡的山梨》(李辉英)
[诵国学经典]
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四十一章》)
[明理知义] 宏大的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成长启示] 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缥缈宏远,越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大的气度往往越包容万物。
2.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三十四章》)
[明理知义] 自始至终不妄自尊大,所以才能为人所拥护,自然会成就尊贵和伟大。
[成长启示] 人的一生,在别人的等待中哭着出来,又在别人的哭声中安静离去,来去人人平等。别把自己太当人物,别把自己看得复杂,别总把自己太当回事。
课件59张PPT。第三单元 月是故乡明我心归去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人类的许多文化情结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②某省领导仅在一年之内就贪污公款上千万,这件事实在耸人听闻。
③尽管他们都认为未来“房子如葱”,但对房子有刚性需求的年轻人对此看法却莫衷一是,并且普遍认为未来房价还会持续走高。
④实现农村改革纵深推进、整体推进、凯歌行进,必须加强农村党建工作,让党的力量在农村改革工作中熠熠闪光。
⑤再完美的机制也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仆后继。
⑥你如果准备好了,天上掉下来的,就是机会。你如果没有准备好,天上掉下来的机会,也会比石头更坚硬,一个不留神,就把你砸得粉身碎骨。
A.①③④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D [①概莫能外:指一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一概不能例外。使用正确。②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带有贬义。此处应改为“骇人听闻”。③莫衷一是:指意见有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结论,“普遍认为”与之相矛盾。④熠熠闪光: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使用正确。⑤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是褒义词,而语境是贬义的。⑥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使用正确。]
2.语句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唐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鹰的描述也颇多。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A.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B.唐代诗文中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C.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D.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C [A项,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B项,“反映了……的再现”句式杂糅;D项,“反映了……的再现”句式杂糅;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
3.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措辞表述得体的一处是(  )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护,真是不胜感激。至于您托我为令堂在本地查找心脏病特效药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此外,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A.笑纳 B.令堂
C.鼎力相助 D.惠赠
B [A项,“笑纳”是请别人接受自己的礼物。B项,“令堂”是尊称对方的母亲。C项,“鼎力相助”是敬辞,可改为“尽力而为”。D项,“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等,可改为“敬赠”。]
4.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蔡元培有一句名言:“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________。蔡元培一度也是个激进分子,制造炸药、组织暗杀团,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温和的教育和文化启蒙。在《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中他说:“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由制造炸药到制造“思想炸弹”,蔡元培最终成为一个教育救国者,成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
A.这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因为他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救世理想的理念。
B.因为他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救世理想的理念,所以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C.蔡元培之所以会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救世理想的理念,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D.与蔡元培本人的经历分不开,他有借助文化启蒙和教育救国来实现其救世理想的理念。
C [分析所给选项可知,B项,因果关系不当,一个人的经历会影响他的理念,但不能说“因为他有……的理念,所以与他本人的经历是分不开的”。D项,缺少关联词,语意不连贯。横线前的句子为蔡元培关于读书和救国的名言,反映的是他的理念,而比较A、C项可知,C项紧承横线前的句子,先谈理念,衔接更恰当。]
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哪里跌倒哪爬起,这是正确做事不服输的精神。
材料:坚持 进取 借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 他山之石可攻玉 咬定青山不放松
登高而招 锲而不舍 逆水行舟 借力打力 绝不气馁 定点打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分析示例特点:示例由两个四字词语、一个七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句组成。其次,巧分材料中的词句,将材料中“登高而招”“锲而不舍”“逆水行舟”等六个四字词语按照意义两两分组,分别照应“坚持”“进取”“借力”这三个中心主题;辨析“不到长城非好汉”“他山之石可攻玉”“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三个七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坚持”“进取”“借力”这三个中心主题的联系。仿照示例句式,整理句子。
[答案] 登高而招,借力打力,他山之石可攻玉,这是正确做事借力的精神。锲而不舍,定点打铁,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是正确做事坚持的精神。逆水行舟,绝不气馁,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正确做事进取的精神。
6.请以“故乡的小径”为开头重组句子,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句“故乡的小径”是宾语,重组句子变成了主语,那么前面的表假设的句子只能变成一个成分——“想象”的状语(“想象”由名词变成了动词)。
[答案] 故乡的小径常常是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热泪突然涌流时想象到的。
7.下面是泰安市《开发利用人防工程和设施审批许可流程图》,请把这个图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项目建设单位提出相关申请,资料齐备,由人防审批窗口审查材料,并出具《受理通知书》,资料不齐全,则发放《一次性补正》通知,相关科室、分管领导审核后报人防办专题会议研究审批、领导签批,通知申请人到审批窗口领取文件或邮寄送达文件。
8.下面两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加以概括。(不超过40个字)
(1)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要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我的房子。”富翁说。
(2)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说明家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支柱,家和房子是两个概念,房子只是单单指人的住所,而家给人带来的是温馨的感觉。(2)说明家人是最重要的,有了家人在身边,不管有没有住所,那也是一个完整的家。
[答案] 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豪奢的代名词,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流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照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给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溉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细碎的脚步日转星移,从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颗芽;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片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程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选自2017年第2期《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节)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的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做铺垫,同时暗示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本文写作者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交流,让作者“错把他乡当故乡”,表现了村民的朴实,让作者感到亲切。
C.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实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 [D项,作品对“母亲”的情况只是一般交代,没有具体描写,也没“采用多种手法”,因而也不会“栩栩如生”。]
10.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2)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3)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
11.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小院之所以弥漫着花草的气息,都是“母亲”劳作的结果,作品赞美小院,更是为了赞美“母亲”;(2)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文章最后两段写母亲的劳动,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之情;(3)小院里布满了花草果蔬,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而母亲也恰恰像土地一样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作品以此作结,升华了作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