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2单元 《劝学》(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2单元 《劝学》(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3:05:28

文档简介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属“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探讨的重点是读书学习的作用和从师而学的基本原则。后一篇课文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探讨的重点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作品。
第一板块,我们可以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提示,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第二板块,我们可以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提示,通过探讨阅读经典的作用,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劝学(节选)》
犹不能忘怀荀子的谆谆告诫:“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这位思想上的巨人,为后代留下了巨大的思想财富。让我们跟随大师的心语,一起品读不朽之著作——《劝学》吧!
《师 说》
当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盛行的时候,韩愈你冲破世俗,管他宦海浮沉,猛进高歌“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你的“劝学”理论是那么难能可贵,你的思想品格是如此伟大!
《获得教养的途径》
人,应该有教养。而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教养从何而来?赫尔曼·黑塞如是说:“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劝学(节选)
一、读准字音
木直中绳(  )   
槁暴(  ) 参省(  )(  )
跂而望矣(  ) 舟楫(  )
跬步(  ) 骐骥(  )(  )
驽马(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蛇鳝(  )
[答案] zhòng róu pù cān xǐng qǐ jí kuǐ qí jì nú qiè lòu shàn
二、辨识通假
(1)以为轮(    )
(2)虽有槁暴(    )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4)君子生非异也(    )
[答案] (1)“”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知”同“智” (4)“生”同“性”,天赋,资质
三、一词多义
(1)绝
(2)假
(3)强
(4)利
(5)闻
(6)而
(7)焉
(8)于
(1)动词,横渡/动词,消失/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形容词,到了极点/副词,极、非常 (2)动词,凭借/动词,借给/动词,假装 (3)形容词,强健、强壮/形容词,弓有力 (4)形容词,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意动用法,以……为利 (5)动词,听见/动词,听说/使动用法,使……听见 (6)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因果,因而/连词,表并列,而且/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相当于“地” (7)兼词,于之,从这里/句末语气词,了/疑问代词,哪里 (8)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介词,向/介词,到
四、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______________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______________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______________
(4)木直中绳,·以为轮 (    )______________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______________
(6)登高而招 (    )______________
(7)积善成德 (    )______________
(8)用心一也 (    )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 游泳 (2)名词作状语 每日,每天 (3)名词作状语 向上;向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5)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快,走得快 (6)形容词作名词 高处 (7)形容词作名词 善行 (8)数词作形容词 专一
五、古今异义
(1)以为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含贬义)。
(4)用心一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 (1)把……制成。(2)广博地学习。(3)鸟兽的爪子和牙齿。(4)两个词,因为心思。(5)藏身。
六、文言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木直中绳,以为轮。(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无以至千里。(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啊。(2)判断句 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3)判断句 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藏身的地方,这是因为心思浮躁。(4)状语后置句 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5)状语后置句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6)定语后置句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7)省略句 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8)固定句式 没有用来远达千里的方法。







修养的人。为:冻结成。木直中(zhònɡ)绳:中,合于。(róu)以为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连词,即使。复:再。挺: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也”,判断句式标志,“者”“也”是语气词,“者”用在结果分句








的范围广。顺风而呼:而,连词,表修饰关系。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彰:清楚。假:凭借,利用。舆(yú):车。利足:脚走得快。致:达到。舟楫(jí):船只。楫,桨。能:善,会。水:游泳,名词作动词。绝:横渡。生(xìnɡ):同











骐骥(qí jì):良马。驽(nú)马:劣马。功:成功。锲(qiè):用刀雕刻。
镂(lòu):雕刻。一:专一。跪:脚。螯(áo):钳夹。

[资料链接]
集“诸子大成”的儒学代表——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者。
贡献: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着不同的看法。并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学派,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认为人的知识和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劝学》便是他强调后天学习的名篇。
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荀子》
《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门人所著。荀况本为孙氏,故此书又称《孙卿对书》或《孙卿子》。《荀子》的人性论是荀子思想的逻辑起点。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仪,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因而他强调学习、积累和“注错习俗”。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隆礼重法”“君舟民水”“尚贤使能”“开源节流”等主张。其中《天论》《性恶》《解蔽》《劝学》诸篇可细读。
《荀子》一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文章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文本鉴赏]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答案] ①学不可以已 ②积累、坚持、专心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二、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文章的第二段论证了什么问题?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其论述层次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二段着重论证了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
(2)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论述层次: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②摆正“学”和“思”的关系;③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④得出结论。
三、阅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课文第三段是从哪几个层次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4.荀子在《劝学(节选)》篇中谈到了多种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请谈谈你的认识和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荀子认为:人因为感知器官作用的限制而使自身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因此,人要充分发挥这些能力,就必须学会善于利用自然,以增强人的感知器官的功能。在学习中只有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发挥各种学习条件的综合作用,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智能。会利用客观条件,就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观点二:锲而不舍,就是要“积久”。“积久”强调时间的延续,“坚持就是胜利”是耳熟能详、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一句话,折射出“积久”之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形象地说明了就算你天资聪颖,弃而不学,也将一事无成;即使你天资欠缺,笨鸟先飞,成就也可卓越。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善始善终,结果达到全面而又纯粹的境界。不然,中途易辙,往往于事不利。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正反对比,增强说理的分量
课文最后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作者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用“蚓”和“蟹”做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后者“用心躁”。鲜明的对比,反复地论证,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分量。
2.写法指导
对比论证“四注意”
对比论证是指围绕一个中心论点,从正反、纵横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将问题正确和错误的两方面分别展示出来,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的论证方法。
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能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能使观点更鲜明。
对比论证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比要鲜明、具体。
第二,对比对象要有可比点。对比的各方必须具有某些相同的属性,才能进行对比。如果两种事物间没有可比性,就没有了对比的依据,也就达不到有效论证论点的目的。
第三,要两两相对,对比均衡,眉目清楚,紧扣双方的对比点举例分析。当然,有时为了突出正面的需要,正面例子可以多举几个。
第四,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做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
3.迁移运用
请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粒种子躺在泥土里。春天到了,一粒种子破土而出,而另一粒种子说道:“我没那么勇敢。我若向下扎根,也许会碰到岩石;我若向上长,也许会伤到我的茎。”于是它甘心呆在泥土里。几天后,它被一只母鸡吃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粒种子敢于面对挑战与困境,破土而出,为自己开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另一粒种子,却害怕挫折与磨难,甘心待在自己的“安乐窝”里,结果埋葬了自己。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困难与挑战虽会给人以挫折,却也可以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最终却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有一句话说得好:苦,可以折磨人,也可以锻炼人;蜜,可以养人,也可以害人。可见,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荀子在《劝学(节选)》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可以提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还提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启示今天的我们要学会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专心学习,发展自我。在学习态度上,荀子认为要“锲而不舍”。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用心一也”,故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而蟹“用心躁也”,所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这个比喻告诉我们除了锲而不舍之外,还要专一。两千年后的今天,知识与信息日新月异,我们拥有比古人更优越的条件,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不断地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再加上我们的专心和锲而不舍,一定会取得学业与事业的成功。
【应用角度】 “学无止境”“坚持”“学会借助外物”等。
2.素材应用
兀立的山峰,本没有灵气,却借助脚下的绿水,构建出人间胜景;火红的花朵,本没有生机,却借助身旁的绿叶,表现自己的高贵;普通的佛寺,本没有神秘,却借助山林的幽深,渲染自己的超尘脱俗。一个人,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借助外物的力量,却能铸造辉煌的人生。
荀子曾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也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方法,我们可以拿来,化为己有,巧妙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
[群文阅读]
导读:荀子在《劝学》中,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阐释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和方法。下面让我们来品味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经典之作,一是培根的《论求知》,看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论述求知的,对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什么启发;一是杨绛是《读书苦乐》,运用比喻论证,将读书喻为“串门儿”,在此比喻的基础上,将读书获得的各方面的快乐,阐述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令人觉得趣味盎然。
论求知
⊙弗朗西斯·培根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统筹全局,却唯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太慢会弛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成偏执的书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践尝试则可修正检验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需浅尝,有的知识只需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需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粗糙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像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敏锐。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闻者,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弥补。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力的人,可以研习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烦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种头脑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
(有删改)
读书苦乐
⊙杨 绛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地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和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入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塞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拣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串门儿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儿吧?
建议阅读篇目:
《贵族是一个精神概念》(史飞翔)
《好读书》(贾平凹)
[积文化常识]
表示行进的词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跬步:半步。
(2)步:甲骨文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叠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的意思。本义是“两举足也”,即两步为步,用作动词,表示散步。《释名》:“徐行曰步。”成语“亦步亦趋”即源于此。
(3)趋:《释名》:“疾行曰趋。”意即小步快行。“趋”是恭敬的表示,晚辈见到尊长、臣子朝见君王一定要“趋”,以表敬意。
(4)走:甲骨文上像人甩开手脚,下像足之形。从字形看,人两手摆动的幅度很大,像跑起来的样子。因此,古汉语中“走”的本义即“跑”。
(5)奔:急走,跑。
(6)行:甲骨文像四通八达的道路形,道路是供人行走的,所以“行”引申为“行走”。
[诵国学经典]
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以便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成长启示] 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便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一味读书而不肯思考,就会无所适从。学习要注意“学”“思”结合。
2.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雍也》)
[明理知义] 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成长启示] 青年人要广博地学习,用文化知识指导自己的言行;现代人要注意礼仪,用礼仪约束自己的态度和言行,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道义。
课件78张PPT。第二单元 获得教养的途径单元导读劝学(节选)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四)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君子生非异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A项,“知”同“智”;B项,“生”同“性”;D项,“暴”同“曝”。]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复挺者(支持)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横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资质,天赋)
D.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C [A项,挺:直;B项,疾:这里引申为“洪亮”;D项,备:具备。]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 [B项,“水”是名词作动词,A、C、D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A项,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渊博;B项,古今意义均为“半步”;C项,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项,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党羽、帮凶(贬义)。]
5.下列选项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 [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D项为固定句式。]
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君子生非异也
D [A项,连词,表修饰,用在“跂”的后面,表“望”的情态/连词,表转折,但;B项,兼词,于此/语气词,表陈述;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标志。]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劝学(节选)》中,文章开篇连用比喻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广泛学习并不断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2)《劝学(节选)》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的观点,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3)《劝学(节选)》一文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节选)》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节选)》中阐明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荀子在《劝学(节选)》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曾有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他们都表达了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7)荀子在《劝学(节选)》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木”和“金”为例来说明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的道理。
(8)荀子在《劝学(节选)》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9)在《劝学(节选)》中,作者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10)在《劝学(节选)》中,荀子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荀子在《劝学(节选)》中,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积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3)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5)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6)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7)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8)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9)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10)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木材按墨绳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泥土,向下能饮泉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①者,兑②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 ”,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③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④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⑤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 ①说:说教。②兑:悦。③堇:毒草,根有剧毒。④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⑤畏:被拘囚。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B.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C.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D.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夫何哉/
B [根据“曰”可知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其有父者可知也”为主谓结构,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敬辞,称自己已去世的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等。
B.学者,具有一定学识水平,能在相关领域表达思想、提出见解、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C.天子,古代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
D.《吕氏春秋》,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的著作。
B [B项,学者指求学的人。]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C [文中把颜渊侍奉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曾点派曾参外出属于“事父”,不属于“尊师”的内容。]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2)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
(3)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参考译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道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道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适宜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反倒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正是由此出现的。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向上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使之羞愧。凡是师徒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明辨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受到尊敬。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他们中有父亲的可以看出来,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对于那些不孝敬父亲不尊重老师的人,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是说尊师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恐怕是遇难了吧?”曾点说:“即使他要死,我还健在,他怎么敢不小心遭祸而死呢?”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尊敬啊。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