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说
一、读准字音
经传( ) 句读( )
或不焉( ) 郯子( )
老聃( ) 苌弘( )
[答案] zhuàn dòu fǒu tán dān cháng
二、辨识通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3)或师焉,或不焉( )
[答案] (1)“受”同“授” (2)“读”同“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3)“不”同“否”
三、一词多义
(1)师
(2)传
(3)道
(4)惑
(5)之
(6)其
(7)则
(8)乎
[答案] (1)名词,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学习/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 (2)动词,传授/动词,流传/zhuàn,名词,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动词,传送,传递 (3)名词,这里指儒家之道/名词,道德学问/名词,道路/名词,正确的方法/动词,说,谈论/名词,学说 (4)名词,疑惑/动词,使迷惑/形容词,糊涂/动词,有了疑惑 (5)代词,指代道理/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的 (7)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副词,是,表判断/副词,那么 (8)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相当于“于”,比/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诘。
四、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______________
(2)惑而不从师 ( )______________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______________
(4)吾从而师之 ( )______________
(5)孔子师郯子 ( )______________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______________
(7)小学而大遗 ( )______________
(8)位卑则足羞 ( )______________
(9)不耻相师 ( )______________
(10)而耻学于师 ( )______________
(11)则耻师焉 ( )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动词 不及,低于 (2)名词作动词 有了疑惑 (3)名词作动词 从师学习 (4)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5)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6)形容词作名词 圣人;愚人 (7)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形容词作动词 觉得羞耻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 (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耻
五、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3)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答案] (1)求学的人。(2)用来……的。(3)两个词,“从”“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4)一般人。(5)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6)不一定。
六、文言句式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拘于时。(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师不必贤于弟子。(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耻学于师。(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2)判断句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3)判断句 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4)被动句 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5)宾语前置句 (一方面)不明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6)状语后置句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7)状语后置句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8)状语后置句 (如果)他得知真理也早于我。(9)省略句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乎:相当于“于”。闻:知道,懂得。师之:就是“以之为师”。
吾师道也:师,动词,以……为师。庸:岂,难道。知:了解。
“圣、愚”作名词,后者作形容词。其皆出于此乎:其,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身:自己。惑:糊涂。句读(dòu):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停顿的地方叫“读”。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惑之不解”与其句式相同。小:形容词作名词,指句读,小的。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族:类。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相若:相似。谀(yú):阿谀,奉承。不齿:不屑一提,意为极
[资料链接]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主要作品有《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等。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陈言务去”“词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浑。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到了唐代,人们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愈加浓厚。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韩愈写此文,目的在于抨击时弊,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议论性文体——“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都属此类文体。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表现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勇气。
[答案] 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②其子——其身
[文本深读]
一、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展开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师说》由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第四段)提出一个要不要从师的问题。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是: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2)为论证这一论点派生出两个分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圣人无常师”。在第一段一并提出:一个是回答“为什么要从师”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是回答“怎样从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在第二段、第三段采用对比手法加以分析,给予解决的办法。
2.本文第一段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后,作者从哪几个层次来进行分析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第二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三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第四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韩愈写《师说》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2)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而大遗
于其身
耻师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4.本文在许多方面阐发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请就本文思想的进步性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面而崭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示例二)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整散结合 明快晓畅
本文中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对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对偶句。
2.写法指导
整散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
整散结合,指的是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
学会使用整散结合句,从语言表达效果上看,可以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而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
整散结合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1)先散后整:
A.论点(散句)+整句阐释
B.设问(散句)+整句
(2)先整后散:
A.比喻(整句)+议论(散句)
B.比喻(整句)+观点(散句)
(3)散—整—散:
A.叙述(散句)+整句+分论点(散句)
B.分论点(散句)+整句+评析(散句)
3.迁移运用
请你恰当地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描摹一处你最喜爱的景物。要求突出你的喜爱之情。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光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掺杂些尘滓,宛如一块温润的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他出身孤苦,身世凄寒,苦读诗书,终有所成。不畏强权,爱憎分明。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他不仅是唐宋古文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也是由汉唐注疏之学向宋明理学转变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韩愈。
【应用角度】 “奉献于民,求成于心”“勇于革新”“以身作则”等。
2.素材应用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人。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
[群文阅读]
导读: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贾平凹的老师孙涵泊先生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他虽然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但一言一行让贾平凹发现着自己的不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唯有诚心拜师,虚心求知,才能在浩瀚的学海中扬帆远行。
我的老师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他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并认了他做我的老师。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儿疼不疼?”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加爱惜,只想占有,甚至加以残害。孙涵泊却视一切都有生命,加以怜悯、爱惜和尊重。我想,他真该做我的老师。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当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时,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孙涵泊,孙老师,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发生了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现在的人,多半是胆小怕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孙涵泊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显得十分神勇。一点不假,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有一次,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着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还有一次,朋友带了他去一个同事家拜年。同事家墙上新挂了印有西方诸神油画的年历,神是裸着或半裸着,来客没人时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神情严肃。同事也觉得年历不好,用红纸剪了小裤兜贴在那裸体上,大家都嗤嗤发笑起来。有人故意指着仍裸着的胸脯问他:“这是什么?”他玩变形金刚,玩得正起劲,看了一下,说:“妈妈的奶!”说罢又忙他的操作。孙涵泊无视权威,不瞧脸色,不转弯抹角,说话直奔事物的根本,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的的确确,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是诚心诚意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我相信有许许多多的人接触了我的老师都要羞耻的。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
(有改动)
学必求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学习是必须有老师指导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一切学者、科学家是无不“必有师”的。圣人孔子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拜芝加哥大学教授爱德华·特勒为师,李政道拜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华罗庚拜数学家熊庆来为师,陈景润拜沈元为师。当然无师自通的天才偶尔有之,但是少之甚少。
学问学问,先学后问。既然求学需要求师,该向哪些人求师呢?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众人之中也有人可成为你的老师。因为各行各业掌握的知识技术各有不同,所以有俗语“隔行如隔山”之说。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木匠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灵巧的双手能造出漂亮的家具;一个能准确地挑出甜蜜爽口的西瓜老农,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掌握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个平凡普通的手机售货员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熟知手机功能及鉴定质量的技巧。老师在家人中:王献之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成为书法大家。老师在朋友中:唐代齐己因写“昨夜数枝开”拜朋友郑谷为“一字之师”,留下“昨夜一枝开”的绝句。求师在路人中:后汉的荀淑一次出门,在路上遇到了年仅十四岁的黄宪,“揖与语,移日不能去”,对黄宪说“子,吾之师也”。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呀!
求师一定要诚恳,要虚心。诚信拜师,虚心求知,方能长进。宋代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和他的朋友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此时外面开始下起大雪。杨时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在雪地里等了大半天,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宋代宋濂仰慕圣贤的学说,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请教,曾经背着书箱,拖着鞋子,顶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行走在深山大谷里,到百里以外有名望的前辈家中请教。他站在老师旁边,提出疑难,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遇到老师大声斥责,他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最终还是能够获得知识。
古人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怀揣“人皆我师”的虔诚,在浩瀚的学海中获得真知吧!
建议阅读篇目:
《我的老师》(魏巍)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积文化常识]
六 艺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1)古代称《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为“六艺”。也泛指各种经书。
(2)儒家所谓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3)《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诵国学经典]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论语·阳货》)
[明理知义] 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好智慧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
[成长启示] 青年人要不断地积极主动学习,力避各种人生的短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才智和素养。只有拥有健全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课件76张PPT。第二单元 获得教养的途径师 说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五)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A项,受,同“授”;B项,不,同“否”;D项,生,同“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B.不耻相师 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道理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闻:懂得
B [师,动词,学习。]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B [B项,“之”,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而”,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C项,“其”,代词,他们/指示代词,那些;D项,“乎”,语气词,呢/介词,在。]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君子不齿
A.小学而大遗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吾从而师之
D.位卑则足羞
C [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形容词用作名词;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A [“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传道”古义为“传授道理”,“众人”古义为“一般人”,“小学”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古文”古义为“先秦及秦汉散文”。]
6.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A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是宾语前置句;C项是被动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作者韩愈点明老师的职责或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而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能不更加愚昧?
(3)韩愈在《师说》中将士大夫对自己与对儿子的不同要求进行对比,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5)《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6)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做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10)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说明“童子之师”的做法与自己所说的老师有根本区别。
[答案] (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3)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4)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6)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7)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8)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9)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2)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
9.请找出下面一段文字中表达上的毛病并改正。
老师,①此时此刻,多少往事仍历历在目。课堂上,②您循循善诱,抛砖引玉,开启着我们心灵的窗户;生活中,③您精心呵护,无所不至,提供给我们成长的沃土。如今,④您离我们而去,⑤在我们心中您的音容宛在。⑥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发愤图强,争取早日成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序号②:“抛砖引玉”改为“悉心指导”;序号③:“无所不至”改为“无微不至”;序号④:“离我们而去”改为“退休在家”;序号⑤:“音容宛在”改为“形象平凡而伟大”。
10.教师节到了,高一(3)班的同学写了一篇《教师赋》,请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特点,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文字。
教育伟业,重在教师。古往今来,代代教师胸怀报国之志,潜心培育英才。三尺讲台,领万千学子驰骋天地人间,观宇宙之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数理化感自然规律以求真,________,练琴书画悟人间冷暖以求美。“传道受业解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承灿烂文化,铸就高尚人格,教师贡献伟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句式要与被仿写句一致;仿第二句时,不能再写“数理化”。
[答案] (示例)一方教室 引无数心灵神游古今未来 察品类之盛 习文史哲阅世事沧桑以求善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并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无乃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
(选自《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 [本题断句重点要明晰句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节介”“章句”“豕”“上林苑”“舍”“鸿”“烧者”“之”等,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无不通”是指“博览”的情况,是说梁鸿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故“博览”与“无不通”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于上林苑中”是介宾短语,“遗”的宾语是“火”,“遗火”不能断开,排除C项。]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A [“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错误,校尉为中级军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里,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他不是一般的人。
B [“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有误,从文中来看,说的是“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可见应是先请求制作粗布衣服等,再梳妆打扮。]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的人。(关键点:“耆老”“恒人”“责让”“长者”。)
(2)不久,又离开(霸陵山中)到吴地去,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关键点:“去”“适”“大家”“为”)
【参考译文】
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梁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寄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气节操守,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做寻章摘句式的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养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询问损失情况,全部用猪来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希望做佣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家做杂务,从早到晚从不懈怠。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的人。从此那家主人才敬佩梁鸿,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没有接受离开了,回到自己的家乡。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孟姓人家有个女儿,说:“想嫁个像梁伯鸾那样贤能的人。”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搭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里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拒绝过几个男子了。现在我被您看中(您却又不理睬我),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现在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想要的呢?”妻子说:“只是用来观察您的心志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于是更换打扮,梳了个椎髻,穿上粗布衣服,(像个)做事(的人)走上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了!”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难道想要低头迎合世俗吗?”梁鸿说:“好的。”于是一起隐居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诵读《诗经》《尚书》,弹琴以自娱自乐。不久,又离开(霸陵山中)到吴地去,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做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皋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一个做佣工的能让他的妻子这样敬畏,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梁鸿潜心闭门著书十多篇。等到梁鸿死后,皋伯通等人在吴国要离墓旁要了一块地安葬他。众人都说:“要离有节气壮志,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们亲近一点。”葬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