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阜盛(fù) 懵懂(měnɡ) 杜撰(zhuàn)
敛声(liǎn) 蹙(cù)额 孽根祸胎(niè)
两靥(yè) 纳罕(hǎn) 东施效颦(pín)
纨绔(wán )(kù) 惫懒(bèi) 宫绦(tāo)
绾(wǎn)着 嫡亲(dí) 盥 (ɡuàn)手
翠幄(wò) 罥烟眉(juà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屏 (2)遂
(3)孱 (4)症
2.语境辨析法
(5)云雾笼 (lǒnɡ)罩着这座城市,人们就像被锁进囚笼 (lónɡ)一般难受。
(6)姐姐省(xǐnɡ)亲的时候,母亲一再告诫“过日子要节省(shěnɡ)”。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装饰·妆饰
装饰:①动词,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既可指人,也可指物。②名词,指装饰品。妆饰:①动词,打扮。侧重指人。②名词,指打扮出来的样子。
(2)标致·标志
标致:指相貌、姿态美丽,是形容词。标志:名词,是事物的特征;动词,表明某种特征。前者多用于形容女子,而后者多强调特征。
(3)委屈·委曲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使人受到委屈。委曲:(曲调、道理、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曲折;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勉强服从。
2.明确词义
(1)不经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顾盼神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敛声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雕梁画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
(2)眼睛转动,神采飞扬。形容目光炯炯有神,神态动人。
(3)有意识地收住声音,抑制呼吸,形容人安静。敛,收拢;屏,抑制呼吸。
(4)在栋梁等木结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绘,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建筑艺术。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两弯似蹙(sù)非蹙娟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yè)之愁,矫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qiào),病如西子胜三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蹙cù,娟—罥,魇—靥,矫—娇,娇—姣。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1)一语未了,只见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下想时,只见从后房门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进来。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搭配不当,“见”与“笑声”不搭配,把“见”改为“听”。(2)语序不当,把“从后房门”移到“进来”前面。
[资料链接]
语言巨匠——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奴仆)。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奶娘。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颐、曹先后继任江宁织造。曹家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
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也由贵公子跌落为“寒士”。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了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用工整的偶句(也有用单句的)作回目,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段落整齐,首尾完整。
章回小说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史兴亡和战争故事,说话人不能把每段故事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在每次讲话以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从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话说”“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字样,可以看出它和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便是典型的章回小说。明清至近代,中国的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现当代的一些通俗小说也仍在沿用此种形式。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所闻,展示了贾府豪华的环境、奢侈的生活、森严的等级礼法;传神地描绘了林黛玉的细心、多虑与自尊,王熙凤的善于机变、善于逢迎、精明能干,贾宝玉的叛逆等性格特征。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见面,互相爱慕,暗示了以后情节的发展。
[答案] ①先声夺人 ②叛逆 ③乖僻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6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段详细描写了贾府建筑讲究,庄严高雅,富丽气派。展现了贾府的社会地位;为主人翁活动和故事情节发展提供了小的社会环境。
2.王熙凤的出场是课文中精彩的一节,作者从4个层次写了王熙凤的出场,试分析刻画了王熙凤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描写方法
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或实写)
①
贾母的戏谑之言(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或虚写)
②
见林黛玉(言行的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或实写)
③
回王夫人的话(言行的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或实写)
④
[答案] ①不仅表现了王熙凤的外在特征——年轻、貌美,而且表现了她的内在性格——刁钻、狡诈 ②贾母的“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的戏谑之语,虽是开玩笑,却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狠手毒 ③王熙凤见林黛玉,先是恭维,而后“便用帕拭泪”,接着“忙转悲为喜”,还“亲为捧茶捧果”,差人打扫房间。王熙凤察言观色、善于逢迎贾母的虚伪性格,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④回王夫人的话,虽是一带而过的情节,却也是刻画人物的重要一笔,它不仅表现了王熙凤善于机变逢迎的性格,也表现了她的精明能干的特点
二、阅读课文第10~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应如何理解文中《西江月》两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4.作者为什么把宝玉的出场安排在最后?为何要他两次出场亮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人翁(主要人物)的出场往往要安排在后面,就本文而言,把宝玉的出场安排在最后,是为对宝玉的侧面描写(间接描写或虚写)留下足够空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以众人对宝玉的介绍评价与后面宝、黛相会时黛玉对宝玉的感觉与众人不同作伏笔、对比。这一心灵的相通,是整个故事发展、主人翁命运的基础。②把宝、黛相会放在最后,可以集中笔墨,专门描写。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③安排宝玉两次出场,也是作者构思的独到之处。第一次亮相,可以说是黛玉观察宝玉。黛玉见到了穿戴华贵、外貌姣美的“一位年轻的公子”,和她猜测的完全不同,惊怪此人非常面熟。这次亮相为黛玉的心理活动安排了时间。第二次亮相其实是宝玉看黛玉,一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不仅写出了他的“疯疯傻傻”,还与黛玉的内心感受不谋而合。
5.宝玉为何“摔玉”?如何理解这一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宝玉“摔玉”是他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摔玉的缘由是黛玉的“与众不同”的美。在宝玉看来,神仙似的黛玉却没有玉,于是宝玉痴病发作,把自己与生俱来的“宝玉”狠命摔去。摔玉写出黛玉的美,写出宝玉的“痴”。“玉”是天命的象征,摔玉的行为表现了宝玉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更能体现出宝玉的叛逆性格。
6.简要赏析下列语段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完善表格)
语段
手法
性格特点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①
②
舅母爱惜赐饭……望舅母容谅
语言描写
③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贾母正面榻上独坐,……黛玉方告了座,坐了
④
⑤
[答案] ①心理描写 ②良好的教养;待人处世注意分寸;有极强的自尊心 ③顾全大局,处处留心;小心谨慎,谦恭得体 ④动作描写 ⑤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王熙凤是贾府中赏罚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曹雪芹在对她的形象的塑造上是不遗余力的。对于王熙凤,有人爱之,有人妒之,你是如何看待这个人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王熙凤是一个矫揉造作的女人。为了迎合贾母,在黛玉面前虚情假意。刚一见到黛玉,就携着手,先是笑着说了一番夸赞奉承的话,当说起姑妈(贾敏)去世,想到贾母此时一定会为女儿的去世伤心,“便用帕拭泪”,可当她看到贾母笑了,立刻转悲为喜,又说了一番恭维话。她在贾母面前察言观色,极尽奉承之能事。一切都以贾母所好、所恶为转移。
(示例二)王熙凤威严却不失女子的温柔。从她的衣着来看,她是一个富贵里透着娇媚的女人;从她的言行来看,她是一个尊贵中透着温柔的女人;而从周围人对她的态度来看,她又是—个不失威严的女人。王熙凤具有外交家的风度,在贾府众多的女子中只有她能稳住阵脚。她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大家风范”,措辞得体,语气感人。一看就知她在贾府中的位置举足轻重。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传神的语言描写
本文中人物语言描写极其传神,或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或侧面烘托人物性格。例如,文中王熙凤出场后的短短两段独特的语言,使我们不能不叹服王熙凤曲意逢迎的娴熟、见风使舵的迅速、玩弄权术的高明,从而也揭示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又因为这一原因,也就一天天助长了她阿谀逢迎、口蜜腹剑、刁钻圆滑性格的养成和发展。
2.写法指导
语言描写“三注意”
(1)人物语言要有个性。这是语言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语言有个性,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
(2)要写出说话人的神态、动作等。一个人说话时,总要表现出相应的神态动作,把它们描写出来,不但可以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还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3)语言要简洁明了。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废话。
3.迁移运用
在高三读书的赵新天在新华书店购书时遇到了小学时的班主任黄老师。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师生对话,可有少量的神态、动作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赵新天发现黄老师后,轻轻喊了声:“黄老师。”黄老师抬起头,惊疑地看着面前这位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我是赵新天呀,是您以前的学生。”“赵——新——天……你是那个捣蛋鬼呀!”“对呀。” 赵新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长这么高了,都快认不出来了。”黄老师上下仔细打量着他,“今年该是……哦,今年要考大学了吧?”“是啊。这不,我买参考书来了。”“高三学习挺辛苦吧?”“苦是苦,但总得学啊,再不努力就迟了。”赵新天调皮地说。“不错,小伙子,好好干。考上大学别忘了告诉我一声。”说着,黄老师欣慰地笑了。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黛玉,一个美丽、聪慧、体弱多病的小女子,寄居在礼教森严、人情势利的他人篱下,生活不自由,爱情被打破,她用自己的坚强、自己的矜持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把自尊作为弱者的武器,她不能改变他人,她也不去阿顺地改变自己。人活着就要活出尊严,人活着就要活出志气,多些骨气,少些奴气。
【应用角度】 “尊严”“骨气”“志气”等。
2.素材应用
海卡尔说:“人的尊严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林黛玉寄人篱下,她用自己的坚强、自己的矜持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活出了骨气。在美国纽约中央车站,人们向流浪汉或流浪艺人施舍时,一定会平等待之。他们在表演时,身旁放着收钱的金色盘子或帽子。如果你没有欣赏他们的表演便投钱,会被拒绝;如果你欣赏完后没有鼓掌或者发表评论,他们照样不会接受你的钱。因为他们认为:“您的施舍,我的尊严,我们是平等的。”所以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昂首挺胸,要有尊严。
[群文阅读]
导读:《林黛玉进贾府》为我们刻画的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举止有礼、应对有度、虑事周全、谨慎自尊、细心机敏的封建时代少女形象。今天,我们走进《泪洒红楼》,与林黛玉对话,感受她的才情,她的柔情,她的伤感;走进《水边的女人》,感受黛玉如水的性格,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
泪洒红楼
——与林黛玉的对话
在一个江南残冬清冷的午后,你从苏州来到了金陵。轻移莲步,顾盼多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眉尖若蹙,且唤颦颦。外祖母赐予你鹦哥,即以后与你日日相伴的“一片真心为姑娘”的紫鹃。荣国府收留了你。
既生玉,何生钗?不想如今来了个宝钗姐姐,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人都谓你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比不上她。你抑郁不平,而宝钗姐姐却浑然不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缘分早已定在三生石,你注定只能枉凝眉。
两朵宫制堆纱的假花送你,你毫不稀罕地扔在一边,还说是先送了别人挑剩下来的给你,管事的周瑞家的不敢言语一声。宝钗姐姐小恙梨香院,宝哥哥与你同时探望,你的谈笑和醋意让冬天梨香院的夜晚更添风情!
痛失亲母没多久的你,还没有在荣国府熬过残冬,亲父如海又撒手离你而去。就像宝哥哥说的:“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得怎样呢。”有几个人能够感觉到你的凄苦?唯有一宝玉了。至此,你倒可以长住金陵,只可惜寄人篱下,从今孤苦飘零,凄凉无穷无尽。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首《世外仙源》让元妃刮目相看,替宝玉那首《杏帘在望》更让元妃以为宝玉果然进益了。你的才情在大观园初露锋芒。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你表达爱情的方式,往往也只是试探性的猜疑和有意的争吵,处处显示为挂着泪痕的爱,这也许是你和宝哥哥最为幸福与欢乐的时光了。我想那多愁多病的身、倾国倾城的貌还是来形容你一人。《西厢记》的妙词,《牡丹亭》的艳曲,使你百感交集。在梨香院的墙角边,墙内的女孩子在演习着戏文。笛韵悠扬,歌声婉转。你听唱道: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听着听着,不觉心痛神驰,珠泪滚滚。像你如此凄哀的忧伤,让我心里觉得一种窒息的痛!
春天的潇湘馆,翠竹婷婷。春风吹拂着纱窗,鹦鹉在脚架上凝望着你,所有的蜜意幽情不及你在床上伸的一个懒腰。每日家情思睡昏昏,宝哥哥站在窗外被你的柔情牵引。他对着紫鹃妹妹说了一句:“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多么旖旎的爱恋风光!怡红院被拒之门外,你悲戚呜咽,却不知只是晴雯丫头的一场气,可不知是你,谁又知门外敲门是何人?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闱;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你可知道?你一段忧伤的《葬花吟》,让天下多少才子佳人断肠?“……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是怎样一种绝望凄伤的哀音?你那样忧愁地把自己困在潇湘馆,再伤,再痛,也只能把落花来埋葬了……
水边的女人
我看见西子浣纱的涟漪,望见貂蝉戏水的波澜,听到红拂袖水的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持着那一抹真彩。女子立于水边,便成了“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
水做成了女人,宝玉如是说。你就如那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于是,一泉清流被你演绎到了极致。水边,你写下了《葬花吟》;水边,你赋出了《唐多令》。提锄携篮,收一方落红;扶柳洒泪,送一池飘絮。也许,你又感怀身世了,面对那池清流,你想到了“逝者如斯”;看到随波而去的落红,你想到了“花自飘零水自流”。水成了你感情的承载,载着水做的女人的眼泪,流向远方。
但贾府并不是一个任水自流的地方,你觉得你在被束缚,被一堵堵围堤挤压着,仿佛就要成为一潭死水。于是,你抗争,为那一份灵动与鲜活而争取着自由!办“海棠诗社”或许算是一次自由之战吧。当你写下“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时,你的灵动已无法更变地展现在那一尺白宣之上。然而,李纨却依旧把胜者的皇冠戴在了那个只会写“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宝钗头上。不错,宝钗用她特有的淑女风范展现了大家闺秀的自重与懂事,而黛玉,你又输在何处?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试问你输了吗?没有,恰恰相反,你争得了那一池的灵动。
智者乐水,欣赏的就是它的灵性与矢志不渝的心志。黛玉,你总是在这么抗争着,为着你的初衷,也为着你不变的灵气。也许,你已经头破血流;也许,你带着那一丝不可遗忘的悔憾辞世。然而,如水的你带来的是不可磨灭的灵性与不可变更的志气。面对封建的枷锁,你选择了水,染一池灵动,洗一身清洁,追一方梦想。
汝——水边的女人……
建议阅读篇目:
《黛玉葬花》(诗飏)
《林黛玉之致死》(周汝昌)
《陈继征论黛玉》(陈继征)
[诵国学经典]
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四十一章)
[明理知义] 最方正的好像没有棱角,最宝贵的器皿最后完成。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体。
[成长启示] 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缥缈宏大,越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大的气度往往越包容万物。
2.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三十四章)
[明理知义] 由于它最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大。
[成长启示] 人的一生,在别人的等待中哭着出来,又在别人的哭声中安静离去,来去人人平等。别把自己太当人物,别把自己看得复杂,别总把自己太当回事。
课件65张PPT。第四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她生得杏脸蜂腰,俊眼修眉,亭亭玉立,顾盼神飞,正从梅花小径中闪身出来。
②萧队长走到屋子当间儿,大伙都敛声屏气,李毛驴也停止了唠嗑。
③李德裕救济百姓、与“歌仙”结亲等故事,虽有的是不经之谈,却极好地说明了他在海南人民心中正直、勇敢、亲民的形象。
④初做母亲的她首次听到宝宝喊“妈妈……妈妈”的甜言蜜语时激动得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⑤最近有许多电视剧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人民公安同潜伏在大陆的反动分子的孽根祸胎进行艰苦斗争的故事。
⑥在比赛的最后一分钟,对方后卫的乌龙球让自己的球队取得胜利,本来以为只能在这足坛豪门的主场带走1分的主教练转悲为喜,兴奋地跳了起来。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A [①顾盼神飞:形容顾盼之间,神采飞扬。②敛声屏气:形容谨慎畏惧的样子。③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④甜言蜜语:指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的好听的话。⑤孽根祸胎:灾祸的根源,旧指坏的儿子。不合语境。⑥转悲为喜:转悲哀为喜悦。此处没有悲哀,故不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写作能力的高低意味着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大,甚至也可衡量出一个人对文化的理解程度。
B.针对一些特殊群体,特别是年龄较大、不便外出的老人,北京市推出了一套在家就可以锻炼的健身操。
C.杨绛先生一生钻研文学与翻译,精通多国语言,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堪称典范的中译本。
D.这座大桥的工程建设引起了国际桥梁界的高度关注,吸引了许多一流的专家和团队参与技术咨询和质量顾问。
B [A项,不合逻辑。“高低”与“多大”两面对一面,应将“有多大”改为“的大小”。C项,成分赘余。“被公认为”和“堪称”重复。D项,成分残缺。在“质量顾问”后加“的工作”。]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B.某同学的作文得到一位作家的赞赏和指导,这位同学回信说:“承蒙您的错爱,我一定继续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
C.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
D.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D [府上:敬辞,称对方的家或老家。应改为“寒舍”。A项,容谅:宽容原谅。使用恰当。B项,错爱:谦辞,用于感谢对方对自己的爱护。使用恰当。C项,尊名:大名,对人名字的敬称。使用恰当。]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⑥曾写下这样两句诗
A.⑥④①⑤③② B.⑥③④②⑤①
C.①③⑤④②⑥ D.④①⑥③⑤②
A [通读所给文段和候排句可知,⑥与横线前的句子联系紧密,且能引出下文的诗句,故应为首句,据此可排除C、D两项。分析候排句可知,应是曹雪芹“十年辛苦”在前,读者“十年同路”在后,据此可排除B项。因此答案为A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
B.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C.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D.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C [句中没有本体、喻体,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把黑亮的头发比喻成漆。B项,把佩戴的珠玉比喻成日月,把衣服的图饰比喻成烟霞。D项,把“面”“色”分别比喻成“中秋之月”“春晓之花”。]
6.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不超过30个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做此题,需要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其情节神韵,明确二人的特殊之处,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对偶句来描述。描述的内容必须是二人初会的“情景”。可以巧用原文词句。
[答案] (示例一)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示例二)灵犀相遇,抬眼大惊,便觉特眼熟;神韵交汇,放目一笑,即感旧相识。
7.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8.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鉴赏《红楼梦》中的诗词”。请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的能力。 因为主题是“鉴赏《红楼梦》中的诗词”,所以主持人的开场白一定要与《红楼梦》中的诗词有关,并且语言要简洁,不能太长。
[答案] 示例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山,去欣赏它们的璀璨与绚丽吧!
示例二:“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宝钗的思想写照。“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的生活环境。《红楼梦》中的诗词文质兼美,今天我们将对它们进行专题鉴赏,希望同学们积极发言。
9.以下是《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中的一段文字,请在下面横线上分别填写一个四字词语,展现这一幅诗意的画面及史湘云的性格。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简洁、生动。
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卧具:青石为床、①________
睡态:香梦沉酣、②________
环境:红香满身、③________
性格:④________、随性适意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生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其次要认真审读题干;再次要明确答题的角度分别是“卧具”“睡态”“环境”“性格”,根据角度的限定在文段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加以压缩,以符合题干四字格式的要求。
[答案] ①落花为枕 ②娇憨可爱(憨态可掬、睡语酒令) ③蜂围蝶绕 ④豪放旷达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品茶栊翠庵
曹雪芹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 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 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 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 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妙玉斟了一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盒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淳,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说:“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不在话下。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红楼梦》第五回妙玉判词)
②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摘自《红楼梦》第十八回)
10.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栊翠庵东禅堂,贾母和妙玉关于选茶和用水进行了一番问答,这段对话看似浅白无奇,却可见主客都是品茶的行家。
B.妙玉在招待黛玉宝钗时用“古玩奇珍”,而招待宝玉却用她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说明妙玉对宝玉到来心中不喜。
C.作者通过妙玉待客的茶具暗示了妙玉显赫的家世,通过妙玉给不同客人用不同茶具说明她虽隐身空门却通晓人情。
D.选文虽只是描绘一次品茶活动,却写活了不同身份人物的个性,读来也令人感到韵味无穷,妙趣横生,充满闲情雅趣。
B [B项,有洁癖的妙玉拿自己饮茶的茶具招待宝玉说明她对宝玉亲近,而非不喜欢。]
11.在“三玉一钗,吃梯己茶”这一场景中,作者生动地刻画出了妙玉对宝玉的微妙心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妙玉对宝玉充满好感,她渴望和宝玉接近,但又怕人非议,所以刻意掩饰,于是先是把自己平常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来饮茶,并通过品茶议茶时的高论来引起宝玉的注意。
12.《红楼梦》第五回中用《世难容》曲来暗示妙玉的性格和命运:“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但是也有人反对上述的观点,认为妙玉做作、虚伪、假清高。对以上两种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妙玉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赞同曲子观点。①从形象看: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气质高雅,但因为自幼在寺庙带发修行,所以对尘世的丑恶极为反感,形成了孤独清高的个性。②从环境看:寺庙清幽的环境和孤高的性格让她和世俗格格不入,花季芳龄却没有一个朋友,反而被人嫉妒和嫌弃。
(示例二)赞同“假清高”观点。①从形象看:妙玉虽然自幼出家,但是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从她对贾母周到的招待和逢迎,可见她也是一个圆滑世故的人。②从情节看:她虽然身在空门,但是依然无法遏止青春的萌动,她对宝玉取笑,其实是对宝玉的好感,而且不顾自己的洁癖而把自己平常吃茶用的绿玉斗给宝玉用。所以,妙玉的孤高实际是假清高、虚伪和做作。(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层次清楚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