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1单元 《鸟 啼》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1单元 《鸟 啼》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3:13:30

文档简介

鸟 啼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攫住(jué)   跌宕(dànɡ)   炽烈(chì)
荆棘(jí) 苍穹(qiónɡ) 束缚(fù)
潺潺(chán) 窒息(zhì) 摇曳(yè)
隐遁(dùn) 残骸(hái) 阻挠(náo)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闷   (2)悄
(3)藉 (4)禁
2.语境辨析法
(5)这孩子对老师的话横(hénɡ)竖不听,态度还蛮横(hènɡ)得很。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持续·继续
持续:延续不断。继续:(活动)连下去;延长下去;不间断。前者强调动作的连续不断,中间没有间歇。后者强调动作前后相连,可以是连续不断的,也可以是有间歇的。
(2)爆发·暴发
爆发: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前者可用于巨大的声音、重大事件、个人力量、情绪等的突然出现或发作,后者可用于山洪、洪水、疾病等,可用作贬义词,指用不正当的手段突然发财或得势。
(3)势不可挡·势如破竹
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2.明确词义
(1)残缺不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死而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缺少了一部分,不完整。
(2)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jì)。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zhuō)地发出咕咕的叫声。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黄昏时,从河床的樯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藉jiè,樯—蔷。
2.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成语使用的正误和画线句子是否有语病,并改正。
从鸟儿们的歌声中,听到了这场变迁的第一阵暴发。在心底,泉流在涌动,激厉着我们前行。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它从陌生的地方来,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乘上了从天国吹来的清新柔风,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暴—爆,厉—励,画线句子中途易辙,在“我们”前面加“使”。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严寒________了好几个星期,鸟儿很快地死去了。
(2)春天来到我们中间,银色的泉流在心底________,这喜悦,我们禁不住。
(3)从鸟儿们的歌声中,听到了这场变迁的第一阵________。
A.持续 奔流 暴发  B.持续 奔涌 爆发
C.继续 奔涌 暴发 D.继续 奔流 爆发
[答案] B
[资料链接]
天才作家——劳伦斯
劳伦斯(1885—1930),英国作家。出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
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迷途的姑娘》等。
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面对着惨烈的死亡。本文写于1919年,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在那场战争里,十几亿人被卷入,几千万人丧失生命。战后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面对人类如此惨烈的死亡,面对欧洲人民对战争的心理阴影,作者希望人类能像鸟儿一样向死而生!
[文本鉴赏]
文中写了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充分肯定了生命的价值,认为谁也无法阻止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止我们对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和追求。
[答案] ①新生 ②生命不可阻挡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描述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开篇描述了严寒持续、鸟尸横陈的场景,让人深感凄凉和恐怖。作者用了反衬的手法,把微弱的鸟啼放置在一个严酷的冬天的背景下,是为了证明生命的强大。鸟啼是作者对生命顽强的礼赞。
2.第5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鸟儿拟人化,写出了鸟儿的复生之快,也揭示了它们面对死亡时对生命的渴望。
3.试分析“鸟啼”与“鸟尸”的象征意义,作者对此情景有什么样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鸟尸是死亡的象征。两者在文中形成强烈的对比,肯定了生命力量的不可阻挡。作者认为,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前进,无法阻挡我们对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二、阅读课文第6~1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文章第9段中“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连用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句,歌颂新世界的美好,进一步突出生命力的不可阻挡。
5.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结尾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然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在本质上不可兼得,但是“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万物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6.“向死而生”有什么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承认死亡,直面死亡,不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生与死全不相容。生因为死的衬托更显珍贵,以死为背景的生更见顽强。生命是短暂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走向死亡,为了不辜负此生,应该积极、乐观、顽强地活着。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劳伦斯在《鸟啼》一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那么生命和死亡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生与死既对立又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生与死的境界应该是一致的。虽然死亡带走了生者,但消逝的生命留下的生活的痕迹、大量的财富和独特的思想,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示例二)生与死是对立的。生命,时常受到死亡的威胁;生命走到了尽头,也就意味着死亡降临了。生命是短暂的,而死亡却是永恒的。两者是一对矛盾体,它们是不可能并存的。
(示例三)死是为了更好地生。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他的死却换来了更多的生,他的生命在那些他换来的生命身上得以延续。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生命之火会一直燃烧下去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精彩的拟人
《鸟啼》通过描写严冬消逝、春天来临之际鸟儿的啼鸣,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神奇的由衷赞美和对生与死的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这篇文章读起来却不是很抽象,这与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关——作者主要运用拟人、象征的手法,将鸟人格化,将自然人格化,让人与自然进行生命对话。
2.写法指导
妙用拟人“两要求”
(1)运用拟人的关键在于巧抓事物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让其拥有物的特质,又拥有人的属性,追求“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如: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运用拟人手法时,我们不能改变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支配它们的自然规律。
(2)要善于观察,丰富联想。我们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对事物的特性做到胸有成竹,写作时才会游刃有余。我们只有妙用联想,才能将事物之特性准确地人格化,巧妙地完成由物到人的飞跃。
3.迁移运用
下面是屠格涅夫《猎人笔记》中的一段话,其中画线的句子被压缩了,请根据语境将其重新扩展开来。要求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
在早春的日子里,当四周一切都发出闪光而逐渐崩裂的时候,通过融解的雪和浓重的水汽,已经闻得出温暖的土地的气息。云雀歌唱,溪水奔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在雪融化了的地方,在斜射的太阳光底下,云雀天真烂漫地歌唱着;溪水发出愉快的喧哗声和咆哮声,从一个溪谷奔流到另一个溪谷。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劳伦斯钟爱大自然,肯定自然美。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人对回归自然的内在渴望,他把大自然看成是人的生
命的源泉,希望人们能够从周围的花草、阳光和树木身上汲取养分和生命力;作品融入了他深厚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他深刻的哲学思想:“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继而,一股新的浪头涌起,便全是生命,便是银色的极乐的源泉。”
【应用角度】 “生死”“乐观态度”“热爱生命”等。
2.素材应用
只有创造的生命,才是更有意义的生命;只有创造的生命,才是更有价值的生命。劳伦斯笔下那些坚强的鸟儿经历了严寒的洗礼迎来了春天之后,它们以美妙的歌喉宣告春天的到来,并为春天增添了光彩,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生命是自己的,生命也是美丽的,人总在经历了一定的磨难之后,才能格外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所以,我们不应拒绝死亡、病痛,因为那也是生命的不同表现形式。我们要接受属于自己的不幸,但我们又不能消极地忍耐,我们要学会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充分利用时间,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使我们的生命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丰盈饱满。
[群文阅读]
导读:自然界中的鸟鸣,极富韵律美,触发人们不同的诗意情感;文学中的鸟鸣,具有文学的抒情美,令人回味感慨;生活中的鸟鸣,充满温馨,令人内心平静。鸟的歌唱不总是婉转悠扬,也有凄厉哀鸣的时候;鸟不只是用它的歌声取悦于人,更是用来传达自己的生命体验。那么,人在聆听美妙的鸟鸣的时候,就要用细腻感动的心来细细体味。唯如此,方能发现“它也是有情有义的生灵”。
动人心弦的绝唱
⊙苇川
那只德国种的褐色芙蓉鸟,来我家有六七年了,和它一起来的还有一只日本种黄芙蓉。它俩都有一副美妙甜润的歌喉,时常一起歌唱。但在一次沐浴时,那只日本芙蓉被浇花的喷壶给呛死了,那是2003年的悲剧。
德国种老鸟那时还年轻,可能是目睹了兄弟死去的惨景,从此除了吃喝一声不响,我们怀疑它是不是得了忧郁症。为不让它太寂寞,我又领回了现在这只日本种小黄鸟。它像个傻乎乎憨厚的小伙子,到了家就直着嗓子大叫。老鸟对它的出现毫不理会,一年半中老鸟没有正眼看过小鸟,如果放在一起,老鸟就会狠狠地啄咬小鸟,尽管小鸟用各种啼声对它献媚,老鸟仍然深深地沉浸在对老伙伴的思念中。
小鸟会回应我们的呼叫,老鸟不会。我们一直以为它哑巴了。
妹妹从美国回家时认为我们冷落了老鸟,在我们热情地叫“小鸟、小鸟”时,她总是蹲在老鸟的笼子旁,一遍遍地叫着“老鸟、老鸟”。一天,老鸟用沙哑的嗓音,“叽”的一声回应了妹妹的呼唤,打开了封闭一年半的喉咙。我们欢呼雀跃,每天鼓励它、叫它,它的声音越来越响。结果,当它开始歌唱时,是那么娴熟,那么舒展,特别是用舌的颤动让气流滚动发出的一串串的颤音,简直是美妙难言。就这样老鸟与小鸟开始了西洋美声与传统戏曲的结合。这一对“断背山”似的好兄弟,当一个见不到另一个时,就会焦急地相互呼唤,宛如隔山对话。
一年年过去,老鸟老了,小鸟成年了。老鸟歌唱的声音越来越低,歌唱次数越来越少。小鸟却越来越活泼,越来越调皮。老鸟已经老到除了吃点喝点什么都懒得做,有时早早地就站在鸟笼里的水缸上睡觉(它永远睡在水缸上,而小鸟睡在米缸上),我时常对它说:“老鸟啊,你好好地活着,你不会唱了也没关系。”
老鸟每天安逸地过着,“聆听”着小鸟的大呼小叫。昨天傍晚我照例给两只鸟喂菜,老鸟见了我又热情,又激动,我能感觉到它从未有过的高兴,就像人高兴起来双脚紧促地跺地。它欢快地吃菜、吃米、喝水,跳啊,飞啊,而且面对我不停地唱。我对妈妈和先生说:“老鸟很兴奋,很反常,可能要死了。”晚上妈妈叫它,它也回答妈妈,妈妈也奇怪:“它平时是不理我的,是不是回光返照?”
今天一早我去看老鸟,好好的,就又给它菜吃,它站在菜叶上使劲地吃(很长一段时间它是吃不动菜了)。中午再一看,它站在横杆上缩成一团,头埋在翅膀下,像刺猬一样,浑身发抖。我急忙叫它,隐约听到它翅膀下发出的叽叽声。我感觉不好,忙叫妈妈。但我又怀疑它是不是睡着了在打呼噜。一会儿再看,它移位到笼子底部中央,还是蹲在地上发抖;再过一会儿,它又移位到紧靠笼子边的地方。
妈妈要我拿小棍碰碰它,我说:“它要去了,就让它安安静静地去,不要打扰它。”妈妈又要我把它拿出去晒太阳,我说:“虽然太阳很好但气温很低,它受不了的。”但不到一分钟,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一幕:老鸟突然双翅展开,头猛地向后一仰,然后慢慢地倚在笼子边的横栏上,就像斜放在枕头上安详地睡去,它身体没有倒地,而且双翅和尾巴支撑着,做出了一副飞翔的造型。我差点流出泪来。
我至今想不明白,老鸟怎么会在那种浑身发抖缩成一团的状况下,从凌空的横杆上移位到笼底又移位到笼边?它一次次换位置难道就是为了把头斜放到横栏上,与双翅尾巴一起形成支点,以一个凌空展翅的美丽造型飞向它的天堂?
老鸟飞去了,小黄鸟是知道的。昨天它一声不响,没有像往常一样在看不见老鸟时一声声呼叫,并等待老鸟的回应。 当我收拾好老鸟的笼子后,小黄鸟才开始大声地歌唱,声音是那样的凄厉。我到这时才理解了小黄鸟的痛苦,可见它也是有情有义的生灵。
想象鸟鸣的幸福
⊙任崇喜
题目是偶然看到一首诗歌的结果。在城市的一角,借着这绿色的翅膀,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脆脆地传过来。只闻鸟声,不见鸟影,你可以肆意想象鸟的模样,在空旷的平原之上或茂密的树丛之间,一只,两只,一群,两群,想象鸟的周围还有几只鸟,或者干脆想象鸟怀着怎样的心情在歌唱。
“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记得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用尖锐多情的喙啄开了中原的早春和流水,一身黛色的羽翼,俨然鸟类中的一个孤独、隐秘的侠客,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中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为屋檐下正端碗吃饭的人们和鸣、伴奏,调剂、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乃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的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
对于我来说,对于我生活的城市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建议阅读篇目:
《倾听草木的呼吸》(曹洁)
《敬重一只蝉》(杨晔)
《晨听鸟语》(马国福)
《想象鸟鸣的幸福》(曾柱)
[诵国学经典]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 志士仁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身来成全仁的。
[成长启示] 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必须有顾大节、求大义的精神,必须有舍小家顾大家,舍小利求大利的境界。
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 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过安乐的生活。
[成长启示] 仁德是立身之本,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定力,能淡泊,才能适应各种环境,我们要自觉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课件58张PPT。第一单元鸟 啼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
[基础运用层]
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国内市场手机整体出货量有所下降,但4G手机________式增长________。________全年4G手机出货量为1.71亿部,________占全年手机出货量的37.8%。
A.暴发 势不可挡 虽然 却
B.暴发 势如破竹 即使 也
C.爆发 势不可挡 虽然 却
D.爆发 势如破竹 即使 也
C [“暴发”可用于山洪、疾病等;“爆发”可用于巨大的声音,重大事件,个人力量、情绪等的突然出现或发作。故选“爆发”。“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故选“势不可挡”。“虽然……却”表转折,“即使……也”表假设。故选“虽然……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空阔的山巅上,驴友们听着幽静的鸟啼虫鸣,欣赏着灿烂的满山红叶,吹着山风,唱着歌谣,翩翩起舞,无不喜形于色,异常快乐。
B.“光盘”行动的发起者说,“光盘”行动就是在饭店就餐时倡导人们讲究勤俭节约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就打包带走。
C.从各国对黄灯的规定来看,设置黄灯的目的在于为驾驶员在红灯和绿灯之间提供一个“缓冲时段”,提醒驾驶员判断是过去还是停下。
D.商务部表示,在促销活动期间,餐饮企业不得故意推诿、拖延提供相关商品或服务,不得强制附加销售其他商品或服务。
C [A项,不合逻辑,“幽静”与“鸟啼虫鸣”矛盾;B项,语序不当和句式杂糅,“倡导人们”应提到“在饭店就餐时”前,“讲究勤俭节约粮食”应为“勤俭节约”;D项,搭配不当,前为提供服务,后为销售商品。]
3.下列句子与其他三句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无论人们情愿与否,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
B.死时,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犹如一场势不可挡的洪水。
C.它(鸟的歌声)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
D.它(过去)像高空中的一阵风暴,一阵浓雾,或一阵倾盆大雨。
A [A项,排比兼拟人。B项,比喻。C项,比喻。D项,排比兼比喻。]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汽车驶至黄山脚下,已经凌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黄山之行开始了。
①从北门左侧小径直下松谷景区,竹林苍翠挺拔,山路潮湿,映着青苔
②不时能听到鸟的啁啾声,从林子的深处清幽传来
③山中是寂静的,凉飕飕的风在窗外夹杂着草香、木香,在夜色中随着闪亮的灯光弥漫着
④行走在谷中,边走边用竹拐敲着石阶,嗒嗒声和着流水潺潺声
⑤不时可以看到黑色、灰色的峭壁的身影,远处的山的轮廓
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久已沉寂的心终于兴奋起来
A.①③⑤②⑥④   B.③⑤①②④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③②④①⑤⑥
B [这是一段记游文字,可按照行踪来排序。本段的写作顺序是:来到山脚下—下景区—行走在谷中。由③中的“在窗外”可知,作者还未下车,应为首句,排除A、C两项。①中有“下松谷景区”,④中有“行走在谷中”,可知④在①后,据此可排除D项。最后应将答案代入文段,整体阅读检验。]
5.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子,要求与所给的句子内容一致,形成排比。
《鸟啼》是一曲诅咒黑暗赞美黎明的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鸟啼》是一首抛弃寒冬迎接春天的散文诗,《鸟啼》是一篇挑战死亡盼望新生的檄文。
6.“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这是《鸟啼》中写得很精彩的几句话。请模仿“不必……也无须……不管怎样……”的句式结构,写几句话,表达要“战胜挫折”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句式仿写的能力。题干中已经明确句式的结构“不必……也无须……不管怎样……”,还要求所仿写的句子的中心意思为“战胜挫折”;除此以外还应注意“不必……也无须……”说的是如何对待过去的挫折,“不管怎样”引出话语的中心。
[答案] (示例)不必在意曾经的梦已经破灭,也无须后悔难得的机会和我擦肩而过。新的希望在向我招手,不管怎样,明天升起的又是一轮崭新的太阳。
7.为下面一则故事补写出结论。
“告诉我一片雪花的重量。”一只知更鸟问一只野鸽。野鸽的回答是“微不足道”。“那么让我来给你讲一个不平常的故事。”知更鸟说道,“我飞落在一棵冷杉的树枝上,这时下雪了,小瓣的雪花缓缓降落。我无事可做,于是就数起了飘落在我栖息的树枝上的雪花,确切的数字是141 254。当又一片你所讲的微不足道的雪花飘落在树枝上时,枝条折断了。”说完知更鸟便飞走了。
由这个故事我们想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补写寓言故事的结论,最重要的是要抓住故事中人或物的对话体现的要点,这则小故事中野鸽认为雪花“微不足道”,而知更鸟则认为雪花虽轻,但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压断树枝,所以我们总结的重点应该从知更鸟的角度出发,重点是“积累”。
[答案] (示例)一点一滴的积累,虽然暂时看不到切实的成效,但只要坚持不懈,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有成果出现。
8.(2019·全国卷Ⅲ)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酒精转化为乙醛;__①__,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__②__,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的人,__③__,能迅速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 ②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 ③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文,回答9~11题。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⑥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跼蹐缩缩地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余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在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的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⑦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由现实到回忆,既写出鸟儿的喜又写出鸟儿的悲,但中心始终围绕着作者对鸟儿的真挚感情展开回忆与联想,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B.第④段,作者运用生动的描写,从多角度多层次表现对鸟儿令人喜悦的雄姿的真切赞叹。
C.第⑥段,引用哈代的诗里描写的鸟儿与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鸟儿的凄惨遭遇,用在此处显得与爱鸟的主题不一致。
D.结尾作者再次提到令人触目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既与前文照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又发人深省,回味悠长,深化了主题。
C [C项中“显得与爱鸟的主题不一致”说法不当,这一段写鸟的凄惨遭遇,表达了自己对鸟儿悲苦的哀伤之情,这与作者的爱鸟之情是吻合的。]
10.第②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回答两种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任何一种修辞时都包括三点内容,一是明确手法;二是具体分析如何运用;三是点明表达效果,包括要表现的鸟的特征。
[答案] (1)引用:“抟扶摇而直上”说明鸟儿的自由翱翔,与笼子里的鸟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笼中鸟的同情。(2)反问:“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表达了作者对鹰遭遇的同情。(3)类比:“粘在胶纸上的苍蝇”与“笼子里的鸟”类比,形象直白。(4)反语:用“优待”表现鸟儿被囚禁的苦闷。
11.联系全文,作者爱鸟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在理清思路的前提下确定答题区间,表现作者爱鸟的描述在③④两段中,这两段分别写了鸟的声音美和鸟的形态美。
[答案] (1)爱鸟的声音:清脆、嘹亮,圆润而不单调,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2)爱鸟的形体:身躯玲珑饱满,跳荡轻灵,有令人喜悦的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