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1单元 《说书人》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1单元 《说书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6:19:56

文档简介

说书人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踌躇(chóu )(chú) 吹嘘(xū)   喑哑(yīn)
灵柩(jiù) 阡陌(qiān) 枸杞(qǐ)
荒冢(zhǒnɡ) 摊肆(s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节  (2)渐
(3)闷 (4)创
2.语境辨析法
(5)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 (zhē)腾了。
(6)詹姆斯压(yà)根儿没感到防守压 (yā)力。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熟悉·熟习
熟悉:知道得清楚;了解,使知道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前者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后者其对象是某种技术或学问。
(2)漫不经意·漠不关心
漫不经意: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侧重“随便”“不留意”。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侧重“冷淡”“不关心”。
2.明辨词义
(1)空中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企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悬在半空中的阁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2)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的正误,并改正。
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mó)糊中玉墀(xí)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diàn)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piān fú)。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墀chí,蝙biān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有谁看见过乱葬岗吗?一片接连着阡陌的荒地,累累的无主坟墓,________。
A.枸杞和野草点缀着坟墓
B.点缀坟墓的枸杞和野草
B [根据前后结构一致的原则,所填句子应与“一片接连着阡陌的荒地,累累的无主坟墓”结构一致,采用偏正结构。]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他们在这些永不会有人来祭扫,人家把他们埋葬后便永远将他们遗忘掉的荒冢中间,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分残缺,在“中间”后加“挖了个坑”。
[资料链接]
乡村的叙述者——师陀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河南杞县人。早年在杞县、开封就读,“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作协上海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短篇集《谷》《里门拾记》《果园城记》,散文集《江湖集》《上海手札》,中篇《无望村的馆主》,长篇《马兰》《结婚》,话剧《大马戏团》,以及杂文等。小说《谷》曾获1937年《大公报》文艺奖。
读了师陀的作品,你会发现,他是个滞留城市却未忘情乡村的叙述者,写作总是突出乡村文化背景,总是赋予平民百姓更多的关怀和热情;无论写人写景,似乎都着重从平凡的人生中细细品味,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读着读着,你会被带着哀伤的抒情基调、荒凉的自然界和辛酸的人事所打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师陀长期蛰居日军占领的上海,在这一时期,他写了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着重描写了“从前清末年到民国二十五年”间果园城社会的“生活样式”。那些“生活样式”主宰了三教九流诸色人等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的中国从帝制变成民国,皇帝是倒了,可乡土中国的土皇帝依然存在,果园城里官绅勾结的统治秩序并没有变,只是他们的统治术披上了合乎民国“法理”的外衣。《说书人》就是师陀1942年创作的收录在《果园城记》中的一篇小说。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了遭遇悲惨而又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形象,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给“我”带来的精神上幻想、感动的赞美,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悲凉、民众的麻木的批判。
[答案] ①技艺高超 ②世态炎凉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描写说书道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开头描写的道具很简单,这一方面突出了说书人家境的贫寒,无力购买多余的道具;另一方面衬托出说书人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下文写其说书做铺垫。
二、阅读课文第5~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如何理解“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对说书人的语言描写,他讲述的动人的侠义故事让人痴迷,却常换不来一个馒头钱。温饱尚不能解决,再加上他的病体,这请求之中尽显生活的沉重与凄苦。
三、阅读课文第13~2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感动过多少人”,“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得多么远”,他“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这些描述,说明说书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书人尽管自己孤苦无依,被社会抛弃,但他利用自己高超的说书技艺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给小城的听众以感动和幻想。说书是他唯一的谋生手段,他对说书的痴迷,对说书的方式和书中内容的挚爱,对书中英雄的崇拜和书中世界的憧憬,也是他的人生的存在方式,他的生命的表达方式。可以说,他是在利用自己的生命为小城听众带来希望和快乐。这些描述,是作者对说书人善良本质的最好诠释。
4.本文题为“说书人”,作者为何花大量的笔墨写“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是本文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见证了“说书人”的一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与小城人们的态度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小城人们漠视生命的态度的批判。③“我”是作者情感的载体。通过“我”的所思所想表达了作者对“说书人”的人生境遇,小城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情感态度,更有助于表达主旨。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5.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有人认为,《说书人》受鲁迅的影响,也是大体上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你认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这两篇小说都是在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孔乙己》中,咸亨酒店之里与之外的所有人——顾客、掌柜、小伙计、小孩子等都把孔乙己当成嘲弄与取乐的对象,竟然毫无同情与怜悯之心。而对他施以同情怜悯的,唯有作者——鲁迅。《说书人》中,同情怜悯说书人的,也只有师陀。鲁迅以酒店老板“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反复念叨,师陀以说书人下葬时嘲弄者的“带书下去”的嘲弄,把对“苦人”的悲悯情感推到极点,这也是两位作家为笔下人物最后的悲情结局做的“一声叹息”。
(示例二)我认为《说书人》主要表达的不是“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它表达的是“我”对说书人的“同情”。师陀在叙述说书人命运的时候,总是伴随着浓郁的感彩。对说书人不仅怀有同情、怜悯,而且还怀有赞美的情感,并且让这种赞美之情流溢于全篇,作者对说书人的情感态度是同情,而不是“凉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细节描写
小说《说书人》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说书人的形象和技艺的高超。小说还通过描写说书人的长衫由“蓝布长衫”到“灰绿色”,到最后的“破长衫”的变化细节,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为他穷困病死做了铺垫。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
2.写法指导
细节描写“三要”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1)细节描写要真实典型。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特征。所谓典型,是指描写的细节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通过个别的、细小的事物,反映一般与全貌,由现象揭示本质。
(2)要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
(3)要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3.迁移运用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是某学生作文中的一段文字,写的是他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他用了“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了具体可感的描写。请结合所给文段,写一段细节描写,使之变得具体可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开试卷一角,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椅子上。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改名不改志的师陀
1910年3月,师陀出生于河南杞县的一个小地主家庭,那时家境已在走下坡路,他被取名“王继曾”,可见长辈希望他长大后能“光宗耀祖、重振家业”。师陀自幼聪颖好学,父母不惜重金送他到省会读中学。然而他出乎家长意料地受到新文化思潮和大革命的感染,高中期间更进一步受到左翼思潮的影响,不但无心于“光宗耀祖、重振家业”,反而自作主张改名为“王长剑”,以表示对革命事业的向往。1931年秋,高中毕业的王长剑断然放弃了考大学的“正道”,怀着一腔的革命激情,跑到北平去寻找中国共产党,准备参加革命。由于当时正处于白色恐怖时期,单是“王长剑”这个名字就可能带来无谓的麻烦,所以他又改名“王长简”,但追求革命的志向仍然坚定不移。
【应用角度】 “志向”“追求”“关注民生”等。
2.素材应用
爱是什么?爱如果是雪域高原,那么胡忠、谢晓君夫妇会不顾一切地攀登。在那片高原上,他们用爱心培育着那些孩子,不求回报,孩子们的笑脸是他们最大的欢愉。他们是雪域绽放的并蒂雪莲;与那些虐打孩子的老师相比,他们的灵魂更加高尚。有人问,心灵在哪里?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爱的地方。胡忠、谢晓君夫妇的心灵就在他们所爱的雪域高原上!
爱是什么?爱需要人的付出和奉献,这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大问题。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些弱者只能乞讨或者横尸街头,不是吗?师陀《说书人》中的主人公,有高超的说书技艺,也因此迷住了听众,但是却没有摆脱食不果腹、无钱就医而死的悲惨命运!师陀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投身于拯救穷苦百姓于水火之中的革命洪流中去!这就是舍小爱追大爱的行动!爱不是大难来时各自飞,爱是对周围人的关心、爱护;爱不是地震来时的范跑跑,爱是地震来了,怀抱六台电脑,身背三台单反,手提一只小乌龟冲出去的“最美室友”黄昱舟。患难见真情,危难时刻他一个人拯救了全宿舍的财产。
[群文阅读]
导读:师陀的作品深沉质朴,擅长描摹世态人情,刻画社会风习,有时带着诙谐与揶揄的情趣,却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与沉郁的情调。《说书人》通过描写“说书人”悲惨的境遇表现了对冷漠社会的批判,而在下面的文章中师陀描绘了完全不同的社会风貌。《邮差先生》通过自然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偏僻小镇邮差工作的情形,塑造了一个热情善良而又尽职尽责的形象,展现出一个祥和宁静的小城的生活画面。而《行脚人·黄昏》则展现了一种富有诗意的“和谐美”,牧羊女的俏皮、行脚人的包容,使文章具有一种灵动和谐的氛围。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就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行脚人·黄昏
⊙师 陀
那汉子拄着行杖,走下山来,已是申末时分。山顶反耀着橘红的光,浓紫间夹着浑灰,明暗相映。天色确实不早了。
那是头戴牛毛红毡笠,身着短褐,也不怎么干净,一条百衲战带束腰,步伐坚定落实的人。因为鞋下是钉着钢钉的,所以走动藁藁地响。行杖捣着碎石,也咯咯有声。那装束,一看便知是涉过千山万水的老行脚。但所带行李却万般轻简,肩际仅斜佩了尺把长的一个小包,其中不过是些薄衣单袜。另有一双半旧的鞋,照所有跋涉路途的旅客的样子,打在包裹的外面,以备不虞。
不远笃笃声起处,是对面山坳间一座林子。抬头一望,看不见什么。知道是啄木鸟。于是拔步又往前走。脚下是半涸的溪涧,他走到水边,身体正乏得很,这就解下包裹,把行杖倚了,拣一块大石坐下。清洌的溪水在涓涓泻流,碰着石块,激起明亮的水花。水花分散作泡沫,映着霞光,宛如玑珠。玑珠夹流而下,一碰着石头就又跳到空中,有的竟跳到这人脚边,有的则落在所坐的石上。
晚空弥漫着落日的余光,烂霞如火似烟,织遍了天空,与静静的溪水相辉耀。悄寂的壑谷,是已充满了苍茫的暮色。
那汉子脱下鞋,在石上摔了两下,回头望着山岭,也不见有人下来。接着就去了毡笠,顺手扔到包袱上,取出火吸起烟来。
这人生得好一副紫檀色瘦生的脸相。为风雨残蚀的顽强的颜面,好像是生着一层锈。这样的脸,任谁都看得出是漂过大海,走过崇山,见过大的世面,因为经过风浪,被风霖摧老了的。那锁在眉宇间的,也许不妨说是淡淡的哀愁,但也许竟是跋涉的疲倦。瞧那双眼睛,那纯黑的眼睛,定住时能自己发光,若是一霎,唔,简直是在打闪。
他一面吸烟,一面浏览着景物。啄木鸟仍在林子里敲击,只因天色向晚,异常急促。山谷里也更觉荒寂。树林上面是万丈峭壁。峭壁的顶,像一座平台,上面树立石柱数株,无凭无藉。他又回头望着过来的岭,目光已被峭壁遮掩,云叆叇起来,石色也难以辨识的了。
他咳嗽了一声,把痰啐到溪里,看着它在水面上打了一个盘旋,夹在水花中间流去。那脸色的平静,赛过岩石,好像对于过夜的下处极有把握,全不放在心上。
林子里叹息似的响了一声。一阵夜晚的风,正从峭壁下经过。
他望着脚边的溪流。溪水静静地流着,发出低语,水面像油一样,起着旖旎的小绉。那淡淡的最后的霞,仍旧在小绉间发光。好像被水吸住了似的,他的两肘支着膝盖,凝视着奇幻的波溜。四围暮色,青空玄渺。那烟袋里冒出的青色的烟,在温暖的空中卷舒,悄然消散。
暮色中忽然响来叮叮的铃声,狗的吠嗥震动着溪谷。这客人惊讶地回过头去,抬起满溢倦意的眼。
一个牧羊女正沿着溪走了下来。在她的前面,肚儿便便的山羊们懒懒地鸣着,或左或右,跑着一只牧羊狗。
“请问大姐,前去可有落脚地方吗?”他拔下嘴里的烟袋,打着问讯。
那姑娘从旁边跑过,向空中甩了一个响鞭。小狗则冲下溪去,溅起水花,快活地洗了一个澡。上得岸去,抖下水滴,接着惬意地打着喷嚏。
她过了溪,用鞭一指道:“那边。”
这样说着,就伴了羊和狗扬长去了,一面唱着山家的歌。歌声越唱越远,好像是引诱着人到过夜的下处。
这人堆起寂寞的笑脸,望着那牧羊女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在和溪流并行的小径上。他喃喃地自语道:“这丫头!”
天色渐渐昏暗,峡谷更加静寂。他收起烟袋,掮起包袱,拿了行杖,起身去了。那丢下的烟灰,被风吹到溪里,同泡沫一齐流去……
1935年12月底
(原文有改动)
建议阅读篇目:
《期待》(师陀)
《谷》(师陀)
《结婚》(师陀)
《马兰》(师陀)
[诵国学经典]
1.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明理知义] 有仁爱之心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成长启示] 勇应该是仁者之勇,是智者之勇,而绝非匹夫之勇。凡事三思而后行,以仁心指引自己的行为,才是明智之人。
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明理知义]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成长启示] 智、仁、勇是我们传统道德中重要的三个方面,一个人要形成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这三点,缺一不可。
课件61张PPT。第一单元说书人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四)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地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
②你也曾想到这一层,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
③仅仅靠一双脚板,一块块地搜集,很难包揽天下的奇石,为了充实自己的“奇石王国”,他常常慷慨解囊,上门求购别人珍藏的奇石。
④山西的煤老板们拥有巨大的财富,其中很多人开豪车,住豪宅,一饭千金,却很少把钱用于公益事业。
⑤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八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⑥直到17世纪,数学的观念才从亚里士多德描绘的思维框架中跳出,解析几何、微积分从费马、笛卡尔、牛顿们高速运转的大脑中脱颖而出。
A.③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②⑤
A [①漫不经意: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符合语境。②不可企及:没有希望达到,形容远远赶不上。符合语境。③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资助别人。不是自己花钱买东西,不合语境。④一饭千金:吃了别人一顿饭,就拿千金来报答。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望文生义。⑤穿靴戴帽:比喻写文章或讲话中套用一些空洞说教,因多在开头和结尾部分,所以说穿靴戴帽。符合语境。⑥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它不能用来形容“解析几何、微积分”,用错对象。]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近,电信被曝出存在重大漏洞。通过该漏洞,不法黑客可以查询上亿用户信息,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并可以进行任意金额充值、销户、换卡等。
B.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曝光以来引起了社会热议,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支社会的善意。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慈善法(草案)》规定将依法查处。
C.奥斯卡金像奖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设立于1928年。该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D.从刀耕火种到声色犬马,从茹毛饮血到锦衣玉食,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需求就越复杂,越多元,越精细。因此,我们只要考察一个时代的生活细节,便可一叶知秋。
D [A项,“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句缺主语和宾语中心语,可改为“信息涉及姓名、证件号、余额等方面”;“进行”后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子末尾加上“操作”。B项,中途易辙。可在“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前加上“针对”一词。C项,“旨在”与“为了”重复,去掉“为了”。]
3.下列各句中,语气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A [A项,“是不是应该……呢?”语气最为委婉,且包含商量的意味;B项,“难道不应该……吗?”表反问,语气最强,感彩也很强烈;C项,用“无疑”一词加以修饰,并且又用“是……的”结构加以突出强调,强化了语句表达的语气;D项,采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语气更为强烈。]
4.下列各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
②我很难说出所以要如此决定的理由
③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
④这无疑是一种贱业
⑤也许这是唯一的理由,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
⑥我甘心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
A.④①②③⑥⑤    B.④③①⑥②⑤
C.⑥②④①③⑤ D.⑥②⑤①③④
B [抓住各句中的指示代词判断。由“贱业”“这种职业”即可判断。]
5.仿照下面的示例,以说书人为对象,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圣地亚哥——我不是巍巍屹立的高山,也不是突兀耸立的巨石,而是茫茫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说书人——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6.把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段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连贯。(只写序号)
师陀文笔纤细,叙述简约,笔锋蘸满了感情,善于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他的作品虽然缺乏强烈的时代精神,________,________,跃然纸上。早期作品较多取材于农村,________,________。有些作品虽然对旧社会进行了揭露与控诉,________。
①以后逐渐转向描写城市的中层社会
②对卑微小人物的同情
③但对于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与憎恶
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⑤但未能深入地发掘社会黑暗的根源
[解析] 根据关联词“虽然”,判断③或⑤排在首位,但此处要突出其优点,故③排在首位。由“取材于农村”判断第三、四处横线应填④①,最后一处横线应填⑤。那么第二处横线只能填②。
[答案] ③②④①⑤
7.“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中的“芙蓉浦”是周邦彦思乡时梦中所见。
请对“芙蓉浦”的梦境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描写,表达出词人的思乡之情。(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们登上小船,桨在岸上一点,小船便没入荷塘深处。晓风吹拂,红日出照,荷叶绿净如拭,荷花随风颤动,在沁人的荷花香里我们忆往事、叙离情。远处传来邻家姊妹们结伴采莲的喧闹声。
8.下面是京东机器人智能配送货品工作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配送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顾客可以通过点击手机APP链接、输入取货验证码和人脸识别这三种方式取货,顾客收货后,机器人配送任务完成。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花草院落
郑飞雪
①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②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
③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用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向朋友问候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速重复着,也能捕捉出话里的大致意思。错把他乡当故乡,便是此情此景的感觉了。
④空气中飘送着稻草香,小院就坐落在青青的田野边,田边一条潺潺溪水,像是专为客人引路的,沿着水流方向从东向西走一小段路,到达宅院门口。那宅院,像临水的花,映照在涧边。寂寞,却有寂寞的言语。探头,可见院子里摇摆着各色花草,像微信里的图片一样春光灿烂,像主人一样熟悉亲切。 当然,它们霸着这方水土,霸着这座院落,自然是院落里磊落的主人了。一群风尘仆仆的远客闻着香,蜂蝶一样来寻访芳踪。
⑤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草果蔬,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远方。重重碧叶下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流的青年装扮星范儿,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
⑥玫瑰躲在玉米棒下浅笑,鱼腥草簇拥着石榴花向墙角绵延,吊兰从假山的缝隙里冒出来,争着抢着在池水边摇头晃脑,生命依恋的情怀从缠绕的枝叶间蓬勃而出。让人感叹时光匆忙,也欣赏存在的诗意和温暖。与世无争的闲适,正是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⑦朋友建房时突发奇想,在院里开辟了一块地,不灌注水泥,花卉、蔬菜、野草可以在泥土里混杂生长,错落有致、和谐生趣,让生活视野呈现出别样的风情。我喜欢这草木群居的院子,像主人相邀南来北往的客,演奏着浪漫的音乐交响曲,提琴、簧管、快板、慢板、大调、小调……或舒缓,或激扬,或沉郁,或热情,或优雅,或荒凉,花草们用执着的深情,绽放成土地上坚定的生命。
⑧朋友说,这些花籽菜籽草籽,都是母亲随手撒下的。母亲年迈了,怕她走不上山坡,风雨里走不进田园,就保留了这院内的土地,让她随性操持。一位母亲对生活的操持性情,就像蜜蜂在花粉丛中辛劳,像菜们草们执意要从土地里冒出来,没有人会阻遏这天性的执念。子女对母亲的了解如花草与泥土相通,泥土培育花草,草木感知土地深处的脉搏。母亲踏着细碎的脚步,随着日转星移,在东边撒下一粒籽,萌发一棵芽;在西边栽种一株苗,结出一个瓜。枝叶蓬勃成周边欢愉的生命,年迈的母亲就喜欢这样簇拥的生命,相互牵依,相互缠绕,寂寞滋生出许多热闹。一个瓜菜的季节延伸着一位母亲的时光,母亲的富足就是看着土地上的热闹。手抚过的花朵、瓜果、枝叶,盛开土地的温情,像母亲琐碎的叮咛,牵挂着远行的脚步。
⑨宽广的土地多像慈母,容纳远远近近性格迥异的孩子。
(有删改)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②段具体交代前往乡村路途遥远、坎坷,为下文具体描写院落的情况做铺垫,同时暗示作者对小院的向往之情。
B.本文写作者和朋友到达乡村后,朴实的村民用方言和他们交流,让作者“错把他乡当故乡”,表明村民的朴实让作者感到十分亲切。
C.本文描写院落里的花卉、蔬菜、野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让人感受到了存在的诗意和温暖,以及生命的从容与尊贵。
D.本文虽然不是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但也注重人物的刻画,文章采用了多种手法,将“母亲”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D [作品对“母亲”的情况只做了一般交代,没有采用多种手法刻画母亲形象,所以也谈不上“栩栩如生”。]
10.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赏析文字的题目,要求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进行赏析。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对于本题来说,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使用了拟人、比喻等手法;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使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先概括写花草果蔬的状态,再具体写紫茄、黄瓜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使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明确了这些后,结合文段分析使用这些手法的艺术效果即可。
[答案] 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诗意。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
11.本文主要描写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最后两段却交代母亲劳作的情况,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问的是为什么这样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回答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最后两段主要表明母亲的劳作造就了花草院落的迷人景象,从中表达了对母亲和劳动的赞美之情;从结构上看,此题涉及的内容在文章的结尾处,故要注意分析其在表达情感和主旨方面的作用。
[答案] ①小院之所以弥漫着花草的气息,都是母亲劳作的结果,作品赞美小院,更是为了赞美母亲;②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写母亲的劳动,抒发了对劳动的赞美之情;③小院里布满了花草果蔬,不仅增添了生活情趣,同时也是包容坚定的生命的象征,而母亲也恰恰像土地一样包容“性格迥异的孩子”,作品以此作结,升华了作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