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2单元《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2单元《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6:22:03

文档简介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戳进(chuō)   吞噬(shì)    惬意(qiè)
粗犷(ɡuǎnɡ) 甲胄(zhòu) 惊骇(hài)
憎恶(zēnɡ) 倒坍 (tān) 瞳孔(tónɡ)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挑   (2)肖
(3)胳  (4)扎
2.语境辨析法
(5)饥肠辘辘的小姑娘刚要伸手去抓锅炮(bāo)肉,门外就响起了枪炮(pào)声,她立刻像遭到炮(páo)烙似的把手缩了回去。
(6)瘦削(xuē)的母亲认真地为我削(xiāo)着苹果。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琢磨·捉摸
琢磨:(zuó mo)思索,考虑;(zhuó mó)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捉摸:猜测;预料。后者多用于否定式。
(2)径自·径直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或者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前者强调“自己”。
(3)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多形容艺术手法高妙,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常与“画、写、描绘、刻画、模仿”等动词搭配。栩栩如生: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常用来描写小说、绘画、雕塑、刺绣、木刻等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2.明确词义
(1)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足为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由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计可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2)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
(3)不能当作凭证或根据。
(4)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5)没有计谋可以施展,指想不出对策,没有任何办法。
(6)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的正误,并改正。
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wèi)、令人惬(qiè)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kuànɡ),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犷guǎnɡ。
2.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有语病,并改正。
(1)透过右边的窗户,让我看见了火光,满天通红,浓黑的烟云肃穆地飘荡而去。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不可能是真的,我这样想,汽车不会跑这么远,差不多有三十公里地左右呢。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面前端,在移民住房,以及几个黑人和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一个大兵前方,是画得十分逼真的大串香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残缺主语,删掉“让”。(2)互相矛盾,“差不多”“左右”二者删去一个。(3)语序不当,应为“一个莫名其妙持枪而立的大兵”。
[资料链接]
德国的良心——海因里希·伯尔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生于科隆一个雕刻匠家庭。二战爆发后,伯尔被征入法西斯军队服役,1945年被俘,同年12月获释,返回科隆。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成为职业作家。他对复兴德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伯尔一生都在与人类的缺点进行斗争,在他身上体现了正气和德意志精神,正因为这一点,他被称为“德国的良心”。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篇小说《火车正点》《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哪里?》等。
希特勒最后的挣扎
1944年6月,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苏军也在东线向德军发动进攻。1945年初,苏军从东面,美、英、法军队从西面攻入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德军困兽犹斗,做垂死挣扎,甚至向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效力卖命。文中的“我”即1945年初在德军投降前被征入伍的,但是,三个月后“我”身负重伤,成了希特勒的殉葬品。
[文本鉴赏]
小说通过一名17岁、入伍仅3个月的伤兵被送到用作伤兵医院的母校截去双臂和右腿的故事,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种种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通过这个伤兵的遭遇,作者真实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从而反映了战争的惨无人道,反映了人们所处的绝境以及对被战争败坏了的年轻一代的无可奈何。
[答案] ①“我”怀疑 ②“我”的母校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1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一开始就设置了典型环境。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学校、医院两不相干,而此时已合二为一,学生变成战场上的伤兵,绘画的人永远失去了双手,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化的摧残,对人类文明的玷污。深刻地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
2.第7段“随后见到的,仿佛也似曾相识: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句中“似曾相识”“像只大公鸡”,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似曾相识”让人悬念顿生,表明“我”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为下文写“我”怀疑自己是在母校做铺垫。“像只大公鸡”的比喻抹杀了挂像的严肃性,说明“我”并未真正领会这幅画像的用意,具有讽刺意味。
二、阅读课文第35~4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35段中“我”听到炮声的时候,认为炮声“令人宽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应如何理解“我”的这种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此可以看出“我”这个人物幼稚单纯的性格,以及对于战争的麻木和病态的心理。“我”只想为国捐躯而名垂青史,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这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少年的精神状况,这也正是纳粹德国愚弄人民的结果。
4.课文第37、38段中反复写“我回想不起什么来”“我什么也回想不起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复说这些话,反映出的是“我”在受伤后的烦躁情绪和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的无助心态。在半昏迷状态下“我”极力想确定自己是否身在母校,但严重的伤势又使“我”无法清醒地做出判断,从中揭示出战争给人带来的巨大的肉体和心灵的创伤。
三、阅读课文第46~5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49段中,运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典故原指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用在此处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耻行为。“我”能死死地记住这句话,并凭借这句话肯定自己现在就是在母校,实在是莫大的讽刺。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6.有人认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是一个受欺骗为纳粹打仗却始终没有觉悟的伤兵;也有人认为,“我”虽然受欺骗为纳粹卖命但最终有所觉悟。“我”在文中到底有没有觉悟?试联系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我”有所觉悟。文中有一段文字写道:“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因为战争本身荒诞无稽、毫无意义,所以阵亡将士的献身并没有价值可言。按同种格式批量生产,随便都可以领到的阵亡将士纪念碑失去了它应有的存在意义,它并不能使死者不被忘却;它“并无特色”“毫不引人注目”,生者也并不可能不忘却他们。它们的存在只能表明生命的毫无价值,牺牲的毫无意义。主人公漠然的语气之中隐含着对战争痛定思痛的反思和批判。
(示例二)“我”并没有觉悟。文中写外面重炮在轰鸣,“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并坚持认为炮声“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深沉而又粗犷”“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法西斯的战争教育毒害了德国的年轻一代,战争教育使“我”这类青年异化为战争狂人。“我”并不懂得战争,更不能了解侵略战争的本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本文成功地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形象,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作者把人物放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来表现,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2.写法指导
运用环境描写“三做到”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包括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的描写等。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烘托气氛,衬托心情,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点明主旨等。
运用环境描写做到以下三点:
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3.迁移运用
请用一段环境描写来烘托一个人的情绪或者情感,注意抓住读者的感觉来写。12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 
(1)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悲凉)
(2)窗外阳光明媚,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唱着歌,显得格外悦耳,一阵凉风吹过,醉人的桂花香扑鼻而来,给人带来遐想。梧桐树高大茂盛,微风一阵,梧桐树的叶子铺满了小路,杨柳树叶翩翩起舞。(喜悦)
(3)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远处树木和建筑物的黑影动也不动,像怪物摆着阵势。偶或有两三点萤火虫飘起又落下,这不是鬼在跳舞,快活得眨眼么?(恐怖)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个典故原指古希腊斯巴达人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战死的事迹。美术教师命令学生用六种字体将此写在黑板上。当“我”在“手术室”认出笔迹时,“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昔日所受的军国主义教育痕迹犹在,而“我”已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心灵深处受到了重创,无尽的痛苦和困惑也一直感染着读者。一名德国伤兵的所见所闻所想,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惨无人道、牺牲者所处的绝境以及被战争毁掉的年轻一代。透过这一切,更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造成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军国主义教育。
【应用角度】 “战争的伤害”“勇士”“和平”等。
2.素材应用
从古至今,战争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战场上血流成河,亲人的死活全然不知。战争结束后,荒凉的家园呈现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气象。战争过后,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到处都是心存怨恨的伤兵残将啼饥号寒的声音。虽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一件公平合理的事,但我们仍忍不住要发问:人与人之间真的有那么多的仇恨吗?为什么非要用战争解决问题?和平共处、共同协商不是更好吗?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控诉了军国主义教育对德国青年的毒害之深,体现了一个文人的良知和对战争的厌弃。为了让战争这个魔鬼永无立足之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群文阅读]
导读:战争是残酷的,侵略更造成国家和民族的深悲剧痛。《最后一趟生意》中出租车司机以剧烈的行为为失去了一切的自己对战争做出回应,这个回应让人们长叹:世界需要和平,让世界远离战争。而《桥边的老人》则是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最后一趟生意
⊙[新西兰]吉姆·拉蒙特
漫天的沙尘渐渐退去,蓝天和烈日又一次出现在沙漠上空。
他开着那辆破旧的黄色出租车在公路上行驶,道路的两边,处处可见车辆的残骸,远处的浓烟告诉他,战争正在他的祖国里进行着。
天气晴好,很炎热,没有一丝风,对面驶来一支车队,车上也坐了很多人,这情景有点像这个国度里的乘卡车赶集的人群。不过不同的是,不是卡车,而是坦克,上面都是外国人,手里拿枪。他看着他们,他们也看着他,就这样交叉而过。
“该死的战争!”他暗暗地咒骂。两天前,一颗导弹落在了他家门口的市集里,几乎毁灭了一切,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于是他决定不再开出租车了,他盘算着等今天最后一趟生意做完,就和妻子孩子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莎拉,孩子们,我爱你们,我们很快就能见面了,等最后一趟生意做完。”
他转头看了看驾驶座上放的一张照片,相框的玻璃碎了,不过照片上,妻子和三个孩子的笑脸仍然是唯一能让他感到欣慰的东西。
不久,他到了一个检查站,路边停着不少坦克,那长长的炮管和多边形的脑袋简直让人不寒而栗。不少荷枪实弹的外国士兵站在路边。一个外国士兵伸手示意让他停车,他定了定神,停下了车。这几天,几乎没有什么平民的车辆从首都出来,所以现在,路上除了坦克,就只有他一辆车了。
几个外国士兵走上前,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有一个为首的看了看这破车,弯下腰,又看了看他,问道:“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笑了笑,用那些士兵能听懂的语言生疏地答:“长官,我从首都来,想离开这个地方,战争太危险了,”说着话,他递给士兵一支香烟,并点上了火,“战争几时才能结束?”
“快了,我们的军队马上就能解放你们的首都,”外国士兵深吸了一口烟,像是看到了车里的相框,“这烟还不错,那是你的妻子和孩子吗?我也有两个孩子,和他们差不多年纪。”
“是啊,他们是我最牵挂的人,不久前就离开这里了,我这就去看他们,也许不再回来了,战争年代开出租车太危险,我不想干了。”他看了看外国士兵,仍然微笑地回答。
“等我们推翻了你们的独裁者,你就可以回来放心地开车了。”士兵靠在车窗上,也许那么多天来,第一次遇上对他微笑的原住民,因而心情也不错吧。
“也许吧,不过我得去看我的妻儿了,有兴趣去我的家吗,我妻子会为你们做好吃的。一起去吧,最后一趟生意,不收你们的钱。”
“我们有任务在身,去不了了,代我向你的妻儿问好吧,”士兵显然有些兴奋,他也许认为,这里的人民,还是有不少欢迎他们的,“对了,南方都是战场,你要到哪里去见你的妻儿呢?”
他依旧微笑着,拿起了那个破碎的相框,在照片上吻了一下,然后转过头来,看着那个依旧得意忘形的士兵,还有他身边其他拿着枪的外国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天堂。”
他最后能看到的,是那个士兵惊骇和恐惧而扭曲的表情,还有从指间滑落的烟头。然后,他按下了按钮。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衣服上尽是尘土的老人坐在路旁。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正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沉重地走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那里。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所以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唔,”他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顾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什么动物?”
“各式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着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一边问,一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提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这里可不是停留的好地方,”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里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有删改)
建议阅读篇目:
《这是你的战争》(宗璞)
《战争》(迈尔尼)
《破晓歌声》(雅典娜·阿塔娜)
[诵国学经典]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 君子能够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成长启示] 人生在世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合乎道义的事情就做,不合乎的坚决不做,为了正义宁可舍生也要取义,决不能见利忘义。
2.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明理知义] 君子能够固守穷困,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成长启示] 逆境是人格的试金石,逆境中的坚持,才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品质。学习中的你如果身处逆境,坚持下去吧,相信终将会梦想开花。
课件64张PPT。第二单元流浪人,你若到斯巴……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六)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活灵活现,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②当时,他们在盛怒之下把墙重新刷了一遍,但无济于事,粉刷匠没有把颜色选对,整面墙刷成了玫瑰色的,而十字呈棕色,依旧清晰可见。
③我百无聊赖地度过这些时光,没有一次我能把花瓶画得像样。
④色彩斑斓、威风凛凛的希腊重甲胄武士,头上插着羽毛,看上去像只大公鸡。
⑤央视“国家宝藏”栏目因为组织形式新颖,节目精彩纷呈,在同类栏目中独树一帜,引发收视热潮。广大观众乐此不疲,非常喜欢。
⑥十三岁时,他读书读到古籍中关于“宇宙”二字的解释时,脑中忽然电光石火,大省曰:“原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
A.②③④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A [①活灵活现:形容描绘生动,神情逼真,使人有亲眼所见的感觉。它不可用于绘画、雕塑等。此处应用“惟妙惟肖”。②无济于事:指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③百无聊赖:指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④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⑤乐此不疲:因酷爱干某事不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不是特别高兴的意思。使用错误。⑥电光石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使用错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国专利和商标局中央复查部已经对苹果诉三星侵权案中的一项关键iPhone设计专利进行了复查,最终该专利无效。
B.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观众为悼念遇难同胞敬献了鲜花;幸存者还讲述了亲人在大屠杀中当年被残害的情形。
C.广告中吹嘘:这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服用三至六个疗程,就能彻底根治糖尿病。
D.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民政部制定了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使我国县级行政区域初步形成基层儿童福利服务体系。
D [A项,成分残缺,后半句应在“该专利”前加“认定”。B项,语序不当,“当年”应调至“亲人”后。C项,“彻底”与“根”语义重复。]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生灵中,唯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增进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
B.爱就是火,火总是光明的,不管那熊熊燃烧的是煤块还是木材,是大树还是小草,只要是火,就闪耀着同样的光辉。
C.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
D.庄严的教堂里,一束不很明亮的光线从彩色玻璃窗透了进来,沉重的钟声好像震慑了我的心灵,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D [“好像”在这里描述一种心理感受,不是比喻手法。]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都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遇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所以为苦难,________,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
A.正在于生命的根基被它撼动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被打击
B.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
C.正在于它把生命的根基撼动,把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打击
D.正在于生命的根基因它而受撼动,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它而受打击
B [根据前面“如果说幸福……感受”及“苦难之所以为苦难”的陈述对象,可以排除A、D两项。再根据后面“因而使……”,不宜用“把”字句,故选B。]
5.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交际情景,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主持人介绍来校讲学的专家:王元教授是我校杰出校友,他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去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B.张老师给原来同事打电话:王老师,昨天在书店里遇到了您的家父,几年不见他还是精神矍铄。
C.某读者在收到作家的著作后回信:老师,您寄奉的新作已经收到,拜读之后受益匪浅,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D.校庆前夕某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因近日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到达贵校参加庆典,对此深表歉意!
A [B项,“家父”用于自称。C项,“寄奉”谦敬不当。D项,“贵校”称呼母校不当。]
6.请简要概括下表所包含的主要信息,填在横线上,表述中不得出现具体数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人数统计表(单位:万)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死亡
1 800
2 680
38
40
800
290
受伤
1 700
3 300
150
120
2 000
400
【注】 中国死亡总人数为1 800万,其中军人270万,平民1 530万;苏联死亡总人数为2 680万,其中军队890万,平民1 790万。
从上表可以看出,作为同盟国的中国和苏联,①________,特别是两国的平民,②________。而作为轴心国的主要成员,德国和日本伤亡惨重,这充分说明③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图表归纳题,要善于比较图表中的数字,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来进行归纳。①处以“作为同盟国的中国和苏联”为叙述对象,就要将中国和苏联与其他同盟国成员死亡人数作比较,并由此得出结论。③处是针对同盟国和轴心国共同而言的,双方都有伤亡,作比较。②处以“两国的平民”为叙述对象,就要比较平民死亡人数,从中可归纳出相应的结论。
[答案] 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最为惨重 ②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比重较大 ③侵略不仅是对其他国家的犯罪,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和不幸
7.阅读下面的这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战争曾给人类带来了太多的不幸和灾难。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把整个欧洲及西亚、非洲和远东抛进了硝烟和死亡的阴影,15亿人卷入战争旋涡,3 000多万人伤亡,无数的财产受损。第二次世界大战,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20亿人卷入战争,9 000多万军人和平民在战争中伤亡,经济损失高达5万亿美元。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财富和资源而发动的世界战争,给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造成极其巨大的破坏。正因为如此,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再推行新的霸权和强权,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间发展的差距,贫富的悬殊再扩大下去。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战争带来不幸和灾难,人类渴望和平与发展。
8.以《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内容为素材,仿照例句,续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没想到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人理会,面对的却是别人的“冷漠、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
我原以为__________________,没想到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属于嵌入式仿写,从文中选取相关内容后,应注意给定的句式“我原以为……没想到……”。内容可以选择“我”许多心理描写的细节,譬如有关“纪念碑”的设想,有关“炮火”的设想,有关中学时代的理想等。
[答案] (示例一)我的名字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念碑上,青史留名 “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示例二)听到的炮声是多么令人宽慰、惬意,“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 那是“大火”使“山墙倒坍”,它吞噬了我的双臂和右腿,让我欲生不能,欲死不能。处于花季的年龄,却过早地凋零了。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
我的叔父弗雷德
[德]海因里希·伯尔
①1945年以后的岁月不堪回首,只是我的叔父弗雷德,才使这段回忆留存在我心里。
②一个夏日的下午,他从战场回到家里,衣服上没有饰物,唯一的财物是一个锁得严严实实的箱子。他拥抱我的母亲,亲吻我的姐姐和我,喃喃地说:“面包、睡觉、烟草。”接着就往我们家的长沙发上一倒。在我的记忆中,他个子很高,躺下后比我们的沙发长出好多,这就使他不得不蜷曲两腿,或者干脆把腿伸到外边。这两种睡法都使他恼火,但他又觉得,这并不妨碍他在上面痛痛快快地睡个够。
③那时我14岁,是和那个我们称之为黑市的奇特机构进行联系的唯一纽带。我的父亲已经阵亡,母亲领一份微薄的抚恤金。我的差事就是几乎每天把轰炸时抢救出来的小部分财物拿出去变卖,然后换回面包、煤和烟草。煤在那时是造成严重损害财产观念的原因,这种损害行为今天就得使用“偷窃”这个严厉的字眼来表达。就这样,我几乎天天出去偷窃或变卖。我母亲尽管心里也明白这种丢人的行为是出于无奈,但她每天早晨总是眼泪汪汪地目送我去尽我这份艰难的义务。
④弗雷德叔叔的到来唤起了我们的希望,大家都期待这个强壮的男人能给我们有力的帮助。一开始他就使我们大失所望。从第一天起,他的胃口就使我非常不安。当我毫不犹豫地把这种忧虑告诉母亲时,她要我先让他“苏醒过来”再说。他的苏醒花了差不多八个星期的时间。虽然他不断咒骂那张不够长的沙发,可他在上面睡得还挺香。
⑤我们再三要他谈谈战争中的事情,他一次也没答应。他说,那不值一提。
⑥他过去当过会计。当他在我们的沙发上度过了头四个星期以后,我的母亲就亲切温和地劝他去打听一下从前那家公司的下落。他郑重其事地托我去办。经过一个小时费力的打听和奔波,我在一个破坏了的城区找到了那家公司:一堆8米来高的颓垣断壁。弗雷德叔叔对我的调查结果感到非常宽慰。
⑦他把身体往后一靠,给自己卷了根纸烟,洋洋得意地对我母亲点了点头,然后请她把所有的财物找出来,还有他那只放在卧室的一个角落里锁得严严实实的箱子,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从里面拿出来的东西有:20本厚度和质量都属于中等的小说,一块金怀表,两副吊裤带,几个笔记本,一张商会证书和一本有1200多马克存款的存折。他把存折交给我去取钱,其他东西拿去变卖。
⑧这样,我们有四个星期不用为面包、烟和煤发愁了,这使我感到非常快慰,尤其是这时所有的学校又打开了大门,欢迎入学,而叔叔劝我完成我的学业。
⑨然而这个时期的大事是:弗雷德叔叔在他令人欣喜地回到家里整整八个星期以后开始行动了。
⑩夏末的一天早晨,他从沙发上起身,将他的胡子刮了又刮,所花的工夫使我们吃惊;然后要了洗干净的衣服,借了我的自行车骑走了。
?很晚的时候,他带着一片嘈杂声响,和一股强烈的葡萄酒味回到家里。酒味是从他嘴里喷出的,响声是由一根粗绳子拴着的半打锌桶发出来的。直到他说决定在我们这个惨遭破坏的城市做鲜花买卖来谋生时,我们才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对新的价值世界极端怀疑的母亲反对这个计划,她说鲜花没人要买。可是她错了。
?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早晨,我们帮弗雷德叔叔把装满鲜花的桶送到电车站,他在那里开张营业。那些黄的和红的郁金香、露水晶莹的丁香至今还浮现在我脑海中。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叔父站在一片灰蒙蒙的身影和废墟中,用他响亮的嗓门吆喝起来:“鲜花——”那个时候,他是多么神采奕奕。关于他生意的兴隆发达,我就毋庸赘述了,简而言之:就像彗星一般。四个星期以后,他已是3打锌桶的业主,两间分号的老板;一个月以后,他已成了纳税人。我感到整个城市都改观了:许多角落里如今都出现了花摊。鲜花供不应求,花桶不断添置,新的木房陆续修建起来,手推车也愈做愈多了。
?现在,我们不光鲜花时时有,面包和煤也源源不断得到供应,而我也可以不再当中间人了。我的叔父弗雷德也早已是一个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人了,他的分号是那样生意兴隆,他已有了一辆小汽车。
?今天,当我见到他:一个魁伟的人,坐在漆得红艳艳的汽车驾驶室里,就觉得十分诧异,在我的一生中竟会有一段时间为他的胃口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
(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微型小说精品》,有删节)
9.下面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弗雷德的“睡”着墨较多,这表现了叔父在经历战争之后困顿、疲惫的情状,从侧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们的伤害。
B.第③段着意写14岁的“我”为家庭几乎每天出入于黑市之中,既表现了“我们”家当时艰难的生活处境,也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C.第⑥段“他郑重其事地托我去办”,又“对我的调查结果感到非常宽慰”,刻画了弗雷德的矛盾心理,就其本心而言,他并不愿出去做事。
D.小说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母亲反对叔父做鲜花生意、城市中出现了许多花摊属于侧面描写,对弗雷德的形象起到了烘托作用。
C [C项,“他并不愿出去做事”错。从后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做事,能做好事的人。]
10.小说主人公弗雷德叔叔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如写弗雷德从战场回家后贪睡、不愿谈及战争。重视、依恋亲情:如写他给“我们”家的生活带来变化。具有独到的眼光、对未来充满希望:如写他选择做鲜花买卖来谋生。
11.小说在写弗雷德行动前,用大部分篇幅来写弗雷德回家后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大部分篇幅来写弗雷德贪睡、避谈战争、找工作等情形,使故事情节更显曲折,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形成前后对比,有助于充分展示弗雷德的形象特点;通过对比,能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揭示战争的残酷和人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