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
一、读准字音
阿房(ē) 缦回(màn) 焉(qūn)
不霁何虹(jì) 妃嫔(pín) 辇来于秦(ni?n)
尽态极妍(yán) 摽掠(piāo ) 鼎铛(chēng)
逦迤(lǐ)(yǐ) 锱铢(zī)(zhū) 瓦缝参差(cēn)(cī)
管弦呕哑(ōu)(y?) 直栏横槛(jiàn)
二、一词多义
(1)一
(2)使
(3)爱
(4)族
(5)取
(6)而
(7)之
(8)焉
[答案] (1)动词,统一/数量词,一把/副词,一旦/副词,全、都/形容词,专一/第一,表序数 (2)动词,让/连词,假使/动词,派遣/名词,使者 (3)动词,喜爱/动词,爱护 (4)动词,灭族,杀尽/名词,类 (5)动词,夺取/动词,提取/动词,拿/助词,着 (6)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 (7)助词,的/代词,指代“金银珠宝”/助词,补充音节/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句末语气词/兼词,于何/兼词,相当于“于此”/代词,之
三、词类活用
(1)骊山北构而西折 ( )____________
(2)未云何龙 ( )____________
(3)不霁何虹 ( )____________
(4)辇来于秦 ( )____________
(5)朝歌夜弦 ( )____________
(6)日益骄固 ( )____________
(7)可怜焦土 ( )____________
(8)奈何取之尽锱铢 ( )____________
(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____________
(10)燕、赵之收藏 ( )____________
(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____________
(12)四海一 ( )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2)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出现龙 (3)名词作动词,出现彩虹 (4)名词作状语,乘辇车 (5)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6)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7)名词作动词,成为焦土 (8)形容词作动词,全部取完 (9)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 (10)动词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11)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 (12)数词作动词,统一
四、古今异义
(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2)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
(3)韩、魏之经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筹划,计划,组织。
(4)齐、楚之精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类拔萃的人。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值得怜悯。
(6)燕、赵之收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收集保藏。
[答案] (1)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2)天气冷暖。(3)指金玉珠宝等物。(4)指金玉珠宝等物。(5)可惜。(6)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五、文言句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函谷举。(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秦人不暇自哀。(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
(2)判断句 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3)被动句 函谷关被攻破。
(4)宾语前置句 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
(5)状语后置句 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平底的浅铁锅。逦迤:“迤逦”,连续不断。这里有连接着、到处都是的意思。纷:多和盛。锱铢(zī zhū):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磷磷:形容突出的钉头。庾(yǔ):屋外贮积的谷仓。九土:九州。举:拔,攻占。楚人一炬:指项羽于公元前206年攻入咸阳,焚烧
[资料链接]
晚唐诗坛的一面旗帜——杜牧
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贡献:杜牧工诗、赋、辞,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他以诗歌成就最高,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利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时的中国,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王朝已是大厦将倾,摇摇欲坠。当时皇帝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嗜好游猎,追求声色犬马,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时年23岁的杜牧,有感于当时政局,写下了这篇《阿房宫赋》。
赋
“赋”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赋的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铺采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这是其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乃至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意图,这是其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
[文本鉴赏]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对阿房宫极尽豪华的建筑、荒淫奢靡的宫内生活的铺陈描绘,以及对残酷压榨人民的夸张渲染,揭示了秦朝自取灭亡的原因,讽喻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切勿重蹈覆辙。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答案] ①宏伟瑰丽 ②警告当世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下面的问题。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案]
描写角度
描写内容
建筑之奇
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阁之多,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美女之众
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倍加渲染
珍宝之富
既写六国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亦不甚惜
作用:(1)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无以复加,而为此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
(2)为后面的正义宏论张本,为篇末归结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现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2.“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连用了六组“……多于……”的排比式对比句,试分析这组句子的好处。
[答案]
阿房宫的构件与农夫、工女数量的对比
农夫、工女基本概括了当年的天下百姓,男耕女织,夫唱妇随,是当时社会稳定的基础,可是因为阿房宫,因为秦王朝残酷的搜刮、剥削,这样的稳定因素失去了,这便是社会动荡的开始
“粟粒”“帛缕”“城郭”“言语”的四个对比
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吃穿住行(言)。这组排比式对比句,把秦统治者和百姓(农夫、工女)在吃穿住行上进行了鲜明的比照
好处:一方面是秦始皇和阿房宫的奢侈铺张,另一方面是百姓和他们生存环境的穷困艰难,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3.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杜牧针对唐朝国势衰微、内政腐败、外敌入侵的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当朝者沉溺声色,荒淫无度。“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似哀鸣的警钟,给治国者以启发和警示,在文末也有揭示并升华主旨的作用。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4.有人认为阿房宫的富丽堂皇是秦王朝鼎盛的标志,也有人认为这是秦王朝最终崩溃的前兆,你怎么认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秦王朝最终崩溃的前兆。秦王朝阿房宫的建成,是建立在很多贫苦百姓的痛苦之上的。秦王朝的纷奢,“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戍卒叫,函谷举”的局面,繁荣昌盛的秦王朝的崩溃与建筑阿房宫有着很大的关系。
(示例二)秦王朝鼎盛的标志。“廊腰缦回”“钩心斗角”的阿房宫拥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以及众多的妃嫔,其规模之大,气势之雄,堪称一绝,在世界上也是代表着最高水平的建筑,标志着秦王朝已达到鼎盛,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排 比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不但不显繁缛冗杂,反而恰到好处。
2.写法指导
排比运用“三注意”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短语(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运用排比手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理解写作的中心,为写好排比句做铺垫。
(2)要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串联材料。
(3)考虑好每句之间的照应关系,使之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
3.迁移运用
仿照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要求:①写出图景的名称;②围绕这一个图景造六个句子;③体现出比喻、排比和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河曲夏夜图。天上擎起神奇的宝镜,那是诗国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盏,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合奏,那是蟋蟀的管弦。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明澈。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杜牧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揭示了秦朝自取灭亡的重要原因。文章既深刻抨击了秦王朝的荒淫腐朽、贪婪挥霍和鱼肉人民的行径,也有力地讽劝了唐王朝的统治者,对后人也有警示作用。“族秦者,秦也”,秦国统一天下后,觉得自己强大无比,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接下来面对的敌人会是自己。“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因此,成功之后,常怀居安思危之心,才会更长久地拥有成功。
【应用角度】 “戒奢以俭”“得民心者得天下”“居安思危”等。
2.素材应用
渭水,你是在呜咽吗?是为始皇感到悲哀吗?是啊,当年的始皇是何等的威风,是那样目空一切。他南征北战,灭六国,统一天下,可谓雄才大略,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必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然而,始皇却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金碧辉煌的阿房宫下积压着多少飘荡的冤魂,一座阿房宫使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使多少孩子成了孤儿。当阿房宫里极尽奢华、歌舞升平时,有多少百姓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始皇自以为城池固若金汤,他满心欢喜地看着阿房宫如海市蜃楼般出现在眼前,却忘记了那积堆成山的累累白骨,忘记了这本是用百姓的血泪和生命换来的一座宫殿啊!
当几个戍卒振臂一呼,天下响应,始皇千秋万代江山相传的美梦就此破灭,阿房宫付之一炬,秦朝就此灭亡。如果始皇地下有知,他该作何感想?他会不会选择做另外一种皇帝?
[群文阅读]
导读:《阿房宫赋》中运用了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之美、美人之众和珍宝之多,铺陈描绘,用墨如泼,写尽了秦王朝的奢侈,借古讽今,表达自己的忧世之情。《寂寞阿房宫》联系历史,深刻地阐释了心中若无百姓,只有消失、沉寂的道理。《学会历史般的旁观》则将抒情、议论相结合,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要理性看待和客观评价历史的观点。
寂寞阿房宫
⊙吴馥香
深秋的午后,头顶猎猎西风,越关山万里来到西安城郊的阿房宫旧址。
重建后具体而微的阿房宫前殿呈现在眼前。旅人依稀,空阔依旧,耳畔回响着牧之赋的声音,愤激而悲凉。大殿门前,分列兀立两旁的,是秦王嬴政为巩固中央集权“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的十二金人铜像吧?眼前之景失却了想象中的叱咤威严。披一身清凉的余晖,我游移挪步之间飘来荡去的是秦时的风,和着大殿内丝丝而来的鼓乐笙歌,驻足在墙两旁秦末战争大幅图景前的我,回望秦的盛极衰极,一时之间,竟是满眼岑寂了。
从大殿门前拾级而上,让万人仰视的是一尊高大的铜像,威严雄伟,右臂缓举,一副招抚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气势。这是中国第一位登上九五至尊宝座的皇帝,雄心勃勃、渴望嬴姓千代万代而为君的始皇帝,可是,代表他美好心愿的名字没有给他带来好运道好开端,这是始皇帝的寂寞和悲哀。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个体的声音再强,场面再大,所得再多,若狂妄自傲,所为不合常情常理,只有自灭。自诩为太阳的尼采终究疯了;“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的西班牙帝国,终是日落西山;早被历史吞没的夏桀曾言:“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对待一切狂妄,历史皆以嘲讽作答。
斜阳静静,我在这位功过让后人评说的秦始皇铜像前沉思……一系列守业固权防民的措施,可谓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国人绷紧的神经无力承受高压的奴役,独夫之心装不下天下万民,漠然对待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只有苦力的付出没有生活的保障、缺失家庭温暖和人文关怀的人民群众,“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历史让阿房宫做证,苦极闷极怨极怒极的天下万民,终从沉默中爆发出“亦能覆舟”的力量!如长江黄河奔腾之水决堤,一段刀光剑影、杀声震天的战争过后,声势浩大的秦王朝突兀沉寂,消失得无声无息了!轰轰烈烈尚在营造中的阿房宫也如昙花一现,只以短暂的存在结束了它的生命历程。这里不眠的山做证,楚人的一把大火熊熊燃烧,三个月后,阿房宫归于尘土,一切复归寂寞……
穿透岁月的风尘,历史的辩证法又一次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生前叫得最嚣的暴君,身后一定最是寂寞。暴政和奢靡这一对孪生兄弟,皆属以牺牲民生为代价饱盈私欲者,历史给了什么答案呢?秦前,夏桀被放逐而死,商纣自焚火而亡,这些暴虐之君没有给秦二世以足够的警示,鹿台酒池肉林的豪奢未曾让秦始皇有丝毫的警觉——秦君自毙,历史必然。
花自飘零水自流。荡舟兰池宫,清水幽幽,池气氤氲,不由我痴想,始皇寝宫那些“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佳丽,她们是怎样天天为寂寞的长蛇所吞噬?“有不见者,三十六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批花般娇艳美胜天仙的女子,一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女子,一切美丽的容颜都是良辰好景虚设,热闹的身后是难言的孤寂,漫长的等待中销蚀了多少青春的姿容,一片祥和的歌舞声里埋葬了多少空等的芳心!她们是阿房宫真正意义上的牺牲品,两千余年啊,后宫三千的寂寞有谁知有谁怜?!
西施与范蠡的故事若不是传说,真是应该庆幸的。
所幸,今天的时代没有后宫三千。
却担心,谁人在心中高筑阿房宫。
(有删改)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得意地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
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
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炀帝踏着龙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着妻小沿河悲恸。于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运河不再雄浑,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泪。
可是就是这条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书写了大都的辉煌,托起了沿河的点点明珠之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告诉我们——京杭大运河灭了一个隋朝,却也开辟了更辉煌的盛世。
太宗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于是世人双手挥舞着高呼“明君”“伟人”。
可即使是这样一代圣君,我们又怎能忘了玄武门前的血泊?
历史的高峰回响着一个声音:“再伟大的君王,他的身后也有白骨累累,血汗斑斑。”
跳出爱憎后的我们,会有一双清澈灵动的心眼。环视世间一定会有新的认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以清澈的眼审视自己,对于任何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灵动的心审视世界,对任何对错,保留一份最真实的了解。
给所有的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让历史的车辙碾过额头,留下赞许的痕迹。
建议阅读篇目
《两个李白》(王充闾)
《与历史亲近的时刻》(高鹏)
《孔子的洒脱》(周国平)
《生命中的土地》(黄安详)
[积文化常识]
1.古代的妃嫔
“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嫱”,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古代的重量单位
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1)钧:三十斤是一钧。
(2)斤:十六两重一斤。
(3)两:二十四铢重一两。
(4)铢:十圭重一铢。
[诵国学经典]
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明理知义]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
[成长启示] 我们要珍惜资源,杜绝浪费,从小事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明理知义] 纵览历史,历代王朝,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
[成长启示] 历史告诉我们,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这是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这一真理同样适用于个人与集体。任何人、任何集体都应该勤俭戒奢,这样才会走得更加长远。
课件78张PPT。第三单元阿房宫赋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九)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直走(趋)咸阳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座,所)
B.尽态极妍(美丽) 而望幸(有幸)焉
C.人亦念(顾念)其家 使负(支持)栋之柱
D.日益骄固(更加) 秦人不暇(来不及)自哀
A [B项,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C项,负:背负,承担。D项,固:顽固。暇:闲暇。“不暇”的意思是“来不及”。]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 [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不译;B项,都是介词,比;C项,助词,表停顿/介词,相当“于”,在;D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辇来于秦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朝歌夜弦 ⑥廊腰缦回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A [①②⑥名词作状语,③⑤名词作动词,④名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④韩、魏之经营
⑤多于南亩之农夫
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几世几年,摽掠其人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C [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气候:古义,天气,气氛;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候概况。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指筹划、计划或组织。可怜: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同情。]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B.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B项,“之”是代词,指金银珠宝等;A、C、D三项,“之”是助词,的。]
6.下列各句中,与“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人不暇自哀 B.蚓无爪牙之利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师不必贤于弟子
D [例句与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定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
7.请将下面的句子填在横线上,使之与上下文组成语意连贯的文段。(只填写序号)
杜牧,你所吟咏的枫叶,莫不是晚唐痴情的女子,有着肥硕的美丽和单薄的爱情。……红枫如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的更替就像冬去春来一样稀松平常,枫叶就是一个小小的女子,所能做到的,就是在寒霜降临之际,红给你看。
①却让历史的血脉仍然相连
②让草木庄稼也多些疾恶如仇的血性
③虽斩不断千军万马
④滴在逐渐干涸的江河里
⑤滴在只言片语的唐诗里
⑥让文字如刀如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红枫如血”可以判断出首句应是④或⑤;④后接②,因为“江河”能滋润“草木庄稼”;⑤后接⑥,因为“只言片语”与“文字”相连;根据关联词判断③①相连;再根据横线后的标点判断应该是④②在前,⑤⑥③①在后。
[答案] ④②⑤⑥③①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哪里来的龙?两层的通道跨越天空,不是雨过初晴,哪里来的彩虹?
(2)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满地。
(3)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代的人又哀叹(这些)后代人了。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为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后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
(选自《唐才子传·杜牧》)
【注】 ①薄施尘露:效微薄之力。尘露,比喻微小的贡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B.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C.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D.牧刚直有奇节/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D [“论列”为动词,其后应有支配的事物,故与“大事”组合为一个动宾短语,排除B、C两项;“切”是形容词,应描绘事物的某种状态,其前应有主语,排除A项。据此可确定正确答案为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古代所说的博士专指在太学中的任教者,其职能职责与现代的博士基本相同。
C.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D.“贤良方正”是汉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
B [古代博士本为博学之士的通称。汉以前为君主的参谋或顾问,汉以后为执教于太学、传播经典学说的学官。另外,古代对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亦称博士,犹后世称人师傅。]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牧当初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没有考中,只好流落到东都。
B.主司侍郎崔郾和太学博士吴武陵发现了他的才华,一起推荐了他,让他参加了正科考试。
C.杜牧因政绩突出,多次升迁,曾担任三个州的刺史。
D.杜牧因其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和杜甫的风格相似,被后人称为“小杜”。
B [B项,“一起推荐了他”理解不对,是吴武陵向崔郾推荐了杜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您因为德高望重,替明君选才,我怎敢不尽力做点贡献!
(2)许多人都说杜牧行为自由,不拘细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
【参考译文】
杜牧,字牧之,是京兆人,善于写文章。当初杜牧未登进士第时,来到东都,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太学博士吴武陵向崔郾推荐说:“您因为德高望重,替明君选才,我怎敢不尽力做点贡献!前几日偶尔见十几个文士,眉飞色舞,拍掌称快,共同阅读一卷文章,我看后,是进士杜牧写的《阿房宫赋》。这个人有辅佐君王的才能。”趁机拿出文章朗诵起来,崔郾大加赞赏。(吴武陵)说:“请您给(他)第一名!”崔郾说:“已经有别人了。”(吴武陵)说:“不行,就给第五名。还不行的话,就把赋还给我!”言辞面容很严肃。崔郾说:“许多人都说杜牧行为自由,不拘细节,然而我尊重你的建议,不敢再改了。”杜牧进士及第后又登贤良方正科。沈传师上表请杜牧担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又担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升迁为侍御史,多次升迁后为左补阙,曾担任黄、池、睦三州刺史,后来升中书舍人。杜牧刚直有奇节,敢议论国家大事,指陈利弊特别中肯。死时五十岁,死前自己撰写墓志,焚烧了所写的许多文章。诗情豪迈,语言直率惊人。认识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杜甫,故称“大杜”“小杜”来区别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