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4单元 《边城》(节选)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学案+练习) 第4单元 《边城》(节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6:40:51

文档简介


边城(节选)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牛犊(dú)   泅水(qiú)   悖时(bèi)
欺侮(wǔ) 俨然(yǎn) 拮据(jié)
怏怏(yànɡ) 歇憩(qì) 眺望(tiào)
镂空(lòu)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扛   (2)吁
2.语境辨析法
(3)你这着(zhāo)真绝,让他干着(zháo)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二、写对字形
(1)     (2)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埋怨·抱怨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2)乖巧·灵巧
乖巧:(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
灵巧:灵活而巧妙。
2.明确词义
(1)平淡无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闭口不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事物或文章等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2)指紧闭着嘴不说话或谈论秘密。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锣鼓喧阗(zhēn)大热闹,到了十五夜晚,城中舞龙耍狮子的镇筸(ɡān)兵士,还各自赤裸着肩膊,往各处去欢迎炮(pào)杖烟火。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阗tián,杖—仗。
2.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有语病,并改正。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被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被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句式杂糅,两处“被”均改为“为”。
[资料链接]
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参加新月社。抗战全面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其文学创作丰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蜜柑》《老实人》《雨后及其他》,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等。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做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沈从文等。
[文本鉴赏]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赞美了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作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答案] ①写第一个端午节 ②翠翠心仪二老傩送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写端午节热闹的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观看等情节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端午节的龙舟比赛和捉鸭游戏,印证了这里的民风淳朴,而正是在这热闹的游戏中,作者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傩送等人物相继出场,并在端午节的活动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爱好。为下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做好了铺垫。此外,端午节的热闹又极具地域色彩,给人展示了一种美不胜收的风土人情,这也是《边城》的一大特色。
2.作者通过顺顺不与儿子争显本领而在危急时救人这一细节描写,想要揭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顺顺这一形象来再现当地人们古朴、淳厚、善良、纯真、无私的性格和品质,洋溢着人性美。作者揭示了人性的淳朴和本善,认为帮助人是人最本质的特性,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是“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寄寓着“爱”的美学理想。
二、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1段,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段写景,作者着意运用颜色词:狗是黄色的,船是朱色的,河水是豆绿色的。颜色亮丽,对比鲜明。以景色美衬托人物的形象美、心灵美。
4.第6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落日西去、银色薄雾等环境描写,展现了边城特有的风光。而这种风光又折射出一种忧郁的景致,衬托出翠翠焦急的心理状态,为下文翠翠涌现出可怕念头做了一个自然的铺垫。
5.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的情形是怎样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二人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一开始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所以骂他“悖时砍脑壳的”;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傩送根本不认识翠翠,但他还是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挨了翠翠的骂,他没有介意,仍派人把翠翠送回去。②翠翠:单纯(语言“我是翠翠”)、可爱(回答时的神情“轻轻的”“悖时砍脑壳的”)、羞涩(“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③傩送:心地宽厚,热情开朗(动作、神态“笑”)。
三、阅读课文第五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6.文中极力描写热闹的迎春场景,对表现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表现翠翠的心理有一个反衬作用。如此热闹的迎春场面翠翠却觉得“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衬托出她把两年前的那件事情牢牢地记在心里。
7.分析下面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试完善下面的表格。
文中描写人物心理的句子
人物心理分析
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第五部分第2段)

“翠翠,你长大了!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对此,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第五部分第7段)

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第五部分第11段)

谁也不希罕那只鸭子!(第五部分第14段)

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第五部分第16段)

 [答案] ①含蓄地点明了翠翠对两年前的那个端午节意外碰上二老的事念念不忘,体现了翠翠含蓄多情的心理 ②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 ③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④鸭子是大老捉来送给祖父的,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同时这里也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⑤祖父所唱的歌令翠翠想到了此时正在青浪滩行船的二老,反映出翠翠对二老的牵挂和思念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8.有人说“《边诚》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悲剧色彩”,该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从天保和傩送的竞争(也可以看作决斗)来看,这场竞争是一场悲壮的爱情抉择。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进行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示例二)从人物的命运来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爷爷因为这一悲剧,在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他希望把翠翠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天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心理描写
小说《边城(节选)》并无静止的独白式的大段内心剖析,也没有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而是以细致入微而传神的动作刻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出翠翠的情感萌动,揭示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内心隐秘。她虽然敏锐地感到有些模模糊糊的东西闯进自己的心中,但由于年龄尚小,缺乏感情体验,因而当面对这些问题时,却又做不出条理明晰的理性思考,只能有一种潜意识的迷惘感,神态常表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痴思。这正表现出爱的幼芽在这个天真、娇憨、单纯的少女心里躁动。作者选取特定环境下人物的神态、行动构成的强烈的暗示,指引人们透过这些神态、行动去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
2.写法指导
心理描写“五形式”
(1)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2)动作暗示:人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3)景物烘托:即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
(4)心理概述: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由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价,因此不但便于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在行文时比较灵活方便。
3.迁移运用
请选取一种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写出你某一次等待发试卷的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古朴而淳厚的风情画,寄托着作者“美”与“爱”的理想。小说中的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他们都有着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都具有一种单纯的善良、原始的可爱,他们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文中所抒写的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祖孙之间的真挚亲情、邻里之间的善良友情,表现了一种真实、纯朴的人性美。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应用角度】 “人性”“纯朴”“纯真的感情”等。
2.素材应用
我想去湘西。沿着沅水,走入山间,去寻找湘西的美丽画卷。凤凰城的风味独特,吊脚楼依然翘首而盼,凤头砖瓦依旧没有变。老街店铺,渡口桥头,水上人家,当年的人性风情依旧没有减。
我想去湘西。想去寻找美丽的边城。寻找端午节那五彩的龙舟,寻找翠翠和傩送那美丽的爱情。当夜风吹来,静静地听吊脚楼上小鼓的声音;日暮黄昏,不必担心,就近的老乡家可以住下。
我想去湘西。想去闻一闻那里的匪气。那里连匪气也温柔,哪里有什么抢亲生子、占山为王的可笑之举?那里有的是白云缭绕、绿水青山;那里有的是人们心灵的净土、灵魂的辋川。曾有人问从湘西走出的黄永玉会给自己的墓碑写什么,老人简单地说了几个字:爱、怜悯、感恩。
我想去湘西。想用自己的脚去丈量一下自己与大写的人到底有多远,想用自己的心去聆听那里永不凋谢的心灵的牧歌。
[群文阅读]
导读:《边城》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令人沉醉。《山水中走出来的沈从文》用“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来比况沈从文先生及其作品,是最恰当不过了。本文作者选择沈从文作为叙写的对象,本身就是一种眼光,一种睿智,一种对人与山水的独特感悟。文章用朴素平实的笔触,阐释了湘西的山水对先生性情的孕育与熏陶。而《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则概括了沈从文人生中两段重要的经历。
山水中走出来的沈从文
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喜欢沈从文,于是喜欢上了沈从文笔下的山山水水。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喜欢上沈从文笔下山水的我突然悟到:从文先生就是一条河,从文先生就是一座山。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听过、看过太多太多的爱情故事,可有哪一个如翠翠的爱情那样不沾一丝世俗之气?
于是,当烦恼接踵而来时,我乐意拿起《边城》,走进从文先生水的世界,在那里,我听到湘西的水轻轻流淌;听到船夫嘹亮的歌声,品味翠翠如水的情思和爷爷如水的爱。
从文先生这样写了,也是这样地爱了,爱得执着,如灵动的水常年保持一色的蔚蓝。他的爱人在他死去多年后,也终于悟出了从文先生这份纯真的爱。
山有山的性情——沉稳。从文先生无疑也是一座山,他有着山的秉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误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当无知的人们要他去打扫女厕所时,从文先生认认真真地做了。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无知者的攻击。
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大家都知道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从文先生也是著名的服装研究专家。
在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则关于从文先生的故事:在“文化大革命”中,从文先生辛辛苦苦写出的《中国服装史》被没收而弄没了,但从文先生硬是又写出了一本。
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从文先生: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一座四季常青生机盎然的大山。
在那沅江之畔。你去走一走,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你看见一位书生在书写、在吟唱吗?
书写,书写山的传奇;
吟唱,吟唱水的多情。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4月1日清晨,醒得太早。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沈从文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巴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
在呓语里,他说:“翠翠,你在一点零四的房间里酣睡,还在想着我吗?我死了也想着我吗?”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原来,那个小说中“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的人,也是沈从文自己啊。原来,他一直未能忘怀少年的情怀——他在自传里,写下了一段孽缘:一个女孩趁着他的爱情正燃烧时,骗走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令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而他将曾在自传中落笔的美好感情,嵌入了小说《边城》中。
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而三三(张兆和的昵称)也排在翠翠的后面。我终于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了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我仔细读过其填补国内空白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与其他关于“瓶瓶罐罐”的文章,功力胜于如今的文物专家不知多少倍。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古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高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
建议阅读篇目:
《我的老师沈从文》(汪曾祺)
《平常的沈从文》(黄永玉)
《我所生长的地方》(沈从文)
[诵国学经典]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
[明理知义] 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低洼之地,所以最接近于道。
[成长启示]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第一章》)
[明理知义]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心神安定,心神安定才可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成长启示] 人要知道适时停止,有时候停下来是为了等待幸福。放下不等于放弃,执着不等于坚持。
课件66张PPT。第四单元边城(节选) 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B.小明的写作棒极了,他的作文平淡无奇,读了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C.代市长刘小涛在会上强调,要毫不在意、绝不手软,严厉打击非法排污企业,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D.受早晚温差的影响,杭州西湖上升起一层雾气,各种事物都沐浴在晨雾里,朦朦胧胧、若隐若现。
D [A项,“难言之隐”的“隐”就有“苦衷”之义,与后文重复,去掉“的苦衷”;B项,“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用在这里与语境不合;C项,“毫不在意”指丝毫不在乎或不介意,此处强调严惩排污企业,应用“毫不留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很多城市在招才引智时舍得投入,甚至不惜重金。其实,见义勇为何尝不是城市最需要的资源,何尝需要城市拿出重金激励?
B.沈从文先生一直爱好书法,而且在圈子里颇有声名,但一直视书法于自己是件好玩的事情,从没想到卖字,以此谋利。
C.美国目前正在协商的价值数十亿美元左右的能源投资,将给遭受飓风肆虐的得克萨斯州和美属维尔京群岛带来数千个就业岗位。
D.市场尚不活跃时,要产生优质作品,靠的是漫画家内心对漫画的创作热情而取得;而如今市场竞争激烈下,这情况就变得复杂了。
B [A项,表意不明,应该在“需要城市拿出重金激励”前加上“不”;同时“见义勇为……是……资源”搭配不当。C项,“数十亿美元左右”中“数”“左右”重复赘余;成分残缺,在“能源投资”后加上“项目”。D项,句式杂糅,删除“而取得”。]
3.下列几则新闻评论的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反腐不要忘了打“苍蝇”!》
B.《漫天飘过“王宝强”,媒体还能做些什么?》
C.《保护文物,法治的“钢牙”莫要“龋”了!》
D.《惠民资金成“唐僧肉”?》
B [B项,是借代,其他是比喻。]
4.下列交际用语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东进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D.请你留步吧,这件事很重要,我还要继续考虑一下,过段时间再赐教!
C [A项,“令郎”不能用于第三方;B项,“垂询”为敬辞,不能用于自身;D项,“赐教”为敬辞。]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只能使我们兴奋;月下的景象是诗,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
①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
②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
③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
④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
⑤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怡然。
⑥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③②⑥⑤④
C.②⑥④①③⑤ D.②④③⑥①⑤
B [语段起句写日光下景物,结尾处总结句先后写“日光下的景物”和“月下的景象”,行文层次分明。五个句子中,①③写“视觉刺激”,属于“日光下的景物”层次。根据③中“这”指代作用,两者顺序应是①③。②⑥⑤④属于“月下的景象”的层次。②句中的“而在晚间”表明进入第二个层次叙写;⑥句中的“便”承②句的色调变化;⑤句中的“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指代②中的描写;④承⑤句,由“我”到“物我”。]
6.请仿照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句子。要求:与语段语境协调,句式与画线句大体一致。
花垣茶峒,湘西的一个小城镇,又叫边城。她就像一杯浓浓的绿茶,溢香在人们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再次来到她的身边,仿佛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躺在边城茶峒的怀里,我静静地读着,品着,宛如欣赏一封精致的情书,一支美妙的夜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竟是让人那样沉迷,那样执着,那样多情。
[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的能力。仿写句子需要注意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前两个空仿“她就像……”的句式,要突出比喻手法;后两个空仍是比喻,但要注意与前面的内容相协调,突出边城茶峒给人带来的感受。
[答案] 她就像一杯酽酽的美酒 醉在人们心中 一幅动人的油画 一首醉人的歌谣
7.《边城》结尾这样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每天都在希望中等待着。请根据你的想象,描写图片中翠翠的心理。要求:语言准确、得体,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时的翠翠心中对二老充满牵挂,最期盼的就是他能早点回来。基于此,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把相关内容写出来即可。
[答案] (示例)爷爷走了。我知道他是回不来了。可是,你呢?会不会回来?每天我撑船,过往的人很多,可惜没有你,甚至连你的消息都没有。没人过河的时候,我就坐在这里,守在这里。你真的不再回来了吗?
8.下面语段中的各句在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都有错误,请修改(修改时不能改变原意)并说明原因。
①因为冬天游客少,各个店铺很早就关门打烊停止营业,古城便早早恢复了平静。②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隐藏在一扇扇门板掩映的小巷里,“边城”也好,“萧萧”也罢,都是从这间屋子的大理石桌面上流淌出来,一直流进沱江氤氲不绝的水里。③老城楼边可以坐船,在撑船阿哥的歌声中,穿过虹桥,小船顺流而下。④虹桥上有个书摊,买一本《边城》,老板就给你盖上个细致的书章,书摊生意红火,恐怕是沈先生的书卖得最好的地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关门打烊停止营业”语意重复,“打烊”是商店晚上关门停止营业。去掉“打烊”或“关门停止营业”。
②“边城”“萧萧”是两篇小说,应改为《边城》《萧萧》。
③“穿过虹桥,小船顺流而下”语序不当,应改为“小船顺流而下,穿过虹桥”。
④“细致”用词不当,应改为“雅致”。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着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的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乒乒乓乓的声音。还有卖针线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像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做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着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心里也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察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
A.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色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B.作者对渡船和守船人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平静。
C.之所以不让大姐和岳珉看痰盂,主要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D.岳珉听到隔壁有人说话时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D [A项,“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错,小说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B项,“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的感染,心绪平静”错,岳珉“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内心很不平静,充满了担心。C项,“主要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痛苦和焦虑之中”错,应该是母亲竭力掩饰自己的病情。]
10.小说末尾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联系文章内容分析。前文作者交代过,岳珉“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而此处写“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就照应上文,交代爸爸已经去世的结局。既然岳珉对此还一无所知,这就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暗示了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
[答案] ①揭示了故事的结局。父亲已经不在人世,岳珉等人等不到他的消息。②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父亲的死这个残酷的现实与急切的期待形成强烈对比,由此表明岳珉等人的等待是徒劳的。
11.小说以“静”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可从“静”的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三个方面考虑。从表层义来看,“静”贯穿小说始终,展示的是整个环境给人的感受。从深层义来看,作者在作品中营造了一种静穆的气氛,一种由作品中人物无援无助的心境衬托出来的悲伤的情绪;小说的情节平淡,在“静”中展示了人物内心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从主旨义来看,表面的“静”,与时局的动荡、人物内心的不安、处在动乱下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都联系在一起。
[答案] “静”是小说描写的环境特征和营造的整体氛围。“静”是身处乱世、遭遇不幸的小说中的人物的言行特征。“静”是小说的情节特征,小说情节平淡,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静”构成小说的艺术张力,表现小说的悲剧主题。在寂静的氛围、平淡的情节和娴静的言行下,隐藏着时局的动荡、人物命运的艰难、人物内心的焦虑期盼等不安静因素。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