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9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美美与共》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9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美美与共》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6:45:57

文档简介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美美与共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憎恨(  )   骇人听闻(  ) 热忱(  )
盛气凌人(  ) 谦逊(  ) 糟粕(  )(  )
酝酿(  ) 收敛(  ) 相得益彰(  )
欺凌(  ) 便捷(  ) 悠闲(  )
媲美(  ) 气氛(  ) 束缚(  )
[答案] zēnɡ hài chén línɡ xùn zāo pò niànɡ liǎn zhānɡ línɡ jié yōu pì fēn fù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蔓  (2)乘
(3)壳 (4)烙
[答案] (1)màn wàn (2)chénɡ shènɡ (3)ké qiào (4)lào luò
2.语境辨析法
(5)苹果中国官网悄(  )悄降低了iPhone 8G版本的售价,不知道这次悄(  )然降价是什么原因,不过便宜了终归是好事。
(6)盛(  )老师盛(  )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  )饭。
(7)银行(  )发行(  )股票,报纸刊登行(  )情。
(8)薄(  )荷油味不薄(  ),很受欢迎,但要薄(  )利多销。
(9)十位选手的水平参差(  )不齐,但每位选手都有一名供其随时差(  )遣的球童。
[答案] (5)qiāo qiǎo (6)shènɡ shènɡ chénɡ (7)hánɡ xínɡ hánɡ (8)bò báo bó (9)cī chāi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5) (6)
[答案] (1)渺 缈 眇 (2)忱 耽 眈 眈
(3)崇 祟 (4)贬 砭 (5)讦 奸 (6)沏 砌
三、积累词语
1.明确词义
(1)重蹈覆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绝无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过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骇人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妄自菲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纷至沓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相得益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2)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极为稀有。(3)说话过分,不合实际。(4)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5)过分地看轻自己。(6)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7)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各自的好处。(8)自己不想要或不愿意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现多指应该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多为别人着想。
2.理解辨析
(1)蔓延·曼延
“蔓延”指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曼延”指连绵不断,偏指静态的。
(2)攻击·攻讦
“攻击”的意思比较宽泛,指进攻或恶意指责他人;“攻讦”指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多指因个人或派系利害矛盾),有特定的适用前提。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gān)制思想、束傅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突飞猛进的局面。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钳(qián) 傅-缚 突飞猛进-原地踏步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____________________。
A.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
B.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
C.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
D.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
C [根据语意连贯原则, “既……也……还……”,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条件第一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义重复,去掉“第一”。
[资料链接]
美国近代科学史的奠基人——乔治·萨顿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近代科学史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时。他将科学史视为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最好的桥梁。他通过一生的努力,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被人们
称为“科学史学之父”。他也是新人文主义的先驱,他一生为清除地域和民族偏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费孝通(1910—2005),汉族,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传统审视者——庞朴
庞朴(1928-2015),江苏淮阴人,中国现代学者。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秀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辩证法研究》等。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在上古和中古时期,东方曾经建立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东方科学对西方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18、19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西方科学迅猛发展,东方在科学技术及物质文明方面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局面在许多西方人头脑里产生了骄傲和轻视东方科学文化的思想,本文就是针对这一现象写的。
《美美与共》
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内地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于1991年4月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文本鉴赏]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科学的关系及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的作用的论述,指出西方科学仍然需要东方科学,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真理服务,更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美美与共》
人类前进的步伐已经迈上全球化、信息化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尽快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紧要关头,为了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倡导从现在起就必须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树立起一个“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是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答案] ①东西方的融合 ②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③(虚) ④双重性
[文本深读]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一、阅读课文第1~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第2段“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一句有何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东西方文明的关系,也形象地说明了“实验科学”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产物。
2.作者认为希腊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引用这一事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目的:证明中心论点“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说明了尊重外来文化的必要性,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
二、阅读课文第4~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作者为什么说“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西方文明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西方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能延续与否,还不一定。②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科学方法的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
三、阅读课文第8~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碰头”一词的使用有何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碰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东西方文明必然相遇。作者由此在下文中再次强调东方文明所带来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5.“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包含了哪些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光明”一词运用了双关、隐喻的修辞手法,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文明始自东方,科学的种子,包括实验方法和数学,都是来自东方的,而科学方法则产生于西方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句话说明如果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完美地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大放异彩。
《美美与共》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什么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
7.要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境界需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摒弃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需要两个方面的改变: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需要抛弃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或者闭关排外的心理;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需要克服妄自尊大、热衷于搞“传教”的心理。
8.为什么要“美美与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解决全球化和人类不同文明如何相得益彰、共同繁荣的文化心态,是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上对人们在审美的、人文的层次上提出的精神要求。
9.本文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举例论证。如举唐朝的时候,日本善于“美人之美”,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很好地支持了作者“美美与共”的主张。
(2)引用论证。如倒数第二段引用孔子的哲学思想,告诉人们应该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异文化。
(3)对比论证。如第三段通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的对比,论述了达到“美美与共”这一境界的困难。
10.有人认为:“只要各美其美,就能实现天下大同,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个性和特征,都有自己文化的精华,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因此,要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并保持好本民族的文化。
(观点二)在当今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它们不仅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而且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观点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各国人民、各族人民相互尊重,共同维护、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五、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11.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分别写了“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这样分别阐述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样写由浅入深,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先从要说明的概念入手,详细阐释概念的内涵,使得后面的说理深入透彻,水到渠成。
1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有着怎样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概念落脚点
“文化”
“传统”
内容形式
表现为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精神意识,或者是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即一种民族精神。
表现特点
时代性、民族性。
惰性、渐变性。
作用
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与时俱进,有的播迁他邦,有的昙花一现,作用不一样,但均是合理的。
总体上说既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是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基础。
发展变化
有的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有的消亡,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
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变化,也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
态度
应该批判地继承。
应该学会吸收、借鉴、整合。
13.为什么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财富”是因为它们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下去的精神力量;说它们是“包袱”是因为传统的“惰性”力量会钳制人们思想,束缚人们行动的本性,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不利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14.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西洋化,就拿过节来说吧,中国的七夕就不如外国的情人节来得浪漫。你如何看待中国人过洋节而冷落中国本土节日的现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新鲜,所以爱过洋节,这没有什么,只要不过分地浪费金钱和时间在这上面,我想过洋节没有什么不好,对社会来说,还能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在我看来,中国近些年与世界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人过洋节反而是中国融入了世界这个大家庭的一个良好表现,只有中国真正地融入世界,世界的大舞台真正接纳了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才能继续稳步地向前发展。
(观点二)我们不能一味地只过洋节,而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现在过洋节,是为了将来能够让外国人也过我们的中国节,我们应该中国节外国节一起过,不应该厚此薄彼,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
(观点三)其实过节只是一个形式,只要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开心就行,为什么一定拘泥于形式呢?现代年轻人的思想意识和我们的父母有很大的差别,对我们传统的节日可能根本不知道,加上对西方文化接受的较多,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其实父母也不要苛求孩子太多,只要能在传统节日和平常的闲暇时间多看望自己就行了。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辩证分析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文,最大的特点在于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结构严谨。辩证分析的好处在于避免挂一漏万,防止文章不严密。例如文章在分析“文化传统”的不足时,在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时,都是辩证分析的再现。
2.写法指导
怎样运用辩证分析的写作手法
一般情况下,对议论中心进行辩证分析,通常要注意以下哲学观点的运用。
(1)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3.迁移运用
对成语“滥竽充数”进行辩证分析,利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续写下面的文段。(200字左右)
“滥竽充数”新解
家喻户晓的“滥竽充数”故事,过去多用来批评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这个故事警示后人要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经受住一切考验。今日再读,竟觉得南郭先生固然可悲,但真正令人深省之处却在于故事中的其他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用人不察,又不懂装懂,给了南郭先生充数之机;乐队队长只取俸禄,不尽职务之责,竟不知队伍中有“竽盲”之实,抑或知而不报,对上级极端不负责任,让南郭先生自在地混了几年;南郭先生身边的“竽师”肯定听得出他不会吹竽,然而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不去或不敢伸张正义,以至于南郭先生愚弄了别人还自鸣得意。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辈留下了许多包含深刻哲理的宝贵经验。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是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而不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又如“修己而不责人”“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这样的格言,都包含了克己、忍耐、收敛的意思。
【应用角度】 “包容”“自省”“忍耐”等。
2.素材应用
学会包容他人,互相欣赏,和平共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争端中找寻平衡点,在分歧中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理解对方,达成共识。宽容,不仅仅是一种气度,一种风格,还是一种临高望远的大智慧。海纳百川,山容万树,是一种博大的宽容;“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睿智的宽容。其实无论国家、民族、组织之间,抑或同事、夫妻,甚至陌生人之间,如果都能做到“共美”,这个世界真的就会达到和谐的境地。
[群文阅读]
导读:“传统”本身“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所以对待传统既不能把它当作神圣的偶像供奉起来,也不能把它当作历史的垃圾,简单地予以抛弃。应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从新的视角和层次来理解和再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弊端,并从中汲取复兴中华文明的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使中华文明永远灿烂辉煌。
文化的长度与高度
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或者叫文化输出,可以理解为“文化侵略”,也可以理解为先进文化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 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有段时间,自鸦片战争后一直作为变革图强反动力量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名义,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异常活跃,仿佛“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自主知识产权就在里面,足以解决钓鱼岛等问题。“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论坛”“讲坛”“大讲堂”,图书报刊“牛皮癣”,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奢靡之风盛行,豪宴豪宅豪车豪金,《诗经》里的官仓鼠穿越千年,由“硕鼠”迅速长成“老虎”,国家周边闪着虎视眈眈的绿眼睛。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传统文化”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部让人不忍卒读的近代史了,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的态度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以所处时代为前提,文化的强弱标志是它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高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度足够骄人,但是把长度当成高度,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眼有问题。聂鲁达用诗歌为他“瘦长的祖国”忧虑,我们有一脉瘦长的传统文化,如果真爱它,最好用忧患和创造去爱,给它捉虫子浇汗水,让它粗壮高大起来,开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朵,强大美丽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国家送去芳香。河伯没见到海之前,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见了海还觉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办了。河伯不这样,河伯见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谁,“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华民族,1840年才真正见到“海”,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民族复兴,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老毛病:盲目自大、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亩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享文化之繁华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小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指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根植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
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着厚重的文化。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风子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 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
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若虚的“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缥缈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
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渡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挚真,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共享文化盛宴。
建议阅读篇目:《文化苦旅》《赤壁赋》《归园田居》《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诵国学经典]
1.[先贤语录] 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阝不①。吾语女②,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庚桑楚》
【注释】 ①阝不(péi):墙。②女(rǔ):通“汝”,你。
[古文今译] 人们追求私利之心十分迫切,为此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大白天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去挖别人的墙。我告诉你,天下大乱的根源,必定是在尧舜的时代产生的,而它的遗害则一定会留存到千载之后。千载之后,必定会有人与人相食的情况出现!
[知行启迪] 这句话让人明白仁义一旦虚伪之后的严重后果,所以庄子反对仁义,因为仁义是君主为了统治天下而设定的,是违背人性的。仁义不能体现人的真性情,所以仁者总是很虚伪,总是患得患失。人的本性是天生的,也是自然的。既然是天生、自然的,就不能刻意人为,否则就会被利用,就会出现人吃人的后果。
2.[先贤语录] 是故生无爵,死无谥①,实②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而况为大乎!夫为大不足以为大,而况为德乎!
——《徐无鬼》
【注释】 ①谥(shì):谥号,古时帝王或大臣死后的称号。②实:财物。
[古文今译] 因此在活着时没有爵禄,死后也无谥号,财物未聚集,名声也未建立,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大人。狗并不以善于狂吠为好,人也不以善于讲话为贤,何况是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呢!成就伟大的事业也不足以称为伟大,何况是要成就修养德行呢!
[知行启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给事物强加一个好坏的标准,因为这个标准并不一定就准确。道是一个混沌的整体,所以对道的理解不尽相同,而知是无涯的,所以辩言不能将知一一列举。世俗的判断标准不能准确地表达事物的本质,善吠的狗不一定就是好狗,善言的人不一定就是贤能的人。真正的贤能之士不一定就是世人皆知,天下皆知的能人也不一定就有真正的贤德。
课件93张PPT。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美美与共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三单元 文明的对话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九)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②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
③归根结底,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④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两全其美的。
⑤为了孕育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学社的成员们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文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⑥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被多次提及,“创新驱动”更是成为会议炙手可热的焦点。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D [④两全其美: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应改为“十全十美”。⑤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褒贬误用。⑥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望文生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还不一定。
B.我们不要重蹈希腊人的覆辙,认为希腊精神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还忽视犹太精神,把外国人一律视为野蛮人,他们最后衰亡,一落千丈。
C.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了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的遨游。
D.从文化意识的角度来说,语文高考试卷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向世人展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意识趋向。
D [A项成分残缺,在“延续”后加“与否”;B项偷换主语,在“认为”前加“他们”;C项成分残缺,在“遨游”后加“的媒介”。]
3.下图是《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有关“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的调查结果,下列对图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在世界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B.中医、武术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影响。
C.海外人士对中国科技发明和产品制造的认可程度要高于国人。
D.西方社会不可能认可中国文化,要有民族自信,走自己的路。
D [“西方社会不可能认可中国文化”论断武断,与图内容不符。]
4.依次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费孝通的慧眼在于,他把落后中国的传统工业的改造和发展,________。这一点已经被历史、被今天的改革实践所证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富有成果。这正是他对中国社会学具有开创意义的伟大贡献。
①把学问深藏于象牙之塔孤芳自赏
②当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向更高一层转化和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③而是将它“中国化”“乡土化”
④费老的学问源自西方
⑤使之变成改变穷困中国的一件有力武器
⑥但是他没有像有些“海龟”那样
A.①②⑤⑥③④ B.②⑥④①⑤③
C.③⑥②①⑤④ D.②④⑥①③⑤
D [语段的第一句中“在于”后的宾语是一个长单句,“他把……改造和发展”后面缺少成分,六个句子中只有②最适合,“他把……改造和发展,当成……”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排除A、C两项。其他五个句子,④和⑥构成转折关系,故⑥放④后。⑥中“他没有……”和③中“而是将……”构成对比,①是对⑥的说明,⑤承接③。故正确排序为②④⑥①③⑤。]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通读文段可知,语段讲述的是文化对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由第一个分号后面的“即使没有敌军入侵”可知,①处表述的是“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之类的内容。由第一个分号前面的“还有复兴的希望”可知,②处表述的是“民族实际上已经灭亡”之类的内容。由横线前的“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可知,③处表述的是文化意义上的“种”不复存在。
[答案] ①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 ②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 ③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也不复存在
6. 把下列几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给“全球化”下一个定义。
“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它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全球化”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的一种社会文化过程。
7.下面是关于中德文化对比的两幅图,请仔细观察后,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中德文化的不同特点。要求结合两幅画进行判断。(不超过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国人忽视自我(自我意识薄弱),倾向集体生活;德国人重视自我(凸显自我/表现自我),喜欢独立生活(个体生存/独处)。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
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善的统一,西方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知价值。表现在戏剧中,西方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D.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得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
D [D项,“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于文无据。]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便提出中西美学的显著不同:中国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
B.第二段作者论证了中国美学强调抒情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差异,接着又分析了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文学的源头不同。
C.第三段作者更进一层,论证了中西美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显著差异。
D.文章层次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将原本抽象的美学原理阐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D [D项,文中没有大量的引用论证。]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不是安排大多数主要人物都死亡的结局,这出悲剧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B.《诗经》《楚辞》虽然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
C.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和写实,《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是相同的,但是迥异于我们的抒情文学。
D.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B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A项,扩大范围。认识价值打折扣,与伦理价值无关。C项,无中生有。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但同为叙事文学,表现形式也未必都相同。D项,因果关系不当。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