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一、读准字音
浚源( ) 壅蔽(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豫游( )
[答案] jùn yōng chán chù miù yù
二、一词多义
(1)信
(2)诚
(3)下
(4)本
(5)简
(6)固
(7)终
(8)安
(9)而
(10)其
(11)以
[答案] (1)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名词,信用 (2)名词,诚心/副词,果真/副词,确实 (3)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名词,下等的/名词,臣下 (4)名词,本源,基本/名词,底本/名词,书册,本子 (5)动词,选拔/形容词,简单/形容词,简便,容易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形容词,牢固,稳固/副词,本来/副词,究竟,到底 (7)副词,最终/动词,坚持到底/名词,最后 (8)形容词,安定/形容词,安逸,安乐/形容词,缓慢/疑问代词,怎么/动词,养,奉养/疑问代词,表示反问 (9)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10)代词,它的/副词,难道/代词,自己/语气助词,还是/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11)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介词,把
三、词类活用
(1)貌恭而不心服 ( )
(2)君人者 ( )
(3)则思江海下百川 ( )
(4)诚能见可欲 ( )
(5)将有作 ( )
(6)载舟覆舟 ( )
(7)鸣琴垂拱 ( )
(8)人君当神器之重 ( )
(9)居域中之大 ( )
(10)居安思危 ( )
(11)则思正身以黜恶 ( )
(12)简能而任之 ( )
(13)择善而从之 ( )
(14)欲流之远者 ( )
(15)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
(16)必固其根本 ( )
(17)则思知止以安人 ( )
(18)则思虚心以纳下 ( )
(19)则思正身以黜恶 ( )
(20)宏兹九德 ( )
(21)何必劳神苦思 ( )
(22)乐盘游 ( )
(23)忧懈怠 ( )
[答案] (1)动词作名词,在表面上;从内心里 (2)名词作动词,统治 (3)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4)动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5)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 (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 (8)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 (9)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 (10)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 (11)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2)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13)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 (14)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 (15)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1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1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2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弘扬 (2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辛苦 (2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2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忧
四、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凡百元首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尽情。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路。
(5)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答案] (1)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 (2)泛指古代的帝王。 (3)放纵情感。 (4)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5)把(它)当作。
五、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海下百川。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董之以严刑。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震之以威怒。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泉源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2)省略句 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
(3)状语后置句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
(4)状语后置句 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5)定语后置句 国君承担着君主的重要职责,在天地间占有重大的地位。
[资料链接]
诤臣——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犯颜直谏,史有“诤臣”之称。死后赠司空,谥号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唐太宗是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劝谏,甚至被誉“从谏如流”。但到了贞观中期,随着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百姓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有大臣为此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针对这些情况,魏徵在贞观十一年,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谏太宗十思疏》便是其中的第二疏,也称《论时政第二疏》,简称《十思疏》。
疏
疏,奏文的一种。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之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文本鉴赏]
本文是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作者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光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谏太宗十思疏
[答案] ①固本浚源 ②垂拱而治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喻论证。以固本求长、浚源欲远为喻,证积德安国之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2段与中心论点有着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心论点:思国之安,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总结教训,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之理,劝君王积其德义。
3.文章认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取天下时忧患深重,竭诚待下。守天下时踌躇满志,纵情傲物,滥刑威民。
4.如何理解“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一句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国家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君王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仁念德。将君民关系比作舟水关系,切中要害,语重心长,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二、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5.“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方面
内容
观点
在生活上
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节
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修养上
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在用人上
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在执法上
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好处
作者认为,国君倘能做到“十思”,坚守好的品德,就会出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政治局面,到那时,就不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自己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这样的境界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这样说,无非是希望唐太宗采纳自己的意见,居安思危,使唐王朝能够长治久安。
6.作者认为如何才能做到天下大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垂拱而治。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本文语言整散结合,多用比喻,请谈谈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骈散结合,华美流畅。骈散结合,相得益彰。整句多用对偶,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遒劲,酣畅淋漓。②本文语言多用比喻,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有说服力。
8.魏徵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受呢?谈谈他进谏的手段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2)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说理透彻,语言简练,比喻形象生动,正反论述对比有力,引经论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9.魏徵在本文中强调以德治国,这在我们今天强调健全法制的背景下,还有它的时代意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魏徵在文中明确地指出了“严法治国”,并且强调德治,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创建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我们今天的健全法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观点二:无论什么时代,对天下黎民竭诚相待都是治国的根本,民心向背是关系国家安定的根本要素,“以德治国”仍是我们要遵循的重要经验。
观点三:本文中魏徵反复强调“积德”,以“积德”来获取民心。这对任何时代来说都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我们今天强调依法治国,并不排斥德治,但是德治如果没有法律的支撑,就失去了依托而成为空洞的口号;而只强调法治没有了教化,社会也就变成了一个黑暗的暴政世界。因此德治和法治应该结合起来。
10.烛之武与魏徵对国家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他们的表现是不是相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他们两人的表现不尽相同。烛之武本来是一个不受重用的人才,是在国家面临灾难时被迫承担重任的。而魏徵本来就是唐太宗身边的重臣,一直受到重视,经常给唐太宗进谏,提供治国策略。尽管他们都为国家尽忠,但是他们行动的出发点是有区别的。
观点二:他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一切行为均服从于国家利益。从事件的本身来看,不论是谁,不论国君或皇帝怎样对待他们,他们都秉承着“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信念,所以烛之武虽牢骚满腹,不满于国君对他的不公正待遇,但仍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魏徵则时时主动为国家着想,不惜冒犯皇帝而提出中肯意见。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妙用排比,气势纵横
本文在论述时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文章开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就加重了强调意味。
2.写法指导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格。从结构上可分为三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个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2)单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忍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复句排比。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使用排比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的突出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阐发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文章的中心,避免失之于滥。
(2)排比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启发读者深思。后一种排比,句尾多用省略号。
(3)在排比中,准确地使用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3.迁移运用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任选一个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①使用排比修辞。②语言流畅,不少于150字。
奉献 积累 人生 感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奉献: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即使我们只是一支蜡烛, 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只春蚕,也应该“春蚕到死丝方尽”;即使我们只是一片绿叶,也应该“化作春泥更护花”;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只是一朵花,也要给人们带来一丝清香;即使我们只是一颗星星,也要在黑暗中闪出自己的光芒;即使我们只是一滴水,也要在生命的旅途中发出叮咚的脆响;即使我们只是一棵小草,也要给大地带来一点绿色。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魏徵的直言敢谏照出了唐太宗的宽容与大度,魏徵的“十思”也照出了唐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正因为魏徵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使贞观盛世得以善始善终。从此一段君臣佳话亘古流传,一代盛世光景彪炳千秋。这是魏徵的幸事,是唐太宗的幸事,也是天下的幸事。
【应用角度】 “爱国情怀”“倾听”“明智”“接受建议”等。
2.素材应用
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徵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和魏徵的忠心,于是便“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群文阅读]
导读:贞观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颇为英明,后来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圃。于是魏徵上书劝谏唐太宗,应“戒奢以俭”。勤俭节约的美德如甘霖,能让贫穷的土地开出富裕的花;勤俭节约的美德似雨露,能让富有的土地结下智慧的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要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
节俭是美德
“具膳餐饭,适口充肠。饱饫烹宰,饥厌糟糠。”这是《千字文》中的话,意思是:生活要节俭,饭菜合口味能吃饱就行了。饱的时候满足于大鱼大肉,饿的时候酒糟糠皮也能充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见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节俭是一种品质,需要始终坚守。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节俭一直被人们视为治国之道、兴业之基、持家之宝,大力提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正是如此。曾记否,历代帝王在建国之初,不都是从节俭开始的吗?在我国历史上的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本打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可他后来意识到天下才刚刚平定,而且这样做会劳民伤财,因此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在唐太宗统治期间,他提倡人们“戒奢从简”,不任意浪费。此外,开元初年,在唐玄宗的改革措施中,就有一条是提倡全国上下节俭的。为了证明自己“戒奢从简”的决心,唐玄宗命人烧毁了宫内的一批珠玉锦绣。不管是唐太宗,还是唐玄宗,从他们的行动中就可见出节俭的重要性了。节俭,是他们能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美誉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见,节俭是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是人们的生活准则之一,更是人们的财富之道。
可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然而人们的节俭意识却越来越淡了。大多数的人认为,东西旧了,就应该扔;既然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应该尽情地去享受;更有些人,视地球上宝贵的资源如粪土,任意挥霍。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都把节俭当作自己崇尚的生活准则和传统美德。他们清楚地知道“成于俭,败于奢”的道理,所以特别重视对子女或青少年一代的节俭教育。我们的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珍惜粮食,以节俭为美德。可真正听进去、做得到的人却没有几个。 当我们走进学校,走上街头,映入眼帘的是地上白花花的米饭和馒头,这难道是我国的粮食多得吃不完了吗?不,在有13亿人口的中国,解决温饱问题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呀!我希望人们都能够从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不再浪费!勤能补拙,省能补穷。拥有金钱只能暂时满足你的欲望,而学会节俭那将是你永久的财富。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总之,为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富裕,我们不能忘掉节俭这一美德;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我们更应该发扬节俭这一美德。
俭以养德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朱子治家格言》里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教导后世子孙勤俭持家,不要奢侈浪费。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早过了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有人甚至认为再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就是落后保守,不与时俱进。其实,无论什么时代,勤俭都是一种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优秀品质。
说及俭字,我们会想到节省、节约、节俭、俭朴,想到生活有计划、用钱有节制,不大手大脚、不铺张浪费。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韩非子说“俭于财用,节于衣食”,诸葛亮的《诫子书》中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个经过辛勤劳动的人才会知道劳动的不容易,才会珍惜劳动成果。同理,他才会以己推人,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劳动成果,才能够做到“勤俭自律”。具有这样的认识和品德的人,做事才会更有责任心,做事业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俭与侈对一个人修身养性的影响,在“百善俱兴”与“百恶俱纵”的强烈对比中呈现得淋漓尽致。曾经有一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古代很多富贵人家,位高权重,春风得意,但常常在教育上栽跟头,子孙后代开始骄横跋扈,不知勤俭自律,只知奢侈享受,不但不能继承发扬家业,还把祖宗千辛万苦打拼下来的家业消耗殆尽。小家如此,国家又何尝不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上,秦穆公奉行“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为政理念,勤俭治国,为秦的强大乃至后来的统一打下坚实基础;汉文帝崇尚勤俭,“露台惜费”,力戒奢侈,从而开创了“文景之治”;宋太祖赵匡胤,宫里悬挂着粗布的帘子,身上穿着洗了多少次的旧衣服,就连专车也是前朝皇帝用过的,而到了宋徽宗,登基后不久就开始骄奢淫逸的生活,再加上奸佞当道,最终亡国。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需要看到,当前社会上,诸如餐桌浪费、包装过度、超前消费等奢靡生活风气,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吃饭非大酒店不去、酒水非大名牌不喝、菜品非大虾鲍鱼不上的观念,依旧深深地刻在一些人的脑袋中。正是看到这样的不良风气存在,党和国家才及时“号脉”,精准”抓药”。针对党员干部队伍,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给奢侈浪费者划定制度“红线”,给以身试法者设定“高压线”。而对于全社会各领域,也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引发了强烈反响和呼应。这表明,反对铺张浪费、提倡勤俭朴素、强调艰苦奋斗、倡导绿色生活,中央重视,群众期盼,社会也关注。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不断被满足。然而,一道新的考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富起来以后,我们当以怎样的姿态和理念去生活、去前进?是把“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当信条,还是把“勤俭、节俭”装在心里、教给后代?新时代,新生活,更要有新智慧。反对奢华浪费,提倡勤俭节约,是每个人的奋斗路上,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优良品质。
建议阅读篇目:《诫子书》《夫子治家格言》《训俭示康》《论积贮疏》
[积文化常识]
君王的称谓
(1)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2)万岁:本为祝颂之辞。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后用于祝颂帝王。后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就成为帝王的代称。
(3)陛下: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
(4)天子: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受命于天,所以称皇帝为天子。
(5)圣驾: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6)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王侯或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称太子、侯王为“殿下”。
皇帝的号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种称号以寓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概括。有表扬性的、批判性的、同情性的三类。
(2)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如唐太宗、宋太祖。
(3)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也称改元,如汉武帝改了11次年号,唐高宗用过14个年号。到明代以后,规定一帝一元,这样才有可能用年号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皇帝和皇后往往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开元圣纹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①,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庚桑楚》
【注释】 ①辩者:与人辩论。
[古文今译] 学习,就是要学不能学的东西;实行,就是要行他所不能行的;与人辩论,是辩他所不能辩的。知的探索停止在他所不知的地方,这就是到达了极点。
[知行启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范围的限定,因为人的认识不能覆盖无边无际的宇宙,所以学习、行走、辩论都应该止于自己所了解的范围之内。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对于“知”的追求应该限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不要以“有涯应无涯”,否则就会“怠也”。
课件103张PPT。谏太宗十思疏第四单元 寻觅文言津梁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B.夫在殷忧 殷:深
C.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
D.简能而任之 简:挑选,选拔
C [C项,冲:谦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B [B项均为目的连词,来。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
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D.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AB [A、B两项都是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D项形容词用作动词。]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则思知足以自戒
C.则思虚心以纳下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 [A项,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C项,古义,使心虚;今义,谦虚。D项,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省略句)
B.虽董之以严刑 (宾语前置句)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D.震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句)
B [B项,状语后置句。]
6.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提出“十思”,其中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 (2)念高危 则思谦冲以自牧 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 (3)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
7.请把下面的一段话改成一个长单句。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他是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复句变单句,是将复句的几个分句合成一个复杂的主谓句,它既需要考生正确理解复句的内在层次,又需要准确把握复杂单句的结构特点。
[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为古代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进程的受到人们崇敬的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领袖。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藏粮于民”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储粮方式。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保持高位,牢牢地把“粮袋子”抓在了自己手里。老百姓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然而在粮食连年丰收、国家粮库充盈的今天,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少农户家庭甚至“零存粮”。农民存粮的积极性不高,不禁让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安思危,当务之急,国家应出台政策,采取措施,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在粮食安全方面“防患于未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考生要注意在语意和结构上与前后文照应。如第①空,根据后文“零存粮”可知,应该填写“农民的存粮却不断减少”;第②空,根据后面的“居安思危,当务之急”可知,应该填写“为国家粮食安全担忧”;第③空,根据前文“农民存粮的积极性不高”可知,应该填写“保障农民存粮的积极性”。
[答案] ①农民的存粮却不断减少 ②为国家粮食安全担忧 ③保障农民存粮的积极性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徵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徵所为,促召之。徵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责力尚为密守,徵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教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责力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徵,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徵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徵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徵。徵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徵平治。徵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徵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徵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选自《新唐书·魏徵传》,有删改)
【注】 ①隐大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 [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是:当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大呼,聚众几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然而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确实知道天命有所归啊!根据文意,“振臂大呼”的主语是“魏公”,故应在“叛徒”后断开;“卒归唐者”句意完整,其前后就断开。由此可知,C项正确。]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等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顿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在面见君王时,行顿首礼既表尊敬,也有请罪之意。
C.尚书省,官僚机构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后期,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东汉至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隋唐以后为散官。
B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徵极具才华。他精通书史术数。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徵的话,于是召来魏徵,魏徵进献十策劝说李密,只是未被采用。
B.魏徵眼光过人。他给当时李密部下李责力写信并成功劝其归附于唐,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自身处必争之地,处境危险。
C.魏徵直言敢言。在唐初权力斗争中,李世民最终获胜。他责备魏徵事先离间他们兄弟关系,魏徵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没有早些听从他的意见。
D.魏徵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法律,却能以情理来处理案件,大家都心悦诚服。虽身居高位,住宅却连正寝都没有,还是皇帝用建自己小殿的木材为他建造了正寝。
A [“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徵的话”理解有误,原文是“密得宝藏书,辄称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徵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徵。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皇帝身边的人诋毁魏徵庇护偏爱亲戚,皇帝派遣温彦博调查,结果没有这回事。皇帝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徵。(关键词:“阿党”“按讯”)
(2)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君主陷于昏恶,国破家亡,仅换取一个空名。(关键词:“婴”“诛”)
【参考译文】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从小成了孤儿,穷困失意,他放弃财产不去经营,胸怀大志,精通书史术数。隋朝末年战乱,魏徵假扮成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徵掌管书信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常常称赞,后来得知是魏徵所写,赶快召见他。魏徵进献十策劝说李密,李密没有采用。后来魏徵跟从李密来到京师,过了好久还不知名。魏徵自己请求去安抚山东,才升任为秘书丞,乘驿马奔到黎阳。当时李责力还在为李密守卫,魏徵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大呼,聚众几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然而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确实知道天命有所归啊!如今您处在必争之地,不趁早为自己打算,那么大势就去了!”李责力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正巧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徵,伪朝拜他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魏徵)与裴矩进入潼关,隐太子引荐他为洗马。魏徵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怪魏徵说:“你挑拨我们兄弟相争,怎么处治?”魏徵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魏徵的话,不会有今日的杀身之祸。”秦王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怨恨之意。太宗即位后,拜授魏徵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皇帝身边的人诋毁魏徵庇护偏爱亲戚,皇帝派遣温彦博调查,结果没有这回事。皇帝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徵。魏徵拜见皇帝,他叩头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皇帝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徵)说:“良臣,是稷、契、咎陶;忠臣,是龙逢、比干。良臣,自身承受美名,君主也居有光显的称号,子孙继承流传,国祚无穷;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君主陷于昏恶,国破家亡,仅换取一个空名。这就是两者的区别。”皇帝说:“好。”贞观三年,魏徵以秘书监参与朝政。七年,(魏徵)任侍中。尚书省有疑难积案,下诏让魏徵去裁决。魏徵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以情理来处理案件,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身体多病,辞谢官职,皇帝不答应。魏徵恳切请求,多次被皇帝推却而魏徵态度更加坚决。于是拜授特进,主持门下省政务,下诏让他对朝章国典,要参议得失。十七年,(魏徵)病重。魏徵家里原本没有正寝,皇帝命令停建自己用的小殿,把木材给魏徵建正寝,五天就完工了,并赐给魏徵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住在魏徵的宅第,有动静随时奏闻,药品膳食赏赐不计其数,宫中使者不绝于道。皇帝亲自去探望,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