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1 《语言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1 《语言的演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6:58:08

文档简介

语言的演变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朱熹(  ) 窥探(  ) 苜蓿(  )
引擎(  ) 水泵(  ) 蒲服(  )
匍匐(  ) 胰脏(  ) 忌讳(  )
[答案] xī kuī mù qínɡ bènɡ pú fú yí hu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昳  (2)朝
(3)称  (4)便
[答案] (1)yì dié (2)zhāo cháo (3)chēnɡ chèn (4)biàn pián
2.语境辨析法
(5)火灾发生时,家中只有邢先生一人在睡觉(  ),觉(  )察出情况不对,他来不及穿衣服,就翻到了北侧的窗外。
(6)他拿马扎(  )时,不小心被扎(  )破了手,马上包扎(  )了一下。
[答案] (5)jiào jué (6)zhá zhā zā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答案] (1)凄 萋萋 (2)蓬 篷 (3)粹 萃 (4)呕 讴
三、积累词语
1.明确词义
(1)久而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朝发夕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席地而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以继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2)早晨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程不远或交通便利。(3)在地上铺了席坐在上面,泛指在地上坐。(4)日夜不停。
2.理解辨析
(1)留传·流传
“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后面一般跟技艺、遗产等名词。“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后面一般跟消息、故事等名词。两者都有“传下去”之意,但前者仅指“在时间上由前代存留到后代”,后者既指在时间上由前向后传播,又指在空间向四面八方传播。
(2)掩盖·掩饰
“掩盖”表示从上面遮盖起来;也表示遮掩不让人知道真相。“掩饰”表示通过某种伪装或手段遮住真相。两者都表示隐瞒、隐藏。但“掩盖”多为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掩饰”都是有意识的。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肥皂(zhào)在北方又叫“夷子”,夷子原来也是一种化妆用品,是用猪的夷脏制成的,现在也是名存实亡了。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皂(zào) 夷—胰  名存实亡—名同实异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_________。
A.坐具产生了, “椅子” “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
B.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 “椅子” “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
C.“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
D.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 “椅子” “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坐具产生了
B [根据语意连贯原则,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坐具的产生,然后才有了“椅子”“凳子”等字眼,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虽然汉语对于外来语以意译为主,音译词(包括部分译音的)比重较小,所以数目也还是可观的。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联词搭配不当, “所以”改为“但是”。
[资料链接]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
吕叔湘(1904—1998),江苏省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后又任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以及开明书店编辑等职。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院士)、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代表作品有《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等。
《语言的演变》选自《语文常谈》。《语文常谈》是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普及性读物,共收文章八篇。课文是其中第六篇,原标题是《古今言殊》,包括“语言也在变”“语汇的变化”“语法语音的变化”和“从文言到白话”四个部分。选入课本时,作者删去了第四部分。
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地科学解说或对抽象事理地具体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文本鉴赏]
本文是一篇介绍古今汉语变化发展规律的普及性的事理型说明文。它把语言学,特别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汉语史常识的讲解介绍给普通读者。

[答案] ①词义扩大 ②词义缩小 ③词义转移 ④词义弱化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中谈到朱熹听不懂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作者为什么选朱熹来听孔子讲话作为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假设说明和举例说明。古今言殊,但谁也没有听到过古人的讲话,吕叔湘举了这个例子,人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选了朱熹去听孔子讲话,因为朱熹是南宋的儒家大师,为《论语》做过注解,是孔子思想权威的解释者。连他都听不懂,说明不是对儒学的理解水平问题,而是语音、语法、词汇问题了,这样很有典型性。
2.“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共有哪三种情形?请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再用四个字来概括。
情形
概括要求  
第一种情形
第二种情形
第三种情形
一句话概括
四个字概括
[答案] 
情形
概括要求  
第一种情形
第二种情形
第三种情形
一句话概括
意义没有改变,只能作为复音词或者成语的一个成分
意义没有改变,使用 受到限制
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
四个字概括
不能单用
使用受限
已经不用
3.第一部分是从哪些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字形、字义和语法变化三个方面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的。
二、阅读第二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4.“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为什么课文先从语汇说起?为什么重点写语汇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较起来,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变化也最快、最显著,它体现着语言演变的特点;而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语音,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语音的变化。
5.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语汇的变化”,填写下面的表格。
序号
变化情况
语汇举例
1
旧词消失
2
新词产生
3
吸收外来语
4
生活变化引起词义变化
5
词义扩大
6
词义缩小
7
词义转移
8
词义弱化
9
单音词变多音词
10
单音词变另一单音词
11
因忌讳引起词义的变化
[答案] 
序号
变化情况
语汇举例
1
旧词消失
、骊、骓、、骍、、雒、骃、、
2
新词产生
椅、凳、桌
3
吸收外来语
葡萄、咖啡、沙发、卡车、尼古丁
4
生活变化引起词义变化
床、坐、钟、肥皂
5
词义扩大
江、河、菜
6
词义缩小
肉、谷
7
词义转移
涕、信
8
词义弱化
很、普遍
9
单音词变多音词
耳(耳朵)、眉(眉毛)、发(头发)
10
单音词变另一单音词
首(头)、口(嘴)、食(吃)
11
因忌讳引起词义的变化
老虎(大虫)、蛇(长虫)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6. 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②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就“平仄不调”了;③一些用形声法造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读就不可理解了。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阅读全文,请说说课文第一、二、三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是什么。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部分是说明语言演变的概貌,第二、三部分是从语汇、语法与语音三个局部进行具体说明,表现为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概貌到具体,条理特别清晰。首句“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即课文的中心句,体现了课文的基本观点,统摄着全篇。
8.语言通俗、准确、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第三种情形是这里所用的意义现代已经不用,尽管别的意义还用。”按照一般说法,“尽管”一词所带的分句是放在前面的,作者为什么要把它放在后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删去“如果把虚词除外”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把“尽管”一词所带的分句后置,用的是复句的倒装形式,其作用是突出、强调前一个分句的内容。
(2)不能删去。因为从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语法的变化不少,除少数表现在词序不同外,多数是虚词所起的语法作用而构成的古汉语的特殊句式。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
9.网络语言,从出现到发展,一直备受争议,褒贬不一。请运用《语言的演变》中的观点,对此进行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网络语言是计算机网络用户间的通用语言,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好是坏,也大可不必那么夸张,把它看成洪水猛兽。
(示例二)对网络语言流行的现象大可不必看得过于严重,在网络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它的使用有一定的原因和意义。相信网络语言有它的生命力,自然也有一定的寿命,每代网络语言更新速度都很快,大家的新鲜劲一过,就让它“自生自灭”吧。或是最后,网络语言发展到连使用者自己都开始被弄糊涂,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的时候,便会自然地走向终结。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语言通俗而准确
语言通俗表现在:
(1)少用术语。本文是一篇语言专著,是社会科学类说明文。但作者在《语文常谈·序》中说,这是“有关语言文字的普及性文章”。由于作者心中有广大读者,所以文章里专门术语用得极少。即使说明比较专门化的语言知识,如押韵、平仄等也说得很浅明,并且适可而止。
(2)用浅显易懂的实例说明抽象的科学道理。如说明语言也像世界上万事万物那样发展变化这一相当抽象的道理时,便用一个假设举例,像讲故事一样加以说明。总而言之,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的而不用生僻的例子,因而极易理解。
语言准确表现在:
(1)用词精确,注意分寸。如“作为连词的‘而’‘与’,只见于一定的文体”,这句话中的“而”“与”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已习惯于用“而且”“和”来表达;只有作特殊的文笔处理,才用“而”“与”。由此可见,上述句子中用“只”与“一定的”对“见”与“文体”进行限制,就非常精确,很有分寸。
(2)用语严密,无隙可乘。如“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这句中,“把虚词除外”用得就很严密,因为古汉语中大量使用虚词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且较常见的虚词还构成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2.写法指导
如何使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洁、通俗
语言准确:准确性是说明事物的先决条件,说明文的语言要不得半点夸张,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说明文语言准确,并非一定得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左右”“可能”“估计”,这些词语也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比如《中国石拱桥》在写赵州桥的修建年代时就写“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因为赵州桥建造的确切年代已无从知晓,所以作者虽用了“左右”,但是更体现出作者对事实的尊重,给我们的信息也反而更准确。
语言简洁:就是语言精练,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
语言通俗:就是运用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迁移运用
请使用准确、简洁、通俗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我是人见人爱的苹果。秋天,是利于我们生长的美好季节。我们贪婪地吮吸着秋姑娘恩赐于我们的甘露,在农民伯伯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10月底,我们的果子成熟了。味道、颜色、形状都十分惹人喜爱。我们长得圆圆的,有的像个小皮球一样,有的像闹钟,有的像小灯笼……我们的颜色各种各样: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粉红色的,还有的是黄黄的。娇艳欲滴……
我们不仅外表好看,而且还非常好吃。只要你把我们切开,就可以看见那令人垂涎欲滴的果肉了。我们的果肉是白色的,里面的籽是黑色的,新鲜的汁水,吃起来甜津津的,香脆可口,从舌尖直沁肺腑,那娇嫩的果肉诱惑着你再来一口。
我们的营养也很丰富。有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蛋白质、脂肪、柠檬酸和磷、钙、锌、钠等微量元素。还有补心润肺、生津解毒、益气和胃、醒酒平肝的功效。把我们的果皮贴在脸上,还能给人们美容呢!我们还可以被加工成苹果干、苹果汁、苹果粥、苹果沙拉……
怎么样,听了我对苹果家族的介绍,你是不是更喜欢我们了呢?那就记得天天品尝吧!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语言是构成文章的物质形式,所有的文章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个工具来反映生活、传播知识、阐述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文章,实际上就是学习语言,理解、揣摩、品味语言的过程就是学习语言的过程。
【应用角度】 “语言的魅力”“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
2.素材应用
汉语简约,富有弹性和韧性。汉语娓娓,侃侃,款款,美丽的音节汇成曲曲折折、平平仄仄的美丽的诗词曲赋。汉语直观而又艺术,“武”的最高境界是“止戈”,“旦”是遥远的地平线上喷薄的日出。汉语独特而易构,形声字占去了汉字的大部分国土:喋、鲽、蝶、牒、堞、谍,带着独特的印迹和DNA谱系,独立着,骄傲着。汉语富有丰富性和音乐性,五万个汉字蜿蜒轮转。汉语承载着神秘,字有神威,“三国”中的凤雏庞统必然被射死在“落凤坡”,“红楼”中“元迎探惜”贾家四姐妹也注定在薄命司。
语言文字带给我们什么?语言文字会改变我们和世界相遇的态度,让我们乐观、诗意、理性、天真,给我们热心与冷眼。
[群文阅读]
导读:文章开头作者写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所以要与时俱进,学会革新。变则通,通则久。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进步尤其迅速,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种新的社会、经济、生活形态已逐渐形成,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这个带着鲜明科技特征的互联网时代,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新颖、丰富、便捷的生活方式,同时给予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变革——需要人们改变思维方式,需要在这变革的时代学会变革,实现创新发展。
要有求变的观念。马克思说过,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是社会永恒之主题,社会形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都随着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的改变而改变。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都是社会求变的产物。这些变革都因社会内在因素的积聚引起人们共鸣,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士所推动,实现了一次次的伟大变革。这些变革,首先是在思想上求变,然后才有行动上的作为,是先思而后行的结果,即观念创新推动改革。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抑或一个家庭和个人,都必须面对变化而创新求变。尤其是置身于社会巨轮之中的企业,如果没有创新求变的态度、观念与决心,并付诸实践,就不可能推动企业变化和社会发展。
要有变革的勇气。变革就是打破,不破不立就是这个道理。当今时代,变化的速度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互联网、物联网、P2P”等新的社会和经济形态如不速之客,在我们尚未充分准备好时就已光临。其实,这些伟大的变革,是对传统观念、传统模式的强烈冲击和改变,甚至是在彻底的粉碎中改变。 目前,就企业而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竞争对手有多强、产品质量有多优、性价比有多好,而且是接受改革的态度有多坚决、实施改革的勇气有多大。任何企业都经受着社会变革之考验,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企业严肃地审视自己,当变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临之时,都要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事实是,改革是历史之必然,这改革的车轮,只会在变革中向前,不会后退;我们必须用大视角、大勇气、大智慧去审视它、推动它,而不是等待和观望。
要有变革的创新思维。以往,人们常常习惯于用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以一种习惯性、常规性的正向思维规划目标和战略。但在新常态下,我们更应打破常规,实现思维的大跨越;面对风起云涌的变革潮流,要实现真正的创新思维,必须以大视野、全方位、深层次的全景式思维思考发展和改革,不能因循守旧,更不能抱残守缺,而是要以超前的眼光拓展思维空间,建立改革创新的主体思维模式,始终以领先超越的思想,思考和改变制约人的积极性调动、影响和阻碍企业适应社会变革的模式和方法,让创新思维成为推动观念转变、适应变革、推动发展的新生力。变革创新时代,创新思维绝不只是一句口号、一种时尚,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每一家企业、每一个人,其实都已经登上了创新发展的历史快车,不然,必定遭遇落后和被淘汰的宿命。
要在变革中求发展。变革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也不是简单的另起炉灶,而是要在变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变革。变革是要求、是手段,变革要有创造力,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发展。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也拓展了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使社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梦幻化的前景和时空、信息多维化的特点。变革是永恒的主题,发展是永恒的旋律,任何对变革和发展的阻碍都是倒退,任何推动发展的变革都是符合历史潮流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锐不可当。如今,社会和企业要实现创造性的发展,必须大胆实现制度和模式的创造性变革。变革或许会有代价,必要的改革代价在发展中是难免的,没有变革的代价,就没有发展的可能。所以要推动发展,必须正视改革,正视改革代价,社会与企业的发展红利在于创新,更在于变革。
创新变革的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是渐进的,是风险与机遇并存且机遇大于风险的交织进程,在变革中要容忍失败,绝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而反对改革,绝不能因为可能付出代价而拒绝改革。在变革的时代,只有参与改革,推动改革,才能收获改革的成果,分享改革的利益。
有创新,才有进步
二十世纪下半叶,当日本人发明的物美价廉的石英表处于热卖中时,瑞士的劳力士公司盲目的跟风生产,结果上市后严重积压。眼看就要大赔一笔之时,其总裁海尼格的一个创意限量版拍卖的方案不仅力挽狂澜,而且让劳力士公司大赚一笔。是的,就是他的一个创新方案救公司于水火之中;就是他的创新,才使劳力士公司的品牌更加凸显。
被公认为最有商业头脑的犹太人都不乐意做微利生意,他们认为“做微利生意无异于把缰绳往自己脖子上套”。所以劳力士公司想要与日本石英表比价格的商业竞争行为才以惨败收尾。那么如何将高利润生意做成功呢?
没错,就是要靠创新,海尼格利用劳力士的品牌优势,突破传统销售方式,抛弃了几百万块石英表,只留下十二块作为“限量收藏版”进行拍卖,自然引人瞩目,大获成功自然在情理之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反观中国,早已获得“世界工厂”的殊荣,代表着我国的生产能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那么,这是否说明我国工商业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了呢?很遗憾,事实不是这样,并且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处在产品附加值“微笑曲线”的最低端——生产,即付出的劳动最多,得到的利润却最低。这样的“世界工厂”之称要之何用?要想使我国工商业迅猛发展,就必须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蜕变。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是我国产业想要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科学界,人类从对世界的迷茫到对神灵的崇拜,再到对科学真理的探求,无不充满着创新的气息;在制度上,从远古时期到奴隶制,到封建制,再从封建制到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一次次的变革充斥着一次次的创新,一次次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车轮向前滚动;在生产技术上,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改良蒸汽机到内燃机,从电动机到互联网,不断地创新推动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飞跃,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创新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动力。当今社会,我们唯有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在这竞争无比激烈的社会获得一席之地。
有创新,才会有进步。
建议阅读篇目:《邹忌讽齐王纳谏》《荀子·劝学》《登鹳雀楼》《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经·鲁颂》
[积文化常识]
(1)古代礼俗称谓——尊称类
①公: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
②君:对对方的尊称,或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③陛下:本意是宫殿的台阶下,古代群臣进言时不可直呼帝王,必先呼台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尊称。
④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⑤夫子:古时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老师的尊称,或妇人对丈夫的尊称。
(2)古代服饰——头衣类
①冠:帽子的总称。男子长到二十岁要行冠礼,古代不戴帽子的只有四种人:小孩、罪犯、异族人和平民。
②冕:古代的大礼帽,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后专指皇冠,故登王位叫加冕。冕上有一幅长方形的板叫延,前后有数串小圆玉叫旒,天子有十二旒。
③弁: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 。
④巾:冠的一种,以葛或缣制成,古时尊卑共用。平民男性的头衣以巾为主,贵族则在冠下附巾。
⑤帻:包头的巾。是平民百姓所戴之物。秦代称百姓为“黔首”,汉代称仆隶为“苍头”,就是指他们所戴的帻是黑色或青色。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凡有首有趾①无心无耳②者众,有形者③与无形无状④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
——《天地》
【注释】 ①有首有趾:头脚俱全的人。②无心无耳:指不明大道。③有形者:指人。④无形无状:指大道。
[古文今译] 凡是头脚俱全的人,不明大道的居多,所以人是没有与大道共存的。动与静、生与死、成与败,这些又是不能知其所以然的。
[知行启迪]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叫作天人合一。所以不要人为地去改变自然,不要用巧智去破解命定,不要因贪得而不知满足。这样才能回归真实,这样才能化解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做到真正的天人合一,从而绽放生命的美丽。
课件82张PPT。语言的演变第一单元 语言,存在的家园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一)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航空母舰巡洋,天舟一号巡天,C919大型客机巡航,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些大国重器卓尔不群,不正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吗?
②每当月朗星稀、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窗外的远方,一点光亮便会勾起思乡之情,想起家乡的炉火、年迈的父母、邻居的家长里短。
③萧红后期的写作,将对国家、民族的关心转移到另一个焦点上——批判国民性的痼疾,因为这些痼疾是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及受列强欺侮的根源。
④放眼生活,“大咖”“城会玩”“有钱任性”“累觉不爱”等流行语稍纵即逝,别说翻译为外语,生活稍微闭塞一点的国人都搞不懂它们的含义。
⑤《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令那些“剧情不够,明星来凑”或“票房要想好,特效不能少”的套路电影鞭长莫及。
A.①⑤    B.②③
C.①④ D.③⑤
B [①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使用对象不当。②家长里短: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使用正确。③积贫积弱:(国家、民族)长期贫穷、衰弱。使用正确。④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使用错误。⑤鞭长莫及:力量达不到。使用错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段时间以来,公众对于公共安全措施的抱怨之声此起彼伏,这是因为一些地方的公共安全措施过于简单和粗暴是根源。
B.吕叔湘先生对人们日常所说的话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发现了语言运用的奥妙,并将这些发现汇编为《语文常谈》。
C.事实上,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万能的一劳永逸的那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
D.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读书时间过长及课业负担过重与近视有关。除此之外,光度不够,同样也会引起近视。
B [A.句式杂糅。删去“是根源”。C.语序不当。将“那种”移到“万能”前面。D.主客颠倒。可改为“孩子近视与看电视、玩电脑、读书时间过长及课业负担过重有关”。]
3.根据语意,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汉水河畔的徘徊、星空下的辗转反侧,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的抑扬顿挫 ②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③玄妙灵动的狐女、变幻莫测的山市,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留传  ④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带月荷锄归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C [本题要按时间排序。①《诗》出自先秦。②句出自唐代杜甫的诗歌。③“狐女”“山市”一句指的是清朝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④句化用的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句。]
4.请把下面一组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语言的演变》一文的作者是吕叔湘老先生。
②《语言的演变》根据事物内部联系来阐明问题。
③吕老先生从语言三要素角度分类说明了语言的演变。
④语言三要素指语音、词汇、语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先找出适合做主干的一个句子,再看各句的联系,把其他句子化作修饰成分加进主干句。四个句子中心意思是吕叔湘说明语言的演变,根据各句联系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示例一)《语言的演变》一文的作者吕叔湘老先生根据事物内部联系,从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角度对语言的演变问题分类进行了具体阐明。
(示例二)《语言的演变》是作者吕叔湘老先生根据事物内部联系,从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的角度分类说明语言演变的文章。
5.(2019·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 ①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 ② ,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 ③ 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空,根据关联词“所以”可知,此处是从上文得出的结论;再根据下文“但”后面的内容可知,此处应揭示压力与肥胖的关系,故可得出答案“压力与肥胖有联系”,也可表述为“压力大会使人变得肥胖”。第二空,前文有“如果打破节律”,下文有“如果顺应节律”,这两个句子呈并列关系,陈述了相反的两种情况,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后面的“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来推断,从而得出答案“本来应该是低谷时”。第三空,从“可见”来看,此处内容是根据前面描述的两种情况而得出的结论。前面分别阐述了不同时间增加糖皮质激素会产生的不同结果,下文又具体描述“夜间”的压力会带来的结果,综合上下文可推断出此处可填“压力产生的时间”。
[答案]  示例:①压力与肥胖有联系 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③压力产生的时间
6.下面是一则招聘启事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本校因发展需要,特面向全国各地招聘小学思维训练、阅读写作、英语、美术、书法全职教师五名。要求: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书,有2年以上学校或培训机构教学经验者优先。年薪15~20万左右(特别优秀者可网开一面),另加保险及其他福利。有兴趣的可将个人材料发送至163@163.com,并保证材料真实有效;否则取消应聘资格,一切后果由本人承担。欢迎致电垂询。联系电话:3456789。
修改:①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③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④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⑤将“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五名”表意不明;②“15~20万左右”语意重复;③“网开一面”表述不当;④“有兴趣的”属于口语;⑤“致电”意为给对方打电报或发电传等。
[答案] ①五名 各(共)五名 ②15~20万左右 15~20万 ③网开一面 面议 ④有兴趣的 有意者 ⑤致电 来电
7.为展示“走进汉字历史,探究字形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请给下面的《汉字字形演变表》配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求:①至少答出两个特点;②语言准确、简明、连贯;③不少于40字。
汉字字形演变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图文转换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连贯、简明的能力。回答该题时主要看横栏汉字字形的演变特点,要回答出至少两个特点,同时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汉字演变具有象形程度逐步减弱、字形由繁到简的特点。从“鱼”“马”等字看,小篆及之前的汉字与图画相关,象形性强,笔画繁复;之后象形程度减弱,字形逐步简化。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汉字: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
一种符号,万千个方块,穿越了五千年时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奔腾不息。这就是汉字,是中华民族雄浑豪迈、生生不息灵性之结晶,是与一切西方语言文字迥然不同而内涵深邃的“文化魔方”。今天,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看到汉字,人们的大脑中就会立刻闪现出一个伟大的国度——中国!汉字是中华民族的胎记和文化基石,爱汉字就是爱中华。肯定汉字、颂扬汉字、学用汉字,为汉字扬名树威,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自信与责任。
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媒介,汉字一直是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大一统”的思想就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分裂与战乱,必然会有“大一统”的呼声与局面出现。而国家的统一,不仅依赖于政治与军事力量,更依赖于文化的统一、思想的统一。而文化的统一、思想的统一不可或缺的纽带,便是文字的统一。正如梁启超所说:“我国文字,行之数千年,所以糅合种种异分子之国民而统一之者,最有力焉。”
文字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中国古人早就有所认识,周宣王时太史所作《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字书。秦朝建立以后,为了维护国家统一,“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说文解字·序》),以秦国原有的文字小篆为基础,实行“书同文”,从而结束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纷乱局面。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正如美国小说《飘》(又译《乱世佳人》)的译者傅东华1940年在《书同文考》一文中所说,秦朝“同文之举,正所以继往开来,而首定我中华民族2000年来,文化政治统一之基础,其功不在禹下”。嗣后,汉承秦制,继续推行“书同文”政策。随着汉隶的出现(即“隶变”),汉字走上了规范的“方块字”发展轨道。
汉字是世界文明史上最长寿同时又最具活力的文字。以汉字为主要载体的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许多周边国家的历史,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正如安子介先生所说:“在世界上百多种文字中,汉字对人类文明起了促进作用,在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
汉语是联合国的六大工作语言之一。联合国设有中文处,电脑出现以后,一直使用中国人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汉字,这一技术在海外华文出版业广为应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内的“国学热”与国际上的“中华文化热”交相激荡。目前,全世界已有三千多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孔子学院遍及五大洲。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上升,仅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就达200万人,韩国也有超过50万人学习汉语。
七十多年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明确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化自信的基础与根本,就来自“老而不朽”的汉字。汉字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用《诗经·小雅·北山》中的语句,旨在阐明文字上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在梁启超看来,能够使民族凝聚、国家统一的多种力量中,中国的文字功不可没。
C.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所以汉字是世界上最长寿最具活力的文字。
D.汉隶使汉字走上规范的“方块字”发展轨道表明,秦时“书同文”的改革意义不大。
B [A项,对作者引用《诗经·小雅·北山》中语句的作用的阐释不正确,其作用在于强调“大一统”的思想就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C项,强加因果,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用隶书在汉字方面的作用来否定秦时“书同文”的改革价值是没有依据的。]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以抒情性的语句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
B.文章二、三段,列举史实,引用文献,论证了文字在国家统一方面的重要意义。
C.文章的四、五两段,采用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等方法,阐释了汉字在世界文明中的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毛泽东等人的言论,从道理上阐明了文化的发展不要忘记传承。
C [这两段没有采用对比论证。]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文字统一,文化与思想就能统一;一旦文化与思想统一,分裂的国家就能统一。
B.不论是《说文解字》的作者还是傅东华,都认识到了秦统一文字的作用与重大意义。
C.“汉字文化圈”“中华文化热”等现象表明,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D.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综合国力的强弱等也会对国家的文化自信产生影响。
A [“只要……就……”“一旦……就……”的表述过于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