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5 《指南录后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5 《指南录后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7:00:47

文档简介

指南录后序
一、读准字音
邂逅(  )(  ) 纾祸(  ) 觇北(  )
献谄(  ) 贵酋(  ) 羁縻(  )(  )
愧怍(  ) 殆例(  ) 巡徼(  )
檄文(  ) 余僇(  ) 天高地迥(  )
[答案] xiè hòu shū chān chǎn qiú jī mí zuò dài jiào xí lù jiǒnɡ
二、辨识通假
(1)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      )
(2)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      )
(3)层见错出 (      )
(4)臣死有余僇 (      )
[答案] (1)“缙”同“搢”,插 (2)“陵”同“凌”,欺侮
(3)“见”同“现”,出现 (4)“僇”同“戮”,罪
三、一词多义
(1)间
(2)靡
(3)如
(4)分
(5)数
(6)之
(7)以
[答案] (1)名词,机会/名词,中间/名词,缝隙/名词,一会儿/动词,夹杂/动词,参与/量词/副词,悄悄地,暗中 (2)副词,无,没/动词,倒下/动词,退却 (3)动词,到……去,往/动词,像/动词,比得上/连词,表假设,如果/“如……何”为固定句式,“把……怎么样” (4)名词,本分,职责/动词,辨别/动词,分配,分给/名词,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 (5)动词,列举罪状/副词,屡次/名词,命运 (6)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死” (7)介词,凭借……身份/介词,用,相当于“率领”/连词,表修饰/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连词,因为
四、词类活用
(1)北虽貌敬 (      )
(2)予分当引决 (      )
(3)草行露宿 (      )
(4)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
(5)道中手自抄录 (      )
(6)都督诸路军马 (      )
(7)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      )
(8)道海安 (      )
(9)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      )
(10)名曰《指南录》 (      )
(11)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      )
(12)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      )
(13)诡踪迹 (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2)名词作状语,按职分 (3)名词作状语,在荒草间;在露天里 (4)名词作状语,每天 (5)名词作状语,亲手 (6)名词作动词,统率 (7)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8)名词作动词,经过,取道 (9)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10)名词作动词,命名 (11)形容词作名词,虚实情况 (12)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3)形容词作动词,隐蔽
五、古今异义
(1)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吝惜。
(3)不复顾利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了不起。
(4)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言谈、行动等)没有意义而使人讨厌。
(5)以至于永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6)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7)几彷徨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8)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尸体。
[答案] (1)可以凭借。 (2)意气激昂。 (3)个人的安危。 (4)没有依靠。 (5)到达。 (6)访求,这里是盘查的意思。 (7)走投无路。 (8)留给自己的身体,赋予的生命。
六、文言句式
(1)死生,昼夜事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羁縻不得还。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巡船所物色。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质明,避哨竹林中。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而幸生也何为?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2)被动句 我被软禁起来不能回国。
(3)被动句 被元兵巡逻船盘查。
(4)被动句 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官凌侮逼迫而死。
(5)省略句 天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
(6)状语后置句 满朝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府。
(7)状语后置句 不幸吕师孟在我出使前就挑拨陷害我,贾余庆在我出使后又讨好敌人。
(8)宾语前置句 然而侥幸地活下来是为了什么呢?
(9)状语后置句 每天跟元人的骑兵在淮东路一带互相遭遇。














































































[资料链接]
千古忠臣——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赣州知府。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渡江,
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昰,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
主要作品有《过零丁洋》《正气歌》《文山先生全集》等。
德祐(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北营与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词,被叛徒出卖,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词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九日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本文是作者在1276年5月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言,因在这年3月作者曾写过一篇序言,所以称本文为“后序”。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序”也作“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但也有居后的。
[文本鉴赏]
通过记叙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说明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决心,抒发了作者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怀。
指南录后序②______
[答案] ①写作目的 ②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北兵迫修门,战、守、迁皆不及施,形势严峻。
2.文天祥出使北营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心情:不得爱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意图:①以外交手段挽回败局;②求救国之策。
3.第2段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文天祥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既突出了文天祥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又揭露了叛徒的可耻行径,同时也暗示了抗元失利的原因所在。
4.文天祥至北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阶段是:“初至北营……北亦未敢遽轻吾国。”第二阶段是:“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不得归矣。”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5.文天祥既然“分当引决”(按理应当自杀),为什么却又“隐忍以行”(暗中忍受着去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以有为也”(“以”后省代词“此”。全句可译为:是打算借此机会有所作为啊!这句话出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受羁縻和被驱北上,却“隐忍以行”。表达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的思想。
6.文章第4段中能表达作者急切、紧张的心情,以及经历的坎坷的动词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奔”写出了当时迫不择路的紧急情况;“变”“诡”二字反映了形势突变以及作者采取的果敢行动;“避”“出”“渡”“入”“展转”“至于”等一连串动词,反映了作者迅速离开险境的情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急于南下组织力量抗元以报效国家的急切心情。
7.文章第5段中两个“呜呼”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三个“矣”表达的语气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个“呜呼”表达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感情;第2个“呜呼”表达面对山河破碎、国事难为时的伤痛之情。第1个“矣”处于句末,提示下文,宜重读;第2个“矣”,处于前一层结句末,总结上文,宜轻读;第3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
8.文章第5段中作者用了22个“死”,请思考:置文天祥于死地的因素有哪些?作者写这些“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素:(1)从“死”的危险程度划分:①敌方的凶狠和残暴,②内部的混乱和腐败,③环境的险恶动荡和不安。(2)从“死”的方式划分,主动自杀的“死”有3个,表明作者的赤胆忠心;被动他杀的“死”有14个,显示出文天祥的坚贞不屈。
作用:第1个“死”是总述“死”的境地及危险性,具有提领下文(第2~19个“死”)的作用,第20~22个“死”归纳以上18种“死”的可能性,表明作者对“死”的看法和态度,显示以“死”报国的宏伟决心和凛然正气。
二、阅读课文第6~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9.文章最后三段与前五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前五段是理解最后三段的前提和背景,便于深刻理解诗歌内容。②前五段为诗集内容的划分和抒情做铺垫。③水到渠成。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无须解释,言简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10.诗集的由来是怎样的?结集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由来: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目的:传书后人,悲予志焉。命名原因:表明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忠贞爱国之情。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1.作者在本文中将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技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请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例如第3段,作者在写被驱北上时,指出“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里包含着克制内心无限痛苦的强烈感情。这是在记叙基础上的抒情,而文中的抒情中又同样带有议论成分。
②在叙事的前后,用有强烈感彩的词句直接抒情。例如第5段中,对于生与死的问题,作者用大段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文字表达心境。
③将感情融入叙事。如课文第4段既写出了当时由中兴有望到无可投奔的处境,又反映出作者由兴奋而悲愤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12.本文表现了作者在国难当头之时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文天祥崇高的精神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①出使的背景:“时北兵已迫修门外”,一个“迫”字交代了南宋形势的危急。元方二十万大军沿江而下,势如破竹,那时已经直指南宋都城临安。南宋朝廷惊恐万状,“战、守、迁皆不及施”,“莫知计所出”。文天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出使元营的。
②出使的动机:“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这几句话准确而又完整地表达了文天祥出使元营的动机。
③“隐忍以行”的意图:文天祥死为国家而死,生亦为国家而生。他不想“引决”,忍辱而行,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将以有为也”。后来所有事实都证明了这点。
④奔真州时的所为:文天祥一到真州就把在元方窥探到的虚实写信“告东西二阃”,想促使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淮西制置使夏贵和真州守将苗再成三方联合,一举而使南宋“中兴”。
⑤冒死南归的经历:作者连用18个排比句历数他南归途中的艰苦经历。
⑥自编诗集的目的:“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⑦诗集题名“指南录”的用意:表明作者的心犹如罗盘上的磁针,永远指着南方(南宋)。
13.对文天祥至死抗击元朝的做法,有人认为是英雄之举,也有人认为是逆潮流而动。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文天祥是一位英雄,他抗元斗争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观点二:文天祥是一个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人,在当时元朝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他还在抗元,是不可取的,因为元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他阻碍了历史的前进。
观点三:文天祥的英雄壮举与历史上所有爱国志士一样,他们的报国行为是非常感人的。他们在强敌面前宁死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可歌可泣。
观点四:文天祥北行之举表明他对敌方实力的估计是不足的,他企图以言辞说服敌人退兵是极不切实际的幻想。他的爱国思想的实质是对南宋朝廷的忠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句式极富变化
本文句式极富变化,有的是句式整齐的对偶句,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有的是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如“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而死固付之度外矣”。这些句子长短结合、整散相间,整齐中有变化,感情抑扬起落,跌宕回环,感染力极强。
2.写法指导
长短句的定义及修辞效果
(1)定义: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用词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就是短句。
(2)效果:长句和短句各有修辞效果。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密、精确、细致,语意贯通,气势磅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干净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长短结合,参差错落,各尽其妙。
3.迁移运用
运用长句、短句交互变换的语言形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语言尽量有文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读书是一种味道
静坐书屋,盘膝而坐。握一本古书,捧一杯新茶,书香,茶香,满目满嘴,不亦乐乎?
读书也是一种味道,一种真真切切的味道,纯净得让你不会有一丝杂念。
读《红楼梦》,读一个古代家族最真切的记录,或莞尔一笑,或蹙眉深思。当泪珠顺着脸庞一粒一粒地滚下,汇着一缕缕心灵的悸动流进心田时,你知道,那种咸咸的辛酸味道,勿用唇舌,心灵自会告诉你它最真实的感受。
读《三国演义》,读一个朝代的兴衰存亡,激烈处,拳头紧握;和平处,心潮澎湃;苍凉处,潸然泪下……不是丝丝缕缕的儿女情长,而是战鼓紧响的壮怀激烈,是一代代英豪战前洒血的壮举,是会让你心灵落泪的味道,品一品,淡淡的,略带苍凉。
读书,品味,犹如品人生,品世界,品心灵,品自己,不会如网络一般迷失,只会让你找回更真实的自我;不会让你像在屏幕前一样悸动不安,只会让你心境更加平和,如一池静水。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公元1275年,元兵渡过长江,直抵临安,宋恭帝赵在这最危难的时候想到了文天祥。于是39岁的文天祥变卖了全部家当,招兵买马,奔赴京都,起兵勤王。1276年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元人的威逼利诱,他坚守节操,忠贞不渝,一腔正气洒热血,谱就了一首壮烈的英雄史诗,用血和泪凝成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正气歌》。文天祥一身正气凝成了《正气歌》,悲壮高亢的《正气歌》则映显出文天祥的铮铮傲骨。
【应用角度】 “爱国”“逆境”“品格”等。
2.素材应用
生命如一条汩汩流淌的河,在暗礁、险滩密布的河段,方能激起更多的浪花。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之际,文天祥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这条路通往失败也通往辉煌,通往死亡也通往不朽。也正因为这样,他开始了一生中最为壮丽的抗元事业,谱写了一生中最为高亢的《正气歌》!
历史的天空因为他的存在而分外明朗,衰颓的南宋因为他的存在而更添了几分传奇色彩。虽然他英勇就义距今有700余年了,但时间的长河并没有洗去他那份爱国情操与浩然正气,相反,却越来越使其闪耀璀璨。
只有见过风雨,走过逆境,尝过失败,不止一次从血海覆灭中重生的人,才堪称真正的英雄!文天祥,他的一生都在为民族大业而活。他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他却为华夏儿女竖起了一根擎天柱——取义而死,死而不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群文阅读]
导读:文天祥,那个将求生与求死矛盾地集于一身的宋将,民族危亡之际奉命出使元营,却羁縻不得还,痛快淋漓地数诟逆贼之后只求速死。生命永远是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它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永不再来。生命应该是怎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生命是具体的,它存在于自然、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生命没有贵贱、尊卑,有时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生灵都能给人带来至深的生命感悟、启示。
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
《张中丞传后叙》
原文: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译文:南霁云向贺兰请求救援,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和功劳业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援救。贺兰喜欢南霁云的英勇和豪壮,不听他求救的要求,硬要留他下来,陈设酒肉,具备歌舞,邀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情绪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经有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道义上不忍心这样做,即使吃也咽不下去。”于是抽出随身佩带的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来给贺兰看。满座的人非常震惊,都感动奋激得为他掉泪。南霁云明白贺兰终究不会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就飞马离去了。快要出城的时候,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的高塔,箭射中在塔上,有一半箭头穿进砖里。他说:“我这次回去,如果打败了叛贼,一定回来灭掉贺兰!这一箭就作为的记号。”睢阳城失陷时,叛贼用刀威逼张巡投降。 张巡不屈服,随即被拉走,行将斩首。又威逼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对南霁云呼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罢了,不能屈从不义的人!”南霁云笑着回答说:“我原想要有所作为。现在您说这话,我敢不死吗?”于是他就没有屈服。
欣赏生命
思考生命是从认识死亡开始的。
最初见到死亡,我还是个没有经历过痛苦的天真的小女孩。
一天,正在外祖父种满花草的院子里玩“扮家家酒”的游戏。我的小辫上插几朵蓝紫色的喇叭花,在忙着给自己准备午餐——将泥土裹在葡萄叶子里做“饺子”。
忽然,一阵惊天动地的哭声和悲怆的乐声传来,我愣了一下,飞快地跑出院子。一队长长的送葬队伍正缓缓从门前经过。小驴车嘎拉拉轧过石子路,车上停放着一口黑漆棺材,还有一座精巧玲珑的纸房子和一架纺车。后面跟着一大群身穿白粗麻布孝袍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他们脚蹬白鞋,头戴孝帽,腰间系着宽宽的白带子,女人们用手帕蒙住脸,唱歌似的长一声短一声地哭泣。
我没有像其他小孩子那样追着队伍又喊又跳,就那么呆呆地站在路边,头上还插着几朵蓝紫色的喇叭花。这事过去很久,我都不能够忘记,那乐声里所诉说的生命的秘密和悲凉,是那么深那么痛地开启了我小小的心灵。
以后我长大。在20多年的生命里,先后目睹了外祖父、外祖母和母亲的死亡。他们三人是我最挚爱的亲人:母亲给了我生命,而外祖父、外祖母抚养了我。
他们都曾在病痛中挣扎良久,然后默默离去,没有留下一句话。但他们今生所给予我的呵护和爱是那么久远地深植在我的生命中。十几年过去了,留在我心底的依然是一份抹不去的痛楚。
19岁,在一场车祸中,我也经历了死亡,曾在生与死织成的暗夜里挣扎了7天7夜。 当时医生告诉唯一守候在我身边的弟弟说我随时可能死去。17岁的弟弟不知如何准备后事,他只是哭只是不相信,不吃不睡一直守在我的床前。
活过来以后才明白:死亡就是对这个世界毫无感知,没有爱没有恨没有快乐,当然也没有痛苦。 由此也才彻悟,那爱那欢乐,连同痛苦也都是如此珍贵,因为它标志着生命的存在。
后来,我做了母亲。第一次在产院的育婴室门口看到那么多千姿百态的小生命。那些天使一样的婴儿,有的在安详地熟睡,有的挥舞粉嫩的小拳头大哭,好像在抗议没有经过他同意就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站在那里我禁不住泪水盈盈:这些生动可爱的小生命不同于死亡带给我的,他们在我的内心深处激起一种真正圣洁美丽的感觉。我又开始问自己那个久已困扰的问题:生命是什么?然后我对自己说:生命,就是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这一过程有不同的量和质。
随着阅历和经历的增加,那种对于未知死亡的恐惧变得淡薄了,我已知道那是必然,死神同每一个人签约,没有人可以违约。但结局一样,过程却可以截然不同。我想要说的是,由于我对于生命的爱以及对生命越来越接近本质的认识,我的生命会变得单纯明净。在学会奋斗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享受和欣赏生命的自然和美丽,而这些,多半与利欲和物欲无关,没有利欲和物欲的参与,我也照样获得许多快乐。
我喜欢秋夜,静听窗外风旋落叶的声音和秋虫的低吟,似乎听一份幽怨,又听一份安然。喜欢雪后初晴洁白的路和屋顶,喜欢听屋檐下雪水融化,滴落在松软的泥土里。喜欢清晨一两声婉转悦耳的鸟鸣,好像整个世界都被唤醒并且变得清新。
喜欢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也同样喜欢《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中那份美丽的忧伤。喜欢骑单车从高坡上飞快地下滑,让清爽的风柔柔掠过面颊将我黑发向后高高扬起。尤其喜欢在窗外无声无息飘落细雨的时候,那细致晶莹的雨帘给我一种可以蔽避的宁静和安全感,只开一盏台灯,让金黄的光晕暖暖地罩着我。再放下白色纱窗帘,拥被读一本好书,那一刻真觉得做神仙的快乐也不过如此。
让我告诉你:拥有并懂得珍惜,这就是快乐美丽的人生了。
建议阅读篇目:《正气歌》《过零丁洋》《贝多芬传》《渡扬子江》《指南录》
[积文化常识]
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等。
(3)干支纪年法
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丙寅”指公元1626年;《〈黄花岗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
官职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①;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山木》
【注释】 ①醴(lǐ):甜酒。
[古文今译] 君子之间的交情像水一样淡,小人之间的交情像甜酒一样甜;君子恬淡却可亲,小人甘甜却易断绝,他们之间的交往和分离都不会有任何的缘故。
[知行启迪] 庄子用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交友之道。他在说这句话时还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林回在逃亡的过程中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因为他认为璧玉是以利益相合,孩子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灾祸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灾祸就会相互包容。所以在交朋友的时候要以性情相交,这样才不会被利益所左右,时穷节乃现,患难见真情,真正的朋友是雪中送炭的朋友。
课件132张PPT。指南录后序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五)
[基础运用层]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邀当国者相见 当:主持,执掌
B.诋大酋当死 诋:辱骂
C.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穷:贫穷
D.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殆:危险
C [C项,“穷”的意思是“困窘”。]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
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D.主辱,臣死有余僇
B [A项,“陵”同“凌”;C项,“见”同“现”;D项,“僇”同“戮”。]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资政殿学士行/以至于永嘉
B.予之及于死者/赖天之灵
C.将藏之于家/请罪于先人之墓
D.间以诗记所遭/非人世所堪
D [A项,介词,凭……身份/连词,表结果,才;B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C项,介词,在/介词,向;D项,均为“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的结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北虽貌敬
B.道海安、如皋
C.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D.予分当引决
B [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②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③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④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⑤不复顾利害
⑥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
⑦为巡船所物色
⑧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A.③④⑥⑧  B.①②⑤⑦
C.②④⑥⑧ D.①③④⑥
C [②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④出没:时隐时现。⑥曲直:是非。⑧邂逅:不期而遇。其余都不同。]
6.下列各句中,与“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死生,昼夜事也
B.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C.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D.贾余庆献谄于后
D [D项与例句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A项为判断句。B项为省略句。C项为被动句。]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不指南方不肯休。
(3)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留取丹心照汗青 (2)臣心一片磁针石 (3)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8.仿照画线句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心正则笔直。抗元英雄文天祥,一片磁心,不指南方不肯休,不是写下了气贯长虹、豪情万丈的《正气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选材上注意主旨一致,都是正直的爱国人士,句式上和谐一致,运用反问句。
[答案] (示例)(1)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光照千秋的《离骚》吗?(2)唐代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吗?(3)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吗?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天祥,字宋瑞。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义、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丁父忧,归。
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
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八月,上疏言:“宋惩五季之乱,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
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发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其将援常,大元兵破常州。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辗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临刑殊从容。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B.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C.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D.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B [在整体把握语意的基础上,抓住句首句尾的关键词断句。“吾阅人多矣”是个完整的判断句,后面应断开,排除C、D两项。“世道之责其在君乎”中的“其”是个加强语气的副词,前面应断开,排除A项。]
10.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父忧”,父亲丧事的婉辞。遭逢父亲丧事一般可以说“遭父忧”或“丁父忧”。
C.“咸淳”,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咸淳、德祐等。
D.“除”,古代指免去官职,与“左迁”意思相同。
D [D项,“除”指授予官职,“左迁”指贬官。]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天祥从小就仰慕同乡人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等人的“忠”心,二十岁时考进士被选拔为第一名,被考官称赞“忠肝如铁石”,但不久因为父亲去世而不得不回乡去。
B.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拜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后来到了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带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抓。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C [C项,“元朝都城”应为“元军军营”。]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开庆初年,元朝士兵讨伐宋朝,宦官董宋臣劝说皇上迁移都城,没有人敢说他的不对。
(2)道义高就能使谋略成功,人多了就能成就大事,像这样,那么国家就可以保全了。
(3)约定时间一齐进攻,只有前进不能后退,不分白天黑夜地攻打他们,而且我们百姓中的英雄豪杰们又趁机寻找好时机不断出击,像这样,那么敌人就不难被击退。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在他还是孩童时,看见学校所在祠堂中同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的塑像,他们都封谥号为“忠”,就高兴地仰慕起他们来。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上奏说:“他有如铁石般的忠心,我真为皇上找到(这样的)人才而表示祝贺。”不久因为父亲去世,文天祥便回归乡里。
开庆初年,元朝士兵讨伐宋朝,宦官董宋臣劝说皇上迁移都城,没有人敢说他的不对。文天祥上书“请求斩杀董宋臣,来统一人心”。没有得到答复,就自我免职归家。
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有些事情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
德祐元年,长江防线告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发动郡中英雄豪杰。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我不自量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道义高就能使谋略成功,人多了就能成就大事,像这样,那么国家就可以保全了。”
八月,呈上奏章说:“宋朝苦于五代的混乱,现在应该把天下分成四镇,设立都督在其中统管。约定时间一齐进攻,只有前进不能后退,不分白天黑夜地攻打他们,而且我们百姓中的英雄豪杰们又趁机寻找好时机不断出击,像这样,那么敌人就不难被击退。”
十月,文天祥进入平江,元兵已从金陵出发进入常州了。文天祥派遣他的将领援助常州,元兵不久攻破常州。
第二年正月,文天祥被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谈,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文天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还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文天祥在北方一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就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文天祥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再臣事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死就满足了。”临刑时特别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