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6 《五人墓碑记》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学案+练习)6 《五人墓碑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17:01:37

文档简介

五人墓碑记
一、读准字音
逆阉(  ) 皦皦(  ) 敛赀(  )
溷藩(  ) 逡巡(  ) 投缳(  )
赠谥(  ) 户牖(  ) 冏卿(  )
[答案] yān jiǎo zī hùn qūn huán shì yǒu jiǒnɡ
二、辨识通假
(1)独五人之皦皦 (      )
(2)敛赀财以送其行 (      )
[答案] (1)“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
(2)“赀”同“资”,钱财
三、一词多义
(1)发
(2)徒
(3)视
(4)行
(5)按
(6)被
(7)望
(8)除
(9)于
(10)之
(11)以
(12)其
[答案] (1)动词,拿出/动词,发动/名词,头发/动词,抒发 (2)名词,指同一类人/副词,空,徒然 (3)动词,比较/动词,看,端详 (4)名词,品行/名词,品行/动词,走,上路 (5)动词,用手压或握/动词,追究,查办/动词,按压 (6)介词,表示被动/动词,遭受,蒙受/动词,同“披”,穿在身上 (7)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动词,盼望/动词,遥望,远望/名词,希望 (8)动词,清理,修整/动词,授官/动词,清除,去掉/动词,逝去,过去 (9)介词,被/介词,向/介词,在/介词,对于 (10)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动词,往,到 (11)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因为 (12)代词,代指五义士/代词,指自己的/指示代词,那
四、词类活用
(1)去今之墓而葬焉 (      )
(2)其疾病而死 (      )
(3)缇骑按剑而前 (      )
(4)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
(5)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      )
(6)安能屈豪杰之流 (      )
(7)不能容于远近 (      )
(8)人皆得以隶使之 (      )
(9)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      )
(10)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
(11)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      )
(1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
(13)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筑墓 (2)名词作动词,患病 (3)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4)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这里是用棺材收殓的意思 (5)形容词作动词,老死 (6)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倾倒 (7)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人 (8)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9)形容词作动词,表明;形容词作名词,重大意义 (10)形容词作名词,先导、表率;名词作动词,伸张 (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 (12)名词作动词,抚慰 (13)形容词用如动词,激动振奋
五、古今异义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路中间。
(2)慷慨得志之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方。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动作。
(4)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般指个人。
(5)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哀痛。
(6)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意志和气概。
(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程度。
(8)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带头的人。
[答案] (1)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 (2)意气激昂的。 (3)两个词,品行/能够作为。 (4)有权势者的亲属故旧、党羽、心腹。 (5)痛恨。 (6)神情。 (7)非同寻常。 (8)头颅,借指性命。
六、文言句式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断头置城上。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谁为哀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当时以大中丞职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
(2)判断句 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
(3)被动句 被正义激愤而死在这件事上的。
(4)被动句 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的人收留。
(5)省略句 砍下的头悬挂在城墙上。
(6)状语后置句 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们向当权的人请求。
(7)宾语前置句 在为谁悲痛?
(8)定语后置句 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









































































































[资料链接]
复社领袖——张溥
张溥(1602—1641),明末文学家,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他曾和同乡张采等组织复社,继承东林党人的传统,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影响很大。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斋曰“七录斋”。
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斗争。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张溥于崇祯元年(1628)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
碑 记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之上,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一种文体。最早的碑记,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刻石。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诸称。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叙述。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本篇的特点是议论重于叙述。
[文本鉴赏]
本文记述了周顺昌被捕时苏州市民的抗暴斗争及五人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描述了苏州市民的正义事迹以及五义士在慷慨就义时的音容笑貌,表现了五人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高度评价了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批判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以及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歌颂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伟大力量,阐述了生死的价值——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答案] ①激于义而死 ②为之声义 ③慷慨就义
[文本深读]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头先概述五义士牺牲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纲挈领,总领全文。五义士的精神核心是“义”,全文记叙、议论、抒情紧扣“义”字展开。
2.文章第2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内容: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而湮没不足道;五人——皦皦。
只列对比,不作阐释,设问思考,引而不发,陡起波澜,行文精妙。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3.第3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斗争背景:周公被逮,伸张正义,触怒东厂,引发斗争。
反暴描写:四个动词“抶”“仆”“噪”“逐”。活现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字字传神,为绝妙之笔。
抗暴原因:①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爱戴。②阉党横行,爪牙逞凶,惹起众怒。
作用:目标明确,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表现出斗争的伟大意义。
4.“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处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五义士临难不惧、从容自若的神情,寥寥几笔,就把五义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描绘得淋漓尽致,突出五人的浩然正气,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5.文中叙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头,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三、阅读课文第5~7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作者是怎样评价五人之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用“激于义而死”领起全篇,评价五人是为“义”而死,并由五人的死生意义推及各种人的死生意义,由五人的“有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对五人的死给予了高度评价。
7.文末所言“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它和全文的中心一致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中心是歌颂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精神和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全文由五人的死生意义推及各种人的死生意义,由五人的“有重于社稷”推及匹夫对国家应尽的责任。所以“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句话,既扣住文章题目,说明作碑记的目的,也紧扣中心,写出全文的结论。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正反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之一,看看文中用了几处对比?这几处对比各是谁与谁的对比?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一共用了四处对比。第一处是五人与死后湮没无闻的“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对比,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意义;第二处是五人与变节易志的“缙绅”对比,表现“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底层民众为维护正义而死的品格;第三处是五人与“辱人贱行”的“高爵显位”者对比,反衬出五人为义而死,重如泰山,荣于身后。最后一处是假设五人碌碌而生同他们的为义而死作比较,赞扬他们死得其所。
通过这样的反复对比,使五人之义跃然纸上,突出了他们义无反顾、慷慨就义的壮烈形象。
9.本文是如何做到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段“呜呼,亦盛矣哉”用抒情方式叙事,以引起议论。第2段“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一句设问,引起下文的叙事。第3段开头“予犹记……”,转入对吴郡抗暴斗争的回忆。第5段“嗟乎”表示上文(第3、4段)的叙事已终结,由此转入议论。第6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上文(第5段)的议论进一步展开。
10.与一般碑记相比,《五人墓碑记》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它具有碑记的一般特点:主要介绍死者的重要事迹,抒发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由叙入议,谈谈作者的感受,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②它又具有个性特点,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这五人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
11.《五人墓碑记》的思想内容到底是进步的还是有局限性的?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有意思的是这两种意见的依据恰恰是同一个内容——义。作者对五个人大加赞扬是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本文是进步的。张溥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斗争的立场上,歌颂了这五个人面对恶势力时的勇敢斗争精神,赞扬了他们的正义之举,同时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并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
(观点二)这个“义”是狭隘的。张溥受封建思想的束缚,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之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观点三)作者推崇这五个人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人皆得以隶使之”的平民的轻视,这是明显的等级观念。因此,这个“义”字便自然地带有了不公正色彩,所以,张溥的思想是带有时代局限性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对比
本文反复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突出五义士牺牲的光荣,写得极为生动有力。首先,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初步揭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其次,把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相比,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极为重大。再次,把五人的死同高爵显位抵罪的丑行对比,阐明了人们应有的生死价值观,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最后,作者假设五人“老于户牖之下”的情况,更是使人们觉得五人死得其所。
2.写法指导
对比论证的概念、作用及注意事项
(1)概念。对比论证,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2)作用。“有比较才有鉴别”,两种事物一经对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间的差异。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因此,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
(3)注意事项。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要防止出现两种弊病:
①生硬对比。有些人在使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时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看不出其可比之处,不知为何而设;有时更是生搬硬套,令人不知所云。
②不加分析。即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观点的正确。相比前一种失误,这更是通病。
3.迁移运用
请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观点:勤能补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
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也从此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吏部员外郎周顺昌。周顺昌为官清正,受到人民拥戴,故苏州城乡数万人为周顺昌免遭逮捕而不期群集。当缇骑读诏书时,愤怒的群众大声喧哗,哭声四起。平民颜佩韦率先哭讼周顺昌冤枉,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等四人亦皆求其疏救,跪乞至午不起。缇骑持械大打出手,引起众怒,众人遂蜂拥而前,攀栏折楣,直前奋击。事后,苏州府出动军队保护缇骑,并连夜将周顺昌解走。此事上报朝廷后,朝廷追究此事,城内外平民人人自危,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当地群众,挺身而出,自系入狱。临刑时大义凛然,英勇就义。
【应用角度】 “平凡与伟大”“正义”“良知”“勇气”等。
2.素材应用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清楚地照出人间的真与伪,那些为民请命的脊梁永远铮铮地挺立在那里。苏州城里五义士一声高呼,组成浩大的力量,欲挽救风雨飘摇的明朝,虽然最终为小人所害,抱憾而死,但他们高洁的品质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群文阅读]
导读:“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张溥对五义士的评价。时移世易,五公邈矣。但是他们义风千古,至今仍让后人凭吊不已。是的,一个文明的国度,不能只是经济、政治、文化的领先,还应该有全民精神上的文明。而提高人们的素质,要从增强每个人的责任心开始。无论做什么事,若是没有责任心,必定是做不好的。因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责任的光华
我相信每一粒种子,都是在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中追求着自己的果实。
我相信每一只雄鹰,都是在享受着云天万里的辽阔中练就了自己一双有力的翅膀。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享受着美妙多彩的生活中正一步步地把梦想变成人生的辉煌。
著名作家梭罗总是这样对自己说:“如果没有出生在世,我就无法听到踩在脚底的雪发出的吱吱声,无法闻到木材燃烧的香味,也无法看到人们眼中爱的光芒,更不可能享受到因为自己的奋斗而带来的成功的欢乐……活在世间,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我为什么不尽情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天?”
的确,生活如诗如画,活着既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追求,一种来自心底的责任。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这就是责任。”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现代文坛的泰斗巴金先生,这位老人刚刚跨越他生命的百年历程。我们看巴金今日之意义,已经超越了他作品的范围,顺着他的作品读下去,你会发现,巴金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都发出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责任”。套用艾青的诗句:面对巴金的作品,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含泪水?是因为那涌动的责任是如此的深沉!
我们已从自然经济时代进入到货币经济时代。货币经济不仅改塑着我们的社会秩序、物质秩序,更是改塑着我们的精神秩序、伦理秩序。一句话,改塑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在变得越来越理性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感性,感性得以至于到了脆弱的程度,犹如一只精美的青花陶瓷,因为不想破碎而不想遭遇碰撞。于是,人与人之间保持着距离,保持着谨慎的交往,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伤害。在自己的舞台,我们独自玩弄着自己的身体,欣赏着自己的感觉。久而久之,这个社会什么都有了,唯独少了爱,少了责任,少了由此产生的关切和责任心,少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责任。一把刀就这样捅进去了,一闭眼就这样跳下去了,生命和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失去重量。为什么?就因为我们失去了责任,失去了人性中至尊至贵的东西。
世界失去了责任的牵绊,将会变得多么苍白,多么令人窒息。今天我们谈论巴金,就是要谈论巴金对这个世界的责任,谈论他那种可以为责任献身的人格和情怀。不然,我们就太迟了,一切繁荣都不能掩饰灵魂的贫乏。何况天底下还有比责任更高贵的东西呢?
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当然还须谈谈为人之师的责任。
当市场经济正以其无法抗拒的魅力,在我们周围形成一道道多姿多彩的风景线时,校园上空的神圣光环,也为之黯然失色。 当为人师表几乎成为甘愿贫穷的代名词,当校园节奏日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你何去何从?你是否仍执着于这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
古人云:“居无求安食求饱,富不润屋德润身。”教师的清贫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富有,但教师的责任,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却充实了他们完美的人生。
我喜欢把教师比作桥,因为桥能忍屈负重,把人送到对岸;更因为桥有坚实的基础、永恒的责任。只要心铭诸葛孔明的“淡泊明志”,自然“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一个人,只有永远拥有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心灵,充实地生活,正直地奋斗,始终怀抱“我应该这样”的信念,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享受生活。
相信自己吧!相信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理性、深刻或者诗意。也许你无力把人生挥就成皇皇巨著,但可以将它熔铸成一篇精短的美文,但求清丽隽永,但求能够赠人馨香。
责任心
责任心,是一种态度,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领导干部有许多东西不可少,但最必不可少的是责任心。因为,责任心体现品格,责任心彰显作风,责任心成就事业,责任心展示能力,责任心塑造形象。
责任心的培育要靠自我修炼。
责任心的培育是个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多途径努力,需要长时间打磨。加强自我修炼,是培育责任心的重要途径。
坚守信念。责任就是对信念的忠诚和信守。没有信念,当然没有责任心。有的同志什么事都不相信,什么人都不相信,这是万念俱灰啊!哪还有什么责任心呢?作为领导干部,除了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外,还要坚守一些富有哲理的生活信念。比如,晴天要比阴天多,好人要比坏人多。这是乐观生活的信念。比如,吃亏不是老实人的专利,老实人最终不会吃亏。这是乐观做人的信念。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乐观做事的信念。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这是对待工作的信念。坚守这些基本的信念,就会大大增强责任心。
崇尚学习。学习使人胸怀宽广,学习使人提高品位,学习使人增强责任心。学习基本的政治理论,学习基本的政策法规,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学习实用的技能技术,学习处理矛盾、驾驭全局的领导艺术。既向书本学,又向实践学,还虚心向他人学。听领导讲话,听同事发言,听下属汇报,听专家讲课,都是一种学习。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学习他人的长处和优点,有助于提升素质,提高水平。我们有的干部,整天忙于应酬,不读书,不看报,不看新闻联播,许多政策农民兄弟知道了,他还不清楚,这是很可怕的。
养成习惯。人的习惯有好坏之分。坏习惯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演变而成的;而好习惯需要有意识地、长时间地、甚至强制性地去培育。强烈的责任心来源于良好的习惯,因为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要把握三个关键词:雷厉风行、锲而不舍、精益求精。雷厉风行,体现的是“快”。要求快速反应,立即行动,把激情点燃。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总统麦金利要把一封重要的信送给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有人推荐了罗文,罗文没有问“怎么样、在哪儿、通过谁才能找到加西亚”,他接过信就出发了,冒着生命危险最终完成了这件“不可能的任务”,成为美西战争的英雄,他的“雷厉风行”和执行力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和歌颂。今天我们很多工作的开展都需要雷厉风行,搞项目建设就要快速推进,延误时间就会错过机遇,增加成本。锲而不舍,体现的是毅力和恒心。要求我们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抓落实,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却,千方百计实现目标。精益求精,体现的是工作质量和水平。要求我们注重细节,注重精细化操作,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要实现总量、均量、质量“三量”齐升,必须把精益求精的要求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生活。
有位哲人说:一个人要想跨进成功的大门,就必须持有一张写满责任心的门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美丽富饶的故乡,呼唤着成千上万个有责任心的领导干部为之努力奋斗!让我们都持有一张写满责任心的门票吧,跨进事业成功的大门,跨进生活幸福的大门!
建议阅读篇目:《岳阳楼记》《从军行》《过零丁洋》《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病起书怀》
[积文化常识]
古代人称姓名
(1)直称姓名(或名)
①用于自称。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
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
③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例如: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张衡传》)
④尊者对卑者称名。例如:求,尔何如?
(《论语》)
⑤在尊者面前,卑者自称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
(2)称字、号、斋名、谥号
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
②称号。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
③称谥号。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
④称斋名。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
①称官名。例如: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与妻书》)
②称爵名。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
(4)称籍贯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为。)
(《谭嗣同传》)
(5)称郡望
例如: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6)几项兼称
这种情况一般是先称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7)以长幼排行称呼
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张籍为水部员外郎,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
[诵国学经典]
[先贤语录] 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啮①挽裂,尽去而后慊②。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
——《天运》
【注释】 ①龁啮(hé niè):咬碎。②慊(qiè):满足,满意。
[古文今译] 礼义法度应该顺应时代而不断变化。如今如果捉到猿猴并为它穿上周公时代的衣服,那么它必定会将其咬破或撕毁,直到完全脱掉身上的衣服才会满足。观察古今的不同之处,就像猿猴和周公的差别一样。
[知行启迪] 庄子用猿猴穿衣的比喻形式说明礼义法度宜因时而定、应时而变。“时”,它是一个时代包括政治、经济、道德等各方面的社会环境,也是由人事、物理、历史、时空等综合而成的一股力量、一种必然趋势。如果顺势而为,则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相反,如果逆势而动,则似以卵击石,只碰得头破血流。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应时而变,因势而为。
课件129张PPT。五人墓碑记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六)
[基础运用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抶:笞打,鞭打
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按照(法律)
C.素不闻诗书之训 训:教诲,训诫
D.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缳:绳圈,绞索
B [B项,按:追究,查办。]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B.佯狂不知所之者
C.敛赀财以送其行
D.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C [C项,“赀”同“资”。]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D [A项,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凭借。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但。D项,都是代词,……的人。]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去今之墓而葬焉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④安能屈豪杰之流 ⑤亦以明死生之大 ⑥不能容于远近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③/②/④/⑤/⑥
D [①③名词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④动词的使动用法;⑤形容词作动词;⑥形容词作名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②以至于永嘉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⑤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⑥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⑦吴之民方痛心焉
⑧大阉亦逡巡畏义
A.①③⑤    B.④⑤⑧
C.②⑥⑦ D.③④⑤
B [①当道:古义为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义为路中间。②至于:古义为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③首领:古义为头颅,借指性命;今义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④社稷:古今均指代国家。⑤湮没:埋没,多跟抽象名词搭配。⑥颜色:古义为脸色;今义指色彩。⑦痛心:古义为痛恨;今义为极端伤心。⑧逡巡:有所顾忌而徘徊不敢前进。]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A.去今之墓而葬焉
B.亦以明死生之大
C.人皆得以隶使之
D.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A [“墓”与“函”都是名词作动词。]
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1)大阉之乱,______________,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______________?
(3)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
[答案]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2)轻重固何如哉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8.清明时节,学校要在“五人墓”旧址组织一次扫墓活动。请你写一段简短的致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又是一年清明节,伴随着浓浓的春意,我们来缅怀这片黄土下那正义的灵魂。站在这里,我们心中感慨万千。并不是为他们生命的消亡而悲叹,而是被那生命的高贵品质深深震撼。
(示例二)那“激于义”的奋争,是我们永远的追思;那遥远的献身,是我们永远的国殇。几百年的风雨后,已经不见了他们的遗骸,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为正义“蹈死不顾”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周忠介公遗事
汪琬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
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故给事中嘉善魏忠节公忤忠贤,被逮过苏,公往与之饮酒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忠贤闻之,恚甚。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
而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逮公。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比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声殷如雷。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众怒不可犯也。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好语谢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巡按御史见诸生言切,欲解之,乃语诸生曰:“第无哗!当商所以善后者。”众方环听如堵,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大呼:“囚安在?”且曰:“此魏公命,可缓邪!”众遂怒曰:“然则伪旨也。”争折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或升木登屋,或匿厕中,皆战栗乞命,曰:“魏公误我!”有死者。巡抚幕中诸将率骑卒至,或拔刃胁众。众益怒,将夺刃刃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卒以徇,始稍定。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一鹭惧,召骑卒介而自卫,夜要御史上疏告变,檄有司捕民颜佩韦等十余人系之。越八日,公竟就逮。既至京师,下诏狱,坐赃拷掠,瘐死狱中。
崇祯元年,忠贤败。公之长子茂兰刺血上书白公冤,诏赠太常寺正卿,谥忠介,予特祠。
(选自《元明清文选》,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  承:奉承
B.窜公姓名其中 窜:措置,安放
C.遂舍一鹭署中 舍:住宿
D.夜要御史上疏告变 要:要挟
A [承:接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好语谢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
B.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好语谢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
C.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好语谢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
D.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好语谢之/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
C [解答断句题,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句式等进行断句。“一鹭实无意听诸生”中,“一鹭”为主语,“听”为谓语,“诸生”为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项。“曰”为“说”的意思,其后应断开,排除D项。“也”一般为句末标志词,其后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我国古人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亦称“表字”。
B.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文职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其长官为吏部尚书。
C.季女:指小女儿。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叔是第二,仲次之,季最小。
D.崇祯: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康熙是清圣祖的年号。
C [“叔是第二,仲次之”错,应为“仲是第二,叔次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顺昌不畏奸佞,不但敢于同因得罪魏忠贤而被捕的魏忠节公喝酒,还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的孙子。
B.魏忠贤派人到苏州逮捕周顺昌,在官署宣读圣旨时,围观的百姓争相为周顺昌鸣冤,声音如雷震一般。
C.有士兵拔出刀来威胁百姓,百姓更加愤怒,抢过刀来要杀毛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打百姓示众,局势稍稍安定。
D.毛一鹭要挟御史徐吉上奏章报告苏州民变,命令主管官员逮捕颜佩韦等人,不久,周顺昌也被逮捕,受到严刑拷打,病死在狱中。
C [C项,备兵使者张孝鞭打的不是百姓,而是拔刀威胁百姓的士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第无哗!当商所以善后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至京师,下诏狱,坐赃拷掠,瘐死狱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要只管吵闹了!应该好好商量应付的办法。
(2)不久到了京城,先生被关进诏狱,(阉党)诬指他犯了贪污罪,受严刑拷打,伤重病死在狱中。
【参考译文】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后请求回乡居住。
当时,朝内太监魏忠贤揽大权,扰乱朝政。曾任给事中的嘉善人魏忠节公得罪了魏忠贤,被捕押解经过苏州,先生到他那儿和他饮酒,第三天,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的孙子。魏忠贤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愤恨。御史倪文焕受魏忠贤的指使,弹劾先生,先生于是被革职。
恰好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曾任应天巡抚的周起元以及先生有怨仇,追查周起元罪状弹劾他,把先生的名字也加进去一起弹劾。魏忠贤就派官差到苏州,要逮捕先生。先生知道这件事,却不放在心上,一点也不为其所动。
等到在官署宣读圣旨时,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以及道、府以下各级官员全部到场。围观的百姓有好几千人,争相为周顺昌鸣冤,声音如雷一般响。书生王节等人走上前去,责问毛一鹭,并说:“众怒不可犯,大人何不晚点宣读圣旨,把这里的实情奏告朝廷。”毛一鹭实际上无心听从书生们的话,假意说好话安慰他们。书生们又据理力争,(说话)有点冒犯了毛一鹭,毛一鹭勃然大怒,说:“书生读的是孔圣人的书,懂得君臣之间的大义,圣旨所在,就是皇上所在,看你们聚众喧闹到如此地步!”巡按御史徐吉看到书生们言语愤激,想设法调解,他就对书生们说:“不要只管吵闹了!应该好好商量应付的办法。”大家正在听交涉,人群像一层层围墙一般,几个差役看见说了好久没有结果,又不明白巡抚、巡按为什么不依法办书生们的罪,就使劲把镣铐往地上一丢,大喊:“犯人在什么地方?”又说:“这是魏大人的命令,可以缓办吗!”众人于是大怒,说:“那么这圣旨原来是假的!”大家抢着越过栏杆,用力打那些差役。差役个个抱住头东逃西躲,有的爬上大树,有的登上屋顶,有的躲进茅厕,个个都吓得颤抖叫饶命,说:“魏公害了我!”有的差役被当场打死。巡抚府里的军官带了骑兵前来,有士兵拔出刀威胁百姓,百姓更加愤怒,把刀抢过来要杀毛一鹭。备兵使者张孝就用鞭子打那个兵卒来平息众怒,这样局势才稍稍安定。有人劝周顺昌回到家里去,他不肯,于是就住在毛一鹭的衙门里。
毛一鹭很害怕,召了骑兵带甲保卫他,夜里要挟御史徐吉上奏章报告苏州民变,命令主管官员逮捕颜佩韦等十几个百姓,并把他们关起来。八天以后,先生终究被逮捕。不久到了京城,先生被关进诏狱,(阉党)诬指他犯了贪污罪,受严刑拷打,伤重病死在狱中。
崇祯元年,魏忠贤罪行败露。先生的长子周茂兰刺破手指写血书,奏明父亲的冤情。皇上下诏书追赠先生为太常寺正卿,谥号“忠介”,为他造了专门的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