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 老王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鬈曲( ) 双颊( ) 赊账( )
趿拉( ) 脚趾( ) 蹙眉头( )
怜悯( ) 窥视( ) 眼翳( )
骷髅( ) 攥着( ) 愧怍( )( )
[答案] quán jiá shē tā zhǐ cù mǐn kuī yì kū zuàn kuì zuò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强 (2)扎
(3)识 (4)提
(5)模 (6)蹬
[答案] (1)qiánɡ qiǎnɡ jiànɡ (2)zhā zhá zā
(3)shí zhì (4)tí dī (5)mó mú (6)dēnɡ dènɡ
2.语境辨析法
(7)有时候,我会撇( )开话题,东拉西扯,他却常常对我撇( )嘴,一脸的不信任。
(8)这家店铺( )开张也太铺( )张了,光酒席就摆了二十桌。
(9)这些防浪堤横( )亘在滇池和周边湿地之间,阻断了水体交换,蛮横( )地将滇池之肺与它的身体剥离。
[答案] (7)piē piě (8)pù pū (9)hénɡ hènɡ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5) (6)
[答案] (1)竿 杆 秆 (2)缔 谛 蒂 (3)愧 傀 槐 (4)伛 妪 沤 (5)歉 谦 (6)鬈 髦
三、积累词语
1.明确词义
(1)不可思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安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平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人脾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漫不经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失群落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2)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3)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4)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欣赏了美好诗文、乐曲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5)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6)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7)因跟不上时代而感到孤单、失群。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落伍,掉队,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2.理解辨析
(1)迟缓·弛缓
迟缓:专指动作缓慢,不迅速,与“迅速”相对,侧重于具体事物。弛缓:指局势、气氛、心情等缓和,与“紧张”相对,侧重于抽象事物。
(2)取缔·取消
“取缔”指明令取消或禁止,是政府机关的政治手段,带有强制性,语气较重,对象多是非法的组织活动或以不正当手段得到事物等。“取消”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权利等失去效力,不一定采取行政手段,也可用于个人之间,语意较轻,对象多是规章、制度、计划等较抽象的事物。
(3)未免·不免·难免
“未免”副词,指人对过分的事情不以为然,委婉地给以否定的评价;“不免”副词,指免不了,后面只跟肯定式,一般做状语。“难免”形容词,指不容易避免,后面可以跟否定词,意思未变。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楼梯口是黑洞洞的,同时透出臭气熏天的皮革气味。随后就可以听到一阵候音,以及趿(jí)拉着木皮拖鞋踏在窄狭木楼梯的踢踏声。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趿(tā) 候—喉 臭气熏天—沁人脾胃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我对这几双靴子并不存什么指望,但有一天晚上靴子送到了。我打开包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一点问题也没有。然后,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
B.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然后,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一点问题也没有
C.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一点问题也没有。然后,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
D.把四双靴子排成一排;一点问题也没有。然后,一双一双地试穿这几双靴子
B [根据语意连贯原则,先试穿才知没有问题,排除A、D两项;打开包裹,拿出靴子(排成一排),再试穿,排除C项。故选B项。]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小一倍,冰价相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合逻辑,可把“小”改为“大”。
[资料链接]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高尔斯华绥
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曾在牛津大学读法律,后放弃律师工作从事文学创作。30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
会关注。1906年,高尔斯华绥完成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获得广泛好评,他也因此被公认为英国第一流作家。1932年,高尔斯华绥“因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由《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组成)和《现代喜剧》(由《白猿》《银匙》《天鹅之歌》组成)。
学贯中西的作家——杨绛
杨绛(1911-2016),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后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实行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很多公司采用一些名不副实的广告招揽顾客,而商品的质量却在不断地下降。一部分人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质朴而踏实。
《老王》写于1984年3月,作者回忆的是“文革”期间“我”与车夫老王交往的一些小事。从时间来看,所写内容既有“五七干校”(1969)之前的,也有回到北京(1972)之后的。“文革”年代对老王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同时,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引起了她对历史的反思,敦促她去揭示导致老王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文本鉴赏]
《品质》
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了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本文还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老王》
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本文通过写作者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反映了车夫艰难的生活以及他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主张。
[答案] ①生意一年年清淡 ②店铺被过户 ③量多价廉 ④免费相助 ⑤知恩图报
[文本深读]
《品质》
一、阅读课文“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1.第2段中说“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靴子的“灵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靴子的“灵魂”指靴子的本质——结实、舒适、美观。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格斯拉兄弟把制靴子当作自己的生命来对待。
二、阅读课文“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至结尾,回答下面问题。
2.“‘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文章以这句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以“他做了顶好的靴子”结尾,意在总结强调他做靴子的技术和质量极高,更重要的是来揭示他诚实守信、忠于技艺的高尚品格,从而揭示作品赞颂普通人物人格魅力的主题。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3.文章有三次写到了店面的装修和摆设,有什么作用?
描写次数
描写内容
描写作用
第一次
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标明姓氏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①
第二次
橱窗一半已归属别人,并且已打上王室服务的标志
②
第三次
他的姓氏在橱窗上消失
③
[答案] ①说明他们不靠吹嘘揽取生意,烘托了格斯拉兄弟的性格特点 ②说明格斯拉兄弟生意清淡,经济困窘 ③意味着人的消失,让人感到难过
4.小说刻画人物有多种角度多种方法,比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等。本文作者是如何刻画鞋匠格斯拉这一人物的?请分析下面相关语句,分析人物特点及形象。
描写
例句
特点
形象
肖像描写
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①
⑤
语言描写
有些靴子,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②
动作描写
他就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③
侧面描写
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④
[答案]
①僵硬迟钝,朴实严肃,迷恋理想 ②认真负责,正直诚信,遵守原则 ③全心投入,痴迷工作 ④热爱制靴,十分敬业 ⑤这是一位手艺精湛、诚实敬业、坚守自己职业理想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老王》
四、阅读课文“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至结尾,回答下面问题。
5.“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样描写老王,对塑造老王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王善良忠厚,在患重病奄奄一息的情况下,仍然想着报答作者夫妇,杨绛对老王的状况所作的描述真实可感,作者要读者关注的是一个劳动者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所表现出的善良,虽然用了夸张的语言描绘他的形象,但是更能突出人物的品格光辉。
6.如何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人情冷漠、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王不顾重病给“我”送来鸡蛋,这份情谊是无法衡量的。②作者这样说不仅体现了老王忠厚善良的品质,也表达了“我”对老王的感激之情。
7.老王临终前最后一次来看杨绛夫妇,送完东西后,“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为什么不说“一手拿着布,一手拿着钱”,却一定要用个“攥”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攥”字既写出了他身体的虚弱,又表现出了他当时激动、矛盾的心情。
8.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幸运的人”指作者,“不幸的人”指老王。
(1)“我”对老王感到愧怍,原因有三:①“我”是坐车的,而老王是拉车的,“我”从这个世界获得的要比老王多。②老王给“我”送香油送鸡蛋,是希望“我”能把他当成平等的朋友相待,但是“我”曲解了他的心意,只是同情怜悯他,执意付钱给他。③“我”对老王关心太少,甚至连他去世都不知道。(2)“我”对老王的“愧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体现出“我”对人间苦难的同情和悲悯。
五、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9.老王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善。老王的苦和善,具体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苦:①职业苦——蹬三轮谋生。②身体残疾——顾客少。③居住条件差。④生活苦,孤身一人。
善:①诚实不欺,送的冰块大,车费减半。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③给三轮装护栏,为乘客着想。④临死前还给作者家送香油、鸡蛋。
10.文中作者一家人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②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③送大瓶鱼肝油。④关切地询问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⑤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
11.杨绛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是那样关心、爱护,而现实生活中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和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平等观念。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等,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示例二)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示例三)人性教育。现代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教育,过分注重职业选择,趋于功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善美的人性的培养和发展。社会及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意识、人性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关爱他人。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通过肖像描写反衬人物美好心灵
老王是一个穷苦卑微的劳动人民,杨绛在文中对他的肖像描写却显得有些“残酷”与“刻薄”。文中描写的老王“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但就是这样近似“残酷”的描写,却一点也不减损老王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相反,丑陋的外表更能反衬老王那颗金子般的心灵。
2.写法指导
怎样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肖像,不仅指人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还包括人的表情、仪态、风度、声音及习惯、特点等。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貌特征,就是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并不是要把人物从头到脚的外形一一加以描述,而是根据作品主题及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需要有所侧重地去描写。有时肖像描写还需融合人物内在性格的简单描绘,使人物的外貌与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统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因此,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选好角度。
写肖像如同摄影取镜头一样,根据实际情况把角度选好,往往能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有的写正面像,有的写背影,有的“回眸一笑百媚生”,有的“须仰视才见”等。
(2)注意顺序。
写肖像,必须一部分一部分地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使读者的视觉跟随作者的笔去移动,最后在脑中留下一个具体的、清晰的印象。这个顺序有的是从局部到整体,有的是从整体到局部;有的是从上到下,有的是从下到上;有的是从内到外(即从容貌到服饰),有的是从外到内;等等。不论哪种情况都要注意依照顺序写,不可头一句脚一句地乱写。
(3)抓住特征。
写人物外貌必须抓住特征,着力表现这些特征,切忌“脸谱化”或“千人一面”。还要注意突出主要特征,常常是眼和嘴,特别是眼睛,因为它能“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征”。
3.迁移运用
仔细观察身边的同学,抓住其主要特征,写一段肖像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她的睫毛很长,仿佛眼皮底下挂着长长的珠帘,一双眼睛像寒星那样晶莹,像秋水那样清澈。这双敏锐的眼睛,蕴含着聪慧与胆量,配上一头乌黑的直发,更显得英姿飒爽难怪她是女生中的“体育健将”。通常,她额前的刘海儿也被一支红夹子夹起来,蹦跳时,头发也随着上下跳跃,可爱极了!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文革”时期的杨绛先生虽然身处逆境之中,但她平等地对待车夫老王,帮助他,关心他,让女儿送鱼肝油为老王治疗眼疾,主动搭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把他当作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朋友。老王死后,杨绛深感自责,与老王一生的悲苦相比,自己一家在“文革”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么,自己毕竟还有工资,毕竟还能享受一定的物质生活,她觉得自己应该对老王更好一些,觉得自己是一位“幸运”而又“愧怍”的人。
【应用角度】 “平等”“关爱”“奉献”等。
2.素材应用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我反复体味了很久,越想越觉得感动,杨绛女士属于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文革”那个颠倒黑白的时代自身都难保,又有谁会去关心一个蹬三轮的小人物,而杨绛却怜老惜贫,关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以真诚、善良、乐观、豁达的心态去影响周围的人,去反思自己的灵魂。
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幸运者对不幸者更是不屑一顾。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每个人的处境都不相同,有的人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有的人则受尽命运的捉弄。但幸运之神不可能顾及每个人,所以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使老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群文阅读]
导读: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他诚实守信,用最好的皮革,亲自做出最好的靴子;他不顾同行业的竞争,不随从大公司只迎合人们追求时髦而不讲究质量的流俗;他只关心自己的“作品”是否完美,顾客穿了是否舒适;他将一切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手艺的侮辱,他的每件“作品”都凝结着他的丝丝心血。
1.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便佯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天真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2.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秦孝公有些担心,犹豫不决。商鞅终于说服了秦孝公实行变法,发布了新的政令。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予10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而不信任,没有愿意去移动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移动者给予50金。有个大胆的终于移动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50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事实,终于使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得以很好的执行。
3.池莉是当今著名的女作家,有一次,作家出版社与她签约创作长篇小说《小姐,你早》,离交稿日期只差不到十天时,由于电脑突然出了故障,完成的十多万字文稿顷刻间化为乌有。她呆坐在电脑面前,脑子一片空白,一时间不知所措。怎么办?向出版社说明情况,争取延缓交稿期限?特殊情况嘛,想必编辑会理解,也能谅解。然而,她没有那样做。既然答应了人家,怎好失信于人?她想过,要是这次跟人失信了,别人以后可能再也不会相信你了,进而不会再跟你合作了。在她看来,失信无异于失节,万万不能小看。于是,她把休息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宁可“蓬头垢面”、衣裙不整,也要昼夜不停地赶写书稿,结果硬是如期完成了。仅仅一周多时间,人瘦了一圈,两只敲击键盘的手几近麻木。
出版社得知内情后,为她的守信,更为她的人格而感动。
4.诚信,就是待人真诚,信守诺言。当人们在世俗浅薄的喧嚣中慢慢沦陷时,诚信二字也就贬值了。
还记得读古文时,向教师询问“尾生之约”的故事,教师讲解后,我们却不约而同笑起来,笑尾生太傻。老师脸色略变,没笑也没说什么,只轻轻叹一口气。瞬间大家的笑声有了停顿,那声叹息里分明隐藏着些许苦涩,也许几千年来的读书人在关于“诚信”的问题上,都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诚信真就只能如此悲哀了吗?我不信,于是我在漫漫人海中,点亮一盏心灯,开始寻觅他。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诚信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诚信依然在那些纯朴憨厚的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鲁迅先生曾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也!诚信比金钱更具吸引力,诚信比美貌更具可靠性,诚信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是啊!诚信是一种源源不断的财富,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随着人文社会的不断进步,诚信越来越重要了。
想必,大家都听过中国从很久前便流传下来的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吧!它讲的是一个孩子因不诚实爱骗人,最后失去了被救的机会而被狼吃掉了的故事。诚信看起来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是人一旦失去诚信,你的身边就会失去朋友,生活就会失去色彩。这将是多么大的损失呀!
诚信是伟大的,你只要轻轻迈出诚信的一小步,就能让社会前进一大步;诚信是微小的,它只要占据心灵的一个很小的角落,就温暖了人们整个人生;诚信是脆弱的,只要经历一场风吹雨打,就会被吹得一干二净,打得无影无踪。它虽小,却可以在不经意间改变你的一生。从小培养诚信的品质,时时处处讲诚信,你的人生将会更加美丽、多姿。
企业家王安曾说过“人之所以失败,多半是因为搬起石头而砸了自己的脚”。有不少本身前途无量的人,就是不讲诚信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只要我们做任何事不弄虚作假、吹牛奉承,不出尔反尔、撒谎骗人,那么“一帆风顺”“事事顺利”等祝福语将不再只是期望。
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它,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倾向它;诚信更像高山流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净虚假,露出真实的面目。
诚信对我们来说很必要,大至国家,小至个人。让我们把诚信放在心中,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用我们的“诚”和“信”感动他人乃至影响整个社会。虽然我们的手还很稚嫩,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矢志不移,锲而不舍,诚信之花一定会处处开放!
建议阅读篇目:《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福尔赛世家》《围城》
[诵国学经典]
1.[先贤语录]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①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②,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③矣。
——《胠箧》
【注释】 ①铄(shuò):毁坏,消损。②知:同“智”,智慧。③僻:偏远,指远离本性。
[古文今译] 人们都能够保有原有的视觉,那天下就不会受到毁坏;人们都能够保有原有的听觉,那天下就不会受到连累;人们都能够保有原来的智巧,那天下就不会受到迷惑;人们都能够保有原来的秉性,那天下就不发生邪恶。
[知行启迪] 人之初,性本善。但人世间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邪恶和纷争呢?因为很多人都忘记了其原本的视觉、听觉、智慧和禀性,而去外部争夺,才使“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的事件此起彼伏。圣人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所以就蒙蔽了天
下。“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所以只有让人们记得其原有的视觉、听觉、智慧和禀性,而不去炫耀、不争夺,才能使天下真正地安定。
2.[先贤语录]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①。
——《天地》
【注释】 ①灵:醒悟。
[古文今译] 知道自己的愚昧,并非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的迷惑,也并非最大的迷惑。最大的迷惑,是一辈子都不了解;最大的愚昧,是一辈子都不醒悟。
[知行启迪] 庄子在《骈拇》中说:“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小的迷惑只是做错了选择,如果认识到了错误,这个迷惑还是可以重新解决的,也仍然可以重新走上正确的道路。但是如果对大的迷惑执迷不悟,那么这个迷惑就会使人迷失本性,而人穷其一生都会在这个迷惑中浑浑噩噩。所以说,在世俗的迷惑面前一定要时刻保持警惕。
课件89张PPT。品质 老王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七)
[基础运用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有人拖欠他两双以上靴子的价款,竟还心安理得地走进他的店铺,把脚伸到那蓝色铁架眼镜底下,那就______有点儿太不应该了。
②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______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
③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______了。
A.未免 荒僻 取缔
B.不免 荒僻 取消
C.未免 偏僻 取消
D.不免 偏僻 取缔
A [不免:不容易避免。未免:表不以为然的语气,相当于“实在不能不说是”。从句意看,有批评之意,应用“未免”。荒僻:指荒凉偏僻,比“偏僻”更具情感色彩。取缔:指明令取消或禁止。取消:指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做摆设的呢?这好像也不可思议。
②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③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④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刚进入4G时代,抢占市场的“搏杀”已见端倪,几大运营商争相推出各种优惠套餐,在价格上做足了文章。
⑤老张脾气暴躁,遇事不能心平气和,因此,这件事不能交给他。
⑥春花烂漫,植物园里的樱桃花竞相开放,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赏。
A.①⑤⑥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③④⑥
A [①不可思议: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符合语境。②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此处强调父亲的责任,应该用“责无旁贷”。 ③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此处对象为“几家”,不合语境。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比喻在做某件事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但“抢占市场的‘搏杀’”等并非准备工作,所以用在此处不合适。⑤心平气和:指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符合语境。⑥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96岁的杨绛又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人们说,她的文字“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B.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用恢宏震撼的视角与细腻温情的场面绘制出一幅幅幸福民生的画卷。
C.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目的是为了教育和激励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维护宪法,尊崇宪法,保证宪法权威。
D.能不能把国家和人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办实办好,取决于相关部门的工作态度。
A [B项,搭配不当,“恢宏震撼的视角与细腻温情的场面”搭配不当,应该是“恢宏震撼的场面与细腻温情的视角”;C项,句式杂糅,“目的是为了”句式杂糅;D项,成分残缺,在“把”后加上“为”。]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着意描述了格斯拉兄弟的手艺,他们把做靴子当作艺术。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表达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也揭露了工业革命和市场竞争下传统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
________,但他的品质却犹如一面旗帜,昭示着一种高贵的精神,昭示着一种坚持的理想。
A.格斯拉被社会大生产潮流冲击而悲惨死去
B.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使格斯拉悲惨死去
C.格斯拉在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
D.格斯拉被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
C [从横线后面的内容看,陈述对象应该是“格斯拉”,因此B项衔接不紧密,应排除;从整段话内容来看,横线上用主动句衔接更自然,故排除A项,D项为病句,也应排除。]
5.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话概括内联升“千层底”布鞋的特征。
内联升经营的“千层底”布鞋,结实、美观、舒适,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为了做一双好鞋底,选用上好的白布,而不用省工省时的绒、毡、毛巾和麻袋等棉麻织品。打“袼褙”时,贴布要求压得平,绷得紧,骨力平正,厚薄均匀。纳底子要用上等麻绳,讲究针细、绳粗,针眼横竖成行,每平方寸纳“九九八十一”针。为了穿着舒适美观以及鞋楦适合脚型,缝绱精益求精,缉鞋口宽窄一致。此外还讲究清水刷边,自然本色,看上去不刺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鞋底用多层白布合成的袼褙制成;用料和工艺十分考究,是手工制作的布鞋。
6.以“关爱”为开头仿写两个句子。要求:两句都要与例句句式一致、字数相等、修辞手法相同。
例句:关爱是一个眼神,给人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春风,给人身心的舒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关爱是一个微笑,给人亲切的关怀;关爱是一句叮咛,给人无限的温暖。
(示例二)关爱是一泓清泉,给人心灵的洗涤;关爱是一封书信,给人无限的思念。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杨绛先生为人所尊崇,并不在于她有一位杰出的丈夫——她也曾因钱锺书先生写《围城》而甘做“灶下婢”,①________。她创作的剧本、小说、散文,她翻译的作品,②________。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是何种际遇,无论外界是如何的喧嚣,③________,笔耕不辍,这才有了她92岁时出版的《我们仨》,才有了她96岁时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前文的“并不在于”,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我们仨》”等,第③空注意前文的“如何的喧嚣”。
[答案] ①而在于她自身所取得的成就 ②早已载入文学史册 ③她都淡然处之(意思对即可)
8.下面是“微信公众号系统答题功能”流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写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系统从缓存中读取相关数据,根据答题的顺序判断是否为最后一题。如果是最后一题,则清空缓存,提示信息,退出答题系统;否则,就继续提取下一题,同时答题序号自动增加。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理发匠
黄荣才
理发匠是个哑巴。大家就都叫他哑巴,叫了六十年了。
哑巴一出生就是哑巴。哑巴的父亲是个理发匠,哑巴从小就开始给父亲打下手,后来就子承父业,也当理发匠。哑巴的父亲老了,就在自己家里等待理发的人上门,哑巴则走街串巷,当起流动的理发匠。后来哑巴的父亲死了,哑巴就不再外出,守着父亲留下的老屋,当理发匠。
哑巴每天天一亮,就烧开水,把两个开水壶灌满,把一个铝盆洗干净,竹椅擦几遍,刮胡子刀磨得锋利,掏耳勺、毛巾、香皂等用具摆得整整齐齐,然后就搬一张凳子坐在门口,等理发的人上门。有人来了,哑巴就咿咿呀呀地打招呼,哑巴说什么没有人听得懂,不过看他的表情和动作,来人知道是打招呼,也就不管哑巴说什么了。哑巴理发的式样简单却很认真,理发时,不时后退两步仔细看看,然后靠前继续动手。哑巴洗头不用水龙头,而用铝盆,哑巴也不用洗发水,而用香皂,有客人自己带来洗发水,哑巴比画比画,咿咿呀呀,理发的人听不懂,知道哑巴不用,也就算了。
理完发,给钱的时候,你给一块哑巴也收,给两块哑巴也收,但不超过三块。有谁想多给点,哑巴的脸就涨得红红的,咿咿呀呀地比画,坚决不收。哑巴以前理发,基本没有收过现金,半碗米,几个地瓜或者芋头,甚至一把青菜,哑巴都收,也不嫌少。也有人理完发,比画着说手头紧,先记着。哑巴点了点头,有谁难为情地多说两句,哑巴就笑眯眯地把他推出门,比画着该干活去了。哑巴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理完发,有人朝他竖着大拇指夸他,他会咿咿呀呀地也朝夸他的人竖起大拇指。
哑巴老了,到哑巴这儿理发的人越来越少了,毕竟哑巴理发的式样太简单,基本就是个桶圈或者平头。开始的时候还有些老年人,最后只剩下老张头找哑巴理发。哑巴还是天天烧开水,洗铝盆,磨剃刀、刮胡子刀,把各种工具整整齐齐摆好,然后搬一张小凳子坐到门前。等不到人,哑巴的神情很落寞,见到人也不咿咿呀呀地打招呼了,经常自己一个人坐在门口一动也不动,雕塑一般。村干部告诉哑巴,村里把他列为五保户,享受低保,“政府把你养起来了,穿衣吃饭有政府供着,不会让你冻着饿着”。村干部知道哑巴不明白五保户、低保是什么意思,用最简单直接的话告诉哑巴。哑巴点了点头。
但哑巴还是天天准备好开水,摆好理发的各种工具,就等老张头来理发。尽管老张头一个多月才理一次发,不过就是在老张头刚理完发的第二天,哑巴也还是郑重其事地做好准备,好像随时有人来理发一样。老张头一到,哑巴从理发到刮胡子、掏耳朵,严肃认真,要摆弄上近两个小时。完了,老张头掏出三块钱给哑巴,朝他竖起大拇指。哑巴咿咿呀呀,也朝老张头竖大拇指。老张头走后,哑巴就静静地坐在门口,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塑。
老张头死了,村里人说哑巴这回该收摊了,最后一个理发的人都没了。“反正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再说年纪也大了。”村里人觉得哑巴没头发可理也没什么。不过,忙完老张头的丧事后,有村里人发觉好几天没看到哑巴了,就去看了看。哑巴已经死了,哑巴把自己的头发理了,然后用刮胡子刀切开手腕的动脉,自杀了,而所有的理发工具还都摆得整整齐齐。
(选自《福建文学》,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哑巴由流动的理发匠而子承父业,守着父亲留下的老屋理发,是因为他的技术日渐老练成熟,不用再走村串户。
B.哑巴理出的发式虽然简单,但态度却很认真,也有一手让顾客感到舒服的绝活。
C.哑巴的最大乐趣,就是得到顾客的夸奖,至于给不给报酬,报酬多少则并不重要。
D.结尾老张头死了,哑巴失去了最后一个顾客,也失去了精神的寄托。
D [A项,“因为他的技术日渐老练成熟”错,应是“守着父亲留下的老屋”。B项,“也有一手让顾客感到舒服的绝活”无中生有。C项,原文说“不超过三块。有谁想多给点……坚决不收”。]
10.小说多次写到理发匠每天“烧开水,洗铝盆,磨剃刀、刮胡子刀,把各种工具整整齐齐摆好”等情节,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现了理发匠的认真、敬业;②间接告诉人们理发匠的工作用具简单,工作程式一成不变,表现了他的墨守成规;③为下文写他的顾客越来越少埋下了伏笔。
11.理发匠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单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热爱自己的职业,认真、敬业;②自尊,渴望得到人们的认可(赞扬);③善良,不计报酬;④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