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寥落( ) (2)洗涤( )
(3)踌躇( ) (4)桀骜( )
(5)赁屋( ) (6)噩耗( )
(7)尸骸( ) (8)屠戮( )
(9)浸渍( ) (10)绯红( )
(11)殒身不恤( )
[答案] (1)liáo (2)dí (3)chóu chú (4)jié (5)lìn (6)è (7)hái (8)lù (9)zì (10)fēi (11)yǔ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创 (2)仆
(3)攒 (4)当
2.语境辨析法
(5)这个血( )案是谁制造的呢?眼前血( )淋淋的现场让人惊恐。
(6)不要因为吃不上这薄( )荷味的薄( )饼而妄自菲薄( )。
[答案] (1)chuānɡ/chuànɡ (2)pū/pú (3)cuán/zǎn (4)dānɡ/dànɡ (5)xuè/xiě (6)bò/báo/bó
二、写对字形
(1) (2)
[答案] (1)蔼/霭 (2)喋/牒/谍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干练·熟练
干练:指又有才能又有经验,侧重于“有才能”。熟练:指工作、动作等因常做而有经验,侧重于“做的纯熟”。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从事某项工作有经验”的意思。
(2)徘徊·徜徉
徘徊:来回慢慢走动(一般有心事)。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两者都有“慢慢走”的意思。
(3)目不忍视·不忍卒读
目不忍视: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两者都有“不忍心看”的意思。
2.明确词义
(1)殒身不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歌当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离愤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褒义词,用于赞扬的语境中。(2)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仅仅指写文章。(3)愤怒到极点,甚至超出了愤怒的程度。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和画线句子是否有语病,并改正。
我平素想,能够不被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冀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jié)傲(ào)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冀—翼,傲—骜,画线句子“被……所”杂糅,“被”改为“为”。
2.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词语使用的正误和画线句子是否有语病,并改正。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炼坚决,百折不回的气势,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yǔn)身不恤(xù)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气势”是外显的力量和形势。此处指中国女子面对重大问题表现出了正直、豪迈的态度,应用“气概”;密—秘,炼—练;画线句子残缺宾语中心词,在“消亡”后加“的明证了”。
3.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选出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hé)。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谑杀,________。
A.以致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B.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骸”应读hái;谑—虐。画线处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项。
[资料链接]
“民族魂”——鲁迅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1918年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因积劳患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毛泽东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坟》《南腔北调集》等。
1926年3月18日,为抗议日本军舰炮击天津大沽口的侵略行径,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向请愿队伍开枪射击,并用大刀、铁棍乱砍猛打,打死打伤200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杂 文
杂谈、杂论、随笔、札记一类文章通称为杂文。这类文章大都是“有感而发”,对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日常工作、动态事件等或揭微显稳、针砭时弊,或扬清激浊、讴歌新风。因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故这类文章体裁上归入杂文一类。
[文本鉴赏]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情感。
[答案] ①详写遇难经过 ②劝诫徒手请愿
[文本深读]
一、研习课文第三、四、五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三节第二段中,记叙了刘和珍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记叙了“初见姓名”“反抗校长”“听课交谈”“黯然泣下”四件事,突出了她性格的三个侧面:一是“不为势利所屈”“桀骜锋利”的个性;二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善良可爱;三是“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深远广大的胸襟。
2.下列语段中加点的虚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卫队居然开枪……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语
表达效果
居然
指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没有想到执政府竟如此残忍地杀害“请愿群众”。
这些虚词一气贯下,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悲愤的心情。
但、竟
表现了作者的诧异,作者不相信“噩耗”,怀疑它只是传说,突出反动派的凶残。
向来、然而、也
写出了统治者卑劣凶残的程度令人闻所未闻。
况且、更
写出了善良谦和的刘和珍无端遭遇毒手,反衬反动派的凶残。
3.理解下面语段的含意。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御用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2)为唤醒民众,作者在最后指出“沉默”的两种前途:一种是爆发,即举行革命,沉默的过程是积蓄力量的过程,是爆发的前兆;一种是灭亡,即民众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民族衰亡。作者用“不在……就在……”选择复句的形式意在启发人们,必须和中外反动派斗争。这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对新生活的殷切期望。
4.第五节第三段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是互文,意思是“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武功伟绩”。这一互文是说:“三一八”惨案实质上是一次帝国主义同段祺瑞政府互相勾结、合谋屠杀中国人民的大惨案。
(2)“伟绩”“武功”是反语,表现了中外杀人者的凶残,借以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二、研习课文第六、七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5.第六节第一段中“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加点短语的比喻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煤的形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2)“大量的木材”比喻残酷的流血斗争。(3)“一小块”比喻前进一小步。
6.第七节第三段中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高度评价其牺牲的意义的,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充满着感奋之情。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是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专心读书、埋头学问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至于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都不是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像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就不应该上街游行,而应该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无谓的牺牲,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作贡献。
(观点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光死读书是不够的,而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就是说青年学生对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应该关心。献一份微薄之力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爱国行为。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反复表深情
作者在塑造刘和珍形象时,反复写她的“微笑”和“温和”,一是表明对年轻美丽生命消殒的无比痛惜,这“微笑”和“温和”是刘和珍留给作者永远的印象;二是揭露执政府的残暴和流言家的无耻,执政府污蔑她们是“暴徒”,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有了“微笑”和“温和”,谎言便不攻自破,而执政府和流言家的丑恶嘴脸更暴露无遗。
2.写法指导
写作中如何使用反复手法
(1)明确其内涵。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2)知晓其种类。反复从呈现的方式上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①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②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③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3)深谙其用法。写作时运用反复手法的句子,一般是用于凸显主旨或强调某种情感,不能为反复而反复,成为某些内容的机械重复。
3.迁移运用
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几句话。要求所仿写的句子中至少运用反复、排比两种修辞手法。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撷取一片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拥有一片雪花,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爱 国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结各国列强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北京各界无比愤慨,3月18日,北京两千多群众开始游行示威,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刘和珍等热血青年倒在了执政府的枪口下。鲁迅先生不惧反动势力和白色恐怖,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喊出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宣言。
【应用角度】 “爱国”“抗争”“直面现实”等。
2.精彩应用
我们热爱祖国,是因为祖国给了我们更为珍贵的东西。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的栖身之所;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做人的尊严;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孩子的活泼和家庭的安宁;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正因为祖国与个人这样息息相关,才有了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书写的爱国史。因为爱国,苏武可以忍辱负重,牧羊风雪;霍去病可以为将报国,有家不还;谭嗣同可以去留肝胆,笑傲刀丛;孙中山可以百折不回,上下求索……循着历史的源头,走到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一部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爱国史!
[群文阅读]
导读:毛泽东说鲁迅“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对待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名人,我们应如何客观地看待?是奉为“偶像”还是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请欣赏下面的文章,发表你的观点。
壮哉,猛士!
是谁,曾经彷徨,而后怀着满腔热血拿起笔杆子,向敌人的咽喉刺去?是谁,曾经呐喊,而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追寻那一片光明?是谁,曾经伤逝,为的是无法一直做人民的孺子牛,为革命多做一件想做的事?是您,鲁迅先生!沧海横流,您是识时务之俊杰;刀光剑影,您是永远不倒的猛士!壮哉,您是千千万万人心中的巨人。
您的眉宇之间透着一股刚毅、一股正义,您敏锐的目光揭露了当时社会丑恶的一面!您看到了被封建传统思想压迫致死的祥林嫂,您看到了那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Q,您还看到了您儿时好友闰土怎样变得麻木。于是,您把这些丑恶用纸记下,以笔代枪,击中时弊,让人们从梦中惊醒。您说过,国人的病需要用文字来医,而不仅仅是药。慢慢地,有人揉醒了睡眼,看到了污浊;他们在您的指导下站起来,走向革命,为自己,更是为了国家。这一切,让您看到了希望,您笑了,您看到一批批猛士如同您一样准备走上战场!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战场上淋漓的鲜血!
您犹如一轮喷着火焰的红日,在平静苍白的天空中炽热地燃烧,猛士的一生是不畏艰险的,在如地狱般的世界里前行,在一次次为“刘和珍君”追悼时接受考验,猛士呵,您也许是那只将要涅槃的火凤凰。
您疼惜青年,您的那两本书是小售票员的希望。当您知道您身边有那么一点点的革命火种,您便会以持续不灭的热情去关怀。您始终深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为刘和珍君写下了挽歌,您为左联五烈士写下了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您何曾畏惧,殊不知,您的举动会让更多的“刘和珍君”站起来,到今天,若您仍在世,您便会看到革命胜利所留下的辉煌。人们这样称呼您:猛士,一位不朽的文学巨人,一位流芳百世的精神巨人!
您的不屈不挠,您的坚定无畏,像一面高举的旗帜!时间的流逝可以洗去旧尘,但您——猛士的光辉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壮哉,猛士!听,人们前进的步伐……
圣坛上的鲁迅
⊙洪 烛
1936年,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在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他并没有死去,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于人们忘却他的真身。一个完美的鲁迅,如同一尊不会生病的神。
这完全可以理解。危急关头的中国,总是需要旗帜,需要偶像的。“时势造英雄”,用在鲁迅身上颇为合适,他成了首屈一指的文化英雄。
说鲁迅是英雄,似乎一点不为过。他本人是想做战士的,眉宇之间也弥漫着硝烟的气息。而且形容鲁迅的文风,大家也习惯了以投枪、匕首之类比喻。出于时代的需要,他本身也成了一件带有仪仗性质的兵器,用来在思想领域披荆斩棘或镇妖捉鬼。
鲁迅仿佛有两个。一个是作为文学符号的,一个是作为政治符号的。他的政治色彩经常压倒他的文学色彩。然而更多的人误解了他。
作为诗人、小说家的鲁迅,恐怕不愿意自己被误解、被误读;作为唯物主义者的鲁迅,恐怕也不愿意自己被美化、被神化。可惜,鲁迅还是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神话。
其实鲁迅也是有缺点的。如果我们死劲掩盖或回避他的缺点,反而会模糊了他的真实性以及可信度。
鲁迅这个人,在任何时代,都不愿意坐在主席台上,更不能接受别人向他进贡或烧香。鲁迅很平凡,只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半途而废的医生,一个爱国者,一个思想者。朴素的鲁迅,其实比那些强加于他的华丽的外衣更有魅力。本色的鲁迅,有什么不好的呢?干吗非要镀金呢?
在我读书的那个时代,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里,选收鲁迅的文章是最多的。他的人被偶像化了,几乎成了文化的“高大全”。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空前的强调,尤其是毛主席说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也就给众生以“铁人”的印象。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还有个易受伤的脚踵呢,而鲁迅连脚踵都是铁打的,一点破绽都没有。鲁迅啊,一个时代的变形金刚,在烈火中永生,在花丛中永生。
鲁迅生前一直呼吁并追求人的平等,死后却被赋予了特权。只是这种特权绝不是他自己所需要的。一个影子的特权,滋养了诸多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他们把鲁迅当成公开化的遗产,当成一日三餐的饭碗,当成做生意抑或政治赌博的本钱……鲁迅被改造得刀枪不入,鲁迅又被解构得体无完肤。鲁迅的只言片语,被他们搜寻来作为舍利子,作为镇塔之宝。于是,鲁迅成了先知、导师、民族的佛陀。
这不是鲁迅的错,是时代的错。
(摘编自新浪博客)
[诵国学经典]
1.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尽心上》
[明理知义]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成长启示] 孟子认为,所谓安身立命,就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对于青年学生来说,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不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以致蹉跎岁月。
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明理知义] 孔子说:“弟子们,你们为什么不学《诗经》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可以培养与人群相处的本事,可以抒发内心的幽怨。近处讲能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远处说可以用其中的道理侍奉国君。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成长启示] 孔子谈《诗经》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三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孔子在这里阐述了文学经典的作用,同学们培养读书的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对于个人的成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课件73张PPT。第三单元 直面人生记念刘和珍君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非洲角马在渡河的过程中,受到鳄鱼捕杀,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②《太行回声》诗歌朗诵音乐会长歌当哭,讴歌了人民军队与百姓的真情,以当代视角重新审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③尽管他们都认为未来“房子如葱”,但对房子有刚性需求的年轻人对此看法却莫衷一是,并且普遍认为未来房价还会持续走高。
④杨家三兄弟杨德麟、杨毓麟、杨殿麟,有两位为创建自由独立的共和国殒身不恤。杨殿麟因二位兄长就义而病发,但仍努力支撑起杨家。
⑤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与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政治人脉极旺。
⑥经过百折不回的艰难努力,巴黎世界气候变化大会公布了被称为《巴黎协议》的最终案文。
A.①③④ B.④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D [①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使用正确。②长歌当哭:以放声歌咏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望文生义。③莫衷一是:指意见有分歧,不能得出一致结论。“普遍认为”与之相矛盾。④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使用正确。⑤广有羽翼: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感彩不当。⑥百折不回: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使用正确。]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强者并不一定体现在表面,能否忍受一时的屈辱,才是气度博大、胸襟开阔的表现,才是成就大业必备的品质。
B.由吴京导演和主演的电影《战狼Ⅱ》受到众多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成功登上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冠军宝座。
C.要达到反腐的最终目标,不仅仅需要知难而上的勇气,还需要不为“杂声”所扰,“力度不减、节奏不变”的定力。
D.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采用数字处理、存储、采集、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
C [A项,不合逻辑,“能否……”“才是……”两面对一面;B项,偷换主语,“给予”改为“得到”。D项,语序不当,“处理、存储、采集、展示”应改为“采集、存储、处理、展示”。]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_____________。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D [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时过境迁”“当时就并不正确”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据此可排除A、B两项。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
4.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B.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反语)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B [B项,这句话并没有正话反说,用了比喻,“‘流言’的种子”比喻流言的材料。]
5.根据语境,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再写出三个句子并填在横线上。
读点鲁迅,在你孤独无助时,那是一根神奇的拐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民将起来革命,推翻黑暗统治。
[解析] 本题是嵌入式仿写题。一定要审清语境和要求,要分析语境隐含的信息。
[答案] 在你彷徨无奈时 那是一盏不灭的明灯 在你空虚单调时 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 在你沉沉入睡时 那是你枕下的宝典
6.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为入选的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盛,“奋然而前行”!
7.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和当事三方的关系,请根据图中的信息,用文字描述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根据图示,劳务派遣的流程依次为:①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确立劳务关系。②劳务派遣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合同,建立劳动关系。③用人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岗位协议,确立使用关系。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奇崛的峭石
张梦阳
①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在书房里独自静静地翻书;二是到山野间游山逛水,自由散想。
②一天黎明,信步在山野漫游,突然看到直矗云霄的山峰间,瑰丽、火红的朝霞映衬中,有一尊黑色的从悬崖上奇崛挺出的峭石,立时惊呆了。伫步凝望,恍然觉得这红霞中的黑色峭石,很像是鲁迅的头像,奇挺,坚硬,不同凡响,令人神往。
③是的,鲁迅就是20世纪中国一尊奇崛的峭石。
④20世纪初叶,国难当头,人们纷纷“竞言武事”,青年鲁迅却顶着对物质“崇奉逾度”的“质化”逆风,独树一帜,提出“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在异国日本遥望中国茫茫大地,叹息“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 ?反复叹道“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惟沉思而已夫” !
⑤经过十年沉默,1918年5月,“五四”前夕,《狂人日记》如一声春雷,接着“一发而不可收”,孔乙己、阿Q、祥林嫂、吕纬甫、魏连殳、子君、涓生等一系列雕塑般的人物,和那荒原上无边野草丛中苦走不止的“过客”,出现在读者眼前。对“正人君子”鞭辟入里的批判,对既没有奴隶也没有奴隶主的“第三样时代”的期盼,震撼着人心。他的精神力量和文学天才,无人望其项背,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散文诗,文学史研究,“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只要他一进入,就会立起一座奇耸的高峰。“只觉得受着一种痛快的刺戟,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这奇文中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这种快感正像爱吃辣的人所感到的‘愈辣愈爽快’的感觉。”【注】尽管也有人用恶骂来欢迎他,但也不能不承认他的奇崛。
⑥本来已经名满天下,完全可以做薪金丰厚的教授,也有意写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却因革命青年横遭屠杀,当权者“暴殄天物”,“对于别个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无顾惜”而毅然辞去教职,与爱人许广平栖居上海,专事著译。遭遇创造社、太阳社“革命文学”青年的围攻与谩骂,逼着自己攻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又被左翼有识之士拥为“左联”盟主,可是说话既不得“左边”心悦,又惹得“右边”恼怒,还不得“中间”拥护,总遭暗算,只得“横站”,孤军奋战。然而,从《清代文字狱档》中读出中国人尚“不悟自己之为奴”;从《立斋闲录》等明代野史看出“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深刻得令人战栗!从而洞察出某些“领导者”不过是“借革命以营私”,与权力者“争夺一把旧椅子”,欲做“文坛皇帝”和新奴隶主罢了!
⑦而最为奇崛的是临终遗言:“一个都不宽恕!”
⑧后人可以因此也“不宽恕”他,恨他,骂他,否定他,或者利用他,与鲁迅著作的传播、研究、赞颂一起延续了近一个世纪。今后无疑还要继续下去,甚至要遇到更为严峻的挑战,但无论怎样攻击他,他都在历史上立于不败之地。鲁迅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中国人思维的批判,扭转了数千年的传统思维定势,变奴性思维为独立思考,从而为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做出了划时代的历史贡献。由于鲁迅是以思想家兼文学家的形象化的方式,致力于中国人思维的扭转的,所以比单一的哲学家或者文学家产生了大得多的综合效应,在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发挥了少有人比的巨大影响。而要扭转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势,反抗黑暗,革除时弊,就必须有棱有角,不能平顺、圆滑,因此鲁迅必然是一尊封建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期出现的棱角分明的奇崛的峭石,绝对不是一块顺应时流的光滑圆润的鹅卵石。
⑨鲁迅绝不是事事正确的“完人”和“圣贤”,他从来不相信什么“导师”,自己也绝不以“导师”自命,甚至渴望自己的文字与所批判的时弊同时灭亡。
⑩我们纪念鲁迅,不能以“完人”和“圣贤”的标准要求他。那样,我们反倒会失去鲁迅,也证明我们自己没有冲破只知膜拜、迷信的奴性思维的牢笼。我们需要鲁迅,是因为他毕生所批判的时弊尚在。
?中国需要鲁迅这样的“精神界之战士”,这般奇崛的峭石。
【注】 出自茅盾《读〈呐喊〉》。
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写“爱好”到写“伫步凝望”所产生的联想,自然地引出下文,有先声夺人之效,也为下文写鲁迅渲染了气氛。
B.峭石的特点是奇挺,坚硬,有棱有角。文章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显示了鲁迅先生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独立思考、批判时弊等特点。
C.我们纪念鲁迅,不能以“完人”和“圣贤”的标准要求他,要冲破只知膜拜、迷信的奴性思维的牢笼,我们要继承的是他的精神。
D.鲁迅在文学建树上,也是一尊奇崛的峭石,他塑造了大批雕塑般的人物,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子君、涓生等。
A [A项,“有先声夺人之效”表述错误。]
9.第⑥段写鲁迅这位“精神界之战士”经历了哪些战斗?生发了什么“沉思”?请分别简要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区间在第⑥段,经历了无数的斗争,沉思的是国人的悲哀。“然而”一词前面几句概括鲁迅经历的战斗,“然而”一词后面概括生发的“沉思”。
[答案] “精神界之战士”经历的战斗:①不满当局残忍屠杀革命青年而毅然辞职,专事著译;②遭遇创造社、太阳社“革命文学”青年的围攻与谩骂,了解马克思主义;③被左翼有识之士拥为“左联”盟主,虽总遭暗算,仍孤军奋战。生发的“沉思”:①读出国人为奴尚不知之悲哀;②看出反动统治者暴虐的本性不变;③洞察出某些人争权(名)夺利,想当“文坛皇帝”和新奴隶主的卑鄙无耻。
10.第⑧段说鲁迅是“一尊封建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期出现的棱角分明的奇崛的峭石,绝对不是一块顺应时流的光滑圆润的鹅卵石”。分别指出“棱角分明”和“光滑圆润”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他和黑暗的旧势力做了顽强的斗争,爱憎分明,可以从斗争与妥协的角度进行概括。抓住句子“而要扭转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势,反抗黑暗,革除时弊,就必须有棱有角”概括“棱角分明”的含义,反之则是“光滑圆润”的含义。
[答案] ①“棱角分明”指突破思维定势,独立思考,反抗黑暗,革除时弊。②“光滑圆润”指对黑暗社会不作批判和抗争,奴性思维,丧失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