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
一、读准字音
(1)栏楯( ) (2)修葺( )
(3)栖息( ) (4)偃仰啸歌( )
(5)先妣( ) (6)万籁( )
(7)老妪( ) (8)呱呱而泣( )
(9)阖门( ) (10)渗漉( )
(11) 象笏( ) (12)冥然兀坐( )
(13)异爨( ) (14)姊( )
(15)垣墙( ) (16)长号( )
(17)婢女( ) (18)扃牖( )
[答案] (1)shǔn (2)qì (3)qī (4)yǎn (5)bǐ (6)lài (7)yù (8)ɡū (9)hé (10)shèn (11)hù (12)wù (13)cuàn (14)zǐ (15)yuán (16)háo (17)bì (18)jiōnɡ
二、一词多义
(1)得
(2)当
(3)殆
(4)过
(5)之
(6)于
(7)为
(8)以
[答案] (1)①动词,得到、获得 ②动词,能够、可以 (2)①副词,应当 ②动词,挡住 (3)①副词,大概 ②副词,危险 ③同“怠”,形容词,懈怠 ④副词,几乎,差不多 (4)①动词,超过 ②动词,经过 ③动词,超过 ④名词,过错 (5)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③助词,的 ④代词,她 ⑤助词,的 (6)①介词,在 ②介词,和 ③介词,和,跟 (7)①动词,砌 ②动词,构成 ③介词,对 ④动词,是 ⑤动词,写 (8)①连词,来 ②介词,用 ③介词,用 ④连词,来 ⑤介词,凭
三、词类活用
(1)垣墙周庭 ( )
(2)乳二世 ( )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
(4)执此以朝 ( )
(5)东犬西吠 ( )
(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
(7)雨泽下注 ( )
(8)使不上漏 ( )
(9)前辟四窗 ( )
(10)时至轩中 ( )
(11)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砌上围墙 (2)名词作动词,喂养 (3)名词作动词,照亮半截墙壁 (4)名词作动词,上朝 (5)名词作状语,对着西面 (6)名词作状语,亲手 (7)名词作状语,往下 (8)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9)名词作状语,从前面 (10)名词作状语,时常 (11)形容词作名词,光彩
四、古今异义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寺院的住持;佛寺、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
(2)往往而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吾妻来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归顺、归附。
(4)凡再变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又发生变化。
[答案] (1)一丈见方。(2)到处。(3)嫁到我家来。(4)变了两次。
五、文言句式
(1)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判断句,语意直接表示判断,无标志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被动句,无标志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令人长号不自禁。(宾语前置句,“禁”的宾语“自”在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应为“又于庭杂植兰桂竹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家有老妪,尝居于此。(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此”放在动词“居”的后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室西连于中闺。(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中闺”放在动词“连”的后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厅”放在动词“栖”的后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前”放在动词“稍异”的后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读书”后面省略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日后你应当会用到它!(2)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3)老婆婆,是去世的祖母的女仆。(4)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5)让人痛哭而不能自已。(6)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一些兰花、桂树、竹子等。(7)家里有一位老婆婆,曾在这里居住过。(8)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9)鸡在厅堂里栖息。(10)它的格局和过去稍有不同。(11)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
[资料链接]
唐宋派主将——归有光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9岁能属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此后屡试不第。嘉靖二十一年移居嘉定安亭,读书讲学,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才中进士,授长兴知县,仕途不顺,后卒于南京。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家,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代表作品:《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志》《项脊轩志》。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十分腐朽。项脊轩是作者年轻时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它印证着一些人和事的变迁。小小的书斋是作者家庭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归有光一直郁郁不得志,他回首往事,情不自禁,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志
“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文本鉴赏]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表现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刻怀念。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答案] ①桂影斑驳 ②悲
[文本深读]
一、研习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找出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作者写项脊轩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用:(1)表现项脊轩的特点;(2)表现作者对项脊轩的热爱、眷恋之情;(3)引出下文对项脊轩相关内容的描述。
二、研习课文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本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妪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寒问饥的情景。
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妪的回忆串联起来的。
作者早年丧母,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3.文中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一件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言语举止
心情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以手阖门
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喜悦又稍带有几分伤感
持一象笏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
三、研习课文3~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文章最后两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两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若干年后重读旧文,想起妻子嫁给自己,给自己带来的抚慰,以及现在妻死室坏给自己的伤痛,于是作者补写了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悲和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表达对死去的亲人的思念,寄托寂寥的身世之感。
这两段文字笔调内敛,语气平静,“以乐景写悲情”,用婚后欢乐的生活细节反衬现在的伤感,尤其是“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然自后”一组时间词语,更寄寓了无穷的感慨。
文末摇曳生姿,写亡妻手植枇杷树现已“亭亭如盖”,含蓄地用写景语结束全篇。句中“死之年”与“今”,形成今昔对比,暗寓“今不如昔”的人生感慨,引发读者无尽的凄婉惆怅的共鸣。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琐事,但我们读来却感觉情真意切,催人泪下。那么,你认为轰轰烈烈的大场面和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哪个更能表达浓烈的情感?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非常之事更能表达非常之情。震撼人心的大场面总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触动人的内心世界。像“岳母刺字”的故事,我们能从中自然真切地感受到岳飞母亲的爱国之心,更能深刻地理解岳飞受到家庭影响而日后产生的种种爱国壮举。再如,汶川地震中那位年轻的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到这里,谁能不为这生离死别的场面落泪?谁能不向这位伟大的母亲致敬呢?
(观点二)我认为,情感的表达不在于场面的大小,也不在于事情的轰动程度。要想表达浓烈的情感,首先要求这种情感是真挚的,矫揉造作是不能感动人的。其次,要运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可以通过细节描写传情达意,也可以通过对话、动作、神态、肖像、景物等描写来传达浓烈的情感,当然还可以直抒胸臆,采用呼告的方式抒发炽热的情感。郭沫若的很多诗歌就是直接抒发浓烈的爱国之情的。
(观点三)我认为平凡之中见伟大,描写日常琐事更能表达出浓烈的情感。如《项脊轩志》一文中描写母亲、祖母、妻子,写的都是一些寻常小事,但读来却感情真挚,令人动容。再如,朱自清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一个场景,但就是在这平淡中我们感受到了拳拳而深沉的父爱。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细节描写
归有光善于撷取生活中感受最深的细节,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感。《项脊轩志》一文中就不乏这样的细节描写。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跃然纸上。
对祖母的回忆尤其感人,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门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总之,归有光散文传神的细节描写,为我们的日常写作提供了借鉴的典范。
2.写法指导
细节描写的作用及要求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作用:它是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要求:(1)细节要真实;(2)选取细节要典型;(3)语言表述要凝练,力求一字传神;(4)细节描写要做到细致入微。
3.迁移运用
请将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等诗句写成一个运用细节描写的片断,不少于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母亲把线头在舌尖上一舔,又用指尖轻轻一捻。她年纪大了,那细小的针眼仿佛也成了一道难闯的关。她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捏着针,凑到油灯前,就着油灯的亮光,将针线穿来引去。那密密缝织在一起的是母亲对游子的无尽的爱意啊!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亲 情
项脊轩,这座百年老屋,几度兴废,寄寓着三世之遗迹,维系着作者一生的感情。令人怡然自得的三五之夜,使人心碎的家庭衰败之境,形神兼备的慈母形象,和乐美满的夫妻相亲相爱的情景,饱含辛酸的枇杷树影,一切都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又都承载着融融的亲情和怀念。
【应用角度】 “生活”“亲情无价”“平淡最真”“家园是一辈子的行囊”等。
2.精彩应用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明。人之智慧便在这空屋中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情,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
[群文阅读]
导读:故乡与老屋对于中国人有特殊的意义。老屋虽老,却包藏着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心灵就有了归宿,老屋就是精神家园。清代梅曾亮评点《项脊轩志》时说:“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的乡愁耳熟能详,很早就耳濡目染。这故乡的云,故乡的雨,故乡的情,游子一次次的吟口甬,引领自己,又一次回到了久违的故乡,那一方土,那一座老屋!
《项脊轩志》:以老宅为奋发源头的励志作品
⊙小 刘
中国人对于故乡的感情,对于亲情的怀念,对于家国的眷恋,往往寄托在一些老宅子上面,也就是祖屋。祖屋是情感落足的具体物质基础。
更加奇妙的是,对于中国传统读书人而言,老宅还是励志的源头。读书求功名,求闻达于天下,激发这些雄心的,未必是未来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往往是陈旧不堪的祖屋、旧宅,因为中国人的争气有很大一部分是给祖宗看的,而旧宅的砖瓦墙壁间,凝聚着历代祖宗的足迹及期许。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么一篇凝聚中国传统文人祖屋情结的作品。
归有光总的人生目标,是要从项脊轩这个让人悲伤的旧房子走出去。这是一个四分五裂且混乱不堪的大家庭,叔伯兄弟们都分家了,各自为食,偌大一间宅子被分割成许多小空间,而且这些空间独立性又不强,没有固定的私人空间。每次下雨,“百年老屋”还漏雨,泥水纵横,连放个书桌的地方都没有。
每个稍微对未来生活有点向往的人,都想要从这里走出去,走向一个更光明,更宽广的未来。然而,对于祖屋现状的不满,并不妨碍归有光对于祖屋的感情。你看他在稍有喘息之机,就把这里当成休闲天堂,描写得诗情画意:书架上满是书,自己在这里或坐或卧,或长啸或歌咏或一个人默坐,庭院台阶静悄悄,小鸟啄食,也不避人。每到十五之夜,明月照亮半边墙壁,桂花树影交错,被风吹动,十分可爱。
物质空间很拥挤,但精神空间很宽敞,要离开祖屋,却又享受祖屋;要投向比祖屋更宽广的世界,却又留恋祖屋的惬意空间。在清澈的月光里,在斑驳的桂花树影里,离开和不舍得以融洽,得以统一。这就是中国人对于故乡,对于祖屋的感情。今天走出去,不一定是为了逃离,而是能把外面世界的荣耀带回来,照亮祖屋的一砖一瓦,照亮祖屋里祖先的面孔。因此,归有光的祖母拿出来的那块祖先上朝时用的笏,其实是亮出了祖屋的灵魂——祖先。
归有光对于项脊轩的一切留恋,包括亡妻所种的枇杷树,都是和他争取前程不能分割的:他要学秦朝的寡妇清,蛰居一角最后扬名天下;他要学习南阳躬耕的诸葛亮,最后闻达天下。而他日后的锦绣前程,也是为了祖屋里的点点滴滴,为了亡妻种的枇杷树。
离开与不舍,离去与留恋,是统一而不矛盾的,彼此附生,彼此依恋。
归有光连续考了八次,在花甲之年才中进士,不知道他在功名得手之后,看着项脊轩和枇杷树,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
(摘自《沈阳晚报》)
老 屋
⊙周克武
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的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燎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以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积文化常识]
1.古代表成童、成年的词
余自束发
(1)束发:古人以男子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2)加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3)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2.古代纪年法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宣德: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的年号,这是按照年号纪年法来纪年。
(1)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2)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3)干支纪年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置后,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诵国学经典]
1.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孝经·丧亲章》
[明理知义] 在父母在世时,以爱敬侍奉他们;在他们去世后,以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就尽到了自己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就完成了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成长启示] 孝其实很简单,不需要感天动地,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能够做到养生送死,这个社会就和谐了。
2.夫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礼记·大学》
[明理知义] 如果心态不端正、不安定,精力不集中,那么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东西吃到嘴里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态。
[成长启示] 做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全身心投入的话,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教育我们要做一行爱一行,至少在做的时候要心无杂念。
课件93张PPT。第二单元 此情可待成追忆项脊轩志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八)
[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渗漉(shèn) 老妪(ōu)
偃仰(yǎn) 珊珊可爱(shān)
B.栏楯(dùn) 垣墙(yuán)
象笏(hù) 万籁有声(lài)
C.斑驳(bān) 凭几(jǐ)
异爨(cuàn) 冥然兀坐(wù)
D.先妣(bǐ) 修葺(qì)
长号(háo) 呱呱而泣(ɡū)
D [A项,“妪”应读yù;B项,“楯”应读shǔn;C项,“几”应读j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D [A项,介词,表凭借/连词,表目的,来;B项,已而,不久/已经;C项,介词,在/介词,跟、和;D项,一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 [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往往而是 B.桂影斑驳
C.室仅方丈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B [A项,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B项,古今义都有“色彩杂乱”的意思,形容色彩纷杂。C项,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或寺院的住持。D项,古义: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今义:把头发扎起来。]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B.室西连于中闺
C.鸡栖于厅
D.令人长号不自禁
D [D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
6.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古时大臣是上朝时所执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B.先妣:过世的母亲。古时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妣”,称已去世的父亲为“考”。成语“如丧考妣”中“考妣”就是此意。
C.束发: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子20岁。
D.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C [C项,束发应该是指男子15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描写“三五之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2)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教师用书独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不久砌上了墙,共改变了两次。
(2)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这不是太像个女孩子了吗?
(3)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小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8.下面一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按正确的语序进行排列。(只填序号)
①而在传递这种感情时,往往又不是直截了当,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
②归有光可谓深谙此道
③刘勰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④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
⑤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即事以抒情
⑥他在《项脊轩志》中正是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不留痕迹地融入写景叙事当中
⑦所以古人在吟诗作文时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
⑧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排序应当抓住中心句,明确话题,注意关键词。如本题中③为首句,引起中心话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然后根据因果关系判断其后为⑦,③⑦为总领,然后④①⑤⑧分述论证,最后②⑥举例论证。当然①中的“而”“这种感情”,②中“此道”,⑥中“他”“那种”等明显的标志性词语也暗含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答案] ③⑦④①⑤⑧②⑥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
【注】 ①春官: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争执。④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B.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C.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D.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C [“后”表时间,其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湛深经术”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女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C.“乡试”是指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A [A项,“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便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C [C项,“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这里不是在称赞王世贞的人品,而是借他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有光有才,引荐他为南京大仆丞。
(2)世贞心里很不满,但此后也从内心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
【参考译文】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同乡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有光有才,引荐他为南京大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了其中的精神理致。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满,但此后也从内心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我伤感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