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
一、读准字音
(1)玉骢( ) (2)暮霭( ) (3)金钏( ) (4)迍迍( )
(5)揾做( ) (6)挣揣( ) (7)谂知( ) (8)玉醅( )
(9)绣衾( ) (10)鸾鸟( ) (11)赓续( ) (12)罗帏( )
(13)胸臆( ) (14)笑靥( )
[答案] (1)cōnɡ (2)ǎi (3)chuàn (4)zhūn (5)wèn (6)chuài
(7)shěn (8)pēi (9)qīn (10)luán (11)ɡēnɡ (12)wéi (13)yì (14)yè
二、辨识通假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
[答案] “却”同“恰”,才,刚刚
三、一词多义
(1)疏
(2)将
[答案] (1)①形容词,稀疏 ②动词,疏远 ③动词,陈述 (2)①动词,拿 ②介词,把 ③动词,率领 ④副词,将要 ⑤动词,扶持 ⑥表敬动词,请 ⑦介词,和、跟
四、词类活用
(1) 北雁南飞 ( )
(2) 伯劳东去燕西飞 ( )
(3) 减了玉肌 ( )
(4) 松了金钏 (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向南 (2)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消减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松动
五、古今异义
(1)却告了相思回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让开,躲开。
(2)奈时间怎不悲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具体的分、小时、天或年。
(3)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挣扎。
(4)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搀扶;扶助,护持。
[答案] (1)停止,结束。(2)眼下,眼前。(3)争取,博取。(4)留意。
六、文言句式
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宾语前置句,“与”的宾语“孰”在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生难免有离别,跟谁的关系最亲近呢?
七、明确词义
(1)举案齐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蜗角虚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蝇头微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口占一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劳燕分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凄凄惶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2)微不足道的名声。 (3)微不足道的利益。 (4)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5)比喻人别离(多用于夫妻)。 (6)指饮宴后桌上凌乱的样子。藉,践踏,凌辱。 (7)忧伤而惶恐不安。
[资料链接]
元剧大家——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他大约和关汉卿同时代而略晚。据贾仲明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介绍,王实甫在当时颇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王实甫是我国元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取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本色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元代,当时,统治者将人分为十阶,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倡、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仅优于乞丐的卑贱地位。《西厢记》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着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时代的伟大作品。
元杂剧
概念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剧本
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独白、旁白、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文本鉴赏]
《长亭送别》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本折写张生赶考、崔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崔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真挚的感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答案] ①筵席 ②目送
[文本深读]
一、研习课文开头至“凄凄惶惶的寄”,回答下面的问题。
1.[端正好]一段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意象
效果
感情
碧云天
烘托气氛
愁苦之情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2.“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说说“染”和“醉”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动的悲凉意境。“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3.[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迟”“疾”“系”“挂”“迍迍”“快快”“却告了……又早”“松了”“减了”,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
(2)三个“恨”字:一恨刚摆脱相思苦,又要被迫分离;二恨柳丝难系,斜晖无情,只希望马儿慢走,车儿紧随,两人多呆一会儿;三恨长亭已近,分别在即,痛苦的心情有谁能知?越“恨”越深广,表现了离别时复杂的感情。
二、研习课文“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至“专听春雷第一声”,回答下面的问题。
4.[脱布衫]中的“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写莺莺眼中的秋景,把整个离筵用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景和离情融为一体,增添了无限的伤感。
5.[朝天子]这段曲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莺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暖溶溶的玉醅……是相思泪”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中“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运用夸张、比喻、对比三种修辞,表现了莺莺内心的愁苦之情。(2)“眼面前”这一口语的使用,更增添了生动形象性。(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表现了莺莺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对爱情的重视。
三、研习课文“霎时间杯盘狼藉”至结束,回答下面的问题。
6.[一煞]这支曲子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是用哪些手法来创造这一艺术境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
(2)这支曲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心境。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全折突出刻画了崔莺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崔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崔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3)执着追求爱情。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心理描写
《长亭送别》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在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主人公崔莺莺的内心对爱人的依恋,对别离的悲戚,对功名的怨恨,对未来的忧虑,与美好爱情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节选部分共有十九支曲子,从不同的角度写了人物心理,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内涵、纯净的灵魂,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出来。
2.写法指导
心理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
类型:(1)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种重要手段。
(2)动作暗示。人物的动作、行为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从行动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
(3)景物烘托,即绘景而显情。作品中出现的景物,往往是“人化的自然”,渗透了人物的特定心情。
(4)心理概述。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价。
要求:(1)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成为多方面展示人物性格并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机部分。
(2)心理描写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主观臆造,不可无限制扩大。
(3)心理刻画可以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结合起来,通过动作、神态、语言表达心理。也可以通过修辞手法强化心理。
3.迁移运用
请创设一个特定场景,写一段描写心理活动的文字,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慢慢地掀开试卷一角,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了一声,便瘫在椅子上。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博采众长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一方面王实甫在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情节基础上把崔张的爱情故事改为杂剧,使其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他大胆选择,化用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融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从而使《西厢记》表现出“花间美人”般光彩照人的格调,被后人称为“天下夺魁”。
博采众长,大胆提炼,成就了《西厢记》,成就了中国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
【应用角度】 “博采众长”“继承与创新”“选择”等。
2.精彩应用
博采众长才能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成果。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吸取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宋诗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剧史上杰出的代表,形成了自己“花间美人”的独特艺术风格。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学习草书,又学习楷书,最后他融会两者之长,创造了矫若惊龙的行书,写下了一字千金的《兰亭集序》。太史公司马迁更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此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由此可见,只有博采众长,才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群文阅读]
导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来来往往,总是避免不了离别。张生与崔莺莺长亭饯别,情意绵绵。“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一个别离却又饱含收获的字眼,穿着枫叶红的裙裾,缓缓走来。秋水寒烟,长天别阔,芦苇煞白。雁字回首是何期?长亭送别又几许?离人心上秋,总是愁。让我们走进清秋,走进站台,体验离别的酸甜苦辣。
离人心上秋,是愁
⊙凌 木
暮云潇潇,秋雨泼洒,一阵风来一阵凉。相思几度,又上心头,难下眉头。
“秋日寒紧,珍重添衣”。只是长别之际,织女是否也会这样千般叮嘱牛郎?站在相思的渡口,惊涛拍岸,不见归帆。欲将满腹柔肠寸断,折叠成笺,飞越沧海,停留在你的身边。唯恐锦书难托,心字成灰,望眼成垂眉的怅然。
转眼,九月伊始。走在季节的眉檐,留恋处,总有几分情思,伴着秋日的朝霞,从云端而来,又飞往云端而去。
枫红,已经成为这个季节最绚烂的光景。秋风徐来,微微抖动的枝桠,片刻洒下满天飞舞的枯叶蝶,带着岁月的深沉,连同自己绽放在夏末最后的欢笑,一并随流水,随西风,渐行渐远。
来来去去,兜兜转转。那些跋涉在旅途上的迷茫,足以让青春的容颜在岁月中香消玉殒。就像夏日的芙蓉,已经用尽自己的一生,绽放华彩。而今,秋日已经来临,却不见有人涉江去摘采。只留下一抹英红的泪滴,顺着秋日的节拍,滑落成泥。然后,演绎成秋天里的一曲悲歌,飘荡在风的纹络里。
院前的暖阳,从树杈的缝隙洒下斑驳的碎影,一如走过的印痕,断断续续,拼凑不出完美的节章。借着孤独的力量,翻阅旧时的细碎文字。涌上心头的却是难以遮掩的离愁别绪。即使是一个很容易忘记过去的人,似乎也逃不过离别所给予的劫,更那堪是冷落的清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待不到月满西楼,离人心上的秋,早已浸满了愁的泽。
一潭星光,点亮了秋日的暮色。秋虫也不甘沉默,唱起了夜晚的离歌。孤影潇潇,站在季节的顶端张望,远处的山脊,在一汪浓雾的包裹下,显出了黑黝黝的轮廓。一弯泛着冷光的河水,映衬着秋夜深邃的天空。倚窗遥望,挑灯夜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低眉敛神,浑不觉秋夜长。
夏季的雨,似乎来迟了,赶在了九月离去的途中。一连几天的秋日寒雨,缠绵悱恻。让一曲小河弯弯,变成了汹涌澎湃的“黄河”。任雨打风吹去,桂花近乎开到了荼蘼。只留下远山在瞳孔的深处,映出一轮秋的眉黛。那些或深或浅的情谊,也许只在回忆的笔下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而后,天涯海角或是咫尺之间,都只是各自前行。
离人心上秋,是愁。
春去秋来,一次次邂逅,一次次离别,饱受聚散风霜,早已将一颗脆弱的心炼成百炼钢。那些聚散离合,唏嘘耳语,只有在回忆处,才能焕发出一缕愁情,沿着文字的脉络,辗转于字里行间。之后,便又是天高海阔,揽尽生活中的烟火、陈杂。奔走于生活中的三点一线之间。但是,偶尔依然有欢快的旋律流过心间:
天上云儿俏,地上羊儿跑。迈过哗哗的小溪流,走过青青的松山岗,叶上的露珠对我笑,满山的枫红为我跳。徜徉在家乡的怀抱,睡在季节的枕边上。酌一壶雨露酿制的酒,采一些云朵洒下的情,踩着流水哗啦啦,远山也在雨中舒展了眉头。沾一抹乡间的暖,点一笔秋枫的色,再和着浅淡的情思融入墨中,谱一曲家乡的歌,浅浅喜,深深爱,不言愁。
在爱的站台上送别
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负载得最重时,也许就是亲友离别的一刻了。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里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我常想,倘若那站台、机坪、码头有知有觉,能承负起那么多的离绪别恨、远思长情吗?母与子、夫与妻、姐与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学、恋人情侣,目光拥抱着。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拂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
许多人一别再难相逢,这里便成为一个灰蒙蒙的背景,衬托起斑驳的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这里便凝聚起双倍的柔情。
每当我看到那些含泪又微笑、挥手再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有什么被搅起。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种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
送新兵的站台上,一位母亲微笑着压住泪水。还未佩徽章的儿子以不熟练的动作向她行第一个军礼,列车和岁月就此行驶在进行曲中。一位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远行,两人为互让10元钱争来扯去。我知道了爱有多种形式,钱能表达却不能丈量。一方去支边的一对恋人绞着手话别,他们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拥抱。两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难舍难分,我问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不,才相识几天。”他望着列车消失的前方又补充了一句,“患难相交。”我突然想起两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识”。人世有这两番境界,也算得上高远旷达了。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四川一个烟雨迷蒙的矿区小站上,一群矿区初中的孩子为几个实习归去的师专学生送行。一个女孩率先哭了,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竟有几个男孩子爬上火车,要再送一站。素来原则与心肠都挺硬的列车员默然允诺。在车上,我问几个未来的老师,他们一时难以成句,索性打开一大叠赠送的本子。有一本只题一句:老师,您不会走出我的心。以后铁轨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意想:血管。再怎样延伸,也是循环,终归走向亲友心里、社会心里、祖国心里。
站台,是一个细腻多情的少女,又是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它身上淌着南方河的气息,它肩上托着北方山的情志,它怀着对往日的追忆,它举着对明天的希冀。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已走出了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孤寂。于是,便有我们这一辈人揣着激情,去西走日喀则,东闯大亚湾,北穿漠河,南跨老山。
流动奔涌的,才是生活。
我向往着远方,还因为在驶向远方的路上有许多站,站上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朋友们以他们各自的送行方式表述着爱意。
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爱却永久地站着,与坚固的站台一起挥手相送。
[积文化常识]
古诗词中常见的“送别类”意象
(1)长亭——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秦制三十里一传,十里一亭,故又在驿站路上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2)杨柳——“柳者,留也。”古人有折柳之习。古诗中常用“柳”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游子思乡之情。
(3)南浦——多用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是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
(4)酒——凡送人多托酒以寓相勉之意。
(5)寒蝉——高洁、悲凉的象征。
(6)月——①表达思乡、思亲念友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②历史的见证,今昔沧桑感。③冷寂、凄清的感觉。(多用残月来表达)
[诵国学经典]
1.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三才》
[明理知义] 孝道,如天地间的运转,永恒不变;如土地顺承万物,各得其宜;是人类必有的行为。
[成长启示] 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尽孝是为人子女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判断一个人本性善恶的最基本的一个品行。
2.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孝经·圣治章》
[明理知义] 圣人的教化不严厉地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遵循的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
[成长启示] 人之孝出于本性,出于自然。教育者要善于启发人的善良本性,教其敬爱。
课件71张PPT。第二单元 此情可待成追忆长亭送别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九)
[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骢(zōnɡ) 蹙眉(cù) 弃掷(zhì) 衰草萋迷(qī)
B.笑靥(yàn) 谂知(shěn) 玉醅(pēi) 衰柳长堤(dī)
C.憔悴(qiáo) 须臾(yú) 霎时(shà) 淡烟暮霭(ǎi)
D.栖迟(qī) 泠泠(línɡ) 揾做(wèn) 迍迍(tún)
C [A项,“骢”应读cōnɡ;B项,“靥”应读yè;D项,“迍”应读zhūn。]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案:端饭的托盘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 厮守:相聚,待在一起
B.虽然眼底人千里 眼底:眼前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倩:请,央求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 合着:和着
寻思起就里 就里:内情。这里指莺
莺与张生婚姻中的波折
D.却告了相思回避 却:同“恰”,才,刚刚
再休似此处栖迟 栖迟:留恋,迷恋
C [C项,合着:该教。]
3.下列各选项中,“却”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击退
B.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回头
C.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却:连词,相当于“又”
D.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却:连词,表转折
B [B项,还,再。]
4.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②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③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④伯劳东去燕西飞
A.夸张 用典 互文 比喻
B.比喻 拟人 比喻 互文
C.夸张 拟人 比喻 互文
D.比喻 用典 互文 比喻
A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都是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了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蜗角虚名:微不足道的名声。《庄子·则阳》载:蜗牛的左右角,分别有两个国家,它们为争夺微小的利益,争战不休。蝇头微利:指微不足道的利益。“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指艰难的旅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指在艰难的旅途中要早睡迟起。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阅读提升层]
阅读《西厢记》片段,完成5~8题。
(末上,云)红娘之言,深有意趣,天色晚也,月儿,你早些出来么!(末焚香了)呀,却早发擂①也;呀,却早撞钟也。(末做理琴科)琴呵,小生与足下湖海相随数年,今夜这一场大功,都在你这神品、金徽、玉轸、蛇腹、断纹、峄阳、焦尾、冰弦②之上。天那!却怎生借得一阵顺风,将小生这琴声吹入俺那小姐玉琢成、粉捏就、知音的耳朵里去者!(旦引红上,红云)小姐,烧香去来,好明月也呵!(旦云)事已无成,烧香何济!月儿,你团圆呵,咱却怎生?
【越调·斗鹌鹑】云敛晴空,冰轮乍涌;风扫残红,香阶乱拥;离恨千端,闲愁万种。夫人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他做了个影儿里的情郎,我做了画儿里的爱宠。
……
(红云)姐姐,你看那月阑③,明日敢有风也。(旦云)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
【小桃红】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④东生有谁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
(红做咳嗽科)(末云)来了。(做理琴科)(旦云)这甚么响?(红发科)(旦唱)
【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⑤?莫不是裙拖得环珮玎王冬?莫不是铁马儿⑥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⑦,吉丁当敲响帘栊⑧?
【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⑨曲槛中?莫不是牙尺⑩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注】 ①擂:指擂鼓。②神品……冰弦:皆指琴。③阑:晕圈。④没(mò):沉没。⑤玲珑:珠宝相碰的声音。⑥铁马儿:宫殿、庙宇及富家檐上悬挂的小金属片。⑦双控:相碰,相击。⑧帘栊:帘子和窗栊。⑨潇潇:风雨抚动竹子的响声。⑩牙尺:用象牙装饰的尺子。?漏声:铜壶滴水的声音。?理结丝桐:弹琴。?冗冗:刀枪相击之声。?儿女语:少年男女的窃窃私语,指情话。?喁喁:亲昵的私语声。
5.【越调·斗鹌鹑】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事已无成,烧香何济!月儿,你团圆呵,咱却怎生?”可以看出莺莺内心的痛苦,所以此处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莺莺的痛苦心情的作用。
[答案] 渲染出秋夜凄凉的气氛,烘托了莺莺痛苦悲凉的心境。
6.从人物刚刚出场的宾白和第一曲词【越调·斗鹌鹑】可以看出莺莺对她和张生的婚事持怎样的态度?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刚刚出场的宾白中“事已无成”可以看出莺莺的失望,对婚事不再抱有希望;从【越调·斗鹌鹑】一曲中“离恨千端,闲愁万种”等语句可以看出莺莺的怨恨和痛苦。
[答案] 态度:万念俱灰,对婚事已不抱希望。心情:痛苦、怨恨、无限伤感。
7.【天净沙】【调笑令】两曲是如何对琴声做艺术描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音乐,通过对音乐的描写表现莺莺对音乐意境理解的逐步加深,进而表现莺莺的心理变化,由“怀疑”到“触动”到“理解”,进而明白了张生的心意。
[答案] 用比喻手法描绘琴声,与白居易《琵琶行》写乐声有异曲同工之妙。初时,莺莺不辨何处声响,怀疑是“宝髻玲珑”“环珮玎王冬”,又怀疑是风摇“铁马儿”“金钩”敲窗。继而莺莺被这种美妙的声音触动,觉得如同寺庙撞钟、疏竹潇潇、尺剪相送、“滴响壶铜”,并听清琴声“近西厢”“在墙角东”。逐步展示出莺莺对琴声中意境的理解。此时,莺莺已猜测到弹琴之人是张生。琴声,最终促成了莺莺的情感融通。
8.【秃厮儿】一曲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可结合修辞手法和其作用或表达方式分析语言特点。这一曲,把只有听觉的琴声通过视觉来写,写得生动形象,非常直观。
[答案] 【秃厮儿】一曲运用通感手法。以整场的排句将诉诸听觉的琴声转换成铁骑刀枪、落花流水、风清月朗、小窗儿女等视觉形象。渲染出秋夜凄凉的气氛,烘托莺莺痛苦悲凉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