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节选)
一、读准字音
(1)箠楚( ) (2)圜墙( ) (3)占卜( ) (4)羑里( )
(5)强颜( ) (6)曩者( ) (7)阙然( ) (8)诎体( )
(9)绛侯( ) (10)膑脚( ) (11)愠色( )
(12)赭衣( ) (13)累百世( ) (14)暴肌肤( )
(15)缧绁( ) (16)剌谬( ) (17)槛阱( )
(18)倜傥( )
[答案] (1)chuí (2)yuán (3)bǔ (4)yǒu (5)qiǎnɡ (6)nǎnɡ (7)quē (8)qū (9)jiànɡ (10)bìn (11)yùn (12)zhě (13)lěi (14)pù (15)léi xiè (16)là (17)jiàn jǐnɡ (18)tì tǎnɡ
二、辨识通假
(1)其次诎体受辱( )
(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
(3)见狱吏则头枪地( )
(4)及罪至罔加( )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
(8)则仆偿前辱之责( )
[答案] (1)“诎”同“屈”,弯曲 (2)“关”同“贯”,套上 (3)“枪”同“抢”,撞击 (4)“罔”同“网”,法网 (5)“摩”同“磨” (6)“底”同“抵” (7)“失”同“佚” (8)“责”同“债”
三、一词多义
(1)望
(2)务
(3)胜
(4)就
(5)固
(6)乃
(7)为
(8)以
(9)于
[答案] (1)①动词,怨恨,抱怨 ②名词,视野 ③名词,声望 ④名词,月满为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⑤动词,远望 ⑥动词,盼望 (2)①名词,要事,责任 ②动词,从事,致力于 ③副词,一定,务必 (3)①副词,尽,全 ②动词,禁得住 ③形容词,优美的 ④名词,胜利 ⑤动词,战胜 (4)①动词,赴死 ②动词,完成 ③动词,靠近,引申为承受 ④动词,登上 (5)①形容词,固执 ②副词,本来,总有 ③形容词,坚固 (6)①连词,表转折,却,竟然 ②连词,表条件,才 ③判断动词,是 (7)①动词,写成 ②介词,对 ③连词,因为 ④介词,被 ⑤动词,做了 ⑥动词,当作 (8)①介词,用 ②连词,表目的,来 ③副词,已经 ④连词,因而 ⑤介词,因为 ⑥与“所”连用,表……原因 (9)①介词,比 ②介词,在 ③介词,被 ④介词,对
四、词类活用
(1)若望仆不相师 ( )
(2)衣赭衣,关三木 ( )
(3)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 )
(4)倡优所畜 ( )
(5)见狱吏则头枪地 ( )
(6)太上不辱先 ( )
(7)且勇者不必死节 ( )
(8)请略陈固陋 ( )
(9)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
(10)曷足贵乎 ( )
(11)流俗之所轻也 (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效法 (2)名词作动词,穿 (3)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4)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5)名词作状语,用头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7)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8)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9)形容词作名词,富贵的人 (10)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11)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五、古今异义
(1)意气①勤勤恳恳②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
(3)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子的配偶。
(4)独身孤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得不到同情、援助。
(5)恨私心有所不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极”“十分”。
(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决心努力。
(8)下流多谤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卑鄙龌龊;下游;卑下的地位。
(9)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语言(“书面语”)。
[答案] (1)①情意。②诚恳的样子。(2)立身处世。(3)妻子和儿女。(4)孤单无助。(5)自己的心愿,内心。(6)不同寻常,不同一般。(7)抒发愤懑。(8)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9)言论,说话。
六、文言句式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斯,相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无标志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被动句,“被”表被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灌夫受辱于居室。(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居室”放在动词“受辱”的后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声闻邻国。(省略句,“闻”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韩非囚秦。(被动句,无标志词;省略句,“囚”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固定句式“无乃……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我平素立身于世的职业使人们有这样的看法。(2)李斯是丞相。(3)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了《周易》。(4)即使一万次受刑被杀,有什么可后悔的呢!(5)灌夫在居室受侮辱。(6)名声传扬到邻国。(7)韩非被囚禁(在)秦国。(8)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
即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设牢房。魏其(jī):魏其侯窦婴。
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来与丞相田蚡不和,
[资料链接]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字子长,左冯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使他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38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太初元年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所作《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封《报任安书》。
[文本鉴赏]
司马迁怀着无比激愤的心情在信中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表现了他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忍不拔的精神,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①文采表世 ②思垂空文以自见 ③成一家之言
[文本深读]
一、研习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2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引出对方来信内容,领起下文,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仆非敢如此也”是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
二、研习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文中写作者受了哪些摧残?写这些事的目的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精神上:辱先,辱身,辱理色,辱辞令。
肉体上:诎体受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毁肌肤、断肢体受辱,腐刑(受)极(辱)。
目的:说明自己受了奇耻大辱,无颜苟活。同时还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另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己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3.在遭受奇耻大辱后,司马迁为什么仍能“隐忍苟活”?结合文章重点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境地中而不肯死,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三、研习课文第5~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在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了许多“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罗列这些史实,说明自己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的来源,说明自己写作《史记》的思想动力,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的原因。
四、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5.古人云“士可杀,不可辱”。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司马迁在为名节自杀而死和为事业隐忍苟活之间的择生的选择,你怎么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是“悲壮”的,他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为中华民族撰写了第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实现了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他的“择生”令人敬重,他“择生”的思考令我们深思。
(观点二)没有人能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人保证我们一生波澜不兴,倘若有一天我们在命运的急转弯处突然遭到风刀霜剑,突然遇到毒蛇猛兽,我们能否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奋斗、愈挫愈勇,即使匍匐在地,也依然坚韧地爬行呢?司马迁不仅留给了中华民族一部《史记》,更用自身的经历和对于生死、人生价值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观点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不惧怕死,但是他们常常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隐忍顽强地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重于泰山的死与坚忍刚毅的活同样是杰出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排 比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运用八个叠句组成排比,酣畅淋漓地歌颂了古代圣贤。他虽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消沉,而是以圣贤的坚强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作为对自己的激励,令人景仰。
2.写法指导
排比的作用及要求
作用:(1)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2)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3)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4)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要求:(1)准确理解写作的中心,为写好排比句做铺垫;(2)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串联材料;(3)考虑好每句之间的照应关系,使之达到一种整体的和谐。
3.迁移运用
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构成排比句。
中国古典诗词深受俊秀神奇的山水的滋养,其意蕴醉人身心。总想泊舟枫桥,静候寒山寺的钟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我才能找到精神的安放之所。
【写作示例】 (示例一)总想竹杖芒鞋 回望黄沙道中的夕阳 总想攀登蜀道 倾听子规的啼叫
(示例二)总想登上滕王阁 遥望彭蠡之滨的雁阵 总想驻足杨柳岸 仰看天穹中的残月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信 念
司马迁从小就继承父志要修一部史著,为此他刻苦学习古书。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搜集和积累了大量素材和历史资料。因为替李陵辩护,他获罪下狱。他想到了接受死亡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但为了完成著述,他毅然接受令人倍感耻辱的宫刑,忍辱含垢。隐忍苟活,靠着心中的信念,坚持完成了《史记》。
【应用角度】 “信念”“隐忍”等。
2.精彩应用
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了坚定的信念,司马迁虽身处逆境,但仍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来书写历史;有了坚定的信念,他才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怨忧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有了“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豪杰志士之所以取得成功,固然与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种矢志不渝的信念,拥有一种永不言败的执着。
[群文阅读]
导读:许多人来到世间,在专制的钳制下默无声息,最后又黯然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之中。如一片羽毛、一粒尘埃,偶然地被风吹起,然后又悄无声息地散落到一个不知名的角落。司马迁用他的坚韧和屈辱,换来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司马迁,感受他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体会他的风骨与精神。
天地苍茫一根骨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就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的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不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唯唯诺诺;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生死悲歌司马迁
司马迁和汉武帝代表了汉代社会精神和世俗的两极。在精神的领地里,司马迁高高在上,一个“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思想大家,万事万物,早已参透,他没有什么贪求的,因而也没有什么畏惧的,他有的是高洁的心性和伟大的志趣。这一点,汉武帝永远也不明白,他坐在权力的宝座上煞有其事装模作样,以为他就是这个世界的老大。他瞧不起天下苍生,当然也看不起司马迁。他甚至于有意要戏侮这个老实的臣子。我可以随便把你给废了,给阉了,让你当太监,让你变得不男不女像个人妖,出你的洋相,也让大家看你的笑话,把你的自尊踩在脚下,让你一生一世抬不起头来。这就是权力对善良和正直的践踏。当然,在司马迁眼里,汉武帝也是十分渺小和可怜的,这个人狂妄自大,愚昧无知。这是高贵的精神对世俗威权的蔑视。那个在皇权的宝座下跪倒的司马迁只是一具残躯,而他的灵魂却一直倔强地挺立着,并且从来都没有倒下!
“不自由,毋宁死!”这是近代西方大革命时的一句振聋发聩的口号。
两千年前,司马迁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人格和尊严。史载: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后获释,汉武帝又居心叵测地让他做“中书令”,这是一个通常由阉人担任的官职。显然,汉武帝是蓄意在司马迁受伤的心口上再撒上一把盐。
这是专制对人性的又一次最为恶意的践踏!
汉武帝认为自己彻底胜利了,因为这个饱读经书的人居然还屈辱地活着,而没有选择死亡。“士可杀而不可辱”,显然司马迁算不上“士”,他只是和蝼蚁一样卑贱的生命。
其实汉武帝大错特错了,他不了解司马迁。他只知道司马迁活着,但不知道他为什么活着。
他不知道司马迁是要用残缺的身躯去完成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生命是使命的载体。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一种艰难而又英勇的选择,这是生命对于使命的一次自觉地服从。
三年之后,当一部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著完成之后,使命便从他的生命中悄然撤离,活着立刻变得微不足道了。于是他毫无眷恋地走向了死亡。
死亡,让多少人厌恶,让多少人恐惧,但对于司马迁,它曾经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情啊!
有人说死亡是人类所能拥有的最后一项自由,但司马迁连这最后的自由也被剥夺了。命运是多么不公啊!
但司马迁又是幸运的。毕竟他在耻辱与磨难之中,完成了父亲的遗愿,也完成了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壮举:一部52万字的《史记》犹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于中国历史的山峦之上。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作为一个历尽磨难的悲剧英雄,司马迁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和品格的象征,成为千秋万代崇敬与怀念的一个不朽的姓名。
[积文化常识]
1.古代爵位
且西伯,伯也。
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2.古代刑罚
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五刑:中国古代五种刑罚之统称,在不同时期,五种刑罚的具体所指并不相同。在西汉汉文帝前,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墨”是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劓”是割掉鼻子,“刖”是断足,“宫”是剥夺犯人生育能力:对男犯施行阉割;对女犯则用暴力打击其腹部,使其子宫脱垂,不能生育。“辟”即死刑,其名称和执行方式不尽相同,主要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斩、焚、踣、黥、车睘、辜等。隋唐之后,五刑则指笞、杖、徒、流、死。一般将前者称为奴隶制五刑,后者称为封建制五刑。
五刑是对中国古代刑罚的部分概括,并不代表全部刑罚制度。
[诵国学经典]
1.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①其材②而笃③焉。故栽者培④之,倾者覆⑤之。
——《中庸·第十七章》
[注] ①因:根据。②材:资质,本性。③笃:厚,这里指厚待。④培:培育。⑤覆:倾覆,摧败。
[明理知义] 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成长启示]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总有一天会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
2.故君子,不可以不修①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②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③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④。
——《中庸·第二十章》
[注] ①修:修养。②事:侍奉。③知:了解。④天:天理。
[明理知义]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父母;要侍奉父母,不能不了解个性;要了解个性,不能不知道天理。
[成长启示] 成大事必须从基础做起,加强道德修养从身边做起,从对待亲人做起,进而了解个性,了解天理。
课件114张PPT。第三单元 直面人生报任安书(节选)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缧绁(léi) 剌谬(là) 困厄(è) 谤议(bànɡ)
B.愠色(yùn) 放失(shī) 轩辕(xuān) 沉溺(nì)
C.愤懑(mèn) 强颜(qiánɡ) 垢污(ɡòu) 草创(chuànɡ)
D.倜傥(tī) 怯懦(nuò) 固陋(lòu) 曩者(nǎnɡ)
A [B项,“失”同“佚”,读yì;C项,“强”读qiǎnɡ;D项,“倜”读t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之所趋异也 趋:趋求
推贤进士为务 务:职责
B.以通其狂惑 通:明白
受械于陈 受械:戴上刑具
C.若望仆不相师 望:怨恨,抱怨
仆诚以著此书 诚:诚实,真诚
D.定计于鲜也 鲜:态度鲜明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累:连累,涉及
A [B项,通:抒发;C项,诚:确实;D项,累:积累,经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其次诎体受辱 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 ⑤则仆偿前辱之责 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①②④⑧ B.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⑦ D.③④⑤⑥
D [①“诎”同“屈”;③“失”同“佚”;④“枪”同“抢”;⑤“责”同“债”;⑥“摩”同“磨”;⑧“底”同“抵”。]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是非乃定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D [A项,副词,才;副词,竟然;B项,代词,自己;代词,它;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D项,都是连词,表假设。]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衣赭衣,关三木
B.刑不上大夫
C.太上不辱先
D.略陈固陋
B [A项,“衣”名词作动词。C项,“辱”使动用法。D项,“固陋”形容词作名词。]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B.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考之行事
D.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A [A项,古今义相同。B项,发愤:古义为抒发愤懑;今义为决心努力。C项,行事:古义为行为事迹;今义为办事做事。D项,非常:古义为不同寻常,不同一般;今义为表某种程度的副词,很。]
7.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且西伯,伯也
B.灌夫受辱于居室
C.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D.屈原放逐
A [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被动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2)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阐明写《史记》不是为帝王树碑立传,也不是为将相歌功颂德,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2)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9.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六个关键词(短语)。
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文的史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冰冷 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 逻辑
(2)慈悲 戏剧性 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假使我被法办遭杀戮,如同众多的牛身上失去一毛,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不同呢?
(2)起草尚未定稿,就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全书还没有写成,因此受了最重的刑罚却没有愠怒之色。
(3)这些人都是思想上有抑郁闷结,不能实现理想,所以追述往事,希望将来的人(能了解他们的抱负)。
(4)古人之所以不轻易对大夫施刑,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5)想借此来探讨自然和人事之间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而成为一家之言。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 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 [做此题时,一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表达时的主语。原文标点为:“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倨后恭的表现。如《荆轲刺秦王》中“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一句里的“箕踞”。
B.“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如《报任安书》中“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一句里的“足下”。
C.“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如《报任安书》中“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一句里的“剖符”。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如《项羽本纪》中“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一句里的“北面”。
A [“前倨后恭”错,应为“倨傲无礼”。]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B [B项中“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无中生有。]
1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于是尉佗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礼节了。”
(2)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能言善辩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赐给尉佗金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伐暴逆,朝廷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众人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不向汉朝称臣。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高谈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佗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统一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尉佗趁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赐予尉佗南越王的称号。
(节选自《史说·南越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