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 15 《兰亭集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必修5(课件+学案+练习) 15 《兰亭集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26 21:21:41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
一、读准字音
(1)会稽(  ) (2)激湍(  )
(3)修禊(  ) (4)彭殇(  )
(5)癸丑(  ) (6)流觞(  )
(7)虚诞(  ) (8)嗟悼(  )
(9)形骸(  ) (10)符契(  )
[答案] (1)kuài jī (2)tuān (3)xì (4)shānɡ (5)ɡuǐ (6)shānɡ (7)dàn (8)jiē (9)hái (10)qì
二、辨识通假
(1)悟言一室之内 (    )
(2)虽趣舍万殊 (    )
[答案] (1)“悟”同“晤” (2)“趣”同“取”
三、一词多义
(1)修
(2)次
(3)引
(4)一
(5)于
[答案] (1)①动词,举行 ②形容词,高大 ③形容词,寿命长 ④动词,修建 (2)①名词,地方 ②名词,次一等 ③动词,编次 ④动词,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3)①动词,疏导,引来 ②动词,调转 ③动词,拉 ④动词,延请 (4)①形容词,相同 ②数词,一 ③动词,把……看作一样 ④动词,统一 ⑤名词,整体 (5)①介词,在 ②介词,到 ③介词,对 ④介词,从;介词,比 ⑤介词,被 ⑥介词,向
四、词类活用
(1)一觞一咏 (    )
(2)少长咸集 (    )
(3)况修短随化 (    )
(4)死生亦大矣 (    )
(5)群贤毕至 (    )
(6)不知老之将至 (    )
(7)齐彭殇为妄作 (    )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饮酒 (2)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形容词作名词,寿命的长短 (4)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5)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6)形容词作名词,衰老 (7)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平等 (8)数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五、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次第较后;第二(用于列举事项);次要的地位。
(2)或取诸怀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心里存有。
(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文雅;指文化或文人。
(4)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答案] (1)它(曲水)旁边的地方。 (2)襟怀抱负。(3)这次集会的诗文。(4)用来。
六、文言句式
(1)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怀”放在动词“喻”的后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句,定语“大”放在中心词“宇宙”的后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引”后省略宾语“清流急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列坐其次。(省略句,“列坐”前省略主语“大家”,“列坐”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悟言一室之内。(省略句,“悟言”前省略状语“与友人”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2)抬头纵观广阔的天地。(3)汲引清流急湍,用作流动酒杯的曲折水道。(4)(大家)依次排列,坐(于)曲水岸边。(5)在室内与朋友畅谈。
[资料链接]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名门望族,东晋政治家王导之侄。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东晋著名书法家,散文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为“二王”“二圣”。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主要作品: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西南兰渚山上)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修禊诗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序”是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书序、赠序、宴集序。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宽容〉序》《〈呐喊〉自序》等。
赠序——是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唐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说明情况,并借此来表达一些人生感慨,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并诗》等。
[文本鉴赏]
本文通过对宴游之乐的渲染、铺垫来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
[答案] ①慨叹 ②美景 ③乐事
[文本深读]
一、研习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1段中“信可乐也”,“乐”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可谓人贤,此为一乐;而聚会时是“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辰良,此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此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此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足以极视听之娱”,可谓赏心,此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二、研习课文第2~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在《兰亭集序》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什么样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由聚想到散,想到人生苦短且无法把握,不禁“痛”从中来;又由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借此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联想到后人视今人,亦会同慨死生之大,然而生命不能永恒,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故作序希望兰亭宴集的诗文能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文章由生之“乐”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他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强烈关注,这在当时流行“一死生”“齐彭殇”消极思想的社会背景之下,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3.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观。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4.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情调有些低沉,你觉得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默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观点二)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着努力。本文第一段,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段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借题发挥
本文虽然是书序,但作者能够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一般。
2.写法指导
借题发挥的定义、作用及写作结构
定义:借题发挥就是借谈论某个问题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意思。
作用:运用借题发挥审视问题,能很快把握题旨,明确文章的立论方向。如果说就事论事仅仅就事件本身展开议论,得出特殊性的结论,那么借题发挥法则以某一事件为触点,生发开去,纵横捭阖,广征博引,从而得出普遍性的道理。因而运用此法可以使思路开阔,使议论得以升华。
写作结构:此事→议→他事→论
     (引出)(转入)(升华)
其中“他事”证明“此事”具有典型意义,而“议”为“论”作铺垫,全文的重心在“论”上。借题发挥法最忌“发挥”无度,因为这样的文章没有说服力。
运用借题发挥法审题,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借题”,二是“发挥”。借题之精髓、内涵,发己之见解、观点。而且所发之观点与所借之题目要一脉相承,一线相通。
3.迁移运用
以“最美的颜色”为题作文,请同学们想一想,能否借题发挥,表达你对某些现实问题的看法。请写出作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示例一)“绿色最美”,因为它是生命的颜色,由此引申出我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忧虑。
(示例二)“本色”最美,因为保持本色难能可贵,从而引发我们对社会腐败问题的批判。
(示例三)“羞色”最美,因为它为人类所独有,从而引出我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
[素材采撷]
1.课内素材
珍爱生命
王羲之虽有人生苦短、生命易逝的感叹,但更流露着一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抒发一种“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而“不知老之将至”的感慨,表达了珍惜生命的情怀。同时批驳了“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人生观,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应用角度】 “人生态度”“生命价值”“珍爱生命”等。
2.精彩应用
“死生亦大矣”。对于生死,我们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奇迹般地来到了这繁华的世界,为了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奋斗着。上帝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他不会刻意地去偏袒某个人,让每一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享受生活。对于生死,我们都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在有生之年,能够有所作为,即便没有什么重要的、突出的贡献,只要我们曾经努力过、奋斗过,就不会后悔。
[群文阅读]
导读: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兰亭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感受古代文人学士“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境界。
千年兰亭
⊙潘碧秀
兰亭,栖之于江南水乡,如空谷幽兰,飘逸着丝缕江南的空灵,浸染着江南蒙蒙的诗意;兰亭,如亭亭玉立的女子,看尽了千年尘世的烦忧,守候着千年的寂寞,独然隐于会稽山麓,做一番自我陶醉。
鹅池水盈盈满满地袒露在视野里,临池,以一目览尽清澈的水底。池底可有当年王羲之携谢安且行且吟谈笑风生的儒雅之姿?池畔一“鹅”一“池”两字一肥一瘦,神气十足地有如王羲之当年喂养的大白鹅装点着一池澄碧的水。
生长于绍兴乌衣巷的王羲之自幼酷好书法,7岁师从卫夫人学汉代蔡邕笔法,12岁获其父枕中所藏《笔论》,后“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朴质的书风,成为妍美流畅的今体。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其邀友雅集休憩于兰亭,饮酒赋诗,兴之所至,欣然作《兰亭集序》,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旷达洒脱的情怀。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字恰如酒后的一场酣舞,淋漓尽致,参透苦厄、历练、豁达,人生况味了然于胸。兰亭别后的两年,王羲之辞官弃郡,归隐于山水秀丽的金庭,巅峰之作狂然涌出。遗世的孤独、睿智,于生命的激情中,还有一种岁月沉淀后的遗留……
有风铃声清脆地随风传来,幽然坠于脚跟,使旅人禁不住闻声要去做一番寻觅。眼前是由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同书的“御碑”(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两位皇帝合写的碑)。铃声是由其上的八角攒屋顶的翼角上的铜质风铃撒落的。铃声洒脱,毫无羁绊,随风作漫天飞舞,幽幽韵声轻落于幽篁上,是轻灵化作一支笛,附在其上空灵地吹奏出的;落于泥径上,是化作一只虫唱,给兰亭增添了可伶可俐气息的;落于康熙所书的《兰亭序》上,是和其秀媚劲健、气势开张的字体一同潇洒、一同飘逸的。难怪乾隆来此,面对这一派的深沉浑厚、古雅清幽,忍不住挥毫写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
兰亭注定是要和王羲之赴一次春天的约会。这短暂的约会,铸就了兰亭书法圣地的名号;这短暂的约会,造就了兰亭千年的沉淀和古雅清幽。
王右军祠如一叶舟,泊在水荷的中央,粉墙黛瓦,不失江南水乡民居的特色。可惜来得太早,池中的荷尚未呈朵儿之姿绽放在游人面前。想夏夜的兰亭,四角溢香,又有铜铃风声做轻坠弹唱,兰亭是令人眩惑不寂寞的。祠内两侧的回廊墙壁上嵌有历代《兰亭序》的诸多版本及古今名人题咏真迹。一匾“尽得风流”气势非凡地悬在正厅上。站在祠内,浏览名家墨宝,欣赏各种书风,才始知前人概括王右军祠内涵丰富“山水廊桥亭,天地日月星。唐宋元明清,正草篆隶行”的取意所在了。
兰亭,轻扬着笑意,带着千年不竭的清幽纯净,带着当年王羲之吟风咏月留下的千年醉书,游人的思绪驻留其间,是要做长久留恋的。当年流觞亭的聚会,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喝的不知是什么酒,想必是古越山水间的女儿红……
兰亭随想
⊙陈伯齐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题写的《兰亭集序》中的兰亭,离绍兴市区约有二三十里。每逢书法盛会,在此“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环境之中,人们着晋服,和晋乐,即兴挥毫,泼墨成篇,那情形大概是不亚于“曲阜朝圣”的。
王羲之确也是人们所公认的“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游龙,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文学家曾巩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据史料记载,王羲之幼时说话迟钝,人们并不认为他有才能。王羲之七岁时就跟其父学表亲卫夫人之书法,自幼勤学苦练,可谓书苑“七龄童”。但只此而已,也是成不了“书圣”的。王羲之没有满足于“七龄童”的那一点功夫,他以后辞官去职,专攻书法,独创一格,方开中国书法之一代新风,此所谓“晚乃善”。
以上是顺便说说的,无须赘述。我倒是由此想到王羲之的“官运”,感到其中颇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据清代悔堂老人撰写的《越中杂识》记载:“王羲之,字逸少,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赈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上疏争之,多见从纳。尝遗殷浩,止其北伐;上书谢安,谏其清谈。众皆韪之。后王述为扬州刺史,羲之耻辱其后,谢病归。”这里的王羲之,是作为官吏而不是作为“书圣”被记载着的,包括王羲之从当官到辞官的整个过程,其中也透露了王羲之辞官的原委。
我原以为王羲之的辞官,只是为了能有更多的精力专攻书法,看来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十有八九倒是因为他的秉性。你看他一会儿“疏”,一会儿“谏”,一会儿“争”,一会儿“止”,尽管是因为民,尽管其所“疏”所“谏”也曾“多见从纳”,但最终为官场所不容。他的“谢病归”,实在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有人说,文章写得好可以做官,字写得好可以做官,研究历史有成就也做得官,我看并不尽然。王羲之仅一篇《兰亭集序》足为千古绝唱,万世楷模,而且官也是做得不错的,但到头来,还是“谢病归”。
由此看来,要想在旧官场上混下去,主要的大概还不在于写文章的才气或安邦济世的能力,而是另有其诀窍,其中之一,就是“圆通”二字,这正是王羲之所缺少的。
常听人说,书生与官场不相容,这或许是有些道理的。但到底什么是书生气,人多不得其解。近日有友人相告曰:书生气者,认真是也。这真是一语中的,使人顿开茅塞。数数历代当官的书生,不改其认真之秉性的,如陆游、范仲淹,大都官运乖蹇,贬黜的贬黜,免职的免职,其结局几乎是十有八九与王羲之相似。
然而,把认真当作书生气而排斥于官场之外,其吏治是不会清明的。
(摘自《人民文摘》)
[积文化常识]
1.古代天干地支
岁在癸丑。
癸丑:古代干支纪年法中一个循环的第50年称“癸丑年”。干支纪年中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2.古代常见的风俗祭祀
修禊事也。
(1)禊,一种风俗祭祀。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
(2)祭祖先。一股设龛或香炉于厅堂,岁时节日(辞年八节)延续不断奉祀之。
(3)祭土地公。土地公又称伯爷、伯爷公,民间有“三月廿九伯爷生”之谓。旧俗多设炉于门后墙脚跟,每年三月廿九及每月初二、十六,定期奉拜,祭物不拘,饭菜牲品果饼等均可。
(4)祭五谷母。民间有“六月十五、十月十五五谷母生”之谓,旧俗多在饭桌墙上挂五谷母像(神农像),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十月十五及喜庆时祭拜之。
(5)祭灶神。灶神,俗称“镬灶老爷”,又称为“顺民公”(九天司命公或司命帝君)。民间有“十二月二十四顺民公生”之谓,旧俗多在每年农历这一天及岁时节日祭拜之,其神位多设于灶台墙壁上或烟囱旁。
[诵国学经典]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明理知义]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宁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成长启示] 可知用山水类比来阐发“仁”与“智”,非常贴切。作为最高生活境界的“仁”,其可靠、稳定、巩固、长久有如山;作为思考探索的“智”,其灵敏、快速、流动、变迁有如水。水性活泼流通无滞碍,智者相似,故爱之;山性安稳厚重,万物生于其中,仁者性与之合,故乐之。这也启发我们,人的生命特点与大自然山水的特点是和谐统一的,我们应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2.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明理知义]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但谈不上仁爱;对于百姓,仁爱,但谈不上亲爱。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成长启示] 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百姓;只有当你能够仁爱百姓时,才有可能爱惜万物。不然的话,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可能维系下去的。所以,我们应该从亲爱自己的亲人出发,推广到仁爱他人,再推广到爱惜万物,进而做到爱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课件88张PPT。第四单元 心连广宇兰亭集序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 [A项,“趣”同“取”。]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激荡回旋的水流)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信可乐也(实在)
崇山峻岭(高) 欣于所遇(高兴)
C.感慨系之(附着,随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完结) 向之所欣(过去)
D.喻之于怀(比喻) 所以兴怀(……的原因)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B [A项,修,高大。C项,化,造化,自然。D项,喻,明白,理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欣于所遇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趣舍万殊
C.已为陈迹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引以为流觞曲水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B [B项,两个“虽”均是“虽然”之意。A项,于,介词,在;介词,对。C项,为,动词,成为;动词,是。D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齐彭殇为妄作
D.当其欣于所遇
B [A项,带,名词作动词,环绕。C项,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成平等。D项,欣,形容词作动词,感到高兴。]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C [古今意义均为“过去的事情”。A项中“以为”译为“把它作为”,今义是“认为”;B项中“夫”为发语词,“夫人”可译为“人”,今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D项中“斯文”译作“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为“文化或文人;文雅”。]
6.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死生亦大矣 ②齐彭殇为妄作 ③放浪形骸之外
④不能喻之于怀 ⑤其致一也 ⑥悟言一室之内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⑤/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⑥/④ D.①②/③④/⑤⑥
C [①判断句,直接判断。②判断句,“为”表示判断。③省略句,省略介词“于”。④状语后置句。⑤判断句,“也”表示判断。⑥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内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9)生活中当我们对所喜欢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时,感情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感慨也随之产生。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庄子》中说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个人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 (2)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3)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4)或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 (5)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6)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8)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9)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10)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此来纵目浏览,抒发胸臆,尽情地享受观赏和倾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2)人与人相交往,转瞬间就度过一生。(3)等到对于已经得到的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之产生了。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①,当抗行;比张芝②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有删改)
【注】 ①钟繇:曹魏大臣,精于书法。②张芝:字伯英,东汉人,书法家,专习草书,被尊称为“草圣”。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C [“会稽”是地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居郡境”意为居住在郡内,为动补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洒扫而待之”意为打扫庭院来等待王羲之,“如此者累年”意为这样过了几年,句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隶书,是汉字中一种庄重的字体,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影响巨大,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B.王右军,指王羲之,因其官至右军将军,故称。古时以官职称呼其人是一种习惯,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韩愈被称为韩昌黎,王维被称为王右丞等。
C.郡,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之一。始见于战国时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汉代,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
D.刺史,官职名。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B [B项,韩愈被称为韩昌黎是因其祖籍昌黎。]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书法, 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他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D [D项,“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王述是感到“遗憾”而不是“怨恨”。]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2)王羲之曾和一班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侄子。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等到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可称古今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人阮裕在当时享有盛誉,他很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承、王悦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一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啊!”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王羲之有着高雅的喜好,注重衣着饮食、修身养性,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孙绰、李充等人都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班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羲之曾经看到他的一个弟子家,看见人家的榧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那位学生懊恼了好几天。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把六角扇在卖。王羲之就在老妇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左右。”老妇人遵照他说的(去做),人们都争着来买这把扇子。又有一天,老妇人又拿着一把扇子来,王羲之笑着却不答应。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崇,都像这些事一样。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他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声誉,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感情上有隔阂。王述先前做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居住在境内。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是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扫庭院等待王羲之的到来。像这样过了几年,但是王羲之竟没有来看望过,王述对此深感遗憾。等到王述做扬州刺史,要去赴任的时候,到(会稽)郡里各处拜别,却不看望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