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电磁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电磁铁》。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学目标
1.《电磁铁》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中的第3课,电磁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使铁芯磁化而产生磁力的装置。电磁铁是电生磁的最直接应用,电磁铁又广泛应用在各种用电器中。电磁铁结构简单、制作容易、呈现的现象有趣,可以开展适合学生水平的多种研究。本课属于实验探究课。教学内容有两大部分组成:1、制作铁钉电池铁,2、研究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制作电磁铁的过程来寻找它的相关特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电磁铁的磁力》内容打下了基础。
2.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过程。本节内容处于“电与磁”的中间部位,前有电生磁的引入,后有电磁铁的应用。本节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电磁铁,亲身体会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系。
3.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因势利导,这不但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而且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根据课标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特征,结合本节课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电磁铁在通电的条件下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知道电磁铁有两极,而且两极是可以改变的;
(2)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提升动手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学会区分电磁铁的两极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认真细致、合作探究的品质。
5.教学重难点:
通过研究教材,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电磁铁在通电的条件下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知道电磁铁有两极,而且两极是可以改变的;难点是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二、说教法
科学是一门发展思维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本课始终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探究活动,通过假设验证,体验感悟,形成尊重实验数据,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完善各个探究环节,辅导学生分组实验,指导学生改正实验操作中不当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验过程中易发生误差的细节。从而让学生正确地完成整个探究活动。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大胆交流,乐于合作的科学习惯,而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三、说学法
“一个好的老师只会奉献,而优秀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整堂课,我重视学生的实验探究过程,我在课前充分准备材料,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小组合作交流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尝试成员之间的交往合作,学会倾听、质疑,相互接纳,通过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的知识经验,纠正本组成员在操作中的误差,并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理解别人的想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2.亲历探究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能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大胆猜想,实际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一个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电磁铁制作。
在这个环节,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老师刚才不小心将一些小垫片掉在桌子上,有什么办法能迅速把它们拾起来吗?通过师生探究引入电磁铁的制作。
设计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2.探究活动一:制作电磁铁
在这个环节,我由“想不想向老师一样制作一个可以快速将垫片吸起的装置?”问题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制作这个装置,掌握这个装置通电有磁性,断电磁性消失,并引导学生自己给这个装置起一个名字——电磁铁。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不是要培养学生有多么强的科学素养,而是要培养他们的兴趣,一问题引入,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心,同时让他们自己给这个装置起名字,又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
3.探究活动二: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在这个环节,我由“我们知道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 ”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指导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
设计理念:由磁铁的知识引导学生猜想,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更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打了基础。
4.探究活动三: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的
在这个环节,我鼓励学生质疑“看着大屏幕上的表,大家发现什么问题?老师给你们的材料都是一样的,同样是尖端,为什么磁极会不同?电磁铁南北极与哪些因素有关?”组织引导学生大胆分析猜测,通过试验验证“原来改变电池正负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设计理念:假设很重要,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但假设不是空想,而是有道理的猜想。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作出科学的假设,老师注意提醒学生,从磁极不同的装置来猜想,这样,就保证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朝着更有效的方向进行。
5.课堂小结
在经历和体验了快乐的探究后,我以“你有哪些收获?”为引,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设计理念:有趣的探究活动加上系统知识梳理,学生掌握的更加牢固。
6.课堂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以“同学们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吗?”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应用,再让学生欣赏一些电磁铁应用图片,了解电磁铁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与生活,学生对电磁铁的实际应用不是太了解,教师辅助以图片资料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电磁铁
通电产生磁性 断电磁性消失
有两极 两极可以变化
设计理念:
板书上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知识,这样的展现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本节课知识。
六、说反思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过程。
本节课我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讨论试验方法——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理解科学概念。
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这样几点让我高兴与激动.
1.我觉得不管是什么课都应该精心准备。我在上课之前可以说为准备材料,费尽心思,反复试验验证,开始害怕电磁铁磁力不够,买来大铁钉、长导线,磁力倒是够了,但无法完成探究活动一的第二项,断电磁力消失,使用铁顶和大头针,断电后大头针仍会吸附在铁钉上,而且导线缠绕会浪费时间。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我用到了有外套的铁钉和垫片,有效地指导学生得出断电磁力消失的结论。
2.我觉得课前与学生交流沟通非常有必要。今天课前本来我没有设置交流环节,上教室前,我东奔西走,楼上楼下一下跑的自己都紧张,看着老师们都坐在教室后边,还有10分,忙了一会,硬是想把时间挨到上课,这时学生起了一首歌,我一看还有6分,不可能一首接一首唱,于是灵机一动,做了一个词语接龙的游戏,活跃了课前气氛,打开了学生思维,打破了紧张气氛。
3.可以说今天学生给了我许多感动。一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合作态度非常好,二是学生发言和表现非常好。为什么这样说,其实六一班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表现真的不活跃,上学期我用六一班讲过一节课,课堂上学生确实表现不好,今天学生积极表现感动了我。三是给电磁铁起名字时,我挺担心,害怕学生说不到,还得我说。在六二班试讲时就是第一个学生说出来了,顺利往下引,但是今天学生说了电磁针、电磁…最后李叶说了电磁铁,真的让我感动了,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的成功的体验。四是在完成第二次探究活动时,我担心学生发现不了各组电磁铁为什么两极不一样,在观察李叶他们组实验时,一个学生叶静一声“咦,怎么和刚才不一样”提醒了我,我为这样重大的发现激动,没想到学生会汇报时没等我说,竟然另外的组也出现电池接反两极不一样情况,真的好感动。
但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是在讨论各组为什么南北两极不一样时学生说了两个后我一看时间不多了,立马进行实验,我应该再问问学生还有什么因素,虽然没有但是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二是整堂课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到位,评价方式单一,特别是对小组评价几乎没有。
如果要再上这节课,我首先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好各种资源;其次要提前预设一些评价的方法、奖励的手段等,让课堂更加精彩。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的成长离不开同伴的互助,我的课堂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希望各位评委帮助我指出,帮助我尽快成长起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