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折子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出声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能借助别的物体来设计、观察物体的振动。?
情感与价值目标:在对“物体发声原理”的探究活动中,能积极提出问题、想法和建议,阐述自己的理由;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乐于合作与交流,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能从连续的探究活动中抽象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
材料:鼓、小棒、音叉、杯子、钢尺、橡皮筋等?其他准备: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在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播放音乐课件?师:你们听到什么了吗??
生:鸟叫声,流水声,蛙叫,风声???
师:除了你们听到的,其实在我们周围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2、制造声音,感受声音,激发探索欲望。?
师:既然声音在我们周围,那么同学们能用身边的东西发出声音么?(让学生感受声音就在自己的身边。)?
??生:同学可以唱歌、读文章、表演口技等,或用纸张、文具盒、笔等制造各种不同的声音。?
师:同学们制造的声音这么多,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板书课题)?
2、活动(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活动材料,看看你们桌上有些什么??(出示鼓、钢尺和橡皮筋)?
师:要想使鼓、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现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如何制造声音??
学生作短暂讨论,汇报。(激发思考,参与探索)?生:敲、打、弹、拉??都可以产生声音。?
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能发出声音。?
3、活动(二):这样做,怎么不发声了??
师(演示):用力按住发生的鼓,用力弯曲钢尺、拉伸橡皮筋。(激发矛盾,引发思考、质疑,层层深入,探索发声的本质)?
师:物体受到了力,也发生了运动,为什么没有发出声音??
师生交流,说说各自的想法。?
生:物体没有上下的运动?:物体没有快速的动???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观察鼓、钢尺和橡皮筋发声的状态和不发声时的状态,感受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区别?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记录单,希望大家将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刚才同学们做了实验并且进行了讨论,那么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物体在上下快速的动,来回的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的钢尺、鼓、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快速的运动,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称为振动。现在谁能再把发声的物体的共同特点说得更准确一点呢??
生:发声的物体都在做振动?
?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再来做一下实验。?
?师:这是音叉,我们用橡皮锤在它的头上敲打一下。摸一摸,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到手麻麻痒痒??师:说明什么??生:音叉在振动?
师:我们用手能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你用肉眼能观察到它们的振动吗?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到音叉发声后的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生:可以放在水槽中?
师:如果要使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使物体停止振动,就不会发声了?
五、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摸声音:?在我们身上,既有能发出声音的器官,也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大家找找看!?
集体朗诵“我爱科学”,摸一摸自己的喉咙,感受到了什么?(声带在振动)????总结:?
???师:学完了这节课,你有收获吗?是什么?(生汇报)?
???师:还想了解更多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吗?想知道什么?(生汇报)?
???师:同学们一定还想探索更多的关于声音的知识,在以后的课堂里,老师会和大家一起探索更多的声音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