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5运动与摩擦力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5运动与摩擦力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26 09:3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应用优秀课例
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运动与摩擦力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
章节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学时
1
年级
五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三、学情分析
在第一单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对比实验,初步了解了对比实验的特点,但对对比实验的认识不是特别的牢固,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老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指导。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学习的能力,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较多。对摩擦力,他们感性知识比较丰富。学生的前概念,即这些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为本节课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基础,同时使学生将科学与生活更好的联系起来,运用科学于生活。这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科学素养的形成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重点:认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测定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把大部分时间给学生实验,使学生之间有更好交流,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利用实物展台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教师只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为使教学更容易突破重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
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及效果分析
一、谈话导入——认知摩擦
0’00”- 4’00”
1.课件出示广告词及新旧不同的鞋底、车轮。
仔细观察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进行体验活动,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我们说这是一种摩擦现象。
4.带领学生感受摩擦力。
多媒体出示两物体经摩擦后的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轮胎对比图片;一幅是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
二、感受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
4’00”- 10’50”
1.演示并讲解,请学生跟着做,说说新的发现: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们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2.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
3.课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4.分析摩擦力的方向以及产生摩擦力的条件:物体运动、相互接触。
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辅助教学,并从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感知与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同时也很轻松地理解“摩擦现象”产生的条件,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利用动画课件演示,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三、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0’51”-17’15”
1.通过体验感受到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不一样的,并且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力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测得的力的大小就等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2.介绍测量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测量摩擦力时的操作步骤与要求,以及注意事项。
3.测量不同物体运动时摩擦力的大小,比较摩擦力大小一样吗?
利用交互式一体机出示并强调重点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利用课件出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测量摩擦力时的操作步骤与要求。使学生在实验操作时能够做到进一步规范操作。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力的传感器,同时让学生通过测量笔袋与桌面的摩擦力,来体会测量过程的注意事项,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并且引出摩擦力有大有小。
四、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17’16”- 35’15”
思考:你们觉得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猜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今天我们这节课先选择“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 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猜测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2.出示实验材料,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怎么设计实验。
3.提示:实验中要改变的是什么?不能改变的是什么?
4.交流实验方法。
5.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分析实验数据,交流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二) 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1.出示实验记录单,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并把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填在实验记录单中。
2.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提出注意事项。
3.学生分小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黑板上进行数据统计。
5.分析实验数据,发现: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自主地猜测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也适时的选择其中两项因素进行探究,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利用课件以提示的方式出示探究实验过程的步骤与注意事项,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开展思考与交流,保证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
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更易于学生理解。
利用课件以提示的方式出示探究实验过程的步骤与注意事项,让学生开自主探究实验。
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五、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35’16”- 39’45”
以小组竟比的方式开展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使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
利用课件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开展练习,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