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由一组诗歌组成,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旨在让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按照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提示,本单元三个板块采用诵读和问题探讨学习方式。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提供重点探究问题,积极而有深度地展开讨论,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沁园春·长沙》 《相信未来》 《六月,我们看海去》
“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的青春。”奥斯特洛夫斯基如是说。“吟诵青春”这一板块由一组不同时代歌颂青春的诗作组成,让我们在诗歌吟诵中感悟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聆听食指相信未来的执着信念,体会以潘洗尘为代表的80年代青年对理想的追求与探索,让青春在先辈们的引领下绽放异彩!
《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回旋舞》
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人类的灵魂和生命。爱就要像舒婷在《致橡树》中传达的独立、平等、心意相通并且珍视自我价值一样;爱就要像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阐述的既热爱尘世,又追求精神上的价值一样;爱就要像保尔在《回旋舞》里阐述的全世界携手,团结友爱,共跳“回旋舞”一样!
《雨巷》 《断章》 《错误》
“不再是旧日熟悉的我有着旧日狂热的梦/也不是旧日熟悉的你有着依然的笑容/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光阴的故事,无悔的青春!《雨巷》中那个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充满愁怨的姑娘向我们走来了,《断章》中那幅“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你向我们走来了,《错误》中那“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犯着“美丽的错误”的女子向我们走来了……
沁园春·长沙 相信未来 六月,我们看海去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橘子洲( ) 百舸( ) 寥廓( )
携来( ) 浪遏( ) 沁园春( )
方遒( ) 依偎( ) 摇曳( )
睫毛( ) 瞳孔( ) 峥嵘( )( )
[答案] jú gě kuò xié è qìn qiú wēi yè jié tóng zhēng róng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尽 (2)曾
(3)观 (4)杆
(5)壳 (6)轴
[答案] (1)jìn/jǐn (2)céng/zēng (3)ɡuān/ɡuàn (4)ɡǎn/ɡān (5)ké/qiào (6)zhóu/zhòu
2.语境辨析法
(7)他爷爷当( )年在这个镇上开过当( )铺。
(8)失去了在全运会决赛阶段比赛中显山露( )水的机会,鲁能球队93年龄段球员们在联赛中也无从露( )脸,他们普遍对未来感觉一片茫然。
[答案] (7)dāng/dàng (8)lù/lòu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答案] (1)竞/竟 (2)苍/沧 (3)侯/候 (4)凄/萋/萋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寥廓·辽阔
“寥廓”指高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侧重于立体的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辽阔”指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的海洋、幅员辽阔。两者都是形容词,都有“广阔”“空旷”的意思。
(2)意气·义气
“意气”可有三种理解: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意气高昂。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闹意气、意气用事。“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两者都是名词,都有“气概”的意思。
(3)峥嵘岁月·蹉跎岁月
“峥嵘岁月”指不寻常、不平凡的岁月,多指革命年代的艰苦生活,做名词。“蹉跎岁月”指白白地把时间耽误了,做动词。
2.明确词义
(1)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屈不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风风火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2)评论天下大事。(3)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4)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示十分顽强。(5)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形容很活跃,有劲头的样子。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kē)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舸(ɡě),竟—竞,廖—寥。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比喻历史真相,生活真相。
B.“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年轻”就是优势,年轻就可以战胜衰亡守旧的势力。
C.“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皮肉”借代我们的生命,“腐烂的皮肉”指我们死去。
D.“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脊骨”就是脊梁,指独立不屈的人格。
A [“历史风尘”比喻“历史迷雾”或掩盖真相的东西。]
[资料链接]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词作很多,其中《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采桑子·重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毛泽东多数诗词的特点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高度结合,从革命生活的大事中折射出斗志昂扬和意气风发的革命情怀。
相信未来的诗人——食指
食指,生于1948年,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中国现代诗人。“文化大革命”后,写出了许多好作品,因为“在他的时代里,独立承担了一位大诗人所应承担的”,1998年被授予“文友文学奖”。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他的成就得到公认,代表作品有《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
校园诗人——潘洗尘
潘洗尘,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肇源县。20世纪8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2000年开始陆续有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六月,我们看海去》等入选普通高中语文课本和大学语文教材。创办《诗歌EMS》周刊、《读诗》季刊等刊物。现为天问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并担任国内多家诗歌刊物的主编。
《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写于1968年,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青年人上山下乡,失去了读书的机会,社会混乱,人们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途,许多人迷惘失望,理想破灭,人生困顿。
诗人下乡插队劳动,虽然身处严酷的环境,却依然有一颗相信未来的心,并坚信未来是光明的。
《六月,我们看海去》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给久锢的心灵打开了精神的枷锁,给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带来一片广阔的天地。潘洗尘创作的《六月,我们看海去》就是反映那个时代青年学子的心声的作品。
词的相关知识
1.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不齐,也称“乐府”“长短句”“曲子词”“诗余”。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接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2.词牌:也称“词调”“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律等。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朦胧诗
朦胧诗,指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以舒婷等一批青年诗人为代表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在思想上,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在艺术上,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食指、北岛、舒婷、梁小斌、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
[文本鉴赏]
《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答案] ①谁主沉浮 ②指点江山__激扬文字 ③情中显志__景中寓情
《相信未来》
诗人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批判,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与执着追求。尽管现实灰暗,但作者依然用色彩明亮的词语来表达他对美好未来的坚信,同时告诉人们要相信历史的公正,从而激励人们勇敢乐观地面对现实,憧憬美好的未来。
[答案] ①历史风尘 ②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六月,我们看海去》
本诗以“看海”为线索,反映了青年学生多姿多彩、紧张快乐的生活。诗歌展示了青春生命力的旺盛、年轻人强烈的自信,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对青春和生命的渴望。
[答案] ①对理想、未来的不倦追求 ②青春活力、自信、富有探索精神
[文本深读]
一、阅读《沁园春·长沙》,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词人在上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巍峨、博大、壮阔的秋景图。
2.词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景图?请在下面图表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内容。
抓住典型意象 由点到面:山、林、江、舸、鹰、鱼、万物
选取四个角度 (1)远眺:群山红遍林染如画(静)(2)近观:________________(动)(3)仰观:________________(动)(4)俯瞰:________________(动)
[答案] (2)江中水碧百舸急驶 (3)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4)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3.上阕写景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其中用词精妙、传神,极富表现力。请结合上阕完成下表,体会加点词语的语言表现力。
诗句 炼字鉴赏
万山红遍 “万”字写出当地山峰之多
(1)“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层林尽染 “层”表现树林之多
“染”化静为动,增强了词的生动性
漫江碧透 “漫”写出湘江水势之盛,似有满溢之感
(2)“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舸争流 “百”形容船只数量之多
(3)“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鹰击长空 “击”准确地形容出雄鹰在天空勇猛矫健、迅速有力地飞翔的雄姿
鱼翔浅底 (4)“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出了红的范围之广 (2)写出了江水碧绿清澈之状 (3)写出了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4)写出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
4.有人认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既然词的上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就不能忽略对各种生命的声音的描写,因为声音能更好地突出“竞”字。如王维的《观猎》,一开始就写声音:“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先声夺人,突出了将军骁勇的形象。故此词中无声音描写应为一大憾事。
(观点二)这首词不是没有声音,只有没有明写罢了。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我们可以想象红叶在秋风中的簌簌声。还有“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中的“争”和“击”都暗写了声音,船桨声、船夫的号子声、鹰翅掠过长空的风声,我们都应该想象得出来。由此看来,毛泽东所写的声音耐人寻味。
二、阅读《相信未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5.阅读诗歌第一、二小节,依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象征意义 作用
蜘蛛网 (1)________________ 这些意象描绘了那个荒芜、穷困、艰难残酷的时代的现实景象,而诗人却相信未来,表现了诗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不屈精神
(2)____ 象征产生希望的地方
余烟 (3)________________
(4)____ 既象征纯洁、质朴,也象征希望的火花
紫葡萄 (5)________________
(6)____ 象征失望的眼泪
(7)____ 象征收获的果实
枯藤 (8)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象征陈旧落后的黑暗势力 (2)炉台 (3)象征残余的希望 (4)雪花 (5)象征希望的果实 (6)露水 (7)鲜花 (8)象征没有收获但仍孕育着的新希望
6.如何理解第三小节意象“手指”“手掌”“曙光”的意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将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一只长着排浪一般的手指和能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摇曳着“曙光”这支“笔杆”,写下了“相信未来”,三个意象气势磅礴,境界博大,表现了从这种痛苦的伤痕中挣脱出来的勇气和信念。
三、阅读《六月,我们看海去》,回答下面的问题。
7.诗歌中的意象“海”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海”的含义是丰富的,它象征着一个更为广阔的环境或开放的时代,一个更为远大的目标或理想。
8.“风撩起我们的长发像一曲《蓝色的多瑙河》飘飘荡荡/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中的“脚步”“天空”两个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脚步”“天空”两个意象,形象地表达出了青年自信的特征。
9.“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脸上/像小时候外婆絮絮叨叨的叮咛我们早已遗忘”写出了青年人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强调青年人“看海”、探海的执着。追求理想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种种风浪和困难,但为了实现理想,不会把这点困难放在心上,进而写出了青春的勃勃生机,也传达出一种探索精神。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沁园春·长沙》中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里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2.写法指导
情景交融“五注意”
(1)要有真情实感
要感染读者,情感必须真实。虚情假意,矫揉造作,诗文必定枯涩空洞,黯淡无光。
(2)把握好抒情方向
写景时,无论是选择角度,确立侧重点,还是诗文的遣词造句,倾注的感情必须始终一致。
(3)选择合适的景物载体
所选景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相似或相通之处,景物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
(4)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技巧
为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要在具体描摹景物时,利用对比、衬托、象征、联想等表现手法,丰富景物的刻画点,拓宽景与情的沟通,加深景与情的融合。
(5)注重炼字炼意
优美的写景往往是在语言的使用上下功夫,借助词语准确地写出景物的特征,营造绝妙意境。
3.迁移运用
请用“夏夜”“星星”“灯火”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夜,慢慢地降临了,这是一个凉爽的雨后之夜。雨后的夏夜是浪漫温馨的。推开窗户,一阵泥土的芳香扑鼻而来,给人一种摆脱酷热后的舒心和惬意,随着云层的散去,顽皮的星星从深邃的夜空中探出小脑袋,惊奇地打量神州大地上的点点渔帆、万家灯火,此时此景,天上人间竟如此和谐静谧,使人不由得联想起杜牧的“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那童话般的世界来。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相信未来
食指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相信未来》既有对现实沉痛的反思,又有对未来坚定的信念。面对残酷的现实和自己长期的病困,作者依然以一种不屈的信念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直面苦难现实,对生命负责,以青春碰撞未来之门。“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成为一代人的座右铭。
【应用角度】 “面对挫折”“相信未来”“青春无悔”等。
2.素材应用
年轻的我们总是满怀着希望,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看阳光照进来,在书上拼出梦想的图案。那时以为梦想很近,只需振动翅膀,努力飞行,像古时的学子,十年寒窗苦读,只盼一朝为臣,足矣!那时以为时间很多,青春很长,我们尚年幼,大声地笑,欢快地说,当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可是好像,我们只是留恋了一朵花开的时间。
高考开始倒计时,我们慌乱了,那被金色光芒笼罩的海洋,褪却了绚烂的色彩,只剩下纯净宽广的蓝。我们睁着惶惑的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分明地写着“怎么办”。这时,你说:“食指有首诗叫《相信未来》,我们应该相信有彼岸,那里有很多花园,有一座座象牙塔,也一定会有我们为青春翩舞的身影。”于是我们一起望向你指的方向,迷茫中透露着一丝希望的光芒。
[群文阅读]
导读: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秋风秋雨,曾是苦难的时节。“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秋山秋水,曾是艰辛的征途。“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是啊,毛主席与秋天似乎格外有缘,他的诗兴秋来更易勃发。秋风雄劲,主席给予了太多的深沉感慨;秋日朗朗,主席给予了太多的激越情怀。
感悟毛泽东诗词
⊙汪建新
毛泽东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毛泽东把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推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毛泽东自幼喜欢诗词,终生与诗词为伴,有着割舍不断的诗词情缘。读诗、学诗、赋诗、吟诗、解诗、论诗,对毛泽东而言,是情趣爱好,是生活方式,是政治工具,也是交往手段。他的一生完全可以说就是一个诗人的一生。
毛泽东一生都在创作诗词,但有三个历史阶段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分别是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跃进”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毛泽东所处的环境越险恶,经历越坎坷,承受压力越大,他的心情越不平静,他写诗填词的激情越高涨,优秀诗作越多。就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前的作品比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要好,战争年代的作品比和平时期的作品要好,身处逆境时的作品比顺境时的作品要好。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毛泽东绝非为写诗而写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所说,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毛泽东诗词感人肺腑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畅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引用了两句毛泽东诗词,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来描述中国上百年的艰难奋斗,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展现民族振兴的壮阔现实,令人心潮澎湃。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巅峰之作,通篇气贯长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不同凡响。诗如其人,毛泽东笔下的“山”气魄宏大,正如《十六字令三首》所写:“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真乃“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天若要塌下来,有山来顶着撑着。共产党人为人清白、无私无畏、顶天立地、勇于担当的使命感、责任感、道义感骤涌笔端。
“看万山红遍”“寥廓江天万里霜”“万木霜天红烂漫”“极目楚天舒”“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鲲鹏展翅九万里”,他视通万里,总是把自然场景写得壮阔无边。“阅尽人间春色”“往事越千年”“一从大地起风雷”,他思接千载。纵观古今,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穿越感。“今日向何方”“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显示出毛泽东奋发有为、抢抓机遇的顽强意志和迫切心理。
“为人民,几十年。拒腐蚀,永不沾。”毛泽东一生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勤俭朴素、清正廉洁,堪为楷模,堪称典范。正因为如此,学习毛泽东诗词,能够充分领略毛泽东博大的胸襟魄力,崇高的精神境界,非凡的伟人气度和灿烂的人性光辉,使我们的人格意志变得更深邃、更坚毅、更广博,从中获得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大方向。
毛泽东诗词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在当今时代依然彰显其光辉和魅力,是常读常新、常悟常新的传世经典。
(有删改)
秋来更当读毛诗
毛主席诗词,是可常读常新的,但秋来更当多诵读。
因为毛主席与秋天似乎格外有缘,他的诗兴秋来更易勃发。“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在他生前发表的28首诗词中,就有十来首诞生于秋天,也在秋天,他与世长辞……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正当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自不例外,如何读而疗之?诵读主席诗词,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主席素来不喜言愁,其诗词中有愁字者仅仅五处:《五古·挽易昌陶》中“愁杀芳年友”,是哀同学之早亡;《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有“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是已被疏解之愁;《西江月·秋收起义》中“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是打破愁云。其有离愁别苦而情真意切者,唯存于赠杨开慧之词中,《虞美人·枕上》有“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贺新郎·别友》虽曾“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但终转为斩情诀别,“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但上述五者皆主席早年之作,此后不复言愁,盖性格使然也。
性不言愁,是因为主席志向远大。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这其间早已有他小小年纪对父亲的宣誓打底:“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诚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唯此之故,他“风物长宜放眼量”,发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执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又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万水千山只等闲”“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先烈“敢教日月换新天”,我辈该是“中华儿女多奇志”,毛主席的诗句影响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立志!
性不言愁,是因为主席人脉深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恋情之感人肺腑,主席亦属罕见之人。与开慧分别,一番离愁情愫,只读得我们“热泪欲零还住”“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人间多情唯诗人,难怪他会浪漫地想象,她的牺牲,“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蝶恋花·答李淑一》)。毛主席同样重视友情,常和友人肝胆相照:“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从汀州向长沙路上他这样赞叹;初到陕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他相信“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他坦承丁玲的到来,竟有“保安人物一时新”之效应,因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罗荣桓元帅逝世,他恸问:“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至于柳亚子先生偶尔“牢骚太盛”,毛主席也诚挚地奉劝“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天若有情天亦老”,毛主席有眷眷恋情、拳拳友情,故能“唤起工农千百万”“狂飙为我从天落”“横扫千军如卷席”!
性不言愁,也因为主席精于和自然互动。看到一只小小的青蛙,年轻的他就能托物言志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看山,“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他想“倚天抽宝剑,将汝裁为三截”“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临水,他和孔子一样慨叹,“起宏图”要使“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江山养育了毛主席伟岸的身躯,滋润了他绚烂的诗笔。读他的诗,我们的心灵和美丽交融,我们的人生会因此变得更加豪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少成若天生,习惯成自然,常找时间诵读毛主席诗词,你将会当时得利,终身受益。
建议阅读篇目:
《毛泽东诗词中的秋》(徐廷华)
《毛泽东创造的“秋”意象不同凡响》(人民政协网)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梦》(张承源)
[诵国学经典]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明理知义]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成长启示] 这一句是孔子讲仁的反面,即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仅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明理知义]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成长启示]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17
课时分层作业(一)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雕塑双脚并立,目视前方,身穿的大衣衣角微微翻起,右手高高举起,成功再现了主席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经典形象。
②合肥包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点燃了广大学子的创造激情,参赛者们风华正茂地答辩,展示各自的创新成果。
③别看蜡梅花看起来那么脆弱,其实,它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顶风傲雪,含笑绽放。
④我是个狂热的芭蕾舞迷,因此尽管业务上的急事耽搁到8点40分才得以脱身,还是风风火火地跳进出租车赶到剧场。
⑤他虽然在监狱里度过了三年的峥嵘岁月,但出狱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作恶乡里。
⑥这位名演员穿上唐装后,立即成了追星族们心中的风云人物,人们纷纷效仿起来。
A.①④⑥ B.②⑤⑥
C.②④⑤ D.①③⑤
B [①指点江山:指评论天下大事。此处符合语境。②风华正茂:指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不能用来修饰答辩。③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示十分顽强。符合语境。④风风火火: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也形容很活跃、有劲头的样子。此处符合语境。⑤峥嵘岁月:形容不寻常的日子。此处感彩不当。⑥风云人物:指在变化动荡的局势中能影响大局的人,也指在社会上很活跃,很有影响的人物。此处不合语境。]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近日,某市一批垃圾桶有了专属“身份证”。管理部门为辖区内部分餐馆的餐厨废弃物专用桶加装了电子芯片,借助芯片,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和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目前,全区已安装“身份证”的商家达到800家。
A.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来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B.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并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C.管理部门得以监控餐厨垃圾的去向、来源及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有效避免的问题。
D.管理部门得以监控和有效避免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与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
A [画线句语病有两处:一是“去向、来源”的语序不当,应是“来源、去向”,可排除B、C两项;二是“监控和有效避免”与后文的搭配不当问题,应改为“监控餐厨垃圾的来源、去向”“有效避免这些垃圾半路失踪进入黑作坊的问题”,可排除D。故选A。]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直到“五四”之前,中国诗坛还是旧诗一统天下。__________________。
①新诗的倡导者们主张废除陈旧的格律,其着眼点当然不仅仅在于形式 ②尽管旧诗曾有灿烂的过去,但到了20世纪初,已成强弩之末 ③它那固定的形式、格律,已使它很难容纳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④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向旧诗所代表的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念发起挑战 ⑤很难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读者的审美需求
A.①④②③⑤ B.②③⑤①④
C.①④③②⑤ D.②①④⑤③
B [文段的整体思路是从旧诗写到新诗;其次,③句中的“它”,④句中的“同时也是”等词语可以提示与其他句子的关系;另外,⑤句中的“很难适应”的主语很明显应该是③句中的“那固定的形式、格律”。]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校庆前夕,联络办王老师收到一则校友发来的短信:“王老师您好,本人因身体欠安,不能及时赶回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B.记者采访作家时说:“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次‘最受欢迎的作家评选’,您必能忝列其中”。
C.还记得毕业时,他将自己的一张照片送给我,当时我特别感动,决心一定要好好惠存。
D.金韬对教授说:“拙作刚刚完成,望教授哂笑之余,不吝赐教”。
D [A项,“欠安”是对别人生病的婉辞,不能用于自己。B项,“忝列”为谦辞,不能用于别人,应改为“名列”或“位列”。C项,“惠存”为敬辞,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5.长沙因为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而享誉中外。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请为长沙写一则推介词,使其特点更加明显。要求:语句流畅,连贯得体,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沙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有着3 000多年历史的风景秀丽的城市。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使得这里成为中外旅游胜地。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更为这座城市平添了几许魅力。“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使得橘子洲这座世界上最长的内河洲成为游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6.学校要举行诗歌朗诵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台词来导入《相信未来》的朗诵。要求:不少于50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写串台词的关键在于将有关内容巧妙地连缀,灵活地过渡到下一个节目上来。注意本串台词的主题是“相信未来”,写作时要扣住这一主题,可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答案] 李白相信未来,他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雪莱相信未来,他吟哦“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海子相信未来,他呼唤“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在“文化大革命”的阴云迷雾中,食指的“相信未来”更是照亮了人们命运难卜的前途。下面请听诗歌朗诵《相信未来》。
7.阅读下面文段,围绕“报国情怀”,根据画线句子仿写三句话,组成排比句式。
中国用不到1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核潜艇的研究和入列,莽莽海疆有了制敌于千里之外的“钢铁蛟龙”,背后深藏着科研人员的奋斗和牺牲。他们用“赫赫而无名”的人生,诠释了“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报国情怀。这是一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赤子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这是一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情怀 这是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情怀 这是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奋发情怀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①本词写于1935年2月。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2月25日凌晨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斗,最终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8.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气候和环境,而且为下面进军的壮行渲染了气氛。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里“碎”字表现了马蹄踏在结了霜冻的岩石上发出的细碎、杂乱的声音,“咽”字表现军号声在寒冷的西风中抖动振荡,时高时低,时断时续,犹如气咽难喧的实况。用字之妙,深得词学家赞赏。
C.“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借代,表现了雄关的坚硬,暗示夺取雄关的艰难,体现了夺取雄关后的豪迈之情。
D.“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深刻内涵是:虽然革命力量被“左”倾错误葬送殆尽,但我们要以遵义会议为新的起点,再从头走起,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C [C项,“借代”错,应为比喻。]
9.词的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中有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词的意象就是诗词使用的含有诗人情感的景、物,意境是意象营造的氛围。这两句描写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孤月等,从这些景物可以感知到词人描写的场景的阔大。
[答案] 这两句描写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孤月五种意象以及晨风猛烈、天空高远、大雁鸣叫、清晨霜落等情景,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
(二)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0~11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0.毛词原稿是“梅也不争春”,后改“梅”为“俏”,这一改好在哪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去“梅”字,使全词处处写梅而字字无梅,收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B.改“俏”字以后,两个“俏”字相连,使上下阕衔接更紧凑,音韵更和谐。
C.用“俏”字突出梅花谦逊自处的高尚品德。
D.用“俏”字更能突出梅花柔美艳丽的特点。
D [D项,“柔美”错。]
11.“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和“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各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毛词最后两句表现了成功不居功、胜利不骄傲的谦逊自处、豪迈大度的崇高品格;陆词最后两句表现了虽屡遭挫折打击,仍永葆高洁情操的坚贞意志。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热爱生命①
食 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地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命运挑战的个性,
虽是屡经挫败,我决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注】 ①食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的这首诗,堪称《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
12.下面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选取了很多意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头”等。这些意象都带有痛苦和悲哀的色彩。
B.本诗中的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内蕴及独特的想象空间。
C.第三节中“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秤”两句表现了作者正视痛苦、直面人生的昂扬斗志和不屈的精神。
D.本诗充满感伤痛苦,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
D [D项,“感伤痛苦”错,应是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
13.试将这首诗和《相信未来》作比较,说说这两首诗在主题上的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和相关抒情的语句,寻找相同点。
[答案] 这两首诗都表现了一个同样的主题,即无论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克服困难、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百折不回,要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