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6 10:3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第8课 百家争鸣
课型
新授课
节数




知道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带包人物及主要思想观点。
2、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通过表格的归纳,整合了知识结构。
3、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张以及教育思想;老子的思想和主张。
教学难点
对百家争鸣的理解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哪些学派,争鸣又是什么意思,百家争鸣是一场什么运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8课 《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一、老子   同学们谁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请他讲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讲述故事《塞翁失马》,这个故事里包含了一个俗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丢失了马,到底之福还是祸呢? 谁能用老子的思想来回答这个问题: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好事可能变坏事,坏事可能变好事。
追问:你能举出学习中的一个例子吗?
考试考好了骄傲,不认真努力,结果下次考试就考差了;后来认识到自己的自满,虚心学习,又考好了。
看来古人的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老子还有哪些观点,在治理国家上他有什么主张?   应顺其自然。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们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体现以柔克刚:滴水穿石;母爱,可使浪子回头;下雨天,一女孩收起伞乘车,手扶椅背,没留意座位上的女士,当时那位女士说,姑娘,需要我帮你拿伞吗,这位姑娘立刻留意到自己的伞不小心碰到人家衣服了。
过度:西方学者说世界有三个圣人,一个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另一个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有一个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尊称孔子为〝圣人〞,称他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有哪些主要的历史贡献呢?让我们来认识孔子。
孔子和儒家学说
介绍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年轻时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在政治上不得意,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主要从事教育和整理编订文化典籍古籍的工作,编订了《春秋》等书。
介绍孔子的思想:
阅读课文第二框的内容,说说孔子的思想有哪些? 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
讨论:什么叫“仁”,怎么样才能做到“仁”?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可强加于人。
所谓 以德治国,就是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注意刑杀。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例如,西周时诸侯开始争霸,西周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争霸战争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苛政,任意刑杀,各种残暴的统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根本谈不上“仁”,因此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是非常重要的。
过度提问:孔子不仅 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哪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①创办私学 ②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应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讲解: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才算作真正的聪明人。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习要经常复习,只有掌握了旧的知识,才能掌握新的知识,新知识的获取是建立在拥有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即“温故而知新”。学习还要常常与思考相结合,要谦虚好学,时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老师,鼓励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渡: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墨家智慧是最友爱的一页,道家智慧则是最聪明的一页。”而这些合成的一首交响乐就是“百家争鸣”。   三、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含义
战国时期不同学派因为思想、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2、阅读课本内容,归纳各家的代表人物、 著作及主要思想,教师画出表格,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内容。
学派
名字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后期
《春秋》
“仁”仁者爱人;以德治国;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孟子
战国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战国
《荀子》
实行“礼治”
道家
老子
春秋后期
《道德经》
顺其自然;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无为而治,善于从正反方面思考问题
庄子
战国
《庄子》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
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墨家
墨子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能之人治国;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战国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
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
春秋末期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
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
吴起
3.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课堂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如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板书设计:见上面的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