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先师孔子行教像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和人民互相尊重体贴,天下安定。孔子政治思想倾向于保守,看不惯春秋时期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希望复古。他的思想理念被继承下来,后来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绵延长达2千年之久,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道(导)之以德,齐(约束)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第8课 百家争鸣
墨子
孔子
庄子
老子
孟子
韩非子
1 人物简介: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
1、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分成哪两部分?内容分别是什么?
2、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有哪些成就?
孔子
思想家
教育家
“仁”--仁者爱人
“礼”--社会礼仪规范
政治--以“德”治国,以“礼”治国
创办私学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与师”等。
思想延伸
思想核心
核心思想是 “仁”
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教育对象
“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理念
老老实实、谦虚好学;——学习态度
温故知新;——学习方法
孔
子
讲
学
图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路,一个叫冉有。
一天,子路请教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你有父亲、哥哥在,应当让他们先做”
又一天,冉有问孔子,“听见了应当做的事,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孔子回答说:“对,应当马上就去做。”
学生们觉得奇怪,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回答得不一样呢?
就去问老师,孔子笑呵呵地说:“冉有,平时碰到事情老是退退缩缩,所以我鼓励他勇敢地去做,而子路太喜欢胜过别人,所以我要他退后一点。”
1、是可忍,孰不可忍。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 概况:
春秋时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2 思想: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老子
老子骑牛图
泉州市-清源山老子塑像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天网恢恢 疏而不失
欲取先予 欲擒故纵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大器晚成 功成身退
《老子》名言欣赏:
——老子《道德经》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 冲击。社会发展了
2、各国竞相改革,拥有文化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推动思想发展。要人才
3、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传播提供了阵地。有人才
4、各学派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孟子
孔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儒家
老子
孙武
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我觉得对别人就像对自己一样,要尽量地帮助别人,而且不能进行不义的掠夺战争。”
我叫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我主张兼爱、非攻
自我介绍:
他是……?
“作为统治者,应该施政于民,民贵君轻啊!”
孟子,儒家学派,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治理国家就像养鱼,经常到鱼缸去翻滚,鱼很快就死了。让鱼儿自由生长。
这反映了什么样的观点?
无为而治
道家——庄子
发展了老子的
道家思想。
请问这人是?
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人,
主张实行法治,建立中央集权。
“哼,用‘爱’是不行的,我觉得就应该用严酷的刑罚来治理国家。”
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 高峰,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
孟子
墨子
老子
庄子
韩非子
儒家
墨家
道家
春秋
战国
战国
春秋
战国
战国
《论语》
《孟子》
《墨子》
《道德经》
《庄子》
《韩非子》
仁政、民贵君轻、
“兼爱”、“非攻”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法治”、中央集权
法家
本课小结
仁、礼、为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