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大明宫复原图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二单元 第七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士族政治官僚政治士族
高门科举
士大夫 曹魏创立,唐朝废。设中正,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为吏部任用根据,按士人表现,品有升降。
——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九品中正制的标准家世与才能并重主要看中家世平流进取
坐至公卿隋朝将察举制中考试因素加以强化,形成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
自由报名
唯才是举
差额录取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王定宝《唐摭言》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响?①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②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依据,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③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秦代:三公九卿汉武帝:中朝、外朝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和唐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中书门下三省制约
权归皇帝中书令、侍郎尚书令、仆射侍中、给事中秦朝“九卿”中的郎中令主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宗正主管皇帝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家天下”,家国同治。三公大多由贵族或士族担任。中书令、侍郎尚书令、仆射侍中、给事中唐代,担任宰相的寒门子弟渐增。通过科举制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僚政治的强化。唐代三省位置图三省六部制的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门下省处于枢纽位置集体宰相制(群相)官僚政治的强化(皇权的加强) 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役的重要承担者,历次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改革大多以限制大土地所有者,保障自耕农为出发点,来保证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直接控制。均田制下的租庸调 唐高祖恢复了由国家控制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均田制度,这是在北魏时期建立的一种制度……根据成年男性纳税人的年龄和社会身份保证给他们一定数量的土地,并限制个人手中所拥有的徒弟数量和他们自由处理土地财产的权利。与此同时,政府还建立了一种直接税制,即租庸调制,他规定每一个登记在籍的纳税人都得支付一定数量的谷物、布匹,并定期服劳役。 ——《剑桥中国隋唐史》租庸调纳粟为租(田租)纳帛或布代役为庸纳帛或布为调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土地税代役税财产税杨炎实行两税法 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量出以制入,将建中元年(780年)的租庸役的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分摊。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行商者三十税一。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户税和地税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226阅读材料,概括赋税存在哪些问题?户籍损坏,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评议两税法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 ——《白居易集》卷2《重赋》加重定额官吏盘剥评议两税法 780年推行的两税法并没有减轻纳税农民的负担……但在两税法实行后其他赋税仍未停止征收。更为严重的是,征收基本税的方法对农民极为不利因为正式赋税是按货币计算的(尽管征收时不一定是货币),并且计算的标准很高……实际上以实物折付的税额是原来份额的3—4倍。没有免过税,也没有按商品重新调整税额。理由很简单,因为政府需要额外的收入来支持德宗(780-805年)和宪宗(805-820年)时期进行的范围广大而且花费巨大的国内战争。 ——《剑桥中国隋唐史》两税法并没有减轻纳税农民的负担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从租庸调到
两税法士族政治官僚政治2.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1.(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A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这种变化体现了( )
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
B.唐代政府对皇室滥用职权的剥夺
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
D.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