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27 10:1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本单元课标
5.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⑴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⑵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点
学纲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   2.主要措施;   3.特点;   4.评价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宋辽战争与和议
(二)宋夏战争与和议
(三)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养兵和养官、对辽和西夏送“岁币”→积贫;
2.北宋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加上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积弱
三、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⑴特点,⑵失败原因。
(二)▲王安石变法
1.变法开始;   2.涉及领域和基本原则;   3.主要措施及其结果
四、南宋的偏安
(一)宋金战争与和议
(二)南宋偏安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到979年,北宋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表1)
角度
措施
特点
评价(利弊得失)
中央
⑴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⑵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⑶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⑴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
⑵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间互相牵制;
⑶崇文抑武
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
这些措施⑴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但⑵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
地方
行政
⑴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⑵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这些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财政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政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监察
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宋辽、宋夏、宋金战争与和议(表2)
民族关系
背景
战争
和议
结果
宋辽关系
⑴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⑵辽朝崛起后,从后晋割占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⑴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⑵后来辽军大举南下
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协议:⑴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⑵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通过宋辽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宋夏关系
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元昊脱宋自立,建立西夏
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是屡战屡败
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⑴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⑵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和议后,宋朝政府开放边境互市,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
宋金关系
⑴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⑵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宋金之间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思考点: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学习小组自行提出观点,并作言之有理(据)的阐述即可。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⑴北宋政府实行募兵、养兵政策,不断扩编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⑵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官俸开支庞大;⑶每年送给辽、西夏“岁币”等。到北宋中期,国家财政收入困难,形成“积贫”局面。
2.⑴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
⑵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军队频吃败仗。到北宋中期,形成“积弱”局面。
三、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表3)
背景
基本原则
措施
目的
结果
⑴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⑵宋仁宗时,庆历新政失败;
⑶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富国方面
⑴官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
⑵官府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
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强兵方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保甲法)
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初,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学习拓展: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请就此次变法某个方面的措施查找资料,了解其争议所在。
四、南宋的偏安
(一)宋金战争与和议
完成表2的填写。
(二)南北对峙与南宋偏安
宋金和议和南宋统治稳定后,宋高宗将都城定在临安。
一、北宋政治——北宋建立、加强专制集权与改革变法
(一)北宋建立——陈桥兵变
材料一: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4分)
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4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6分)
原因:① “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②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③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任答3点6分)
(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及其新弊
材料二: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指知州),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àn,乘坐驿车)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宋太祖……撤罢藩镇,先创种种法制以减削其权势,继则免资格深者,授以虚官,而用他官权知节镇所在州府。
削夺藩镇之权,其术不止一端,惟最要者则为添置通判与罢领支郡二事。……支郡者,非节度使所直接治理之州也。
——聂崇歧《论宋太祖收兵权》
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1127年即靖康二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的灭亡),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初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统治稳定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10分)
措施:① “撤罢藩镇”和“罢领支郡”;②派文官出任各州知州,设通判牵制和监督;③在诸路设转运使(司)综理地方财政。(每点2分共6分)
效果:这些措施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总合于上”);②也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4分)
材料三:南宋学者陈亮、叶适对北宋初期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进行了批评,他们说:
以才智而运天下,则其所遗者必多。何也?周防检察,将以求胜天下之奸,而天下之奸反捷出而策吾所不及。故与天下战于才智之中者,虽足以起一时之治使之整肃,而心地不广,规模不宏,亦足以为治道之累。
——《陈亮集》卷18《汉论·光武》
法固不可无,而人亦不可少。闻以人行法矣,未闻使法之自行也……法一详而人君以用非其人为未害,纤悉委曲,条目备具,彼固不能尽出吾法之外也。故上无近忧而下不任责,天下之事所以常可虞也!
——《陈亮集》卷11《人法》
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细者愈细,密者愈密,摇手举足,辄有法禁……以二百余年所立之国,专务以矫失为得,而真所以得之之道独弃置而未讲!
——叶适《水心别集》卷12《法度总论二》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分析宋初加强专制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三)北宋中期的改革变法
1.庆历新政
材料四:北宋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与富弼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所谓十事是指“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这些改革建议,被仁宗采纳,史称“庆历新政”。其主要内容是:改变不分政绩好坏循例升迁的局面,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改变恩萌之滥,限制官僚子弟亲友通过恩萌做官。改革科举内容和程式,以除只重词赋而忽视能力和品德取士的弊端。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罢免老病无能者。调整多寡悬殊的外官职田,防止贪污,督其善政等。新政在整个官僚集团引起很大震动,“按察使多所举劾,人心不自安,任予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范仲淹的用人,王安石就曾经批评他“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庆历五年(1045),辽使到开封告知辽夏战争结束,辽夏威胁相继解除,仁宗以为天下太平。范仲淹被罢参知政事职务,改革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册
⑷根据材料四,概括“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6分)并结合所学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历史原因。(6分)
改革内容:①以整顿吏治为宗旨(核心);②严格官员政绩考核和升迁;③限制官员政治和经济特权;④改革科举,注重能力和品德;⑤减轻民众负担等。(任答3点6分)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而且守旧势力强大;②改革过程中存在用人不当的问题;③最高统治者改革决心不强,出现动摇反复,以致最后不支持改革。(每点2分共6分)
2.王安石变法
材料五: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⑸材料五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
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①均摊赋税;②增加财政收入;③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
材料六: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⑹根据材料六,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6分)
材料七:《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⑺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6分)
重评王安石的目的:①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②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任答1 点2分)
评价方法:①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②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4分)
二、南宋改革与偏安
材料: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之下,此时的南宋,内部问题多多,士风日下,吏治腐败。官俸和军费占了国家大量的财政收入。高宗朝政府加重赋税,又使农民造反。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赵昚(shèn),是为宋孝宗。孝宗即位后,颇欲有番作为,他给岳飞平反,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重新拜张浚为相,整顿吏治。
北伐失败后,也就是孝宗在位的后期,他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无事”、偏安一隅的升平景象之中,这期间经济繁荣,在南宋中期出现了太平盛世。当时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视生产,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民和俗静,家给人足,牛马遍野,余粮委田,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宋孝宗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10分)
背景:①异族威胁;②政治(吏治)腐败;③财政危机;④阶级矛盾尖锐。(4分)
内容:①为岳飞平反、昭雪冤假错案;②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③整顿吏治;④重视生产,功课农桑,兴修水利。(任答3点6分)
⑵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孝宗乾淳之治。(4分)
评价:①乾淳之治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出现南宋中期的太平盛世;②但是这种盛世是局部的,未能根本改变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4分)
『认知结构』
『质疑与反思 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8分。
1.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C)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2.《太宗实录》中记载:“(赵)普在相位几十年,独断政事,(宋)太祖疑其专恣……但令参知政事,于宣徽厅赴上,位在丞相后……以分普权。”材料表明,宋太祖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D)
A.减轻丞相的政务压力        B.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C.与丞相成为并列官职        D.分散丞相行政权力
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D)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
A.文官出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在各路设四监司
5.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D)
A.解决唐末弊政            B.根除地方腐败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6.“大宋皇帝谨致誓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该史料反映出(D)
A.北宋与契丹国并存对峙        B.宋辽之间开放边境互市
C.宋辽两国互派使臣交好        D.北宋送给辽国“岁币”
7.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D)
①对冗官冗兵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王安石变法中实行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不易脱售的货物,得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由此可知,“市易法”的实行(C)
①限制了大商人操控市场       ②使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③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④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北宋政府屡次下令禁止士庶和妇女仿效少数民族的衣冠和装饰。南宋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材料表明(A)
①胡服丰富了宋朝汉人的生活     ②宋朝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③两宋时期民族融合得到加强     ④两宋与北方民族政权彼此对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太祖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回答:⑴据材料一,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2分)
原因:藩镇太重(藩镇割据),(1分)君弱臣强。(1分)
⑵结合材料一、二和课文知识,归纳赵匡胤是怎样“尽夺藩镇之权”来加强中央的?(6分)
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2分)
削实权(夺其权)——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2分)
制钱粮——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2分)
⑶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1分)请结合课文知识说明你的理由。(4分)
同意。(1分)
理由: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后,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另外,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养官和养兵使北宋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以上这些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和走向败亡的根由。(每点1分共3分)
同课章节目录